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体性理论

1.1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1.2内容分析法的类型

1.2.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Hermeneutic content analysis)

解读式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意图的方法。“解读”的含义不只停留在对事实进行简单解说的层面上,而是从整体和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而发掘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不是线性的,而具有循环结构:单项内容只有在整体的背景环境下才能被理解,而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反过来则是对各个单项内容理解的综合结果。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文本内容的本来意义,具有一定的深度。

1.2.2实验式内容分析法(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式内容分析主要指定量内容分析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末,新闻界首次运用了定量内容分析法,将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频率,描述明显的内容特征。该方法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客观、系统、定量。

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笼统的“项目”或“时空”的概念。这些计数单元在文本中客观存在,其出现频率也是明显可查的,但这并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变量的制定和对内容的评价分类仍由分析人员主观判定,难以制定标准,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计数对象也仅限于文本中明显的内容特征,而不能对潜在含义、写作动机、背景环境、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来进行推导,这无疑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定性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文本中各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组织结构进行描述和推理性分析。举例来说,有一种常用于课本分析的“完型填空式”方法,即将同样的文本提供给不同的读者,或不同的文本提供给同一个人,文本中被删掉了某些词,由受测者进行完型填空。通过这种方法来衡量文本的可读性和读者的理解情况,由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其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读者理解层次和能力的有用信息。与定量方法直观的数据化不同的是,定性方法强调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传达文本内容。

1.2.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Computer aided content analysis)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容分析法的发展。无论是在定性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半自动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还是在定量内容分析法中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ssisted content analysis),都只存在术语名称上的差别,而实质上,正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博采众长,使内容分析法取得了迅速推广和飞跃发展。互联网上也已出现了众多内容分析法的专门研究网站,还提供了不少可免费下载的内容分析软件,相关论坛在这方面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

1.3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3.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

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1.3.2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1.3.3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1.4适用范围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句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的内容,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1.5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