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精选)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 • • • • 某些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 学校的各种压力 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 过急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 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 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 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 • 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有效地说服
呈现证据注意点 说服注意点
2、立良好的榜样
呈现榜样注意点 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谢 谢!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
错误的道德观; 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 可塑性大; 异常的情绪表现; 自我意识差,因而抗腐蚀能力 明显的意志薄弱; 差,易受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 不良的行为习惯; 染;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乐意成群结队; 重感情,易激动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 • • •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定义(是什么) 二、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是什么)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为什么)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怎么做)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定义
• 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 德准则或犯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 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
二、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 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 品德行为。 • 逃课、作弊、打架、偷盗、、、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江南博哥)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单选题]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3.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单选题]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B.想像C.行为D.伦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
[单选题]6.以下不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包含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和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包含阶段C“好孩子”定向和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包含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和阶段F道德和良心定向)[单选题]7.与皮亚杰、柯尔伯格不同,班杜拉强调决定影响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精选8篇)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精选8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篇1开学初,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了强师风、铸师魂,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教育活动,并将今年定为师德建设年。
育人先树德,教师只有树立好自身的形象,才能真心、真情、真意地去教育学生。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我对《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使我懂得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性,并约束与规范了我日常的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懂法、守法的人民教师。
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
使我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到我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当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正确认清和对待自己应履行的职责。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后想来,这样的我是不应该的,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人人喜爱,然而调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副放大镜的眼去寻找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沉下心来,静下心来去教育每位学生,要学会用优秀教师的品质激励自己。
和优秀教师相比,我目前的思想境界还要不断提高。
在教学方面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改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家长认可,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通过学校开展的师德师风学习,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不能光作为一种口号,要付出实际行动,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学会不断学习,以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要勤于钻研,倾心育人,要用心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另外,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在服务学生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
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责任,也是小学生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却是一个需要细心经营的过程。
2. 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老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感到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
3. 其次,老师和家长要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美化教室、定期清洁、放置花卉等方式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舒适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持学习状态。
4. 第三,老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通过指导学生做笔记、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率提高,对学习更有信心。
5. 第四,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接触各种知识。
阅读能够拓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收获更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6.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学生正反馈。
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果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反之,当学生犯错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7.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实践和运用,相信小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会越来越好,他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历年真题】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复习要点】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思想品德教案(精选8篇)
思想品德教案(精选8篇)小学思想品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是学生要做到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重点:知道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行为有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等。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活动内容:我会听讲活动准备:两个片断:一、上课时,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家后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做。
二、另一学生上课时没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家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做。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上课前,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2、学生看录像:仔细观察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上课时的表情、神态、动作是怎样的?3、比较:将两位同学上课时的表情、动作、神态进行比较,说说谁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4、谈体会:看完录像,你觉得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有哪些好处?5、游戏——你问我答: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发言时,我该怎样做?我问你: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发言时,眼睛看着哪,我来答:我问你: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发言时,耳朵听什么?我来答:我问你:当老师讲解或同学发言时,脑子想什么?我来答:学生的回答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对问题答案不需作统一的硬性规定。
6、教师小结: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活动内容:举起我的手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若干个适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或智力抢答题。
活动过程:1、游戏导入:老师念智力抢答题,学生抢答。
前几题要求学生不举手直接抢答,因为太吵,老师同学听不清,后几题请学生举手抢答。
2、老师:刚才在课堂上大家是怎样的情况下,举起自己的小手的呢?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要点:在课堂上,当我们要回答问题时,应先举手后发言,回答问题不乱抢。
这样才能听清楚别人的发言。
5、过渡语:除此以外,在课堂上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举起自己的小手?6、我知道,我来说:学生看教科书26页右下图,说说图上的同学为什么会举起自己的小手?7、教师小结要点:在课堂上,当我们有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有不同的见解时,更应该举起自己的小手。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8-品德心理与教育
2、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行为结果和与自身利害关系)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偷药要受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他需要和妻子 一起生活,所以应该偷药)
②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希望和要求)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他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事情)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救妻子是应该的,但不能偷药) ③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准则)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没有考虑的这种情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尊重生命,生命高于一切)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填空)
(一)依从(从众—服从) 从众——跟随他人行动 服从——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部分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一 而变化。处于依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是态度与 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练习4: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 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 A 无道德阶段 B 他律道德阶段 C 自律道德阶段 D 前道德水平 练习5: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练习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 阶段:依从、认同和( )。 A.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
3、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随着道德认知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分为直觉的、想象的、 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变现出 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 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习惯)
练习10: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 度与品德? 练习1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和( ) A 道德理念 B 道德行为 C 道德品质 D 道德意识 练习12: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 内化 B行为 C 实行 D 反馈 练习13: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素质。
它们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些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要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自我反思和反省,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消极态度。
比如,我们可能经常抱怨、埋怨他人、责备他人等。
要改变这些消极的态度,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需要注重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耐心、坚持和毅力等品质。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提高自己的情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
通过承担责任和尽职尽责,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来培养自己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建设和谐社会。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正直和诚信。
通过坚持正直和诚实的原则,我们可以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承诺来培养自己的诚信和道德品质。
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2022年青岛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2022年青岛市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木桶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品德发展的()。
A.整体性B.稳定性C.道德性D.个体性【答案】:A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原则。
A.巩固性B.启发性C.理论理系实际D.循序渐进【答案】:A3.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实习法B.参观法C.实验法D.演示法【答案】:A4.尽管工作压力大,事情繁忙,何老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这体现了何老师()。
1/ 15A.身体素质良B.职业心理健康C.学科知识丰富D.教学水平超高【答案】:B5.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直线减慢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D.直线增快【答案】:B6.()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义务教育B.创新教育C.素质教育D.全民教育【答案】:C7."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属于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A.投射作用B.退化作用C.压抑作用D.合理化作用【答案】:A8.多血质对应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A.强、平衡、不灵活B.强、不平衡2/ 15C.弱D.强、平衡、灵活【答案】:D9.教师教学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然后再由他们中的优秀学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贝尔—兰卡斯特制C.道尔顿制D.个别教学制【答案】:B10.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
A.隐性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A11.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的示范和()等。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 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 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 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 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 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 是好的。
(三)态度改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顺从:主要是指行为上的顺从,此时
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是 分开的; 2、认同:主要是指认知上的接纳与改变, 这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前提; 3、同化: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融入与共鸣。 这是态度改变的真正标志。 举例: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实验的结果是相当有趣的。实验后将该
任务评为有趣的组是只得到1美元奖励的 组。控制组和高奖励组在看待这项任务 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
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 言语教学法现有的几种专门技术中最为著 名的,是由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学派和价 值观辨析学派发展起来的技术。 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 情境, 拓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相应的 道德认知结构。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 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 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 段。
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
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 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 道德发展。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 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 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 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学派是通过价值观辨析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经历 一系列活动或使用种种策略。这些策略向 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 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比 如,有一个策略叫做“塌方模仿”。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导向。
我们可以将道德观和价值观融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正义、善良、诚实等美好的价值观,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身作则,注重言行一致。
只有我们自己本身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学生中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们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例如,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时,我们要秉持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偏袒、不歧视,让学生看到我们对待问题的公正和理性态度。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机会。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参观社会机构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善良、爱心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定期家校沟通会、家长讲座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正确引领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道德评价和激励。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适当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正确道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和不良影响,激励他们改正错误,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和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