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2014.08-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贫困, 包 括 没 有 本 地 户 籍 的 贫 困人 口 。另 一 部 分 研 究 者 出 于 数 据 的可 获 得 性 、 以及 流 动 人 口的 不
稳定性 , 把 城 市 贫 困仅 看 作 是 城 市 户 籍 人 口的 贫 困 问题 。基 于 两 种 不 同 认 识 。 研 究 出 来 的结 果 可 能有很大差别 。本文使用 的数据仅限于有城市户 籍 人 口的数 据 , 但 认 为 城 市 贫 困群 体 应 该 包 括 城 市 里 的 贫 困 农 民工 , 因 为 这 是 比较 符 合 中 国城 市
没 有 一 个 广 泛 认 可 的贫 困 人 口规模 。在 谈 及 中 国

有 关城 市 贫 困研 究容 易 争 论 的 两个 问题
问题 一 : 城 市 贫 困 的界 定 。 城 市 贫 困 是 指 城 市 里 居 住 的人 口因 缺 乏 满 足 其 基 本 需 要 的手 段 。
生 活 处 于 困难 境 地 的一 种 状 态 。 中国 实行 城 乡分
贫 困 问 题 伴 随着 城 镇 化 的不 断 推 进 、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以及 国有 企 业 改 革 逐 步 凸显 出来 。城 市 贫 困 问 题 的研 究 和 政 策 干 预 将 变 得 E t 益重要 。

人I : 3 规 模 。贫 困线 是 度 量 贫 困 的基 础 , 但在 中国 , 由 于缺 少 一 条 全 国城 市 统 一 的 官 方 贫 困 线 , 所 以
证 测量 结 果给 出 系列缓 解城 市 贫 困的 建 议 。
[ 关键词 ] 城市贫 困; 贫困发 生率 ; 相 对贫 困; 绝对贫 困 [ 中图 分 类 号 ] C 9 1 3 .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8 1 8 2 ( 2 0 1 3 ) 0 2 0 0 7 6 — 0 6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城市贫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它不仅影响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缓解甚至根除城市贫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现状分析城市贫困通常表现为低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未能均等地惠及所有群体,导致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扩大。

此外,新移民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

成因探究城市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分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住房成本的上升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

其中,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一部分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

教育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贫困家庭后代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影响剖析城市贫困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它影响贫困人口的健康和福祉,增加疾病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

其次,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这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再者,城市贫困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犯罪率,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

解决策略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教育机会。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市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为贫困群体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公民个体则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扶贫活动中来,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城市。

总结城市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解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合作。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对策,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城市贫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

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

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

研究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研究中国社会贫困问题

研究中国社会贫困问题我国的城市贫困层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引起较多的关注。

一些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人口,通常被政府或各单位内部的救济体制所接纳。

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加剧,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一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或者感受到了严重的相对剥夺。

原有的社会救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这样,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浮到了社会的表层,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层状况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减少的趋势;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城市贫困层有何新的变化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我们一般区分两种贫困状况,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人口是指,难以维持该地区最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人口。

1991年,民政系统所进行的城市孤寡病残救济和城市贫困户救济覆盖了1660万人口,占当年市镇人口的5.4%.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许多职工生活困难和城市贫困人口增加。

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资料,1992年,全国约有700多万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加上其赡养人口(人均赡养系数为3.03),则贫困职工家庭总人数超过2000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6.2%;1994年,全国贫困职工约1120万人,加上其赡养人口,约为3300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9.7%.根据中国社科院朱庆芳研究员的研究,“1995年底被拖欠职工工资的人数有1000万人,被停发或减发退休金的退休人员有151万人,劳动部公布的登记失业人数为520万人,以上三部分共计1671万人,若包括他们的抚养人口,则为2890万人,再加上由民政系统救济的城镇孤老残幼等弱者190万人,共计3080万人。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亚行专家组1.背景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被认为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

因此,中国政府在制订有关政策时,主要着眼点依然是如何消除农村贫困。

当然,当时在城镇地区也同样存在贫困问题,但其涉及面只是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相当多的城镇人口陷入其中。

中国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相比,有三点明显的差别:⑴.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困人口要多。

⑵.新城镇贫困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城镇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这种贫富差距是前所未有的。

⑶.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但是他们没有工作机会。

在上述三点中,前两点是相互关联的。

提出城镇贫困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贫困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从前不会被认为是贫困人士,而按现在的标准则会被认为是贫困人口。

在此之前,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工作,而政府有责任为他们安排工作岗位,虽然有时报酬很低而且不能及时发到他们手中。

从1994年以来,中国城镇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过去几年中以极快的速度锐减。

从1996年以来的三年中,国有单位已精减了2700万名职工,相当于1996年国有单位总人数的25%。

城镇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削减人员的趋势预计将会继续下去。

非国有部门虽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足以抵消国有部门缩减的工作岗位。

缩减工作岗位与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而下岗、失业问题便是近期出现的城镇贫困的主要原因。

2000年,城镇失业人口为595万,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失业率相当低,只有 3.1%。

然而,这一数字仅仅包括“登记失业人员”,而为数甚多的本应列为失业人员的人士却没有被包括在内。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摘 要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反对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才逐渐凸显出来,并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是在城市化发展、经济转型和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轻贫困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同的进展。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贫困问题将成为今后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缓解贫困,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应该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的写作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井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贫困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文章,通过独立思考,试图在继承现有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缓解城市贫困问题有一个突破与创新。

全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1章是论文的绪论。

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并指出了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为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首先对城市贫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之后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介绍了城市贫困的测量及标准。

最后对国内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

其中,有重点地介绍了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以及阿马蒂亚·森和舒尔茨有关2贫困问题的经济思想。

以期通过对不同学派关于贫困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第3章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状况。

本章较为详细的从中国城市贫困的历史,现状,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状况,试图把握问题的全貌,以便后面继续分析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及提出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第4章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

本章较为全面的从经济,社会,家庭与个人,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五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贫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何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表现城市贫困问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住房低收入人群在城市内只能选择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如胡同、旧式房屋等。

据统计,全国有8000万左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人口。

2. 教育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常常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据教育部门统计,约有1400万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其中40%无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仅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

3. 就业城市贫困人口通常只能从事繁重劳动,且工资水平低,缺乏发展空间。

加之缺乏有效保障措施,失去工作后生活常常遇到困难。

据民政部门调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率只有40-50%。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 体制机制问题我国城市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失,对低收入群体供应不足,人畜失范、资源浪费严重,给城市群体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2. 市场环境问题市场环境的扭曲、不规范,导致个别城市和行业的高收入人群获取过高红利,成为看不见的暴富群体,低收入群体却未能跟随市场发展得到公平地受益。

与此同时,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理念的缺失也是城市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城市贫困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从体制机制改革到政策扶持、从社区帮扶到市场引导,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教育、医疗到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

同时,促进社区服务的协调配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优化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展专项帮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益。

3. 加强住房保障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住房补贴和保障政策,达到保障低收入群体安居的目的。

我国的城市贫困层问题.

我国的城市贫困层问题.

我国的城市贫困层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引起较多的关注。

一些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人口,通常被政府或各单位内部的救济体制所接纳。

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加剧,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一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或者感受到了严重的相对剥夺。

原有的社会救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

这样,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浮到了社会的表层,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层状况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减少的趋势;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则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城市贫困层有何新的变化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我们一般区分两种贫困状况,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人口是指,难以维持该地区最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人口。

1991年,民政系统所进行的城市孤寡病残救济和城市贫困户救济覆盖了1660万人口,占当年市镇人口的5.4%.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效益不好,导致许多职工生活困难和城市贫困人口增加。

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资料,1992年,全国约有700多万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加上其赡养人口(人均赡养系数为3.03),则贫困职工家庭总人数超过2000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6.2%;1994年,全国贫困职工约1120万人,加上其赡养人口,约为3300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9.7%.根据中国社科院朱庆芳研究员的研究,“1995年底被拖欠职工工资的人数有1000万人,被停发或减发退休金的退休人员有151万人,劳动部公布的登记失业人数为520万人,以上三部分共计1671万人,若包括他们的抚养人口,则为2890万人,再加上由民政系统救济的城镇孤老残幼等弱者190万人,共计3080万人。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城市贫困问题也愈加突出。

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贫困形成机制、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和对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进行探讨。

一、贫困形成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其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市场力量、政府干预力量和社会力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市场力量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但市场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正面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贫困人口,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市场机制对此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解决方案。

政府干预力量对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影响,但国家、地方、社区等各级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干预力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力量也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

社会力量包括城市贫困人群的社会背景、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城市贫困人群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零散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保障和福利保障,加之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使得他们处于被边缘化、孤立化和贫困化的状态。

二、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城市贫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城市贫困问题涉及面广,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预计在1000万人以上。

2.城市贫困人口的特点较为突出,主要包括零散务工人员、农民工、退休人员、低收入职工和受灾人员等。

3.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十分艰难,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区域或城中村,住房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

4.城市贫困人群的分布面不均,城市中心区的贫困人员较少,而城市的外围及城中村区域的贫困人员较多。

三、对策尽管城市贫困问题比较复杂,但仍有一些对策可以尝试。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地区中的人口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1.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因为教育水平低和技能欠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陷入贫困。

2.就业困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发展。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

低收入岗位占据了大部分就业市场,缺乏稳定职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部分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3.社会福利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中,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常常无法得到必要的救助和援助。

4.教育资源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培训费用,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解决中国城市贫困的对策1.扩大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提供培训机会。

此外,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加援助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增加投入,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监管,防止学校以各种方式实施随堂收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真正的免费教育。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居民因为生计,无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处于经济困难状态的一种现象。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贫困已经成为社会不平等的制约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国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贫困现象的特征城市贫困的特征是多元化的,不仅有本质属性的因素,还有一系列相互关联因素的影响。

首先,城市贫困的人口多集中在工薪阶层之下,失业、下岗、流转和受资本市场影响的劳动力等。

其次,在贫困家庭中,儿童的普遍营养不良和较大的基础教育见识匮乏数量,给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障碍。

除此之外,大多数贫困人口无法享受同等的医疗条件,而低收入也意味着贫困人口难以拥有同等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贫困的原因对于城市贫困,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发展较快,经济高效率,从而形成富人阶层,而另外一些地区,则因为单一的产业依赖、劳动力缺乏等因素,而发现自己经济增长速度上并不快,甚至陷入经济衰退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原本生活不容易的城市贫困人口陷入更深的窘境。

其次,城市政府规划不完善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城市并没有合理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导致了各种服务设施的极度不均等和居住区的极度拥挤。

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被城市排除在外并且很难获得较好的收入。

城市贫困的对策在治理城市贫困问题时,政府需要对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的统筹协调。

政府有必要制定落实能够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惠民政策,例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和帮助。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挥公共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

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

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概述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概述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概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贫困问题一向被看作为一种农村现象。

这不仅因为农村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总贫困人口中占很高的比例,而且还因为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

1992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国减少贫困战略》,对我国八十年代的城乡贫困人口的比例进行了估算,其估算结果表明1980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28%,然而即使对城市居民使用了更高的贫困线,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比例仅为2%左右。

根据以上比例计算出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是2亿多,而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为4百万左右,前者是后者50倍。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城乡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有了大幅度下降。

根据上述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1989年农村的贫困人口仍有1亿3千万,而城市的贫困人口只是1百万左右,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被估计不到0.4%。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世界银行的给出的城市贫困的数字有低估的可能性,正如一些学者所提到的,它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使用的城市贫困线有可能是低估的;二是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没有被包括在内。

然而,即使对这两方面的误差加以修正,城市贫困的严重性,无论就其规模还是就其相对比例而言,都远远小于农村贫困。

这也是一个国内外贫困研究学者的一个基本的共识。

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经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低速增长,城市居民收入也是缓慢上升,加上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贫困的变动趋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也就是说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从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1989_2009年我国农村贫困演变及指数分解研究_刘轶芳

1989_2009年我国农村贫困演变及指数分解研究_刘轶芳

的变化分解为贫困人口比率、贫困程度和不平等程度的贡献。FGT 指数的特性在于其阶数越高则对
收入越低的贫困群体关注度越高。通过 FGT 指数分解可探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在影响贫困人口
比率、贫困程度、贫困人群中极度贫困者的状况等方面的贡献。可见两种指数及分解的结果相互佐
证、相互补充、各有优势、不可完全替代。
1989—2009 年的 SST 指数及其分解结果分析该时期我国农村的贫困变化和原因。
( 二) FGT 指数及 Shapley 分解
1. FGT 指数。FGT 指数由 Foster 等( 1984) 首次提出,该指数放弃使用个体收入序次作为贫困率
( ) 计算权重,改使用收入差距比率
z - Yi
α -1
度; 当 α = 1 时,测量的是收入差距比率 FGT1,即贫困深度; 当 α = 2 时,为平均的平方收入差距比率
FGT2。当 α≥0 时,FGT 指数满足单调性公理; 当 α > 1 时,满足转移性公理; 当 α≥2 时,满足转移敏
感性公理。同时 α 越大,该指数对收入更低的穷人关注程度更强。
需要说明,FGT0 指数即 SST 分解中的贫困发生率 Rate,而 FGT1 与 SST 分解中 Gap 接近,仅区别
关键词 农村减贫 贫困分解 SST 指数 FGT 指数 Shapley 分解
一、引 言
贫困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之一。由贫困所滋生的疾病、暴力、人口素质低下和社会参 与等问题,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等方面影响稳定和发展。针对贫困的研究早期比较有代表 性的学说是涓滴效应和库兹涅茨曲线。涓滴效应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主流思想,指富裕群体或地 区首先享受经济发展的福利,然后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途径惠及贫困群体 ( 或地区) ,带动其发展和致富。库兹涅茨曲线由 Kuznets 在 1955 年提出,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 程中人均收入和分配状况之间存在的倒 U 形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收入上升、分配情况 恶化,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均收入继续上升,分配状况趋向稳定甚至改善。近年 Dollar 等 ( 2002) 使用 137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贫困群体的收入增长率与整体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对一的关 系,即经济增长中富人和穷人获得的利益并无差别。但这一结论逐渐受到质疑。Ashley( 2008) 对 Dollar 等的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发现贫困群体对经济增长的收入弹性并不为 1,而是在经济增长时小于 1,在经济衰退时大于 1,从实证角度对该结论进行了反驳。Kakwani( 2000) 、Kakwani 等( 2000) 认为 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要受到期初资产分配不平等和增长过程中分配变化的影响,即分配也对贫困有 巨大影响。Ravallion( 2001) 认为该结论无法说明贫困群体内部收入分配变化所带来的福利增减,此 外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进行平均处理,也会掩盖国家个体间的差别,使其结论缺乏说服力。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亲贫困程度研究_1989--2009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亲贫困程度研究_1989--2009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ChineseeconomyhasdevelopedrapidlyasaresultofthepolicywhichallowspartialpopulationtOgetwell—offfirst.Ontheonehand,thougheconomicdevelopmenthassubstantiallydecreasedtheabsolutepovertyincidence,variousresearchesshowthatChineseeconomicdevelopmentischaracterizedbythedropofabsolutepovertyandtheriseofrelativepoverty,whichsuggeststhatChineseincomeinequalityisweakenedtoacertaindegreeandahugeChinesepopulationcannotfullyenjoythebenefitscreatedbyeconomicdevelopment.Ontheotherhand,Chinesesocialstructureisundergoingahugesocialchangeandcommencingclassdifferentiation.witlldifferentsocialstratumsdifferingintheoccupationandallocationofthesocimresources,suchasincome,prestige,andpower.InthecontextofChineseeconomicgrowth,allsocialstratumsareexposedtoavarietyofproblems,suchaswhetherthereisanyfundamentalchangeofeconomicstatus,anydifferenceinsharingtheachievementsofeconomicgrowth,oranyinequityofresourcesoccupation.Therefore,itisofimportantsociologicalsignificancetOjudgethepro—poornatureanddegreeofeconomicgrowthandstudythepro—groupnatureofeconomicgrowthfromstratumperspective.BasedontheknowledgeaboutthedynamicchangeofChinesepovertyduring1989and2009,thispapermeasurespro—poorgrowthandpro—groupgrowthinChineseanddecomposestheeffectaccordinglyinanon—anonymousway.Bymeansofcross—sectionregressionandincomedynamicdistributionanalysis,thispaperstudiestheconvergenceofincomelevelandgrowthratebetweenpovertypopulationandnon—povertypopulationaswellasamongdifferentsocialstramms.Afterwards,thispaperstudiestheinfluencingfactorsforpro·-poorgrowthandpro··groupgrowthinChinafromvariousangles,suchashumancapital,materialcapital,socialcapitalandnaturalcapital.Then,thispapermeasuresanddecomposestheinequityofkeyinfluencingfactorsandopportunity,aswellasanalyzesthedifferenceonthefamilyandgrouplevel.Themainresearchcontentsandconclusionsareasfollows:First,accordingtoliteraturereviewofpovertytheory,pro—poorgrowththeoryandinequitytheory,povertymeasurementindexisstilladoptablethoughitcannotsatisfyallaxiomaticstandards,andmeanwhile,thedefectsofpovertymeasurementarealsocorrespondinglyembodiedinthemeasurementofpro-poorgrowth.Asaresultofthemeasurementadvantage,GinicoefficientisapplicabletOmeasurementVIl浙江大学堡圭兰堡垒奎..一—旦墨-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一——XVl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于1955年首次就经济增长与不平等相互关系进行实证以后,迄今为止,经济增长与不平等的关系依然是社会发展经济学者所争论的话题,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依然没有定论。

我国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边缘地区也随之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边缘地区的贫困问题却愈加突出。

城市边缘的贫困人口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这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也给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城市边缘贫困问题,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我国城市边缘地区的贫困问题,对城市边缘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与贫困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根源,为解决城市边缘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三、研究内容1. 城市边缘贫困的概念、特点和现状分析;2. 城市边缘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与贫困原因分析;3. 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影响与根源分析;4. 解决城市边缘贫困问题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城市边缘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为更好地了解城市边缘贫困问题提供实证研究;二是为制订城市边缘贫困解决方案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边缘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步骤:1. 研究背景和选题的分析和阐述(1 周);2. 文献综述和调研(2 周);3. 研究方法的设计和优化(1 周);4. 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周);5. 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读(2 周);6. 结果的展示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 周);7. 论文的写作和修改(2 周)。

中国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涌入城市,面临着各种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贫困的现状、原因及社会福利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贫困现状的分析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城市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差异明显。

一方面,城市富裕居民拥有高标准的住房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生活在城中村、棚户区等不适宜居住的地方,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居住环境恶劣的问题。

其次,城市贫困人口教育机会不平等。

在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再次,城市贫困人口就业机会有限。

虽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贫困人口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水的劳动,难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二、城市贫困原因的探究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流动与城市规划不匹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但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滞后,导致了贫困人口聚集。

其次,收入分配不均导致城市贫困。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是低收入群体,而城市的高收入者受益更多,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

城市贫困人口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缺乏社会保障的支持。

三、社会福利政策的改进与探索针对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改进与探索。

首先,应加大对贫困人口居住条件的改善力度。

通过改善城中村、棚户区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

其次,应加大对贫困人口教育的支持力度。

建立起完善的贫困人口子女教育资助体系,确保他们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再次,应加大对贫困人口就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摆脱贫困。

四、借鉴国外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经验在研究中国城市贫困与社会福利时,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一、题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环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覆盖等。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贫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城市中表现更为严重。

二、原因分析1、职业结构的问题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城市的职业结构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工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工人。

他们往往是失业、无业或者受到聘用者的剥削。

2、教育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要低得多。

这也是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3、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陷,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

例如,城市中的住房、水电气、交通等设施,如果不完善,就会限制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城市贫困的出现。

4、人口流动问题人口流动是导致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而这些流动的人口往往是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

这些人口往往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没有保障,从而会导致他们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5、社会保障问题城市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贫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群体无法得到社保。

例如,城市中的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都面临不便。

三、案例分析1、“低保难保”问题我国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低收入家庭,他们依靠低保生存。

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申请低保时,却发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审核期间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以及层层审核,甚至还要求提供身份证原件等。

这些种种情况导致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落入危机。

2、城市流浪人员问题城市中的流浪人员,通常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其他贫困地区。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流浪人员在拟定住宿和就业的时候,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限制,很容易生活陷入危机。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王小林;张德亮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5)002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主要针对农村贫困问题,但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干预将日益重要.从城市贫困研究容易争论的两个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由来及其原因,分析了城市贫困的特征及表现,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实用了多种贫困测量指标对城市贫困状况进行测量,得出了城市绝对贫困在1989~2009年期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对贫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公平程度也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等结论.最后,针对实证测量结果给出系列缓解城市贫困的建议.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王小林;张德亮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北京100028;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7
【相关文献】
1.1989-2009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J], 时春丽
2.中国城市贫困家庭生计资本指标测量及现状分析 [J], 高功敬;陈岱云;梁丽霞
3.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政策分析 [J], 梁红艳
4.中国大城市贫困研究的多种测度与多层模型分析 [J], 何深静;左姣姣;朱寿佳;刘玉亭
5.中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差别变动与城市贫困——基于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分析[J], 于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业率(%)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11
中国城市贫困还呈现区域分布特征:全国总工会 2002 年完成的一项调查指出:东部地区的 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城市贫困总人口的 21.9%,中部地区占 52.9%,西部地区占 25.2%[4]。除了 地理区域分布特征外,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属性特征,如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 业基地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小城市。 造成中国户籍城市贫困人口凸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贫 困;社会保障体系缺位和改革过程造成的贫困;收入分配不公平引发的相对贫困;就业需求不足 导致的不充分就业带来的贫困。虽然中国城市贫困原因中没有种族或民族、性别歧视的成分,但 存在着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排斥和歧视。 对于城市涌现出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类别解决措施。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实施就 业促进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工程。1993 年在 30 个城市开展“再就业工程”试点; 1998 年,规定资金信贷、税负减免、工商登记和场地安排等方面给下岗职工扶持和优惠;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私营个体经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领域和范围;完善再就 业服务体系,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再就业培训与指导,设立国内跨区和国际跨国劳务流动 和输出等。 其次, 就是完善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1998 年,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出台。 1999 年,又出台了《失业保险条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 年开始试点,1997 年政 府发出通知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9 年颁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
2
活的体系开始解体。国家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变企业办社会的格局,让企业的社会服务 功能与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职能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社会保障的功能被 剥离,由新成立的社会保障机构来承担。国有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国有 企业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工人, 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 2000 年底达到最高峰为 657.2 万人 (见表 1) 。同期,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逐步扩展,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方式开始发生 变化。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化开始出现,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开,贫困因此开始凸显。 二是大批农民工涌进城市,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多年谋生磨练开始在城市中的一些区域沉积下来。 这部分人口没有城市的户籍,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公平的社会保障、 教育和医疗等服务。由于生活在城市,农民工所挣工资平均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但需 要承担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消费,农民工通常工作环境不好,同时居住在卫生条件、交通条件 等比较差的区域,因此农民工与城市户籍居民相比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这部分人口如果把所挣 的钱带回到农村生活,按照农村贫困线标准他们不能算作农村的贫困人口,但是,他们中的一部 分长期居住在城市很少回农村, 甚至他们的下一代根本也不想回农村, 因此这些人只能飘在城市。 尽管中国城市没有出现如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城市里出现的刺眼的“贫民窟”现象,但是农 民工暂居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或“棚户区” 、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值得关注。随着中国城镇化力 度的加强,以农村流动人口为特征的这样一种城市贫困很可能会发展成以后城市贫困的主体,而 且他们的贫困状况会长期持续下去。 表 1 全国国有企业年末实有下岗职工人数(1998~2004 年) 年份 人数(万) 1998 594.8 1999 652.5 2000 657.2 2001 515.4 2002 409.9 2003 260.2 2004 153.0

一、有关城市贫困研究容易争论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城市贫困的界定。城市贫困是指城市里居住的人口因缺乏满足其基本需要的手段, 生活处于困难境地的一种状态。中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并且很多地方政策直接与户籍制 度挂钩,使得中国出现很多户籍制度相关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医疗、住房、社会救助和养老问 题、 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 研究城市贫困问题时,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贫困的界定。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市贫困是发生在城市里的贫困,包括没有本地户籍的贫困人口。另一部分研 究者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把城市贫困仅看作是城市户籍人口的贫困 问题。基于两种不同认识,研究出来的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别。本文使用的数据仅限于有城市户籍 人口的数据,但认为城市贫困群体应该包括城市里的贫困农民工,因为这是比较符合中国城市化 趋势和城市实际特征的。 问题二: 城市贫困线问题, 它涉及城市贫困人口规模。 贫困线是度量贫困的基础, 但在中国, 由于缺少一条全国城市统一的官方贫困线,所以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贫困人口规模。在谈及中国 城市贫困的时候,研究者使用比较多的城市贫困线是低保线。低保线是各城市根据自身的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情况、当地的财政实力等制定出来的对有当地户籍的贫困人口进行现金
IPRCC
绿 色 中 国 城 市 贫 困 分 析 (
1989-2009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5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末,是以就地转 移为主的阶段。农民工数量从 80 年代初的 200 万左右发展到 1989 年的 3000 万,那时乡镇企业 是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此阶段,跨省流动的人数开始增多,但比重仍较小,1989 年约为 23%。 阶段二,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该阶段为大规模跨地区流动阶段。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 从 90 年代初的大约 6000 万人发展到 21 世纪初的 1 亿左右。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二、三产业 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跨省流动比重大幅上升,2001 年达到 44%。主就业模式已转换为外出 异地就业。阶段三,21 世纪初到 2007 年,为稳定增长阶段。2002~2007 年,外出就业农民工数 量年均增长约 650-700 万,增速下降但相对稳定。农民工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二、三产 业集中, 在外向型行业就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阶段四, 2008 年至今, 为危机冲击和深刻调整阶段。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下半年引发了较大规模的 2000 多万农民工返乡。2009 年第二季度 后农民工就业快速恢复,年底统计的外出农民工达 14533 万,但就业的地域结构、行业结构、总 体供求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外出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主要 都流入了城镇,给城镇带去了较大影响,包括城镇贫困。 中国城市贫困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除国企下岗和农民工外,还包括“三无人员” (即无生活 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抚养人) 、失业人员(见图 2) 。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在发展过程中
研究报告
2014年第8期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办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副 主 编 :黄承伟、何晓军、谭卫平 辑:《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编辑部 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 话:86-10-8441 9870
电子邮箱:research@ 下载地址: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市低保人数
数据来源: 《2010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 , 《2011 年社会服务发展报告》
二、中国城市贫困的演化及特征
IPRCC
IPRCC
主 主 编:左常升 责任编辑:冯 贺 霞 编 地 邮 电 编:100028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立于2005年5月,是国务院扶贫办直属事业 单位,同时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并组建的国际 性扶贫机构。机构性质的双重性,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既成为开展南 南合作的重要渠道,又是全球唯一专职从事减贫研究、培训、交流和 合作国际平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大会上说:“中国国际 扶贫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作出贡献”。
照片提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刘倩倩
中国城市贫困分析(1989-2009)
王小林,张德亮1
IPRCC
绿 色 中 国 城 市 贫 困 分 析 (
1989-200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主要针对农村贫困问题,但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干 预将日益重要。从城市贫困研究容易争论的两个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由来及其 原因,分析了城市贫困的特征及表现,并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实用了多种贫困测量指标对城市贫 困状况进行测量,得出了城市绝对贫困在 1989~2009 年期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相对贫困呈现先 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公平程度也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等结论。最后,针对实证测量结果给出 系列缓解城市贫困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贫困;贫困发生率;相对贫困;绝对贫困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政策主要针对农村贫困问题。这是因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 并且贫困现象以绝对贫困为主。王小林(2012)利用 2009 年的数据测算,中国农村和城市对多 维贫困发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 75.5%和 24.2%[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扶贫开发 的推进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新阶段(2011~2020)农村 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调整为:一方面巩固温饱成果(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缩 小发展差距(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凸显出来。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干预将变得日益重要。
1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1
IPRCC
绿 色 中 国 城 市 贫 困 分 析 (
1989-2009
转移的标准。由于低保线具有城市差异性和受地方财政状况的影响,所以用简单加总的全国城市 享受低保人口的规模来替代城市贫困人口规模不具有统一的基础和可比较性。但用城市低保线人 口规模 (见图 1) 来统计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并实施扶贫政策在现实中比较容易操作。 到 2011 年底, 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 1145.7 万户、2276.8 万人[2]。本文后边使用的贫困线采用相对贫困线和绝 对贫困线两个标准来度量城市贫困。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调研情况看,城市 贫困人口通常为享受低保人口数量的 2 倍多,即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总规模大约为 5000 万人, 这个数字得到多方面的认可[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