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乡子·双荔枝》诗词鉴赏
苏轼描写荔枝的诗句
苏轼描写荔枝的诗句
苏轼描写荔枝的诗句如下:
1、《食荔枝二首并序·其二》——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以记之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鲜。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3、新年五首(其五)
[宋] 苏轼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
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
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4、赠昙秀
[宋] 苏轼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煖,始信梦时非幻妄。
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古诗南乡子·双荔枝翻译赏析
古诗南乡子·双荔枝翻译赏析《南乡子·双荔枝》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前言】《南乡子·双荔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词人写自己同情荔枝的悲凉身世;下片则回忆双荔枝苦难的经历,感慨有情人苦离分。
全词将双荔枝当成人来写,富有情调,耐人寻味。
【注释】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
⑵荔枝:水果树名或果实名。
⑶化工:造化之工。
即大自然的创造力。
贾谊《鹏鸟赋》:“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⑷衣裳:荔枝之壳。
绯(fēi):大红色。
⑸绮席:华丽的筵席。
【翻译】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
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
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
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
【赏析】上片,概写荔枝的悲凉身世,发出同情的感叹。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与人一样,双荔枝与单荔枝,都是由天工造化出来的。
所不同的是:双荔枝确实罕见难得。
它是天特别赐予的。
“总是”二字,特别传神。
绯,在古代为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这种特殊的双荔枝,便成了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于是置放“华堂深处”,每每望见,令人心酸。
一个普通的双荔枝的地位,竟人为地抬到如此神圣的地步。
谁知晴天霹雳,双荔枝在“华堂深处”遭到厄运。
“怜伊”呀,“怜伊”的是可怜的双荔枝两颗核仁(“两副心肠”)竟要与肉分离了。
上片,明在写双荔枝,却在写一对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如双荔枝同样的身世。
开始,天赐良缘,情敦意笃,高洁纯真,后来,被人为地残酷拆破,成了罪恶社会的殉葬品。
下片,借回忆双荔枝苦难的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
想当年,双荔枝与人一样,“自小便相随”,形影不离;就是作为“绮席歌筵”上的欣赏珍品,贵人只是欣赏欣赏,双荔枝在短时间内不分离(“不暂离”)。
苏轼荔枝的诗词
苏轼荔枝的诗词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2.骨细肌香。
恰是当年十八娘。
——《减字木兰花·荔枝》
3.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南乡子·双荔枝》
4.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荔枝叹》
5.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食荔支二首》
6.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新年五首》
7.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8.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赠昙秀》
9.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解释】:以上均为苏轼写荔枝的诗词。
食荔枝苏轼古诗
食荔枝苏轼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食荔枝苏轼古诗荔枝,是夏日里的一种美味水果,其甘甜多汁的味道让人难以抗拒。
而在中国古代诗人苏轼的诗作中,也不乏对荔枝的描写。
苏轼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荔枝的独特情愫。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作以清新明朗、率直豪放而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其诗作中,对荔枝的描写往往充满着对夏日生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苏轼的古诗《荔枝香近午》中写道:“荔枝香近午,潭南夏已炎。
眼中三五子,犹在眉眼间。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里荔枝的风味,表达了对秋日的期待和对夏天生活的热爱。
苏轼在诗中借荔枝的香味、炎热的夏日和眼中三五子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荔枝,是一种充满热带魅力的水果,其外表晶莹剔透,内里肉质丰满多汁,给人一种清凉爽口的感觉。
苏轼的《荔枝香近午》中通过荔枝的香味,勾勒出夏日的美好。
荔枝的香味在午后扩散开来,如同一股清新的清风,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炎热的夏日里,享用一颗清凉多汁的荔枝,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而苏轼在诗中所描绘的三五子的情节,则展现了人们在夏日里相聚共享的快乐场景。
荔枝香近午,潭南夏已炎。
这句诗中,苏轼以“荔枝香”烘托出夏日的清新与甜美,以“潭南夏已炎”形容出夏日里的火热和炎热。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荔枝的香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奇妙。
苏轼的《荔枝香近午》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夏日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对荔枝的描写,苏轼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他的情感和对夏日生活的向往。
第二篇示例:食荔枝苏轼古诗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诗文创作多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南乡子·春情》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南乡子·春情》原文译文及赏析《南乡子·春情》这首词构思的独特,想象丰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阔大,气势豪迈。
表现了词人旷达宽广的襟怀,抒发了浓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词的相关介绍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南乡子·春情宋代: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
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
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
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注释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双调平韵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另有五十八字体。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⑵晚景:指夕阳之景。
景,日光。
琼杯:玉杯。
⑶照眼:耀眼。
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
⑷岷峨(mín é):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
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
⑸渌醅(pēi):美酒。
蒲萄:即葡萄。
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
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赏析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
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
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
苏轼《减字木兰花·荔枝》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荔枝》原文|译文|赏析《减字木兰花·荔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写出了作者吃荔枝的情调,而且突出了荔枝的珍贵品质。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减字木兰花·荔枝》原文宋代:苏轼闽溪珍献。
过海云帆来似箭。
玉座金盘。
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
雅称佳人纤手擘。
骨细肌香。
恰是当年十八娘。
译文及注释译文福建产的珍贵贡品,经海运输的船队来往快速。
玉座的金盘空空也,贡到不贡荔枝的历史已有四百年了。
荔枝壳轻红、肉浓白,正适合美女的细长的手去剥开它。
荔枝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当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
注释⑴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⑵荔枝:植物果实名。
⑶闽(mǐn)溪:闽江,代指福建。
珍献:珍贵贡品。
云帆:言船之多也。
⑷玉座:器物的饰玉底座。
金盘:金属制成的食品盘。
奇葩:珍奇的花果,这里代荔枝。
四百年:从隋大业年间到宋绍圣年间约四百九十年。
四百年为约数。
⑸酽(yàn):浓。
雅称:正适合。
佳人:美女。
擘(bò):分开,剖裂。
⑹骨:核仁。
十八娘:既是人名,又是荔枝名。
赏析上片,写荔枝贡史。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叙述运输贡品荔枝的艰辛。
不“珍”不能作为“献”品。
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得按时送到。
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原来运贡荔枝是从陆路,即是这样,仍然免不了遭受劳民伤财之灾,因要保鲜,不得不经由海路运输。
‘“云帆”说明船如云集,多而繁忙。
“似箭”说明时间快速,来往不停。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
唐代咸通七年(866年),终于停贡荔枝,使得朝廷上下“金盘”皆罄,即词人在词中所写“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这种贡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农民人权取得一大进步,值得庆贺。
下片,词人写自己现时食鲜荔枝的美昧。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
”历史衍进到了宋代,荔枝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诗词鉴赏南乡子
诗词鉴赏:《南乡子》宋朝:苏轼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假设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暮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
酒力消退了,才觉察到轻风吹过,让人感觉凉飕飕的。
破帽却多情迷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光阴算了,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此不要再提旧事。
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注释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
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还有五十八字体。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2]⑵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⑶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
宋韩琦《涵辉楼》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
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
”为本地名胜。
苏轼《醉蓬莱》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
”徐君猷:名大受,那时黄州知州。
⑷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⑸浅碧:水浅而绿。
⑹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样。
⑺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
此词翻用其事。
⑻假设为酬:如何应付过去。
⑼尊:同“樽”,酒杯。
⑽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旧事。
⑾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
”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蜂蝶均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重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赏析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
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刻画大江两岸晴秋景象。
江上水浅,是暮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
“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表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
南乡子苏轼词鉴赏
南乡子苏轼词鉴赏南乡子苏轼词鉴赏南乡子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黄州临皋亭所作。
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
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
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
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
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
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
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的逻辑。
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
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
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逻辑。
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
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
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
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生,有吃,才有延续。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有诗,才有意趣。
当吃遇上了美食,既有生活,亦有诗和远方,这才是圆满生活。
惠州一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被贬惠州,常人看来,这是蛮荒之地,语多嗟怨。
而苏轼却发挥他一贯的乐观心态:这里的荔枝好吃,我愿意长作岭南人。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苏轼的真实写照。
生活,有食,有吃,便是平生所愿。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能细心写吃的人,一定比他人少许多烦恼。
桂花馅、如珠的江米,听起来就觉得十分美好。
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柴米油盐,处处皆美。
渔歌子五代·李珣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活简单,知足常乐,是极简的人生哲学,却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学。
简单的菜饭,有酒,有书,就是最美好的日子。
寄胡饼与杨万州唐·白居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京都的胡麻饼很美味,面脆油香,将新出炉的胡麻饼寄给远方的朋友,你也来尝一尝。
吃到好吃的东西,当然开心,将它赠于友人,将再获一重开心。
槐叶冷淘唐·杜甫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热,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简单的槐叶,与新面做成槐叶冷淘,是夏天消暑的佳品。
有的时候,简单的食材,会带来大大的满足与幸福。
初归杂咏七首其六宋·陆游小园五亩翦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
尽疏珍禽添尔雅,更书香草续离骚。
药苗可斸携长镵,黍酒新成压小槽。
老入鹓行方彻悟,一官何处不徒劳。
“怎得成双似旧时。”原文、赏析
怎得成双似旧时。
出自宋代苏轼的《南乡子·双荔枝》
原文
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时,东坡被贬惠州,继《减字木兰花·荔枝》词作之后,又借荔枝而传情,便写下这首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原文、赏析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出自宋代苏轼的《南乡子·双荔枝》原文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时,东坡被贬惠州,继《减字木兰花·荔枝》词作之后,又借荔枝而传情,便写下这首词。
译文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
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
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
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
注释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
⑵荔枝:水果树名或果实名。
⑶化工:造化之工。
即大自然的创造力。
贾谊《鹏鸟赋》:“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⑷衣裳:荔枝之壳。
绯(fēi):大红色。
⑸绮(qǐ)席:华丽的筵席。
赏析上片,概写荔枝的悲凉身世,发出同情的感叹。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与人一样,双荔枝与单荔枝,都是由天工造化出来的。
所不同的是:双荔枝确实罕见难得。
它是天特别赐予的。
“总是”二字,特别传神。
绯,在古代为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这种特殊的双荔枝,便成了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于是置放“华堂。
苏轼的食荔枝古诗
苏轼的食荔枝古诗一、引言诗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形式,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抒发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苏轼是其中一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着深情和智慧。
其中,苏轼的《食荔枝》古诗通过对食物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文人情怀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诗的主题和含义,并通过对其诗句的解读和分析,展示苏轼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诗歌分析1. 食荔枝《食荔枝》是苏轼的一首以描写食物为主题的古诗。
通过描述荔枝的外貌和口感,苏轼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以下是诗中的一段: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这段诗中,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赏月的情景。
他提到了一对情侣分别在墙内墙外,行人在墙外走过,佳人在墙里轻笑,而他却只能静静地凝望着。
苏轼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无奈的情感。
2. 文人情怀苏轼作为一位文人,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食荔枝》也不例外。
以下是诗中的一段: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这段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夜晚的江面和瓜州的景象,转而描述了过往的时光和人事的变迁。
他提到了去年的今天,此时此刻,人们的面容和桃花一起映红了整个门楼。
虽然时光流转,人们离开,但桃花依然在微笑迎接春风。
苏轼的这段描写充满着对过往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诗意解读1. 珍惜当下苏轼的《食荔枝》中,通过对美食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珍惜当下。
荔枝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只有在特定的季节和地域才能享用到。
苏轼通过食荔枝的经历,呼吁人们要好好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被忧虑和压力所困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2. 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食荔枝》中,通过对食物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
他观察自然,感受人情,对自己的生活和境遇有着深刻的反思。
苏轼荔枝的诗
苏轼荔枝的诗苏轼荔枝的诗如下:1、食荔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新年五首(其五)[宋] 苏轼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
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
明年更有味,怀抱带诸孙。
3、赠昙秀[宋] 苏轼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煖,始信梦时非幻妄。
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4、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苏轼〔宋代〕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5、减字木兰花·荔枝苏轼〔宋代〕闽溪珍献。
过海云帆来似箭。
玉座金盘。
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
雅称佳人纤手擘。
骨细肌香。
恰是当年十八娘。
《惠州一绝食荔枝》描写苏轼流连风景,赞美岭南地方的诗词赏析
《惠州一绝 / 食荔枝》描写苏轼流连风景,赞美岭南地方的诗词赏析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地方名著的诗词鉴赏。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惠州一绝 / 食荔枝】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惠州一绝 / 食荔枝】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南乡子(其三)——苏轼
南乡子[宋] 苏轼裙带石榴红。
却水殷勤解赠侬。
应许逐鸡鸡莫怕,相逢。
一点灵犀必暗通。
何处遇良工。
琢刻天真半欲空。
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
长在环儿白雪胸。
【注释】却水: 传说通天犀角可避水,以犀角盛米,鸡见而惊却不敢啄,因而南人称之为骇鸡犀。
灵犀: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喻两人心相通、志相同。
琢刻天真: 形容胡琴巧夺天工。
双凤拨: 形容胡琴装饰精美。
段安节《琵琶录》:“白秀真使蜀,使回,得琵琶以献,以逻边檀为槽,其木温润如玉,光彩可鉴,金镂之虹,又蹩之成双凤。
贵妃每奏于梨园,音韵凄清,飘落云外。
”拢: 琵琶弹奏法式。
环儿: 杨贵妃小名。
【赏析】《南乡子》(裙带石榴红)是东坡词中具有创作范式价值的作品之一。
因为文献上的原因,其解读较困难。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理解仍很不一致。
本文将从时间、地点、人物、情事四方面对前说进行辨析,力求按作品文本的本来面目予以解读。
据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本,该词全文如下: 沈强辅雯上出犀丽玉作胡琴送元素还朝,同子野各赋一首裙带石榴红,却水殷勤解赠依。
应许逐鸡鸡莫怕,相逢,一点灵心必暗通。
何处遇良工,琢刻天真半欲空。
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长在环儿白雪胸。
龙笺本校云:“傅注本题首有公旧序三字。
犀字上有文字,龄义为长,宜据补。
元本无题,此从毛本。
”这里,“犀字上有文字”,极为重要。
但“雯上”是有错的,没有校出来。
笺释文字之后,龙榆生在“附考”中引录了郑文掉手批《东坡乐府》中的一段话: 此词题当分为二,以胡琴送无素还朝为第二题。
集中《采桑子慢》题序,“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云云,是胡琴为妓女可证。
次阅过片所谓“粉泪怨离居”,即胡琴送元素之意。
《定风波》送元素作,亦有“红粉尊前添懊恼”之句,可知胡琴为元素所眷已。
朱云“一斌胡琴,一送元素”,误甚。
至犀丽玉亦妓名。
词中用典切,正可证托喻其人。
本集中味姐人名字并如是例。
此“作”字即结束前题,断无味“作胡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南乡子·双荔枝》诗词鉴赏
南乡子·双荔枝
宋代:苏轼
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译文
天同造化说,他恩赐给荔枝的衣裳都是深红色的。
每每朝华堂深处一看,可怜你,虽有两颗果核,可肉是连成一片的。
从小,我俩就形影不离,在盛美的唱歌劝酒的宴席上,一刻也未分开。
极端痛恨将两个核仁一个个地打成两半,怎能恢复那成双成对昔日苦恋模样。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好离乡》、《蕉叶怨》。
⑵荔枝:水果树名或果实名。
⑶化工:造化之工。
即大自然的创造力。
贾谊《鹏鸟赋》:“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
”
⑷衣裳:荔枝之壳。
绯(fēi):大红色。
⑸绮(qǐ)席:华丽的筵席。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时,东坡被贬惠州,继《减字木兰花·荔枝》词作之后,又借荔枝而传情,便写下这首词。
鉴赏
上片,概写荔枝的悲凉身世,发出同情的感叹。
“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与人一样,双荔枝与单荔枝,都是由天工造化出
来的。
所不同的是:双荔枝确实罕见难得。
它是天特别赐予的。
“总是”二字,特别传神。
绯,在古代为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这种特殊
的双荔枝,便成了上贡的果品,平民百姓望而止步,于是置放“华堂
深处”,每每望见,令人心酸。
一个普通的双荔枝的地位,竟人为地
抬到如此神圣的地步。
谁知晴天霹雳,双荔枝在“华堂深处”遭到厄运。
“怜伊”呀,“怜伊”的是可怜的双荔枝两颗核仁(“两副心肠”)竟要与肉分离了。
上片,明在写双荔枝,却在写一对青梅竹马
式的恋人如双荔枝同样的身世。
开始,天赐良缘,情敦意笃,高洁纯真,后来,被人为地残酷拆破,成了罪恶社会的殉葬品。
下片,借回忆双荔枝苦难的经历,赞叹恋人生死不渝的坚贞品格。
想当年,双荔枝与人一样,“自小便相随”,形影不离;就是作为
“绮席歌筵”上的欣赏珍品,贵人仅仅欣赏欣赏,双荔枝在短时间内
不分离(“不暂离”)。
不过,双荔枝命途多舛。
作为贡品已是命中
注定,它自然地“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皇帝是贪婪的,又是残
忍的。
越是成双成对而相连的荔枝,越是被他凶“拆”凶噬,这是人
世间的历史悲剧。
“怎得成双似旧时”,无可奈何,让它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成为人间的遗憾。
这个无答而问的设问结尾句,非常有力,提
醒世人:在封建社会里,成双的荔枝永远不会有恢复“似旧时”的美
梦的。
下片,与上片一样,还是在继续感叹那对天然的少男少女的坚
贞如一的精神。
她爱,爱她们“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的往
日风流;她恨,恨那残酷的现实太无情。
本是深闺无人识的少女,一
旦被掠进宫里成为歌*,情侣被活活“拆破”,你我“东西”。
“在天
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怎得成双似旧时”,留恋仅仅留恋,终归仅仅英灵中的美愿而已。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以象征、拟人的手法,把双荔枝当人写,把人又当荔枝写。
字字写人,语语双关,富有情趣。
较之“花间”词
有了根本性的革命,实为婉约词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