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详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
2、隋唐时期
更辉煌的时期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 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 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 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初一度尊道抑佛,佛道之争时 有反复。这一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同时加紧吸收佛 道的某些思想。《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 《书》(《尚书》、《书经》)、《礼》(《礼记》)、 《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 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五经正义》 引用大量史料诠释典章制度、名器物色,又详于文字训 诂,为后人研读经书提供了方便。唐时,儒学的发展还 表现在除了中国读书人研习儒学外,儒学还通过留学生 扩大了在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
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1)提出“心即理”等主观 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 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 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 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 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 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 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 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 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 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 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 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 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 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 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 和入世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一.黄老之学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1)内容: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
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
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全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ppt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 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 凸显人性庄严。
2.应对态度:批判地继承
.精品课件.
19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学 展 发展: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内心反省(内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共 同 内容 继承仁、礼思想;世界本原皆理;吸收佛道思想
点
影响
?
.精品课件.
17
结合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谈谈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精品课件.
18
探究三: 感悟宋明理学
1. 影响深远,局限不少,仍有可取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精品课件.
13
欣赏诗作 品味其学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 拳石崇成泰华岑。
──陆九渊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陆、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 它?(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精品课件.
1
本课探究:
探究一:三教合一 1、从汉武帝以后到隋唐期间,儒学的发展情 况 2、理学产生的背景(历史因素、现实因素)
探究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 要内容、影响
探究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求知》
二程说:学任何知识都要深刻探究,这样才能得到其中 的道理。 朱子说:“对,学习要贯通,必须花功夫,由浅及深, 才能掌握天下的道理,但是,求道理不是为了单纯的学 习科学而是为了让人们明白道德伦理,懂得善。” 阳明说:“学习知识不必向外界探索,只要反省自己的 内心就可以得到知识和道理,良知是人固有的,只是被 欲望侵蚀,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2)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主张
①、朱熹的理学思想:
a、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即“三纲五常”;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朱子全书》
b、人性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与天理 相一致。“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利用宗教发动起义;在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中 皆有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 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一、魏晋隋唐时的儒学(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2、隋 “三教合归儒”;唐三教并 行
“三教合归儒” 对儒学发展 有何意义?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探究事物;致知,
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 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 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 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 部门的统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3.主要思想:
二 哲学观 (核心) 伦理观 程 朱 熹 天理 ”是宇宙万 “_____ 物的本原,主张先有 理后有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三纲五常 是人 天理就是_________, 性的最高境界,提出心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 强调“______________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 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 ___________, 学之真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
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
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
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 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四 通处。 ——《二程遗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
心外无物 ①哲学观:宣扬“_________”“心外无理”。 致良知 ②认识论:提出“_______”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文化教育 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_________ 了深远影响。
【易错辨析】三教合一≠三教统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 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一、判断正误 1.为应对佛教、道教对儒学的挑战,北宋儒家学者率先提出 复兴儒学。( × ) 提示: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 ,率先提出复兴
儒学的是唐代的韩愈。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这里的“理”主要是指天体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2)朱熹编著的《_____________ 教科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三宋明理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
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战国时期产生以来,经历了焚书坑儒,直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在思想上的正统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的儒学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峰。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低谷过后,儒学是否又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这一阶段儒学的典型特征又是什么呢?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创立的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三教合一:“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三教合一不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总结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落实课标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历史必修三第3课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遇到挑战——三教合一
汉 武 帝
儒学 繁盛
魏 晋 南 北 朝 佛盛 儒衰
隋 朝
儒为主 三教合 一
唐 朝
三教并行 挑战正统
三教合一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
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 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
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相碰撞的时代,宋 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 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它那历尽百年沧桑的躯体, 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 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 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历史前进的枷锁,它也曾在民 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 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 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 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探究,注重气节、操守、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 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 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主题升华
朱熹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二、程朱理学——儒学的第二次改造
1.时间 2.概念 3.代表人物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4.内容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5.实质:神圣儒家思想,达到维护封建统
6.影响
治的目的。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6张PPT)(优秀版)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知天:存⑶获在理得的学知“的识理方”.即法。通论实过:质实“:践格不、在物学于致习求知,科”在学。体之(会真格各,物种而:知在研识于究的明,基德接础至触上善事,。物明);白致先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使 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了危 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学 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考 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积极 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 友 生事问的一:。”:为《何阳赏百明花花说》如:二此“程美是、丽天朱?生子二的、程,阳说但明:是与“我友天看游生到园的了,。,春”百风花朱和才子煦是说,美:百丽“花的对怒。,放”天。 同异::本都程原认朱是为理内世学在界认的本为“原世心是界”“的,理本认”原为。是本外心在是的““理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补充:
教 承 道 教 尊 道在袭 教 团 奉 教鬼战组组的的道神国织织神神教以 , , 仙 职崇是来 有 距 是 人拜中的 太 今 对 员观国平 已 ,神 “念本道 有 宫上道仙土、 观方1”,宗8五是术之以0教0斗教信衍,黄年仰米徒化以、历的形道活“老史人成动。道。道格。的祖”道家化场天东为教思所师汉体为最想。末现张高多为年。道信神理道陵出仰崇论士现创。拜根是的立道,据, 道教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高二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高二历史第三课知识点中国古代历史是我们研究和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二历史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第三课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掌握并集中管理,而地方分权则是指辖区内的地方政权拥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主要体现在秦代和汉代。
秦朝的始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方面的标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方的控制力。
而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政策,并通过设立郡县制度、推行九品中正制等方式,加强了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和服从性。
然而,地方分权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一定的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分权相对较为明显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德宗、宰相等职位,赋予地方政权较大的自治权。
这种地方分权的政策使得地方政权能够更好地处理地方事务,增强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文轻武思想重文轻武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一思想倾向主张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相对而言轻视军事力量。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重文轻武的例子。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宋朝时期的文化思潮。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兴起,孜孜不倦地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同样,北宋时期也遇到了与辽国之间的冲突,但是朝廷的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重文轻武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和军事问题。
当时的朝廷过分注重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却忽略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倾向削弱了朝廷的军事实力,使得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政权频繁更迭和外族入侵。
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种思想多元的现象。
这一现象表明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他们对于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高二历史第三课知识点梳理
高二历史第三课知识点梳理在高二历史学习的第三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发生在东汉末年和晋朝建立之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各地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争夺中原统治权,形成了多方角逐的局面。
1. 离乱原因: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减弱,地方割据现象普遍出现。
同时,外族侵扰也是离乱的原因之一。
2. 主要政权:在十六国时期,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前凉、后凉、北凉、前秦、后秦、南凉、南燕、北燕、北赵、成汉等政权最为重要。
3. 社会经济发展: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都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推行各种政策,尤其是北方政权注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南方政权则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发生在晋朝灭亡后,南方出现了多个朝代,与北方的非汉族政权相对峙。
这个时期国家分裂,南北对峙,社会动荡不安。
1.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成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南方政权主要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北方政权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南北政权的对峙和割据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孕育了北朝六镇的崛起。
2. 社会经济状况:南朝时期,由于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因此南方政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则更加注重农业和牧业,同时也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文化艺术成就: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文学方面,南朝以诗词和散文为主要形式,北朝则以魏晋风采为代表。
艺术方面,南朝的瓷器制作技术逐渐提高,北朝的石刻、壁画等艺术形式也逐渐兴盛。
三、三国鼎立时期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发生在东汉末年和西晋建立之间,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道德方面 认识论方面 把握“理” 的途径
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提出“格物致知”
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 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 一” 提出“致良知 ”,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 认识和把握“理”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1)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宇宙便是吾心” “心即理” “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守仁
(2)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主观唯心主义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③“致
D.①②③
课后练习:P15
• 二、学习延伸(1)可取: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 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 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 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 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 (2)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实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
作用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认为“理” 是客观存在的, “理”存在于人的主 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观之中,世界本原是内在 对世界本原 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 的“心”,“心外无物”, 的具体认识 两个方面构成,理先而气后。 “心即理也”。离开人的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意识就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三教合归儒” 对儒学发展 有何意义?
儒学吸收佛、道精华,
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从而进一步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二、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1、理学由来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 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 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 自 然 、 社 会 和 一 切 具 体 事 物 。 这 就 把 儒 家 传 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 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 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魏晋隋唐时的儒学(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魏晋南北朝)
江 南
唐•杜牧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白马寺创建 于东汉时期, 是佛教传入我 国后第一座由 官府建造的寺 院,所以历来 被尊为中国佛 教的“祖庭” 和“释源”, 有“中国第一 古刹”之称。
二、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
北宋
3、代表人物
南宋
“二程” 程颢、程颐 朱熹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核心)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程 颐
程 颢
北宋时期
代表: 程颢、程颐兄弟
思想:
1)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礼后物 (核心思 想)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3)认识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 理联系起来。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 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 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①佛教盛行。
统治者的扶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寺院经济 发达;佛教改造以适应国情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利用宗教发动起义;在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中 皆有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 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一、魏晋隋唐时的儒学(背景)
1、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2、隋 “三教合归儒”;唐三教并 行
白马寺(河南洛阳)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宗教 佛教 道教
来源
教义
来源于印度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 (外来) 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东汉末年 认为现实一切都是苦。人 (土生土长) 们只能忍受。主张舍弃对
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 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为何魏晋时期儒学受到挑战?
认识论
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
张用“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出,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 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 内容
同 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 体系; ③、都主张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治。 ①、都属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对儒学新发展作 出贡献;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深远。
A
6、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A
7、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总 体看来,“心学”的内容包括
A
①“心即理也” ②“天地万物皆备于心” 良知” 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求知》
二程说:学任何知识都要深刻探究,这样才能得到其中 的道理。 朱子说:“对,学习要贯通,必须花功夫,由浅及深, 才能掌握天下的道理,但是,求道理不是为了单纯的学 习科学而是为了让人们明白道德伦理,懂得善。” 阳明说:“学习知识不必向外界探索,只要反省自己的 内心就可以得到知识和道理,良知是人固有的,只是被 欲望侵蚀,要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2)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主张
①、朱熹的理学思想:
a、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即“三纲五常”;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朱子全书》
b、人性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与天理 相一致。“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 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子语类》
1、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包括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 ②吸收佛、道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 ④儒学家明 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C ②③④
B
2、以下有关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唐代以来复兴儒学运动的产物 B.北宋开始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朱熹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D.可以通过《四书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物” 即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②、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 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南宋理学家 陆九渊
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 气节,讲求以理统情、自我约束,崇尚道 德,重义轻利,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 响。
可取之处: ①具有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奋发进取;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宋明
理学?
批判、继承、改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 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不可取之处: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三人的诗句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操?
理学的方法论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