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潜意识描写
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潜意识描写摘要: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使中国的小说迎来了观念和技巧上的双新时代。
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单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
大多数的作品都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主人公内心的独自,是对意识压抑下的潜意识的一种裸露。
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被中国读者所接受并能引起反思的小说。
施蛰存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环境出发,在自我和本我、现实和幻想的冲突中,揭示人性,揭示思想感情的真实。
关键词:施蛰存;潜意识;性心理一、潜意识的裸露在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进行审美评价时,我们往往推祟他的《梅雨之夕》这类以现实性人物与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最早写成的同时也是写得最有特色的现实题材小说是《梅雨之夕》集中的同名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在飘着细细梅雨的黄昏,一个公司职员下班回家的时候恰巧遇到一位没有带伞的姑娘,她被困在雨中。
他被她较好的容貌所吸引,并莫名其妙的撑伞同行,想要送她回家。
小说的情节、人物极其简单,作品进一步淡化故事情节,具有非故事性的特征,仅以心理描写贯穿全文,内心的渲染覆盖整篇文章。
作者直接以主人公“思想底独自”为主体展现人物在短暂的萍水相逢中颇有戏剧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他一会觉得雨中的少女像极了初恋的少女,一会觉得路边的女店员的忧郁的眼神又像极了妻子发出的顾盼的眼神,脑海中想象的转换令人疑虑重重。
文章现实和幻境相互交织的出现,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层层波澜中传神地描写出想得而又不能为之所得的性心理状况,潜意识里的性冲动和现实世界中道德规则相对立的显现。
小说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美和吸引力最初都是性的对象的特性,一段注定无果的邂逅,作者却将其相遇的场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写得淋漓尽致,婉转百变,朦胧含蓄,张弛有度。
全文几乎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绝大部分是心理的声音,虽不惊心动魄但也精致细腻。
自杀的_现代派_论施蛰存后期小说创作的转向
凡人的欲望,甚至是一种远低于常人的病态的、变 态的欲望,英雄气沦为凡人气、世俗气,从而把石 秀的神性还原为世俗性,形成了一种世俗化而非英 雄化的倾向,达到了对神性化人物的世俗化解构。
3 责任编辑:赵红玉 4
"
#
!*+,-
!"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九三三年他接连出版了 《 梅雨之夕》和 《 善女人行 品》两个小说集子,乍看之下,他的小说创作处在 高峰时期,势不可挡,他自己也曾计划 “ 沿着这一 方向做几个短篇,写各种心理”。然而,实际情况 是:他 “ 很困苦地感觉到在题材、形式、描写方法 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余地了”;他所做的是 “ 徒 然的努力”,是 “ 费了很大的劲,其结果却坏到不 可言说”;是不得不颓然承认: “ 写到 《 四喜子的 生意》,我实在已可以休矣”;他的自省是敏锐且 真诚的: “ 我从 《 魔道》写到 《 凶宅》,实在是已 经写到魔道里去了”,他最终用 “ 硬写” 两个字
.$$/ 0(() 1 (02%
作者简介:黄德志 ( , 江苏丰县人,文学博 0%5( 1 ) 士,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首作帝 ( , 文学硕士,现为安徽新华学院中 0%5, 1 ) 文系讲师。
!
《 施蛰存: 我的创 作生活之历程 》 , 施蛰存 《 十年创 作 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 2(+ 页。 0%%) 年版, 《 《 6 奥 7 弗洛伊德: 文明与缺憾 》 ,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 与缺憾 》 , 安徽文艺出版社, 第 ,2 页。 0%%) 年版, 《 《 6 奥 7 弗洛伊德: 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 》 , 弗 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 》 , 安徽文艺出版社, 0%%) 年版,第 ’)’ 页。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摘要]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
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人性20世纪30年代,西欧文学正通行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和三个“克”:Erotic、Exotic、Grotesque(色情的、异国情调的、怪奇的),施蛰存受到很大影响,逐渐开始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写作。
而其孤寂内倾和耽于妄想的性格也使他特别适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发掘人的隐在寂寞和内心荒凉。
施蛰存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都市,深入尘封的历史,深入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第一人。
一、英雄和圣僧的真实人性文明以各种形式压制人类的欲望,剥夺性爱自由的勇气。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正是要用精神分析的利刃揭开文明面纱,复活一个个挣扎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圣僧和英雄形象,发掘他们潜隐的欲望和痛苦,透视他们在文明和道德的樊篱中的挣扎。
弗洛伊德认为变态心理往往与人受到文明和禁忌压抑的性本能相关。
常态性满足的缺乏是心理变态直接原因,“由于这种缺乏的结果,性的需要乃不得不使性的激动寻求变态的发泄。
”石秀在《水浒传》中号称“拼命三郎”,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出于义气帮助杨雄杀死了犯奸的潘巧云。
施蛰存却对石秀杀潘巧云的原因作了另一番诠释:石秀寄居杨雄家中,受到潘巧云的诱惑,情欲本能从蛰伏的潜意识中浮出,甚至对杨雄产生了轻微嫉妒,但义气终于压过情欲,由此可见,石秀还不失为堂堂正正的男儿,但在他得知潘巧云与和尚的奸情之后,“嫉妒带着正义的面具在石秀的失望了的热情的心中起着作用”,道义使他不能以正常途径占有潘巧云,嫉妒使爱欲之火极为强烈,他因爱她,而想杀她,于是他怂恿杨雄杀死潘巧云,在此正义变成了情欲的遮羞布,石秀在杀潘巧云的过程中,体味到血的刺激和快感,情欲得到变态的发泄。
孔刘辉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兼论施蛰存文学旨趣孔刘辉内容提要施势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施蛰存弗洛依德心理分析洲小说2003年11月19日,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施蛰存先生与世长辞了,这位长寿的老人在上海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人生。
20世纪30年代他作为“新感觉派”小说家和提倡现代派文学而闻名,又因与鲁迅的论争而褒贬不一,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研究古典学问却获得了为人称道的成就。
今天人们研究他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主要以他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为主。
他主要的作品包括《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和《小珍集》等作品集。
而他最引人争议的就是他作品的心理分析的弗洛依德主义倾向。
而这种心理分析的特点又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最为突出。
一个作家创作的目标当然和他的文艺观念是分不开的,鲁迅的“为人生”的文艺观念、张爱玲的描写“不彻底的人生”的写作观念和他们留下的文本是合而为一的。
施蛰存当然有他独特的文学理解,在我看来,30年代的施蛰存是一个弗洛依德主义的忠实信笃者,他在作品中主要就是通过弗洛依德主义来分析人物和社会、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的,通过人物的内在心理动因来解释人物的外在行为,揭示人物心理深层的无意识层面。
尽管以后的日子里,批评家们和施氏本人都不断地强调他和现实主义的联系,但从他短短十年小说创作中留下的作品,却确凿无疑地显示了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旨归和艺术趣味。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摘要: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善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二、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不重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营造,而注重二重人格的刻画摘要:施蛰存是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善女人品行》、《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众多小说文本。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用人格层次说、意识流和梦论来完成人物的的塑造和文本的创作。
其突出的现代性和特异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二重人格意识流梦中图分类号:12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06-02 一、施蛰存与其心理分析小说施蛰存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上海形成的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创作风格。
他的创作小说集有《追》、《上元灯》、《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
施蛰存全部小说创作中,属于心理分析小说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梅雨之夕》、《将军的头》两部小说集以及《善女人行品》中的部分作品,也包括一些零星的创作如《呢哝》、《黄心大师》。
在这些小说创作上,施蛰存不但明确表现了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如他自己所言要“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蹊径”,而且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到中国社会的市民群分析与展现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心理分析小说,为现代小说开创出新的审美范式。
施蛰存于1983年lO月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三十年代末我读了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查,不但翻译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连出版了《梅雨之夕》、《将军的头》、《善女人的行品》等集子。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探析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探析内容摘要:笔者以心理分析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将军底头》《魔道》等作品为例,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特色,探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叙述、思想、人物三大要素的特征。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叙述思想人物特征心理分析派作为独具一格的现代小说流派,该类小说在内容上主要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参照,对人物心理尤其是性心理的描写追求深入细致,文风上则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风格,因此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性、社会性、人文性和思想性都鲜明而突出。
虽然在30年代,心理分析小说因其特殊的表现手法与对性心理的描写,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令施蛰存遭到了诸多诟病和非议,但现代文坛早已对其做出了肯定,认为其心理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学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笔者下文以上述作品为例探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叙述、思想、人物三大要素的特征。
一.叙述特征探析由于施蛰存在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时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引领全文的是人物的潜意识,叙述线索便往往被隐藏起来,使得小说呈现出颇为浓厚的散文风格。
以《梅雨之夕》为例,整部小说被大段大段的思想独白所填满,对人物行为、场景变化的描写也基本都是通过“我”对人物与场景的直观或客观感受来表现的。
由于人的思想本身就具有跳跃性和不定性,所以有些读者在初读《梅雨之夕》时会有小说叙述过于松散的错觉。
但事实上,如果以观赏散文的方式来读《梅雨之夕》这部小说,就很容易发现其叙事线索,整部小说里反复强调着对雨和少女的心理感受变化,而这两种对不同事物的感受又不时地交杂在一起,最后甚至产生潜意识的感受共鸣。
正是这种心理和潜意识上的轨迹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结构,这种叙述手法与散文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叙述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心理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独到之处。
二.思想特征探析小说的思想特征往往反映出时代特征,心理分析小说也不意外。
施蛰存创作心理分析小说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保守思想与解放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这种思想碰撞也在小说中加以体现。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樱曲欠签字日期:弦归f月秘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咀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秘
签字日期:潺明知日
f
导师签名:幻锣刍~
签字日期:’7年岁月知日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刖萄
施蛰存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从1922年 到1937年,施蛰存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共出版九个单行本计约七 十个短篇。其中《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被作者自认为是描红 练习和模仿之作,不能代表作者的创作个性。施蛰存把自己的创作生 命从1928年算起,其年,《上元灯》一书出版发行并获得文学界广泛 的赞誉和认同。沈从文盛赞它“在短篇方面,则施蛰存的一本《上元 灯》,最值得我们保留到记忆里。”【IJ该短篇小说集以个人低徊情调的 诗意书写取胜,作者取材以故乡松江一带城镇生活为背景,追忆故人 旧事,以细腻绵软缠绵温润的笔触写少年初涉人世的隐秘情怀和懵懂 心事,哀怨悠长的怀乡之思与青涩美丽的年少之忆交织并结,很能打 动一般读者。写法上虽遵循写实一路,但人物心理刻画委实细致入微、 曲岖动人,尤其是《周夫人》、《渔人何长庆》两篇已开始触及人物的 变态性心理,《闵行秋日纪事》、《宏智法师的出家》两篇则出现神秘奇 诡的人事叙述,显示着作者文学创新的端倪。1932年,《将军的头》 正式出版,引起文坛震惊,作者也借此宣称要“在这一方面开辟一条 创作的新蹊径。”【2】《将军的头》是施蛰存思想上接受弗洛伊德和蔼斯 理的性心理学,文学上受奥地利作家显尼致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启发刺 激而有意为之的文学创新试验,由此,施蛰存围绕“爱欲、死亡”等 母题开始了他文学新蹊径的热心探索,并以他的创作实绩为中国现代 文坛带来心理分析小说这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范本。1933年出版的《梅 雨之夕》继续着《将军的头》开创的这一创作蹊径,对人物性爱心理 做着纵深两方面的拓展和延伸,实验类型趋向多样,审美形态另类特 出,乃至作者自言“已经写到魔道里去了。”f3】稍后的《善女人行品》 似乎是对这一“魔道”的一个修正,但依然主要取人物性爱心理的视 点,是几篇“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一组女体习作绘”,141 其中部分作品已由心理分析转向社会写实。不久,施蛰存停止了心理 分析小说的创新实验。1936年最后的短篇集《小珍集》则完全是“用 哀愁笔调和讽刺的方法去描写当代生活”[51的写实主义创作,平实无 华,无特异之作。此后,因抗战爆发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施蛰存终止 了刨作生涯,专心学术。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第一篇: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
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
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迅先生的《 故事新编》 开始, 就以写作手法新颖, 注重心理分析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但在描写上仍然停留在写实的层次, 真
这两位作家的这两篇主题相似但风格不 同的作品进行对读。 物的本来面 目, 以文献为根据, 认真地将原有记载加以启迪参 其次, 关于这 种小说 类型 。王 富仁 先生和韩 国学者 柳凤 证, 使作者服从历史。……某圣哲说: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 ‘ 九将现代文 学史 上 的历 史小说 分 为 农 民起义 题材 的历 史小 问题不是在于把 已知 的硬嵌进 去 , 是在 于把未知 的抽取 出 而
-
【 收稿 日期]06 7 8 20 —0 一l
[ 作者简介] 郝若萍 ( 7 一)女 , 1 7 , 河南许 昌人 , 门大学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9 厦
9 0
维普资讯 http:/பைடு நூலகம்
来’ 。我对于历史小说 的写法 , 取路于后 者为多。他又说 :我 品中的性别 主题 , ” “ 这的确 是个大胆 的尝试 , 实上 , 年来 而事 近 急于要查 究我们 的祖先到底过着怎样 的生活?即这个号 称数 对施蛰存 的研究表 明, 的这些尝试也确实是很 有价值 的。 他
千年文明的东方古 国里 的人 们 , 到底在 这漫 长的月 中做些 什
再看小说《 文身》 它所记述的故事主要发生 在两个 晚上 , ,
么?事实上“ ” 人性 , 它是 历史 的真实 。・ 没有被弯 曲的 , 主题就是水浒女英雄“ 丈青” …“ 被 一 扈三娘 文身。故事情节并不复 拘挛的人性 , 它才是历史的真实 。L ” 3 J 杂, 可是作者设计的结构 很巧妙 。故 事发展 的前后两个 时 间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杨倩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上海文坛,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来描写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分析人们的病态心理,表达他们对于都市的全新感受和体验。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塑造出了一批令人目眩的“摩登女郎”形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异质性和聚居性。
其中,以心理分析著称的施蛰存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系统,塑造出不同职业却又性格鲜明的女子。
1928-1937年,施蟄存主要出版过五本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这几本集因创作时间关系,在女性构型上有一定的变化,即心头永远的“白月光”、罪孽的背负者、渴望爱的病态女人。
一、心头永远的“白月光”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与任何一位男性作家相同,施蛰存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渗透着他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上元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在雨中偶遇的一抹倩影或者是回忆中追寻的幻影,她们或许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们善解人意,是“我”心头难以忘怀的一颗“朱砂痣”。
在《上元灯》中,“她”处处为“我”着想,不会嫌弃“我”,将最好的花灯保留给“我”。
《扇》中的树珍善解人意,善心指导着“我”,为了不让“我”背负偷盗的罪名,把自己珍爱的扇子赠与“我”。
这一系列女性形象反映出女性的纯洁善良,对于爱情青涩而专一,但是仅仅是出于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美好幻想,渴望获得爱情来实现内心的满足,但是这种美好需要特定的环境,一旦重逢或者成为妻子,这样如“白月光”般的女性就失去了其美好意义。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浅论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宜宾学院雷叶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堪称独步。
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在前,如《将军的头》、《石秀》、《李师师》等,用精神分析来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春阳》这些篇什,心理分析更从故纸堆直深入到现代都市,深入到女性世界中去,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描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精神分析学说;欲望与都市心态文学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一个巨大进步就是作家开始更为关注人内心的探索。
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兴盛,“文学和心理学日益抹去了他们之间的疆界,心理分析则开始直接结出了文学创作的累累硕果。
”[1]施蛰存受西欧文学的影响,逐渐开始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写作,而其孤寂内向和耽于幻想也使他特别适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发觉人的隐在的寂寞和内心荒凉。
施蛰存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都市,深入尘封的历史,深入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第一人。
李欧梵说,“作为一个原创的作家,他是一个先锋,一个拓荒人,因为他敢于探入人全然陌生的心理世界,并大胆回眸那无理性的力量。
他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他很有意识地征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描述性压抑的潜流,一个既现实又是超现实的世界”。
[2]一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挖掘人物心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可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而作为一个特殊精神领域,潜意识往往是人类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力。
对此观点,施蛰存是认同的,“心理分析正是要说明,一个人是有多方面的。
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内心斗争之后才表现出来的。
这个行为的背后,心里头是经过多次意识斗争的,压下去的是潜在意识,表现出来的是理智性的意识。
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研究_刘三雄_硕士学位论文
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研究 Research on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of ShiZhecun
摘要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主 要代表。本文选取他的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和 叙事分析相结合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施蛰存的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在 他整个文学创作阶段的意义。现代题材小说在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创作中占 有重要位置。在《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 说集中,施蛰存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社会现实,以剖析各类人物的思想 和行为,把心理分析小说纳入现实主义轨道。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种 因素在施蛰存以后的心理分析小说中逐渐融合并最终统一。 全文除导言、结语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在简述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他的 创作风格和主题所受的影响,梳理和总结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对“中西文 化因子继承”的特点。 第二章围绕施蛰存现代题材文本写作中的叙事特征,分析他的艺术风 格,以及对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文本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空间 等方面呈现的新特征进行剖析,研究形成这些叙事特征的原因,探求文本 的艺术美感。 第三章对施蛰存的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梳理和归类 出都市、乡村以及魔幻等三种人物类型并分析这类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之间 的关系,进而归纳出三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观心 理和现实社会因素。 本文通过对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的探究,厘定该题材和社会 现实之间的关系,探求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风格轨变痕迹, 以期进一步阐释施蛰存现代题材心理分析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施蛰存; 现代题材; 小说; 心理分析II ABSTRACT ShiZhecun, who was the main respective of the new feeling literature, was also the creator of the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in China. Putting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text and narrative researching, this thesis researche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in his whole literature creation. Modern them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iZhecun’s psychological analytical creation. In his modern psychoanalysis novels An Evening of Spring Rain and The Kind Women's character, by applying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ocial reality, ShiZhecun analyzed kinds of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the characters and and brought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ovel into the orbit to the realism. Eventually realism and modernism were gradually merged and then reunited in the psychological analytical the novel of ShiZhecu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concentrates on the influence which ShiZhecun got on his creative style and theme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analytical novel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n comb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hiZhecun’s psychological analytical novel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factors of inheritance. Around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ShiZhecun’s modern fictions, the second
行走于欲望都市的雾霭中--论施蛰存小说中的都市心理景观
行走于欲望都市的雾霭中--论施蛰存小说中的都市心理景观周德蓓【摘要】Influenced deeply by Freud’ s psychoanalysis, Shi Zhecun’ s psychoanalysis novels of metropoli-tan select the city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s starting point, and apply the device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o outline the desire undercurrent of metropolitan, and affirm the rationality of libido.Shi Zhecun condemns civilization alienation and spiritual crisis, employs modernist techniques to insight the city people’ s psycho-logical and living realities, and expresses his humanistic care and rational thought to the lonely urbanites.%施蛰存的都市心理分析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选取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切入点,以精神分析手法勾勒都市爱欲潜流,肯定性欲的合理性。
施蛰存责难文明异化和精神危机,以现代主义手法洞穿都市人心理现实和生存现实,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勾勒都市人潜在的心理图景,对孤独的都市人抱以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施蛰存;都市心理小说;性本能;精神分析【作者】周德蓓【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二十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杂糅的资本主义文明与传统中华文化,撞击出商业大都市的繁华与迷惘。
施蛰存与心理分析小说
、 、
取得了蜚 声 中外的 卓 越 成就
。
诗
人
、
小说家
。
散文
小 介 理 垫 与 说 施 心 析 存
以写诗开 始其文
家 家
翻 译 家和 编 辑 他 的 风格 独 具
,
学 生涯 的施 蛰 存 所掩
,
,
其
后 他 的诗名 虽 被 文 名 但在 中国 现代 诗 歌发 展史 上 自有 其 不 容忽 视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诗
中 西的严
、
学 贯
。
谨学者
唐诗 和
他 在词 学
,
凌 刘
意 味深 长 的 抒 情 意 象 扩散
。
金 石 碑刻 等 研 究 领 域 都 以其胜 义 迭
出 的精彩 论断揭 破 了 一系列 历史 疑案
施 蛰存的 散文
,
为 感 情心 理 型
着重 在散
,
表述 内心感受
淡 的文 字 中 广 泛 注 入 其丰富的体验 和 情
《梅雨 之
夕》
、
《 春
阳 》 等 小说
,
,
也 使 读者 面 貌一 新 地感 受 到 小说 《 施蛰存 的 《 上 元 灯》 将军的 把 人 物 极 为 曲 折 的心 理过 程 清 晰而
。 、 ,
,
颇 有层 次 地 展 现 在读 者 面 前
使 读 者充 分 体 会 到 心理 分析 的 深 刻 和 细 密
,
感 觉 表 现 型 文 学 也 随之 兴 起 穆时英
、
3 年代初 期 o
。
以施蛰存
刘 呐 鸥 等 为 代表
的 心理 分 析 小 说 流 派 的 出 现
论施蛰存的焦虑叙事
自己的可 能性面前 , 个 体以决 断的方式表 现着 自己 的本 真
存在; 在弗洛 伊德那里 , 焦虑是 自我的一种心 理学功 能 , 它 与人的存在及 自由选择没有 必然联系 。本文 中所涉 及的焦 虑, 它具有本 体论 的性 质 , 不仅是人格 结构 中的永恒力 量 , 而且是 生存 的基本 内涵之 一 , 它是人格结 构要 素之 间不 可 解 决 的冲 突意识 , 也是 “ 人 在其 生存 受到威 胁 时 的基本 反 应, 是某种人 视为 与其生存 同等重要 的价值受 到威胁 时的
求决断 : 行动” 1 2 ] , 行 为 勇 敢 的 人
把正 常的焦虑 当成是 自我肯定 的
“ 个 体与个体 之间 的疏离 , 人 们 纷 纷 向 自己的 内心 收缩 ” , 自 我的 内心体 验之一 表现为一 种 以
荒 诞 的欲 望 和 离 奇 的 幻 想 为 基 础
的女 子的尸体 , 窗外 的一个 闪光 。 使 他 立 刻 想 到 这 儿 一 定 是 个 黑
是 有 意 义 和 独 一 无 二 的 , 它 不 是
一
同时站 立在他底 两旁 ,而 自己分
明窒息 了。在《 夜叉》 中, “ 这古风 的乡村 里的秋暮 的恬 逸 ” , 一两卷 书中 “ 恰 是一条关 于附近 一个 山 峰 中从 前 曾经 出 现 过 夜 叉 的 记 载” ,也再次 升腾起志怪 的氛 围 , 主人公卞 士 明开始 想象一 个 “ 披 薜荔兮带 女萝” 的 山鬼 …… “ 刚才 在小芦 蓬船 中所看见 的那个 妖异 的 白衣女 人 ,谁敢说 她一定 不是
关键 词 : 施 蛰 存 自我 焦 虑 叙 事
对 文本 的理 解 活动 是一种 带 有理 解者 自身 印痕 的行 为, 它 的历史性 和相对性会 形成解 释者特殊 的视 角。作 为 心 理分 析小说 家 的施蛰 存在 三 十年代 可 以说是 一个 标 志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2006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ResearehofChineseLiterature第2期.2006[现当代文学评论]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文茜(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81)关键词:施蛰存;主题;欲望;压抑;反压抑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以人物的心灵独白为主体内容,通过对主人公的性心理和潜意识的挖掘,反映了文明与欲望之间的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揭示了人类本能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压抑性,赞扬了欲望战胜一切的强大力量,表达了欲望的主题.[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6)02—093—03 DiscourseontheDesireThemeinShizhcan~sNovels WENOian(DepartmentofChineseColleg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Keywords:ShiZhecun;theme;desire;inhibiteanti--inhibiteAbstract:Thesoulssoliloquyisthemaincontentinshizhecunpsychoanalyticnovel s.Throughexcavatingthefiguressexu—alpsychologyandsubconsciousness,hereflectedthefightthatbetweentheciv ilizationandthedesire,heexpressadtheretionali—tyofthedesire,hecommendedthegreatstrengthofthedesire,andlastheexpres sedthedesirethemeinhisnoves.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望多表现为人的性本能欲望,它需要按照快乐原则获得实为主流,新文学作家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宣传革命现.但在实际的人类生活中,欲望却总是遭到文明的压抑.理想的作品.在这一创作主潮之下,新感觉派小说体现的这种压抑来自两个层面:社会意识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是另一种审美倾向:它们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关注人性的意识层面的压抑主要是指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社会深层.作为该派代表作家的施蛰存在创作初期便深感左翼舆论对人性的约束;生活层面的抑制主要是指经济状况,社文学的缺陷,"觉到自己没有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想在创会地位,社会关系等对人的欲望的克制.若欲望的力量没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在此前后,他翻译出版了有强大到可以冲破文明的压抑,人也就陷入永无止境的苦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的《妇女三部曲》,《生之恋》,《薄命的闷与幻灭之中. 戴丽莎》等作品,学习和接受了"心理分析"小说及精神分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春阳》中的婵阿姨过着清析理论;加之当时刘呐鸥带回许多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施教徒般的禁欲生活,本能情欲虽与传统道德进行了激烈的蛰存终于形成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特色——心理分析.此交锋,但终究敌不过金钱和旧道德的力量;《周夫人》中的后,施蛰存的创作以心理分析为主体,"为中国心理分析小周夫人的被压抑的性欲望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冲破旧道德的说提供了活的标本";而贯穿几乎他所有作品中的"欲樊篱,于是她只得通过自我暗示性的幻觉来获得短暂而虚望"主题,更是新文学大潮中一朵闪耀着奇异光彩的引人幻的满足.法国的斯塔尔夫人也在小说《苔尔芬》中对陈注目的浪花.本文试对施蛰存小说中"欲望"主题的表现旧的社会习俗和传统作了有力的攻击,她认为那些由既定以及该主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成的观念像三层铠甲一样压在多数人的施蛰存在其心理分析小说中以欲望和文明的冲突为母题,按照冲突的结果,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小说表现的是人的欲望被文明压抑后陷入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困境.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其中尤以性欲望最为根本,因而施蛰存小说中的欲身上,每个人生来就必须接受社会现成的道德准则和公众舆论的压制.因此,婵阿姨和周夫人都不得不屈服于来自于文明的压力,她们只能陷入一种绝望的寂寞和痛苦中,发出永久的叹息.欲望被文明压抑,即使有时候人们奋力去实现欲望,最终却仍是幻灭与苦闷.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一种盲 [收稿日期]:2005—12—10[作者简介]:文茜(1981一),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93目的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而又没有哪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所以欲望构成了世界和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最后两种成分". 《黄心大师》中大师最后终于悟到:一切的欲求都只是一场虚幻,人生只是充满了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与空虚,于是愤而投炉.《宏智法师的出家》中法师的一生也如同叔本华所说的那钟摆,在内心欲望两极之间不停摆动,终其一生欲望都不可能真正的满足.叔本华那认为,要永久地解除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便是禁欲,绝食以至自觉死亡彻底否定生命的意志,黄心大师的投炉与宏智法师的出家正是体现了他们的这一选择.文明对欲望的压抑有时是成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欲望受到压抑后长期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便会导致性心理的变态或其他心理障碍,这反而会使欲望发生异化,转而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这就是施蛰存的第二类欲望主题.《魔道》表现了性tL,理的变态.主人公竟对死人产生性欲望,把"嘴里的红红的番茄"当成了陈夫人朱唇.《巴黎大戏院》中已婚的"我"的被压抑的对年轻女伴的欲望通过猥亵病态的性幻想的获得了发泄.这类作品从人的性本能,性心理和潜意识等方面来表现文明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主人公都是都市里的人,他们受现代都市文明的深刻影响,因而同样是欲望受到文明的压抑,但与婵阿姨他们却有所区别:都市文明既压抑他们的欲望,又使欲望发生异化,使欲望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原始的本能冲动,作者呼唤了文明社会中人类自然属性的回归,因而更具有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意义.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性欲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里比多",它是不可能完全被文明所克制的.文明对欲望的压抑严重违背自然人性,最终是要被欲望的强大力量所冲破的.施蛰存的第三类以欲望为母题的小说表达的正是欲望战胜文明的伟大力量.《鸠摩罗什》是"中国人写的佛教徒灵肉冲突的记录".本能欲望和宗教意识这心灵的两极,意志的两端在鸠摩罗什心中形成两股背道而驰的张力,使他陷入二重人格的矛盾冲突之中,但宗教意识并没能克制本能情欲. 《石秀之恋》中的水浒英雄石秀也经历了文明与欲望之间的压抑与反压抑的心路历程,但文明最终在欲望面前败下阵来,石秀身上明显地"打着现代超级色情狂的印记".【5 在《将军的头》中主人公更是把对姑娘的性欲升华为超越一切的精神的爱.这种跨越生死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人类欲望的强大力量.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主要由人本能的欲望冲动构成,遵循快乐原则.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总是压抑着本我能量的彻底渲泄.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自我则会调节超我的理性需 94 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当本我的能量郁积在人体内时就会引起人的紧张与焦虑,在这种压迫下人便会自觉寻求释放本我能量的方式和途径.当本我的力量强大到无法再被抑制时便会战胜自我和超我从而使欲望得到实现.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的.不仅几乎他所有作品都表现了"欲望"这样一个现代派的基本主题,并且他还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来挖掘人的潜意识和性心理. 就作品的整体构思而言,施蛰存的小说通过淡化情节, 结构,语言及人物形象等小说中的传统因素来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这一主体内容,"取的是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是原有故事中所蕴的冲突性",几乎是一篇篇人物的"心灵独白".《鸠摩罗什》的主要情节就是大智鸠摩罗什来到秦国担任国师,小说以罗什的大量潜意识心理活动为主体内容, 展示了高僧真实的内心世界.《梅雨之夕》以"我"在路上与一年轻姑娘结伴而行为情节,小说表达的焦点不是这一平淡的故事本身,而是"我"在送姑娘回家的途中内心产生的一系列幻觉与想象.《雾》中的情节是素贞坐火车去上海,全篇的笔墨着力用在对坐在火车车厢里的素贞的心理活动的剖析上.这样的构思在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没有刻意地去构思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创作别具一格的结构,更没有精心锻造语言,作品吸引读者的就是它所揭示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施蛰存将艺术的笔触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直接伸入主人公隐秘的心灵深处,为小说表现人物的欲望世界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更明显的表现.在叙述方式上,施蛰存采用了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与间接叙述其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主人公一再地向读者直接袒露他们内心的活动,在作品中形成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自,人物的心灵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用分析性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的意识.如在《石秀之恋》中有这样一段话:"所以此时的石秀,其心境却是两歧的;而这两歧的心境,都与轻蔑的感情相去极远.为杨雄义弟的石秀,以客观的立场来看潘巧云,只感觉到她未免稍微不庄重一点.而因为对于她的以前的历史有了一些确实的了解,便觉得这种不庄重的所以然,也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了.……但是, 同时,在另一方面,为一个热情的石秀自己,却是正因为晓得了潘巧云曾经是勾栏里的人物而有所喜悦着.……倘若真是勾栏里的人呢,万一她这种亲热的表情又是故意的,那么,在我这方面,只要以为对于杨雄哥哥没有什么过不去, 倒是不能辜负她的好意了.像她这样的美人,对于如杨雄哥哥这样的一个黄胖大汉,照人情讲起来,也实在是厮配不上的.而俺石秀,不娶浑家便罢,要娶浑家,既已看见过世上有这等美貌的女人,却非娶这等女人不可了." 这段话成功地结合了内心独白和意识叙述.作者不断变换观察人物内心的视角:时而以石秀自己的角度来自省;时而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人物的内心.在《鸠摩罗什》中作者也是时而退出作品,向读者直接呈现鸠摩罗什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时而又参与作品之中,对罗什的心理流程进行分析,从而使作品既不同于西方的纯意识流小说,又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只重故事情节不重人物心灵表现的小说."内心独白是引述人物不出声的自言自语,因而它只能表现有意识的活动但不能直接表述下意识的活动",作者借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呈现他们意识层面的两重或多重对立的思想,显得真实感人;同时又通过意识叙述来分析这多重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出意识背后另一个强有力的心灵因素——潜意识和性欲望,又具有理性的色彩.这种表达方式为真实地表现欲望主题提供了方法.施蛰存在小说中运用了幻觉,梦境,象征,怪诞和幻象重叠等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魔道》中的"我"把玻璃窗上的一个小黑点当成了森林中身穿黑衣的妖妇的幻觉揭示了"我"潜意识中的恐惧;《将军的头》里花惊定将军提着自己被砍掉的头回到姑娘身边的结局怪诞而又充满了浪漫气息,;《旅舍》中的主人公在旅馆黑暗的房间中不断产生的各种幻觉揭示出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到恐惧,孤寂和不安.在这些作品中,下意识的本能是作者着力挖掘的新领域,梦魇,怪诞,丑恶,乖戾和幻觉等非常态现象是作者表现的重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意象和荒诞梦幻等在这里是使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颠倒的扭曲的折射,反映了欲望的非理性特点.这些充分说明了施蛰存的创作明显地带有现代主义文学的色彩, 从而更体现出了其小说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品的特色.弗洛伊德学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而被我国新文学作家们吸收,借鉴和运用到文学创作中.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以及新感觉派另两位代表刘呐鸥,穆时英的作品中都可见精神分析学留下的痕迹,但真正专心致志于纯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只有施蛰存.鲁迅描写性心理的目的是暴露中国人的肮脏和病态的心理,抨击封建文化.郭沫若也写潜意识里的性欲望,但作品的主旨是表现"自我"意识,张显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郁达夫挖掘性心理是为了揭示人物痛苦的灵魂,性欲望只是反映主人公精神苦闷的一个媒介.沈从文在作品中肯定性欲是为了唤回人的自然生命形态,向人们展现一种超越压抑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描绘潜意识和性心理是为了揭示它们对人性,人际关系及人物命运的重要影响.刘呐鸥和穆时英则以对现代大都市生活的主观感觉印象本身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其中刘呐鸥的作品重在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肉欲的沉醉;穆时英则否定和批判社会的病态现象.施蛰存的小说以人物的性心理和潜意识为表现的主体,在他那里,性心理不是表现手段,也不服务于任何其他目的,心理分析本身便是作品的目的.他揭示人的欲望与社会文明的冲突,以性心理为视点,冷静地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层,客观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外部现实世界的隐藏于人们潜意识深处的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灵世界.这就是施蛰存在所有受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家中最独特之处.只有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欧美的纯心理分析小说,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小说第一个现代派.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分析人物心理,被认为是"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最成功的".欲望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爱欲历来是"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是"宇宙本体中存在的本源,是人类命运及其必然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它的升华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积极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沉淀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压抑着人的生命本能,社会伦理道德严重忽视人的原欲,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整个中华民族就像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人的解放和新的人学观念以反叛和颠覆传统的"克己"的人学观念,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禁欲主义,肯定了欲望的价值.正是由于欲望,人类才得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宇宙和世界进行执着的追求和探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欲望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压抑性,赞扬了欲望战胜一切,还原人的自然本性的伟大力量,表达了把人类从文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了一致性,这就是他作品中"欲望"主题的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施蛰存:《灯下集》,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8O,79页 [2]吴福辉:《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78页[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 第427页[4]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台湾广东出版社.1979 年,第364页[5]严家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第33页[6]方长安:《论三十年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85年第 2期,第l38页[7]周启超:《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概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4年第6期,33—38[8]余凤高:《绍兴师专》,1991,80页[9]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第9页95。
聊斋志异《夜叉国》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夜叉国》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夜叉国》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夜叉国》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古代志怪故事——夜叉食尸,飞天夜叉,夜叉示祸
古代志怪故事——夜叉食尸,飞天夜叉,夜叉示祸夜叉食尸唐代名将哥舒翰少年时代就很有志气,在京城长安结交了很多豪杰志士。
他家住在新昌坊,有个爱妾叫裴六娘,容貌出众,家住崇仁里。
舒翰十分宠爱裴六娘。
后来,哥舒翰因公事到京郊巡视,几个月后才回来,回来后,裴六娘已病死,舒翰十分悲痛,就来到她的住所。
当时裴六娘还没有埋葬,停尸在堂屋里。
哥舒翰来后没有别的屋子可住,就说:「”裴六娘是我最亲爱的人,她不论是活是死在我都没什么顾忌。
”因此就在停尸的堂屋里住下,独自睡在床帐中。
夜深人静时,哥舒翰看窗外皎洁的月光,觉悲伤凄凉不能入睡,忽然看见外面大门和影壁墙之间有一个东西在探头探脑,左右徘徊,然后进到院子里,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夜叉。
这夜叉有一丈多高,穿着豹皮裤,披散着长发,牙像锯齿,接着又有三个鬼跟着进来。
他们一起扯着红色的绳子在月光下跳舞,边跳边说:「”床上的贵人怎么样了?”其中一个说:「”已经睡了。
”说罢,他们就走上庭院的台阶进入停尸的堂屋打开棺材盖,把棺材抬到外面月光下,把尸体取出来切割后围坐着吃起来,尸体的血流在院子里,死者的尸衣撕扯得扔了一地。
哥舒翰越看越怕,也十分痛心,暗想这些鬼怪刚才称我为「”贵人”,我现在如果打他们,大概不会有什么了不起,就偷偷抄起帐外一根竿子使劲扔出去,同时大叫「”打鬼呀!”果然,鬼怪们吓得四散而逃。
舒翰趁势追到院子西北角,鬼怪纷纷翻墙而逃。
有一个鬼跑在最后,没来得及上墙,被舒翰打中,这鬼勉强爬上墙,地上留下了血迹。
这时家里人听见外面闹哄哄地,就跑出来救助,哥舒翰就说了刚才的事,大家七手八脚收拾被夜叉撕碎的尸体,刚要搬进堂屋,却见里面的棺廓完好无损,尸上被鬼撕咬过的地方也毫无痕迹。
哥舒翰恍恍惚以为是作了一场梦,但验看墙上有夜叉留下的血,院里也有鬼走过的痕迹,谁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几年之后,哥舒翰却官居显位,成了大将军。
【原文】哥舒翰少时,有志气,长安交游豪侠,宅新书(陈校本「”书”作「”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蛰存短篇小说《夜叉》文本分析
谷晓曦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7)007
【摘要】Yaksha by SHI Zhe cun is a very special novel written in Shanghai in the 1930s. SHI Zhe cu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neosensuatist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e does creatively in literature style and literary ideas in his'works and he is the first to recognize the modernists need to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ksha is influenced by Chi 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modernists,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not copy these experi ences and he is creative in style and idea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making the novel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his theory.%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
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谷晓曦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论施蛰存之《魔道》与《夜叉》中的幻觉书写 [J], 刘岩松
2.日记何以成为小说——以施蛰存《上元灯》文本分析为例 [J], 刘俐俐
3.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梅雨之夕》为个案 [J], 徐诗颖
4.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鸠摩罗什》为个案 [J], 杜晓杰
5.都市边缘人的符号书写
——浅析施蛰存短篇小说《梅雨之夕》 [J], 曹李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