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主要围绕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品的质量、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大小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意义,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质量问题的欲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2. 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3.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PPT、实物(如水果、书本等)。
2. 学具:学生自备水果、书本等物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质量。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来解决问题。
2.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利用挂图和PPT,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 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和PPT,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 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加深对进率的理解。
4.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答。
- 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1.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2. 正文内容:-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 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克和千克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关系。
2.能够熟练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
2.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单位转换。
2.能够找出解题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粘纸、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问题,例如用一袋米或一盘水果来引出“千克”和“克”的概
念,并让学生估算其重量。
2. 学习新知
1.讲解“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做一些实例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 活动设计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李婷有2千克苹果,她
想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多少克?
4.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
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延伸
可以设计一些扩展题目,让学生继续巩固练习。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能够熟
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第2课时解决问题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节课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1.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例3要求的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
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把问题转化为“估计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即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经验。
2.加强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
在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点,即对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的确定。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几个苹果重1千克,进而通过除法得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中通过问题加以引导,如“X个苹果一定是1千克吗”“这么大的苹果(大苹果)是1千克吗”引发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考,进而明确应该全面考虑问题。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苹果台秤学具准备苹果台秤教学过程⊙谈话引入,经验汇报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课后布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出示装有苹果的袋子,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你知道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的课后调查,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动手实践,对比探究1.引导探究。
(1)问一问:1千克苹果有几个。
(2)称一称:课件演示称1千克苹果。
(3)数一数:学生数一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分组活动,对比探究。
(1)小组活动:各组称量1千克苹果并数出个数,然后填写表格。
(2)交流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称量结果。
(3)引发质疑:(看着表格里的数据)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对比探究:出示更大的苹果,估计1千克有几个这样的苹果。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阶段。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这一教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的。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质量与重量》的第三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一篮子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要知道这篮子苹果一共有多少克,我们应该怎么做?2. 知识讲解:我利用PPT,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如:“如果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10个苹果一共重多少克?”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随堂练习:我出一道随堂练习题,如:“如果一本书重500克,那么两本书一共重多少克?”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板书,包括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以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也将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这就是我对于《克和千克解决问题》这一教案的整体设计。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物品——苹果,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知道这篮子苹果一共有多少克。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互动交流,设疑激趣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来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藏了什么宝贝呢?打开袋子,学生发现是苹果。
师:老师带这么多苹果来做什么呢?谁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学情预设】学生在掂过苹果之后表示这袋苹果非常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动手实践,探究对比课件出示教科书P104例3。
1.提出问题。
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遇到的困难:没有告诉我们一个苹果有多重,怎么解答呢?生生互动,发现关键词“大约”,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估量?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预设2: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预设3:根据1千克苹果的个数,估量出20个苹果的质量。
2.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估量的方法与结果。
学生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能说出大约的数,也予以鼓励。
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方法的弊端,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预设2:首先估算1个苹果约重200克,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般几个苹果重1千克呢?【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说5个,有的学生会说4个,有的学生会说6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克和千克”的概念展开,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1. 克与千克的基本概念:介绍克和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基本知识。
2. 换算关系:教授如何将克转换为千克,反之亦然。
3.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在购物、烹饪等情境中正确使用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克和千克,解决简单的质量计算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1. 换算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时计算物品重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千克和克的秤、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书本、水果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克与千克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教具演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使用教具进行重量测量和换算练习。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板书设计1.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2. 关键概念:克、千克、换算关系3. 换算公式:1千克 = 1000克4. 实际应用示例:购物时计算物品重量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克与千克的换算题目。
2. 应用练习:设计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总重量。
3. 拓展练习:研究家中物品的重量,并尝试用克和千克表示。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旨在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教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关键。
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黄依琳罗富镇中心小学课题: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04页例三教材分析:例三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我班学生对于质量观念还是比较淡薄,因此要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需要通过实物动手操作来进行。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
3.让学生深刻体会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估一估是不能随便估,要根据生活实际,展开思维进行估计。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学手段及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苹果、台秤、1千克铅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图片(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可厉害啦,不仅会七十二变,还会火眼金睛。
下面老师也想看一看同学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今天,我去超市买了一枝长15克的铅笔,买了一袋重200千克的果冻。
(2)师: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质量单位用法不正确)生举手回答(3)师:你们的火眼金睛真厉害。
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可不能随便乱用的,否则会弄成笑话。
(4)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克和千克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克与千克的趣味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知识做出铺垫。
二、探究体验1.猜一猜课件出示:()个苹果重1千克?(1)师:为了奖励你们的火眼金睛,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苹果,但是要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个苹果重1千克?(2)师:请你们来猜一猜。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104页内容)。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加强估算教学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本节课我是根据教材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
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质量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掌握合适的估算策略。
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用所学克和千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难点: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情景导入】1.微课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个微课视频来了解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2、课前调查,汇总发现。
请拿出这张老师布置大家周末完成的调查表(课件),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调查结果?抽几生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汇报进行现场汇总,完成黑板上的调查统计表。
追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通过汇总学生们的调查结果,及时进行对比发现,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自己调查到的结果与苹果的大小有关,体会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是与其个体的大小有关联的,在解决问题中是要考虑物品的实际大小情况,扩宽了学生的解决问题思路。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能够通过举例子和计算练习掌握克和千克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重物不一定重,轻物不一定轻的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和算式计算,理解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习惯,明确轻重冷暖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安全和珍惜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轻重冷暖等相对概念与计量单位的关系,如何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题目,分析两个词语“克”,“千克”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a. 直观感受轻重概念通过课前准备的轻重物品带给学生的视觉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轻物和重物的特征。
b.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通过图片、实物等来简要阐述克和千克的概念,即介绍千克的大小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c. 计量单位应用举例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d. 归纳克和千克的转换规律向学生提示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规律,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训练,巩固概念和应用。
3. 练习活动a. 教师主导讲授的练习:课堂中利用抽象游戏、实物、图表等多种手段接触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点。
b. 学生自主完成的练习:通过分组问答、小组讨论、独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发扬创新和协作精神。
4. 总结反思教授课程概述,总结使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给予教师反馈。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3. 教师准备针对性的考试题目,进行最后的考核。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是质量的单位。
2. 让学生能够进行克与千克的转换。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转换。
2.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
2.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称重,感受克和千克。
2. 准备一些关于克和千克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教学新课: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3. 实例演示:教师用实际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进行称重练习,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转换。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称重练习,提高操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3. 演示:教师用实际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称重练习,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克和千克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转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涉及到重量单位时。
3.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可能会混淆克和千克的概念,特别是在进行单位转换时。
2. 学生可能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困难,特别是当问题涉及到多个重量单位时。
教具学具准备:1. 计算器2. 重量秤3. 各种物品,如书本、水果、玩具等,用于实际称重。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单位转换。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称重来加深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克和千克的概念2. 单位转换方法3. 实际称重活动4.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际称重,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活动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可能会混淆克和千克的概念,因此在讲解时我特别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实际称重加深了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当问题涉及到多个重量单位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和练习题,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当问题涉及到多个重量单位时。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克和千克的概念是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别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估算、测量)进行解决,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克与千克的概念理解。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准确估计物品的重量,区分克与千克的适用场景。
•灵活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重量单位的图片、视频素材)。
•实物教具(如天平、不同重量的物品)。
•学生作业纸(含练习题)。
•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天平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直观感受克与千克的差异。
•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法: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练习巩固法: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去超市购物的故事,其中涉及到购买不同重量的商品,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和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新课教学1.认识克与千克•利用多媒体展示克与千克的符号、定义及常见物品的重量示例。
•通过天平演示,让学生亲手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加深印象。
2.克与千克的换算•通过直观的教具(如10个小方块,每个重100克),演示如何由克累加至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设计小游戏,如“快速换算”,教师说出某一重量,学生迅速判断是克还是千克,并尝试换算。
3.解决实际问题•情境一:超市购物。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克和千克解决问题》P104设计理念:本课是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测策略。
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应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教学过程:活动1复习旧知1、在括号里填上质量单位。
一个苹果重200()。
一瓶墨水重100()。
一本故事书重210()。
一只鸡重3()。
一只山羊重()。
一枚2分硬币重()。
一袋方便面重105()。
2.填一填。
3000克=()千克1000克=()千克7千克=()克5千克=()克4000克=()千克2000克=()千克3.展示自己的课前调查表,进行汇报。
师:你调查的苹果是几个约重1千克?为什么大家调查的结果不同呢?因为苹果的大小不同,所以结果也有所不同。
活动2互动新授1、课件出示题目: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王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克和千克解决问题)3、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及其转换,通过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1. 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2.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3. 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质量单位奥秘的欲望。
教学难点1.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2. 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学具准备1. 克和千克的实物模型2. 计算器3. 图片素材(如水果、蔬菜、日常用品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和千克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
4. 换算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克和千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版2. 板书内容:- 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 判断题:关于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计算题: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4. 应用题:解决与克和千克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情景导入】1.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
【新课讲授】1.知识回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2:我认识了秤。
生3: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
生4:我知道1千克=1000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生1: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生2:一枚图钉重约1克。
生3:一个乒乓球重约1克。
生4:2枚曲别针重约1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1千克呢?生1:一袋白糖重约1千克。
生2:一条鱼重约1千克。
生3:4袋牛奶重约1千克。
生4:2瓶矿泉水重约1千克。
……师: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强化练习。
(1)填一填。
6千克=()克4000克=()千克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生1: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千克=1000克,6千克就等于6个1000克,就是6000克;4000克里有4个1000克,所以是4千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克和千克”的认识及其转换。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天平称重,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称重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质量单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引导学生将质量单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或称重器。
2. 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水杯等。
3. 教学卡片或PPT展示质量单位的定义和换算。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新知:介绍克和千克,展示天平或称重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质量单位。
3. 实践:学生分组,使用天平和物品进行称重活动,记录数据。
4. 讨论:每组分享称重结果,讨论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应用: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例如:“如果一本书重200克,那么5本书多重?”板书设计质量单位的定义:克和千克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际问题解决示例作业设计1. 家长协助下,用天平称量家中物品,记录重量,并尝试换算。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的换算。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
特别是关注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质量单位的换算,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课中,教学难点包括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引导学生将质量单位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两个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质量单位时最容易出现混淆和理解障碍的地方,因此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详细说明。
详细补充和说明1. 克与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直观展示:使用天平和不同质量的物品,现场演示1千克等于1000克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2014年秋
在上完《克和千克》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关系。然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注意到在换算环节,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进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强化这一部分。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的应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但我也意识到,在讲解难点时,可能还需要更具体的举例,以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障碍。
2.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计量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观察、称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解决问题人教2014年秋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2014年秋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质量单位》,主要内容为《克和千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学会使用克和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快速换算克和千克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件上的题目,展示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千克=1000 克 王奶奶摘了 20 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 5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列式计算:20÷5=4 (千克) 如果 4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列式计算:20÷4=5(千 克)
《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设计
武汉盘龙三小 邓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 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 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 习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主要教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准确说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二、检查预习: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一千克的物体。 三、新知探究 谈话引入 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们还记得 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吗? 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吗? 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克与千克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新授。 探究 1 千克苹果有几个。 师: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苹果) ,让 学生猜一猜。 验证:猜一猜 1 千克有几个苹果呢?猜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篇一:《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版第四册新授课)《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新人教版第四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主要教法:电化辅助教学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一千克的物体。
二、复习巩固:准确说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三、新知探究(一)谈话引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们还记得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吗?2、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吗?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克与千克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三)新授。
1、探究1千克物体有各有几个。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苹果),让学生猜一猜。
验证:猜一猜1千克有几个苹果呢?猜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称称)。
2、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带来的水果(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分别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几个桃子、几个梨。
3、交流:4个或5个苹果有一千克,4个桃子有一千克,4个梨有1千克。
4、课件演示几个苹果有1千克,几个桃子有1千克几个梨有1千克。
5、活动:填出课桌上的表格。
6、师: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如都是1 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
【新课讲授】
1.知识回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2:我认识了秤。
生3: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
生4:我知道1千克=1000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生1: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生2:一枚图钉重约1克。
生3:一个乒乓球重约1克。
生4:2枚曲别针重约1克。
……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1千克呢?
生1:一袋白糖重约1千克。
生2:一条鱼重约1千克。
生3:4袋牛奶重约1千克。
生4:2瓶矿泉水重约1千克。
……
师: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强化练习。
(1)填一填。
6千克=()克
4000克=()千克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1: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千克=1000克,6千克就等于6个1000克,就是6000克;4000克里有4个1000克,所以是4千克。
生2: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所以由“千克”转化成“克”,在数字后面添3个0并以“克”作单位;由克转化成“千克”,把数字末尾的三个0去掉,并以“千克”作单位。
所以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师:真聪明!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2)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两种质量单位,那上面这四种物品分别选用什么作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呢?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生:我是这样想的:1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1袋白糖重1千克。
由此可知,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一个足球和一条小金鱼都比较轻,只能是400克、80克,从数字上看也不可能是400千克、80千克;一只小鸭比一只花狗相对轻一些,只能是1千克、6千克,一只小鸭的重量不可能是1克(只相当于1个2分硬币的重量),一只小狗的重量也不可能是6克。
所以足球选“克”作单位,金鱼选“克”作单位,小鸭选“千克”作单位,小花狗也选“千克”作单位。
师:说的很有道理。
选用质量单位的方法是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出示教材第104页例3。
师: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的概念也已经了解过了,下面看一看例3,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克。
就是让我们估计这些苹果有多重。
师:苹果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生:一般大的4个1千克,中等个的5个1千克。
师:对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苹果里面有几份1千克,这里我们要怎么算呢?
生:用除法。
板书:
①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
20÷4=5(千克)
②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
20÷5=4(千克)
师:如果都是小苹果呢?
生:先称一下?
师:真聪明。
我们可以先称一下,看是几个苹果重1千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集体订正。
答案:
1.略
2.25克3千克360克10千克
3.克千克克千克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观察一些物品的质量,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解决问题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在学生实际感受1克、1千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关系,根据具体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质量单位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进一步巩固练习后,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