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两首 《氓》—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单元4课《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重点难点】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
“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②集体阅读背诵。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
高一必修二《氓》教案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一」《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以此物比彼物也。
”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马金龙高一必修二《氓》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淇水这个意象理顺诗歌故事发展的脉络,理解女主人公各个阶段的情感表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淇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淇水这个意象鉴赏诗歌。
三、教学难点1、淇水在诗歌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五、课时: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
下面这节课我们就从另一种方式来鉴赏《氓》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细心的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对了,都与“水”相关。
远古人逐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水边往往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间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诗经》中的水边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无论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辗转思念,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亦或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尽惆怅,都足以让人反复吟咏,感慨唏嘘。
其实《氓》中,也有这样一条河流,请找出这条河流。
淇水。
二、配乐朗诵诗歌。
边读边思考:思考:诗歌中,几次提到淇水?请从诗中找出来。
说说每次提到淇水,女主人公与氓正处于什么阶段?她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如果淇水有颜色,你觉得每一次应该是什么颜色?提示: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体会女主公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女主人公第一次渡过淇水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之《氓》教案
二、文本探究
主人公从恋爱走进了婚姻,生活有了变化,而人都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
探究1:目标:
结合文本分
析人物性格根据文中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分析
其性格特点。
<一>恋爱时表现:
1.引导学生
结合时代背
景分析
2.对婚姻不
幸福的原因
的认识有一
定引导作用★想一想:你认为文中这个如此痴情的
女子,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他人的认可、祝
福了吗?
<二>婚后的生活:
1.引导学生
找出文本中
的其它人物
2.了解女性
社会和家庭
地位★想一想:女子除了因为男子的背弃,还
有可能是因为什么而伤心?
<三>诀别的态度:
总结:
三、思考讨论
世上的幸福有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幸却各不相同,追求美好的幸福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探究2:(二选一)设置目标a.男主人公会幡然醒悟挽回女子吗?
对婚姻不幸
福有一定认
识
b.女主人公还能再次获得幸福吗?。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剖析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感觉人物形象,能够较正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觉与思虑。
2.在感觉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认识比兴手法的基本特色,较为正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合作研究活动,以及经过朗读品尝、沟通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觉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感情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女主人公和善真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品之美,培育自己健康人品。
二、教课重难点1.剖析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感觉人物形象,能够较正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觉与思虑。
2.在感觉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认识比兴手法的基本特色,较为正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新讲课。
四、课时第 2课时。
五、文本简析《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觉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领会中华文化的广博精湛、积厚流光。
教师在本课教课中,不单要指引学生认识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泉,感觉其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加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异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此后的个性化学习确立基础。
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明显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关于指引学生认识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泉《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觉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侧重要作用。
六、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2.指引学生认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企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脑筋进入学习。
(二)领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依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活动。
题目:我感觉到的她是的思绪,我的依照是(诗中详细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色)的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氓》教案教学目标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1. 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2.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1.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 讨论法:从故事情节,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
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二鉴赏: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蚩—→媸无—→毋于—→吁说—→脱泮—→畔匪—→非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熟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特殊句式: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4《〈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3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3、反复诵读,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题解《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三、整体感知1、朗读、背诵⑴听录音。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 shāng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⑵自由朗读。
⑶齐读。
⑷背诵。
2、重点字词:⑴将子无怒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涕,泪。
古今异义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爽,过错。
⑹言既遂矣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氓》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启发法教学用具课本《诗经》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全班背诵《蒹葭》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泉,又被称之为“诗三百”。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诗经》名篇《蒹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去欣赏品味她的美——《氓》。
二、目标展示(1分钟)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三、《诗经》知识点回顾(6分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3、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7、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四、读(20分钟)1、自主朗读,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读音。
蚩【拼音】:[chī] 匪【拼音】:[fěi]淇【拼音】:[qí] 垝【拼音】:[guǐ]徂【拼音】:[cú] 隰【拼音】:[xí]泮【拼音】:[pàn]2、听音频朗读,注意把握本诗节奏。
课文《氓》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课文《氓》公开课教学设计课文《氓》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氓》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氓》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学做思三:本诗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比兴的运用。
3、叠词的使用。
4、心理描写细腻。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了解《诗经》
导学: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导做:小组讨论,并归纳每章的内容。
学生展示:这首诗是一个被弃女子的自述,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 着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 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提问:
①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1.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3.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导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诗经的有关知识,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等方法,积累字词,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诗经》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
教学难点:
1.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大家是否读到过这么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里面的前两句,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后两句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为“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相形失色。
顺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想你。
”此为元悼念亡妻韦丛之作,“沧海”和“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的其他女子。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读这首诗你们可能觉得元稹是一个痴情之人,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
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
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
韦丛死后又纳妾,续弦。
他这种行为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渣男,表里不一。
忠贞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正式进入课文中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1.明确氓选自卫风
2.齐读课文,并正音(注意诵读节奏,二二节拍)
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3.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疏通一下文意
①翻译的时候逐段分析
板书
第一章: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章: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答应结婚。
第三章: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第四章: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色衰爱弛)
第五章:劳苦。
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第六章:决绝。
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大致疏通了文意,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全诗的故事情节
②抽学生讲述全诗的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
事。
4.概括全诗结构,总结情感基调
①第一部分(1-2)节:相恋基调:热情,幸福
②第二部分(3-5)节:婚变基调:怨恨,沉痛
③第三部分(6)节:决绝基调:清醒,刚烈
5.以女主人公在叙述中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体会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二读课文
明确:氓——子——复关——尔——士——无(高潮——低谷)
6.分析写作手法(四言诗、赋比兴)
全篇用赋。
两处用兴,四处用比。
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一般是指陈述和铺排陈述
直接铺陈叙述,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②三、四、五节: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a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b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c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③第六节:比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d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7.分析男女主人公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男女主人公形象,鲍鹏山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
①请结合诗文分阶段来谈谈她的完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并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相恋”(1、2节):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忠贞痴情——可爱之处
“婚变”(3—5节):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可敬之处
“决绝”(6节):清醒理智、坚强刚烈——可贵之处
②如何看待《氓》中男主人公的形象?
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伪饰出对女主人公的感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
他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
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得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
相。
8.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
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
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
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9.分析造成《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①性格悲剧:在对女性性格的研究中,女性呈现出柔弱性。
《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
在氓提亲未果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恋爱的时候,她的眼里只有氓,容不下其他。
由于氓没有找到“良媒”,导致婚期的推延,这本来是氓的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尊重女主人公,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很重视礼节的,既然提亲就应该有媒人才合乎礼法。
但是,女主人公对氓非但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唯恐他会因为婚期的拖延而发怒,以至于“将子无怒”地苦苦哀求,这不能不说是她柔弱性格的真实写照。
②社会悲剧: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没有婚姻平等的权利的。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但是还是以悲剧作为结局,女主人公起早贪黑地忙于劳作及家务,但她的丈夫却嫌弃她日渐衰老的容颜,“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的丈夫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正如女主人公所叹的那样,“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对不公平的社会的强烈谴责与抗议。
先秦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为正统礼教被遵守着。
既然女主人公胆敢打破它,她后来被遗弃的悲剧命运,就自然成为这股势力发起进攻的有力武器,你不是要自由婚姻吗?结果呢?因此,女主人公被兄弟耻笑,独自伤悲。
10.拓展
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除了她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社会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在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婚姻也不过是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就是梁鸿的妻子孟光在给丈夫送饭时,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把托盘举得跟眉毛齐平,现在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我更欣赏的是《简爱》中的爱情观
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简.爱》
11.小结
《氓》中女子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却给我们后世之人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虽然我们中学生不允许早恋,但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中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会正确地去爱!
12.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完成固学案上诗经两首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