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合集下载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儒家强调的是礼仪、道德、人伦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规范,追求的是“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然、天道、自由、无为等方面的思想,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和“无为而治”的理想。

虽然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实践中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道家则强调的是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会让人们感到束缚和压抑,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释放。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中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的是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的境界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道德和仁爱的理念,而忽视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会让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加剧对自然的破坏。

而道家的自然规律和道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和仁爱的理念中找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敬重,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平衡和和谐,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社会上的平衡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冲突。

此时,如果仅仅强调儒家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忽视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会让社会变得僵化和死板,从而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而道家的自由和无为的境界则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 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 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 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道家义利观
《老子》五章,老子如何谈到“义利” 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弃圣弃利 弃义弃利
道家义利观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
——弃圣弃利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 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 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 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 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 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 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 无穷,经久不衰。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 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 读墨得侠义的心。
翻开教材《孟子见梁惠王》,当梁惠王问: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有 利的事情吗?咱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回答 的。——齐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的回答中,他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分析, 从而得出自己的义利观的?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爱、礼教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道家则更强调自我的修行和个人的自然状态。

儒道互补的思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追求人类利益,强调“君子修道,必先立志”,在社会关系中强调等级与秩序,主张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秩序和和谐。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个体自我修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儒家和道家的优缺点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利益,强调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在公有制下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如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权益问题上,儒家的理念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影响力。

同时,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修行,注重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这在当代物质和精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更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儒家重视家庭的治理,道家则重视个人的修行。

在当代家庭主义盛行、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等问题面前,儒家、道家互补的思想能够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相比较于父辈严肃会议定式的家庭治理,在道家思想中,可以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同时,给予个体创造空间,更好的发展自我技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

儒道互补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每个方面之中,它显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们之间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方面,也在宗教和文化的层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种思想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为后人探索其人性和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总之,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儒道互补思想的倡导,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和整个社会、如何在有序的制度和发展的过程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接纳和运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儒道互补专题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派一直是相互影响、互相借鉴、相互包容的关系。

儒家注重礼仪法度,重视人伦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追求道义。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并相互融合,互相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都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儒家、墨家、道家三家创立之初,都不是完整的哲学体系。

儒家提出的仁爱、礼貌、道德等不同于警惕、利益、法律,墨家提出的协同、便利、抵消等不同于利益、刑罚、战争,道家提出的自然、道义等不同于人心、社会。

到了汉代,儒家被视为官方道德规范,皇帝下的所有教育机构都是儒家学派。

道家則與儒家相抗衡,其学说也被正式系统化。

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到宋代时,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学已处于主导地位,但道家思想也不断发扬光大。

陈摶、张道陵、李逵都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

道教不仅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二、思想儒家思想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遵守社会规范,推崇“人伦”,强调“君子”成为社会的典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用心体察他人之痛苦,以同情之心来对待他人,体现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道家思想,则主张通过“养身法”,来达到身心平衡与气质纯净,亡己见,无喜怒哀乐之心。

主张追随道与自然,追寻至真至善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象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是自然万物中的本体与本源,万物皆有正常之道,万物皆随其自然演变,如太极图所示之阴阳变化,贯穿着道家思想的核心。

三、文化中国文化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融合,可以从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结晶,它包含了许多儒道思想的元素。

【教学课件】《儒道互补》课件

【教学课件】《儒道互补》课件

儒道互补的主要方面及实例
修身养性
儒道互补在修身养性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儒家提倡仁 爱、中庸,道家追求虚无、自然,两者都强调内心的 修养和自我完善。例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都是强调修身养性的实例。
处世之道
儒道互补在处世之道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儒家主张积 极入世,强调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而道家则主 张避世,强调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处理。两者相互补充 ,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采取更为合理的处 世态度和方法。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与《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都是强调处世之道的实例。
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儒道互补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对个人的成长和 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儒道互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有助 于全面深入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儒道互补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世界文 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想融合与创新
儒道互补的思想将逐渐与其他思想流派融合,产生新的思想体系 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全球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道互补的思想将在更广泛 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儒道互补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教育普及
通过加强教育普及,提高人们对儒道互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
02
儒道互补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爱
0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强调人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

关于儒道互补的作文800字

关于儒道互补的作文800字

关于儒道互补的作文800字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下面我将用英文和中文分别回答关于儒道互补的问题。

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two major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China.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social harmony, moral valu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while Taoism focuses on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eeking personal enlightenmen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setwo philosophies have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One way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lementeach other is in their views on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order and the role of the ruler in maintaining harmony. It promotes the idea of a hierarchical society with clear roles andresponsib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aoism emphasizes the idea of wu-wei, or non-action, and advocates for a more decentralized and natural approach to governance. These two perspectives provide a balance between order and spontaneity, ensuring that society functions smoothly while also allowing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reativity.Another aspect in whic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mplement each other is in their views on the self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Confucianis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moral values, filial piety, and self-disciplin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in order to become a virtuous person. Taoism, on the other hand,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let go of ego and desires, and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universe. I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er peace and tranquilit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provid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person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the pursuit of moral excellence with the acceptance of one's true nature.In Chinese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an be see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includingart, literature, and even everyday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from Taois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balance of opposing forces in the world. Confucian values such as respect for eld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re deeply ingrained in Chinese society. These two philosophies have shaped the Chinese people's worldview and moral values, and continu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today.中文回答: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

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名人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名人都在自己的生涯中体现了这种思想,以下是其中几位: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了“仁爱”、“仁政”和“礼治”等思想。

在《论语》中,他曾多次提到“君子”的概念,认为君子是具有完美品德、高度修养的人,是能够超越世俗利益,追求更高境界的人。

同时,孔子也重视“道”的作用,认为人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天命”来行事。

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种对“道”的追求,也是他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

老子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需要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自然本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等思想。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分别心和功利心,看待万物平等、无差别,追求自由和内心的无限空间。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养生”的思想,认为人需要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锻炼和修养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仁政论”、“性善论”等思想。

他认为,政治的根基在于仁爱,人性本善,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性才会被扭曲。

因此,政治家需要注重民生、推行仁政,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需要注重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韩愈韩愈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等思想。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载道的功能,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应该成为传承文化、弘扬正气的工具。

同时韩愈也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二、儒家与道家的互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们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在理想人格、思维模式和价值系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道家与儒家长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哲学信仰,是中国传统哲学多元构成成分中双方互补的主要两极,道家以个人精神的平静、自由为人生价值取向,以天然真朴的人性为人格理想;主张顺应自然,尚柔主静贵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侧重自然主义,与儒家侧重的积极有为的人文主义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两种不同境遇时安身立命的内心支柱与处世之道。

具体的不同为:一是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与儒家理想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一种自由人格,带有强烈的出世精神。

期望一个不完全脱离世又高于世的人生,使人生具有现实性和超脱性。

儒道两家不同的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要么选择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

二是对人生的态度不同。

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是刚健有为、积极奋进、自强不息。

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而且还影响到一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以柔克刚。

道家的柔弱思想作为对儒家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广泛地反映在封建社会的失意文人身上,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三是价值观念不同。

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作为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既有助于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使人增强主体意识。

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之上,认为天、地、人都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因此,要破除一切文明,使人重回自然。

儒道两家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从儒道互补看中国传统人文价值取向

从儒道互补看中国传统人文价值取向

时” 、 “ 死者人之终也 ” 。儒家说 : “ 死生有命 ,富贵在 天。” 道家也说 : “ 死生 自命也 , 贫穷 自时也。” 儒家从 “ 性即心而显诸情 ”的角度理解 人或人 性, 以“ 仁性 ” 的实现 为前提 , “ 达 成整体 性的人格 智 慧, 通过‘ 生命 实现 之证成 ’ 的道德进路 , 实现 和证立 其超道德 的形 上本体 。道家也从 人本学和文化批 判 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 , 道乃 即‘ 有名 ’ 而见其 ‘ 无名 ’ 之本 真 ; 就 主体 说 , 人 乃在其作分 别之状态 中 ‘ 观’ 道 的无分别之 ‘ 妙’ 。道家的目的、 追 求导人生命 自身精神 的 正是老子 。 继承老 子思想 的庄 子也是如 此。精神 安详和 自 由, 在 庄子看来 , 这是 比生命陷于外部 世界 的羁 困远 为重要 的,这也 同样需要 生命做 出被 俗人认 为的牺 牲, 需 要生命有所舍弃 的 自觉 。在争取 功名 、 富贵与 自由地活着 之间 , 庄子 选择后者 , 宁愿做拖着尾 巴在
那就是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道 , 为往 圣继绝学 , 为 万世开 太平 ” 。[ ’ ] 继孔子之后 的孟子也 主张在生 、 死 二者不 可能同时得到 的时候 ,宁愿舍弃生 命以求得 义。也正是 由此 出发 , 孔子才不遗余力地赞赏上古 的 帝王。孔子的赞赏 , 不仅 是因为这体现了他的政治理 想, 还 因为在尧 、 舜、 禹 的身上 寄托 着他对 于生 命伟 大 目标 的肯定。 但在道家看来 , 这 种对于功 名价值 的肯定 , 并不 能算是进入大道。老子是个具有虚 无倾 向的哲学 家。 有 即是 无 。 无 即是有 。生命 的最高境界—— 生命的 目 的, 不应是 身外 的一切 , 而应是 生命 的本 然状态 , 即 与 万物 为~ 的精神 自由。所 以 , 老 子也肯定 生命 , 庄 子也 同样深知生命真性 、 形神合 一的精神之境。 也许 在某种程 度上老子 的主张更 贴近生命 的本 质 。老子 无须说 明生命 目的与生命过程孰轻孰重 , 因 为 生命 目的乃 在于 生命 自身 的真性—— 贯 于道 , 融 于德 , 辞退仁 义摈弃礼 乐 , 内心平 静安定 。 因此在 中

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2、价值观念不同。

3、治理主不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区别。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字:儒家墨家儒道互补古代文化目录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根本区别 (3)1.1儒道思想的主要容及其 (3)1.2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 (3)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4)2.2、价值观念不同 (4)2.3、治理主不同 (4)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容 (4)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五、结语 (5)参考文献:[1] 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1986[2] 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人民,2002[3] 林语堂.吾国吾民[M].:文艺,2010[4]易中天.先诸子百家争鸣[M].文艺,2009[5]周继旨著《先《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1994年[6]吕思勉著《先学术概论》出版中心1996版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二者也存在尖锐的思想对立。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对儒道互补的评议
儒道互补,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主要流派——儒教和道教之间的互相补充和互相调和关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法律,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自由、无为、至真,追求超越世俗界限的灵性与神秘。

儒道互补的观念,指的是这两种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和道教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儒家的礼仪、道德、法律等方面,可以弥补道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而道家的自然、自由、无为、至真等方面,则可以弥补儒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

儒教和道教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和道教的互补关系也体现在政治上。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反对“权力中心集中”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有时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相互融合”的关系,有时则表现为一种“相互容忍、相互促进”的关系。

总之,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儒教和道教的互相补充、互相调和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和相互渗透。

儒家和道家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儒者强调礼法、教育、忠孝、正义等方面的规范,并且注重实践,强调为政者要怀有仁爱之心;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追求自由、自然、无为而治等方面的观念,强调“道法自然”,即自然法则是最高指导原则,不宜强行干涉。

这两种思想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儒道两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借鉴和裨益,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和变革,而且对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思想、实践等多个角度浅谈儒道互补。

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传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主要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组成的学派,而道家则是由老子及其追随者们创建的。

这两种思想传播开来后,逐渐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和支持者。

儒道两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对抗墨家和法家等其他学派的代表。

儒道两家的共性之处是: 对于宇宙、人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等问题存在很多共同的观念和思考方式,比如“仁者爱人”、“一分为二”、“道可道,非常道”、“彼何人哉?志士也”。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有其规律,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思想层面上,儒道两家也具有互补性。

儒家重视人的本质,关注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

而道家则注重内心修养和心灵的自由,关注追求自由、自然和寂静,强调个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张无为而治。

这两种思想互补关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人的性情和天命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的性情是可以被教育和改变的,而且人的人性本善,用道德礼法可以教化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道家则认为,人应该追求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要顺应天命,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两种看法相互之间内外取舍,使得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风格得到了充分发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在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心中多了一个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完整word版)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完整word版)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魏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谢.............................................................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义利观
《老子》五章,老子如何谈到“义利” 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弃圣弃利 弃百倍;绝仁弃
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
——弃圣弃利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 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 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 立业。同时,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 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 待时。
小结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 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 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 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
儒道两家政治思想的异同: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
社 道家:“会邻稳国定相。望,鸡—犬—之为声政相以闻德,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为人 处世
治国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仁” “义”恢 见复 素自抱然朴本性
符合“礼 ” 君君臣臣 “父爱父人子”子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 根本观念之一。战国时期的子思、孟 子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上下 与天地同流”。后来庄子则提出“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内圣外王,指对内具有圣人的才德, 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 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 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 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 随之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先解决几个文言词语) 这段中所体现出来的孟子的义利观
—— “重义轻利”
找一找这一段文本中有哪几处直接提到了 孟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 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文本中有哪几句话能够证明他的观点?“王 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为什么重义 孟子就提倡,重利就不提倡呢?
原文中找:
“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老子的论辩富于辩证性,语言比较简练,不 好理解,但他的后学庄子把他的这种思想继 承发扬之而且解释的比较清楚,我们看看庄 子怎么说的,打开庄子的《胠箧》,看本文 的第三段,庄子关于义利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他举了一个例子,用盗跖和他的徒子徒孙的 对话来说明他的义利观。我们一起读一遍好 吗?(诵读《胠箧》)
于 谦: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道为体,儒为用(“以道为内,以儒为外”)。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 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 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 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 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 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 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 无穷,经久不衰。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 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 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 矛盾统一。
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儒家义利观
从《论语》十则中能否找到一则表现 孔子义利观的语录?(阅读、思考、寻找)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义和利是什 么态度?请结合文本分析。
—— “重义轻利”
儒家义利观
大家是否还能从《论语》十则中找到一 则体现这种“重义轻利”价值观的语录呢? 这句话是如何体现孔子义利观的?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春秋战国的纷乱时代,人们纷纷弃了“义” 和“仁”去追求利益,儒家提出了疗救社会的药 方,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 义为乐;孟子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更加重视仁义;孔孟这种重义轻利、先义 后利乃至舍生取义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几千年;道 家老子庄子从相对论的辩证角度出发,看到了问 题的另一面,有仁义就会有不仁不义,仁义一旦 走到极端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就会物极 必反,因此有时候弃利弃义,弃圣无盗;从这个 角度说,道家学者是对儒家学者的补充、完善。
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
扰 回到人性的起点 回 ,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 (见素抱朴)
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安定。
原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 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盗跖和他的徒子徒孙对话中说,我有五个基 本品质,第一、圣;第二、勇;第三、义; 第四、智;第五、仁,真了不起!你认为他 是一个大义士大英雄吗? ——打着的是“仁、义”招牌,干的是 ? ——不义之事 ——所以,干脆把仁义抛弃。坏人就不能 利用它来做坏事了。
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儒道思想的认识。
儒家倡导: 仁

道家倡导: 顺其自。然
儒家思想,也称儒学,由孔子创 立,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
尊 卑等 级的
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 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 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 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 人物有老子、庄子 等。道家以道、自然、
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 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深入研究 义利之辩看儒道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儒道思想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孔、孟、老、庄,生活在什么 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 代?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 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诸侯国内部的矛 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 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 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 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抱 (守) 柔 居后不争
绝圣弃智 绝人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的异同
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 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 “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思考
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
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重义轻利”“以义为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儒家义利观
孔子讲仁义,“重义轻利”,那“仁” 和“义”指什么,是什么关系呢?
仁是他的思想内心,那种关爱他人的 思想,那么如果用这种思想去约束自己, 指导自己的实践,那么他的行为表现出来 的就是义!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 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 读墨得侠义的心。
翻开教材《孟子见梁惠王》,当梁惠王问: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有 利的事情吗?咱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回答 的。——齐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的回答中,他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分析, 从而得出自己的义利观的?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慎到、 杨朱
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 然,据此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柔 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 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儒道互补”则是中国传统文化 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 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 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 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 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