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三、文言句式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盍各言尔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篇目 “学而”篇 “为政”篇
主要内容 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 有不同的境界 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 人际关系 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 阐发“知”与“仁” 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 品格的不同 解释什么是“仁” 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加强个人的修养
三、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 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 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 《中 庸》合编为“四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 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是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可以 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 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 上,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节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 儒道互补格局

4.理学的分化——陆、王心学 心学由陆九渊开创,经明代王阳明发展而成为理论完备的哲学 体系。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张、王(廷相)气学鼎足而 三,共同构成宋明理学的三个重要流派。 (1)“心即理”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象山先生全 (2)在认识论上,他就得出“致知不假外求”的结论, 把人对外物的认识归结到“尽心”、“发明本心”上。 (3)“存心”、“去欲”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
(1)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的结果,一切都是从 “心”流淌出来的。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上)
(2)把“心即理”引申为“良知”说,使“致良知”成为心学的哲 体。所谓“良知”,就是指人人先天就具有的“不待学而有,不待虑 而得”的本性。 (3)“知行合一”
二程著作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1)“理”(或“天理”)是万物的本体,理或天理,不生不灭, 无所不在,不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2)承了张载“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提法,认为“人生气 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 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3)在修养方法上,倡导“居敬说”。 居敬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一种方法,其要在“主一”。 “主”指心不二用,不为外物所诱。
B、圣人模仿太极“立人极”,人极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标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论语》十则之儒道互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论语》十则之儒道互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一课时《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二、文学常识回顾考察:见课件。
三、赏析示例: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知道。
知:同“智”,聪明,明智。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
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四、接下来,我们就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来研读剩余的九则。
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教师把握: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是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
而要作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教,并验证自己所学。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 《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共20篇,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
一、注音踰.矩________ 教诲.________ 盍.________ 轻裘.________ 曲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秦穆公)公从.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客从.外来,与坐谈敝⎩⎪⎨⎪⎧敝.之而无憾 侯生摄敝.衣冠 因人之力而敝.之 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季氏将伐.颛臾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归⎩⎪⎨⎪⎧天下归.仁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五年,吾妻来归. 折藏之,归.以示成 目⎩⎪⎨⎪⎧请问其目. 而心目.耳力俱穷 范增数目.项王 三、通假字可谓好学也已 __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老者安.之 ____________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戒之在得. ____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敏于事而慎于言 ___________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六、积累名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儒道互补

• 陶渊明:祖父,儒家思想;外祖父,道家思想。
•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 •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春秋:无义战 战国:邦无定交,臣无定主
尔虞我诈,争名逐利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仁-最高的道德规范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 礼-政治秩序 会稳定——“为政以德”
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道-天地万物本源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 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 性格和旷达胸怀。
苏轼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 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 “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取义者也。” • ——“舍生取义”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先生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评析】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 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 惧之中,心绪不宁。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天行刚健,地道宽弘。
品物流形,化育功隆。
人禀五常,灵秀所钟。
法天之德,效地之用……华夏文明,赖以发皇。
驯致大同,协和万邦。
与时俱进,弥足珍贵。
”这是2012年孔子诞辰2 563周年上的祭文。
极富文采的话语道出了对先哲的景仰,也昭示着对儒学大师的追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被后世封为“素“万世师表”(清)。
毛泽东同志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一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教,弟子三千。
对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三是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修《诗》。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寓己意,以古鉴今,形;他有弟子三千,竟无一位女性。
孔【课内挖掘】一本《论语》,博大精深,从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到治国之道,无所不包。
弱水三千,只取其中一瓢饮,就够我们琢磨的了。
请从《论语》选取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课外运用】示例: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与水,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
山水的融合,才是纯粹的美,才有无穷的魅力。
仁者在山的沉稳博大中,磨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望水而思,思考宇宙人生无穷哲理,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
水,由于各人际遇、心境不同,有不同的读法。
静品,方能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
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
荀子对于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有不同的读法。
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一种自知之明的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
山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灵动的,有生命的。
读山,读怪石嶙峋中一棵树木,读出生命的顽强。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导学案1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专题探讨导学案编稿:马如华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 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知识链接】阅读《赢在课堂》“文本感知”与“走进作者”相关内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一.预习检测1.完成《赢在课堂》预习引导部分。
2.(1)孔子,名,字,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
(2)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儒家经典“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
是的创始人。
相传他写作五千言,又称,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儒道互补ppt(课件+检测) 人教课标版2

提示: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 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 ‘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 上应唯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 “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 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 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 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 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
提示:“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 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 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 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 的新解释。其实,孟子之所以不言“利”,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 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 是图而已。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君子也要言利。言国家之利、民族之利、 百姓之利,而不言私利。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唤醒人性中的天使》一 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中拥有趋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 性。因此所谓的“天使”存在于我们的遗传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响人 的行为,只是在大脑中产生作用,真正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是大脑的运转。
(来源:《晶报》,2014.01.19)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人之初,性本善?
(1)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孟子·告子》)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教学目标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单元介绍本单元的“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所选的文章出自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经典论著,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其中《论语》《孟子》《老子》兼具政治哲学和人生(伦理)哲学的性质,实用理性色彩较重,《庄子》(指内篇)则基本属于人生哲学,着意探讨的是如何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达到一定人生境界的问题,浪漫色彩浓厚。
它们都是在先秦这块丰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距离现实有远有近,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最初的霸主国尚有意于维护周天子的地位,抵御外族入侵,和诸侯国订立盟约,使天下较长时间保持和平。
后起的霸主国已失去这种精神,完全以争夺土地、扩张势力为目的,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
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此外,各国还纷纷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而推行变法的领导人物大多是法家(有政治家、军事家等)。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早。
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
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孔子旳主张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用存疑态度,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 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选文简介
《论语》作为儒家旳经典著作,代表了 孔子旳主要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旳政治思想关键是“仁”、 “礼”、“义”。
孔子63岁时,曾这么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当初孔子已带领弟子 环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苦,不 但未得到诸侯旳任用,还险些丧 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依然乐观 向上,坚持自己旳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旳最高
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旳恶,这其实也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旳意思;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 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乎 能否出名。
二、老子旳辩证思想,来自他对现实生活经验 和日常现象旳观察和总结,而不是玄虚旳哲学思辨。 例如,他看到三十根车辐拱着一支车毂,正因为中 间是空旳,所以车辆才得以运转使用;抟揉黏土做 成器皿,正因为中间是空旳,所以器皿才能够用来 盛东西;开凿门窗,建造房舍,正因为中间是空旳, 所以房舍才能够居住。由此他得出结论: “有”“无”相互为用,不可或缺。(见《老子》 第十一章)这也就是“有无相生”旳意思。
4、“雍也”篇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先生说:“懂得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
如以它作为快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 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 仁者长寿。”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教学参考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文化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醉心于霸业,孟子倡导“仁政”“王道”之说,曾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宣王、梁惠王等,但他的学说始终没有获得施行的机会。
儒道互补ppt(课件+检测) 人教课标版

提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具有动态标准的道德理想。 孔子曾对不同的学生问仁,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则明显是 对颜渊而言的,强调“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针对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虽然孔子 强调用“礼”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以达到“复礼”的目 的,在主张张扬个性的今天,似乎不切合实际,但是提倡要 约束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 的意义。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 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 多是第一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六点理解二者在道德角度的不同: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 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提示:在这则谈话中,子路、颜渊、孔子各自述说了自己的 志向。从他们述说的先后顺序和谈话的内容上,可以看出, 子路愿意广结朋友,重情疏财,性格豪爽,为人率真;颜渊 则性格内敛、谦逊、有克己的态度,不事张扬;孔子的说法 比较含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如果我们 仔细思考就可以明白,使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的正是孔 子一贯主张的“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有以“仁”为本 的胸怀,庄重、理性的长者风度。
2.《〈论语〉十则》的第四则是师徒关于志向的一则谈话, 从这则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师徒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教学设计

《儒道互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论语》《老子》比较儒道思想的异同。
2.通过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3.引导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并能运用儒道互补的方法论来指引人生。
教学重点: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教学难点:1.理解儒道互补2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儒道文化教学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从《论语》《老子》中看儒道思想及互补。
开讲之前,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节选。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中国将向世界展示什么内容呢?请看大屏幕:屏幕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
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中看儒道思想的异同1.儒道思想“异”的方面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教师: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学生:学生代表发言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为、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为、无欲、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2. 儒道思想“同”的方面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大屏幕打出背景,一学生朗读: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儒道互补学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学案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儒道互补教学过程儒家经典《论语》十则(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还在晚年整理“六经”()。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修订稿)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自孔子、老子的出现,从此步入了文化的理性主义时代,孔、老思想的博大与深邃以及他们思想对中国人性的滋养,均有如黄河长江,难以备说。
时间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然而由孔子、老子开创的理性主义的光辉却一直照耀着中华大地,一直是我们智慧的源泉!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源头!愿我们徜徉于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源头,愿我们能作出自己理性的思考!学问1231、作者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终不见用。
六十八岁时返鲁。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
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
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
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老子五章课

• 宁静和谐,超脱世俗
• 道法自然,无欲无为,相 安无事
•
互 补
• •
1.孔子、老子: 积极用世 + 超然通达 2.人生:忧乐天下,建功立业 +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 3.政治:王道仁政,民本人本 + 安人宁国,休养生息
拓展:儒家格言举隅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以上《论语》)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0.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业。
自 然 法 则
胠 箧 《庄子》 • 惊人之论:智慧之举为大盗积聚准备; • 推广提升:智者圣人都在为大盗积聚准备; • 盗跖说法:圣人之道利于善人,也利于大盗; • 反面论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 得出结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发挥老子“绝圣弃智”思想,充分论述,形象巧妙,锋芒毕露,富于幽默趣味。
归纳内容 • 道之特性 一章:无——天地之始;
有——万物之母。 • 治国之道 二章:矛盾相互依存、转化→“无为”:顺应本性,不居功自恃; 七十八章:柔能胜刚,故君王甘出其下才能永保君位。 • 治国主张 十九章:救世良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八十章:理想社会——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社会,放弃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居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二课时《老子》五章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老子》这本书上汲取有益的知识和力量。
(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一般性的文学常识简介:流行的一种说法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儒道互补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复习小结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敏.于事而慎于言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就.有道而正.焉4、故金就.砺则利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6、盍.各言尔志7、愿.无伐.善,无施.劳8、不矜.名节自矜.功伐.9、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请问其目.11、常有,欲观其徼.12、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3、道可道,非常..也..道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1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16、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7、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8、曷尝不法.圣人哉19、绝.圣弃智假舟楫者,而绝.江河文不可绝.于天下者20、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专有..齐国。
21、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22、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也;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二、填写名句并翻译带波浪线的句子。
1、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六十而耳顺,,。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子曰:“知者乐水,。
知者动,。
,仁者寿。
”4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及其壮也,血之方刚, ;及8、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9、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10、彼窃钩者诛,。
11、故曰:鱼不可脱于渊,。
12、名不正,,言不顺,。
13、君子成人之美,。
14、君子病无能焉,。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3、生而不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8、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9、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
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 名叫《老子》或《道德经》。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 要经文。
作品分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孔子身世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曾 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
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 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发 愤 忘 食, 乐 以 忘 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 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 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 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老子这种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思维,启发我 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和处理问题, 而不要偏执于一点或一个角度,这样,对问题的处 理才会比较周全、合宜。 当然,对老子的辩证法也不能机械地认定它们 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即如“柔以克刚”而言,老子 是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 一现象提出来的,但是自然现象中存在着更多的 “刚以克柔”的事例,放到社会人事中去看,春秋 战国时期强国不断侵削、吞并弱国,完全是靠武力 征伐,哪里是什么“以柔克刚”!
解读: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 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地去努力。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 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
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
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子曰:“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
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 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 无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解读: 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通 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 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 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 得失。
6、“颜渊”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 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公冶长”篇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解读: 这则语录中,写的 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以言“志”为题,讨论
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
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
成 语 出 处
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 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 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 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 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 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 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 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 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 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 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
安 贫 乐 道
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
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也曾说:“富 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
学 而 不 厌 , 诲 人 不 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 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 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 名的,几乎被当成无 所
作品分析
1、“学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 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 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
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
子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 小心说话,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 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这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 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 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4、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 所属:见素抱朴,少 思寡欲,绝学无忧。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 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 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 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 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 就好的品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 往来。
解读: 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
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
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
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 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 与人的关系和谐。
7、“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依 衰,戒之在得。”
2、“为政”篇 原文: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
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分为了几个阶段。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 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同时,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 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主张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
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选文介绍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
孔子的主要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礼”、“义”。
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 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 能否出名。
二、老子的辩证思想,来自他对现实生活经验 和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而不是玄虚的哲学思辨。 比如,他看到三十根车辐拱着一支车毂,正因为中 间是空的,所以车辆才得以运转使用;抟揉黏土做 成器皿,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器皿才可以用来 盛东西;开凿门窗,建造房舍,正因为中间是空的, 所以房舍才可以居住。由此他得出结论: “有”“无”相互为用,不可或缺。(见《老子》 第十一章)这也就是“有无相生”的意思。
的一段对话。
这则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 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
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 如以它作为快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 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 仁者长寿。”
资料链接
西汉· 刘向《列女传· 卷一· 母仪》: “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 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 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 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 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 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
解读: 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 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 熟稳重,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 不可以贪婪。 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 迪意义。
资料链接
学 习 论 语 有 何 意 义?
1、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
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
引导当代中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
单元概述
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 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 “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庄子》两 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