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贫困原因及的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要从市场 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上来把握这一问题。 既要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和社 会的经济效益,又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 现实阶段和我国充足的人口资源优势,调 节高、中、低程度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合理 组合,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 型产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从源头上消除劳动就业问题所导致的贫困。
2
二、马克思贫困理论
第一,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是其制度的必然产物。这就导致了资本家的发 财致富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呈正相关关系。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 困问题虽不同于资本主义早期,但问题依然存在。资本家占有绝大多数社 会财富的不争事实赫立在目,不容否定。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范围 内、一定条件下,贫困现象仍不能克服,特别是危机发生的时候这种情况 更是随时可能出现。在那些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贫富对立的局面仍相 当严重,因为他们还不能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运用社会福利政策来 缓解贫富对立问题。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劳动者就业的困难,这是资本主义贫 困的技术基础。一方面是新增就业人口要大于正常的退出就业人口,造成 了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被排挤 的劳动人口再就业问题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以及自然灾害到来时就会雪 上加霜,难以克服。其实,马克思并没有讲资本主义全面的经常的贫困, 因为“常备的过剩人口”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强调 的是失业工人在危机到来时更容易遭遇贫困的情形。 第三,马克思总结了过剩人口的三种情况,这是从表现形态层面上对贫困 所作的阐释。它不仅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它社会形态中也是存在的。 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制度决定、技术基础和表现形态三个不 同的层次分析了贫困问题,构成了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贫困原因的 解释及对策
演讲:蒋伟 材料收集:李源、朱 璞 后期制作:徐鹏、罗缠龙
目录CONTENTS
1
资 讯
中国的贫困现状
马克思贫困理论
2
3 4
产生贫困的原因 相关解决对策
2
一、中国的贫困现状
中国贫困地区近半农村学生每天只吃两顿饭
【CUTV报道】据中国青年报(记者 谢湘)消息 在第23个 “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学生营养 与健康促进会今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儿童少 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获得了明显改善, 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情况依然突出。 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营养贫困”,近一半的学生不能保 证每天吃上3顿饭,47.6%的农村学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其中 有66.4%的学生不吃早餐;在一个月内,有1/3的学生吃不到肉, 2/3的学生吃不到鸡蛋,80%的学生喝不到奶,39%的学生不吃豆 类,35%的学生每天只吃一种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萝卜等, 多数靠自带的咸菜、辣椒酱,甚至盐拌饭。
v 目前我国城镇所出现的劳动就业难与贫困 问题密切相关,而劳动就业又与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同时就会降低对劳动就业人口 的需求,即使企业规模扩大,在就业人口 总量有所增加的条件下,相对量的减少是 一种必然性。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 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
v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三种剩余 人口的论述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农民 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从而掩盖了他们失 业和半失业状态,这是一种隐态;其中的 农民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就是一种显 态,他们成为了过剩人口,即“潜在的过 剩人口”或“流动的过剩人口”。当农村 剩余劳动力涌向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实 现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使输 出者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收机会。同时, 在流动过程中实现输出者技能和素质的提 高,这对于减缓农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贫困产生的原因
v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但还存在大量的非公有 制经济。毋庸置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 得国家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但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累规律仍然会在一 定范围内起作用。因此,用马克思的贫困 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还是具有一定 的适用性。当然,这种作用是受到一定限 制的。除此之外,我国的贫困问题更多的 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部门间差距、区域 发展不协调、自然资源不平衡等诸因素引 起的,这是与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的不同
四、解决贫困的对策
v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 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v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反贫 困的根本途径 v 3、合理的产业构成是我国反贫困的客观要 求 v 4、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是我国反贫困的关 键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 我国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v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贫困 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因此反贫困的 主要对象是农民。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 年,全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绝大多数发生 在中国。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 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趋向于混合经济 形态,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同时发挥作用。
资 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 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 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 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 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 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v
然而,当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由农民 转变成为农民工之后,就由原来的“潜在 的过剩人口”变成了“流动的过剩人口”。 他们时而被解雇,时而被吸收,工作不稳 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之中。同时,与农 民和土地分离相伴生的,还有国有企业工 人与他们工作的企业即生产资料相分离, 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庞大的下岗工人队伍, 这也应当归属于马克思所论述的“流动的 过剩人口”或“停滞的过剩人口”。同时, 我国的贫困人口还包括城乡的鳏、寡、孤、 独等无生活保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