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臂丛麻醉操作常规及意外与并发症处理预案

臂丛麻醉操作常规及意外与并发症处理预案

臂丛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⑴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腋路及肌间沟阻滞法。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⑵操作常规: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年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⑶主要意外与并发症: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聊一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聊一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聊一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表时间:2019-09-05T17:26:41.0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李直[导读] 大家可能听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个词组会比较陌生,其实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四川省西充县人民医院,637200)大家可能听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个词组会比较陌生,其实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当人体手、前臂或者上臂以及肩部位置需要进行临床手术时,可以将局部的麻醉药注射到我们的臂丛神经干周围,这样可以用来麻醉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这种新的麻醉方法被称为臂丛神经组织麻醉,也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的麻醉方法之一。

随着近年来,相关医学专家对神经阻滞的不断研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究的重点,对进行了一些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意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阻滞麻醉的方式,也为临床手术麻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不但麻醉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小,它不仅仅可以用于手术麻醉,同时也可以被用来缓解某些疾病或术后疼痛的情况。

臂丛神经阻滞的神经路径入口是从人体的颈椎横突位置到腋窝下的数厘米处,也是臂丛鞘的必经路径,这个过程中所经过的各段神经都可都成为臂丛阻滞的入口,可以进行单次的射麻醉,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的阻滞。

现在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一些并发症情况,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关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知识。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的方法及特点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人体肩部和上臂手术,也是麻醉方法的最佳选择。

首先要保证患者去掉枕头,平卧在病床上,并且要求患者保持头部微微抬起,可以保持颈部侧曲状或是为患者的侧肩位置垫上薄枕,保证患者上肢紧贴身旁。

进行麻醉穿刺的部位选在第六颈椎水平处,同时左手食指将患者的皮肤固定,右手持7G注射针头,找准锁骨上1~1.5cm处位置,进行麻醉剂进针,若进行时,患者有明显异常感,则证明位置较为可靠,证实定位无误,即可注药,同时要用手指压迫穿刺的位置,以便药液能够有效向下扩散;若患者无异感表现,就要缓慢进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技术,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发生毒性反应的风险。

为了避免不良后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发生毒性反应时进行及时的急救护理。

下文将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预防与急救护理进行详细讲解。

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麻药的使用剂量: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计算剂量。

尽量避免过量使用麻药,以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2.使用合适的麻药种类:选择合适的麻药对于预防毒性反应非常重要。

典型的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各种药物的毒性反应风险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3.注意药物注射方式:在用药前,应将注射针头放在一个0.9%的氯化钠溶液中,以避免发生局部氯化钠过敏反应。

注射麻药时,应缓慢注射,并注意避免血管内注射,以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4.密切观察病人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并随时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等。

急救护理:1.停药:一旦发生毒性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麻药,并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医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毒性反应往往会导致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3.按照具体病情进行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医护人员应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输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5.及时转运:如果病情严重,急救措施无效,应立即进行转运,将患者送往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预防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的关键在于合理计算麻药剂量,选择合适的麻药种类,并注意药物注射方式。

在发生毒性反应时,需要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输送等。

密切观察病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及时转运病人。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毒性反应带来的风险,保障病人的安全。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xxx中医医院麻醉科臂丛神经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xxx中医医院麻醉科臂丛神经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xxx医院麻醉科臂丛神经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斜角肌间沟法】1. 解剖:臂丛神经由C5~T1 脊神经前支组成,是支配上肢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从椎间孔穿出后,在前、中斜角肌之间合并成上、中、下三干,其中上干由C5~6 组成,中干由C7 组成,下干由C8-T1 组成,至锁骨平面上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共6 股,至腋窝顶部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延伸为内侧束,三个后股组成后束,在腋窝中部分出正中、桡、尺神经。

臂丛神经在肌间沟内较集中且部位浅表,易于穿刺,阻滞较完全。

2. 适应证:肩部、上臂、前臂桡侧手术和骨、关节复位,桡侧阻滞较完全。

3. 操作方法:(1)体位:仰卧,肩垫薄枕,头转向对侧,显露患侧颈部;(2)定位:病人抬头,穿刺点位于前中斜角肌间隙(简肌间沟)内锁骨上三横指处(相当于C6 水平);(3)穿刺方法:取6.5 号针。

穿刺点处作皮丘,刺入肌间沟,方向向内、后、下向骶尾部或寻找异感,找到异感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即缓慢注药。

4. 局麻药浓度及剂量:(1)成人:2%利多卡因20ml,1%罗哌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0.1%肾上腺素3~4 滴,或用0.5%布吡卡因10ml与2%利多卡因10混合液20ml,一次缓慢注入;(2)小儿:0.8%~1%利多卡因8~10mg/kg。

5. 并发症:(1)Horher's 综合征:星状神经节阻滞,症状详见颈丛阻滞并发症;(2)膈神经阻滞:患者诉胸闷、气急,听诊同侧呼吸音减低。

处理:鼻氧吸入。

(3)局麻药误入椎动脉:可引起惊厥,意识丧失,处理:详见局麻药毒性反应;(4)气胸:胸闷、气急。

同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处理:立即面罩吸氧和摄胸片明确诊断,并请胸外科协助诊治;(5)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即刻出现高位脊麻现象,呼吸心跳停止。

处理:立即心肺复苏,参见全脊麻醉处理。

【腋路穿刺法】1. 解剖:臂丛神经各分支在腋鞘内与腋动静脉同行,其中正中神经位于腋动脉前方,桡神经位于腋动脉外侧,腋神经位于腋动脉后方,因此,可把动脉搏动作为标记。

07臂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化版

07臂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化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简记版)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麻醉前准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术前准备务必同插管全麻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

1.适宜的术前用药;2.与插管全麻一样必须准备有效的、完备的气道管理用具;3.麻醉机功能正常,可随时进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4.吸引器正常可用;5.神经刺激仪功能正常。

三麻醉监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选择初级或中级监测项目:1.初级监测,7项以内:BP、EKG、HR、RR、SPO2,每小时出入量;2.中级监测,13项以内:BP、EKG、HR、RR、SPO2、PETCO2、T、FiO2,每小时出入量。

四操作流程1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1.穿刺体位: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2.穿刺点定位: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3.神经刺激仪:检查神经刺激仪状态正常后,粘贴神经刺激仪的负极在同侧上臂的完整皮肤上,使用神经刺激仪探测笔探测最佳穿刺部位;4.消毒局麻: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再次确定穿刺点后,使用带5号针头注射器在穿刺点作表浅部位局麻。

5.神经阻滞: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神经刺激针,在局麻点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落空感。

调整神经刺激仪的电流强度在0.8mA以下,若低于0.48mA仍可见到上肢相应部位肌肉出现与刺激频率相一致的典型收缩反射,则为穿刺成功的可靠标志,若无此征象,应调整穿刺方向,直至出现可靠的肌缩反射。

6.反复穿刺无相应征象,应检查神经刺激仪的可靠性,或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麻醉。

如:缓慢进针,以穿刺针达C6横突为成功标志,稍稍退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质档案)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优质档案)

优质资料
15
定位肌间沟(二)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1.5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 处可隐约触到前、
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 刺点。此点有时与
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
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 突肌后缘,然后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 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优质资料
16
2 . 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 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向后朝对侧脚跟) 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 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 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 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方法如 下:暂停手术,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 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 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注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优质资料
24
了解
喙突下阻滞
优质资料
19
优质资料
20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 一旦出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 外测0.5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 穿刺点稍向外移。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相信大家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多少也是有点接触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我们在临床上面比较常使用到的一种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意义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知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①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②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③锁骨上法: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简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用于在肩部和上肢手术中提供局部麻醉的常见技术。

通过将局部麻醉剂注入到臂丛周围的神经 plexus 中,可以有效地产生局部麻木,从而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本文将介绍臂丛神经阻滞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步骤、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基本概念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给予局部麻醉剂来使患者手臂一侧神经各个分支发挥麻醉作用的技术。

臂丛是由 C5 至 T1 胸椎神经节的神经根发出的,它在锁骨下静脉旁好发的位置,是手臂和手部的主要感觉和运动神经来源地。

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手术或其他医疗程序,主要是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和手部的手术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使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

禁忌症尽管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禁忌症,例如患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病变或过敏性反应等患者可能不适合该技术。

操作步骤1.麻醉患者的皮肤2.定位臂丛3.插入穿刺针4.注入局部麻醉剂5.观察患者反应并发症臂丛神经阻滞虽然是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此项技术时应注意细致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

注意事项1.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应对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情况有充分了解。

2.避免给予过量的局部麻醉剂,以免出现神经毒性。

3.在给药前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能够在手术中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疼痛控制。

尽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合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减少这些风险。

对于适应症的患者来说,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

臂丛神经组织操作技术规范

臂丛神经组织操作技术规范

臂丛神经组织操作技术规范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一般需在静脉复合麻醉(监测下镇静、镇痛)下施行。

1. 准备臂丛神经阻滞所需物品:神经刺激仪、穿刺针、专用穿刺包、药品等。

2. 参照硬膜外阻滞方法行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注意给药速率,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出现。

妥善连接监护设备,监护生命体征。

3. 对穿刺点进行体表定位,以手术侧锁骨上1cm、前中斜角肌间隙为穿刺点,必要时,可采用神经刺激仪经皮刺激电极,以5mA电流试探,能引起臂丛神经支配区肌肉明显收缩为穿刺点。

4. 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配制局部麻醉药液。

助手协助连接刺激电极和导线,将刺激电流置于1mA 强度。

5. 穿刺者以左手食指或中指定位穿刺点,右手呈握笔状执穿刺针垂直皮肤刺入,出现同侧臂丛神经支配区肌肉收缩跳动为针尖接近臂丛神经的标志。

助手逐渐调低刺激电流至0.4mA,仍有明显肌肉收缩表明针尖位置良好,尤其以手指呈屈曲状、跳动性收缩为最佳。

回吸无血液、气体、脑脊液等,缓慢注入局部麻醉药,注药过程中应反复回吸。

6. 若逐渐调低刺激电流过程中,肌肉收缩反应消失,表明穿刺针尖位置不佳,应在局部适当进行调整;若刺激电流低于0.2mA,仍可观察到显著肌肉收缩,表明针尖可能直入神经干,此时应将穿刺针略微退回少许。

7. 若反复试探均未获得明显肌肉收缩反应,可尝试将穿刺针尖略偏向足侧试探,但切忌控制深度,以免刺破胸膜顶。

8. 臂丛神经组织全程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时刻警惕并发症发生。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诊疗规范【适应证】上肢、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

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禁忌双侧同时阻滞。

【操作准备】同颈神经丛阻滞麻醉;局麻药用量为20~35ml;有条件时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刺激针进行定位。

【操作规程】1、肌间沟阻滞法(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必要时肩下可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

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先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及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还可触及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凹陷即前、中斜角肌间隙即肌间沟;以下3点可作为穿刺点参考:肌间沟平环状软骨下缘或相当于第六颈椎水平;沿此沟向下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取搏动点上1cm 处作为穿刺点(在成人距锁骨中点上约2.5~3cm);头偏向对侧后仰位时肌间沟与颈外静脉走向基本一致,可于静脉前缘进针。

(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脚端推进,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到横突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

可反复试探2~3次,以找到异感为好。

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进针方向及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作用。

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入局部麻醉药。

注药时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迫使药液向下扩散,则使尺神经阻滞较完善。

2、锁骨上阻滞法:(1)体位:病人去枕仰卧,肩下垫薄枕,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

操作者站在阻滞侧的头端。

(2)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用22G穿刺针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推进针1~2cm后可刺中第1肋骨表面,在肋骨表面上寻找异感或用神经刺激定位器方法寻找臂丛神经当出现异感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液,无气体,注入局部麻醉药。

不必勉强寻找异感,禁止刺入过深,造成气胸。

3、腋路阻滞法:(1)体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90°,前臂外旋,屈肘上举,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

臂丛阻滞麻醉规范

臂丛阻滞麻醉规范

臂丛阻滞麻醉规范1 适应症与禁忌症1.1 适应证:成人或合作良好的大龄儿童的上肢和小的肩关节手术。

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

1.2 禁忌证:患者不同意或不能合作者;严重凝血功能紊乱者;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以及对局麻药过敏者。

2 操作常规2.1 麻醉前准备: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麻黄素1支、阿托品1支、咪唑安定 1支稀释备用),局麻药稀释抽在注射器内。

2.2 测定基础 BP、HR、心电和SpO2,开放静脉通道。

2.3 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后完成操作,确认位置有三种方法:神经刺激器、超声引导、刺激神经引出异感。

另外也可用套管针穿刺,在相应部位进针有穿破筋膜感觉后,推进套管入血管鞘内同样可获得良好效果。

3 基本技术和步骤:3.1 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或肌肉抽搐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入局麻药15~25ml(成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3.2 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臂丛神经阻滞流程

臂丛神经阻滞流程

臂丛神经阻滞流程(一)麻醉前准备1.接手术病人确认择期手术病人已行术前访视,急诊病人须在接病人后了解病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最后的进食、进饮时间,是否存在麻醉禁忌症。

是否已打术前针,何种术前针。

确定是否已签好麻醉同意书。

2.入室后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

确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麻醉;对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先作处理。

(二)麻醉操作1.用物准备:硬膜外穿刺包。

2.体位:锁骨上和肌间沟的病人仰卧,肩下垫一薄枕,头偏对侧,肩下垂。

操作者位于病人头前。

腋路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被阻滞的上肢外展90度,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作行军礼状。

3.定位:1)锁骨上:取锁骨中点上1~2cm处为穿刺点,紧邻此点内侧可扪及锁骨下动脉搏动。

2)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腋路法:在腋窝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再沿动脉走向,上摸至胸大肌下缘腋动脉搏动消失处。

4.穿刺:1)常规消毒:穿刺前需用2%碘酒及酒精严格消毒皮肤,消毒后穿刺点处需铺孔巾或无菌单。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穿刺,穿刺过程可寻找异感,异感不明显时不能反复穿刺寻找异感。

3)推药程必须反复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方可继续推药。

5.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用量:2%利多卡因 10ml0.5%布比卡因 5ml 共20ml0.9%NS 5ml(肾上腺素4-5滴)(三)术中管理1.严密观察,连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做好记录工作,5~10分钟记录一次。

2.根据麻醉、手术需要适当静脉应用镇静药、镇痛药,强化麻醉。

3.麻醉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予快速补液300~500ml晶体液或胶体液,急需提升血压可用麻黄碱10~15mg .;心率缓慢可考虑阿托品~ .。

2)呼吸抑制:进行有效吸氧,辅助呼吸,直至肋间肌张力恢复为止,如果发生全脊麻而引起呼吸停止,按全脊麻抢救处理。

3)恶心、呕吐:防止低血压,暂停手术,镇吐药物应用。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b) 用手指沿沟下摸,可触及一条横向的小肌肉,即肩胛舌骨肌,为肌间沟的底,肌 间沟上小下大,呈倒三角形
c) 肌间沟与颈外静脉的走向常一致,可见颈外静脉经此通过,沿肩胛舌骨肌往下触 摸到锁骨上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向沟内重压患者有麻木或异感。
d) 一般在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从此处作一水平线与肌间交通的交 点即为穿刺点
编辑课件
32
5 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
肌间沟穿刺入路可能发生,大量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可引 起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易致心跳呼吸骤停,应引起高度警惕
编辑课件
33
扩展
编辑课件
34
扩展
编辑课件
35
尺神经阻滞术
编辑课件
36
肱部尺神经阻滞术 仰卧或坐卧,患臂伸直,置于手术台或托手板上 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准备5cm长,7号穿刺针 在穿刺点进针后,向肱动脉内侧方寻找异感,直至出现向小指放射性异感, 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5~10ml,该神经邻近正中神经容易出现同时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编辑课件
1
臂丛解剖
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 (1)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2) 三干:由颈5~6 合成上干,颈7 单独为中干,颈8 、胸1 合成下干,位于锁骨之上和第 一肋骨表面。 (3) 六股:上、中、下干各自分为前、后两股,位于锁骨后。 (4)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
编辑课件
27
编辑课件
28
.2 比邻神经阻滞并发症

臂丛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术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可以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

术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术后恢复的良好。

首先,术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手术过程中,身体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加上麻醉药物的作用,容易导致患者精神疲劳。

因此,术后需要尽量减少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伤口的愈合。

其次,要注意伤口的护理。

臂丛麻醉术通常需要在颈部或锁骨下方切开,因此术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在清洗伤口时要用温开水或消毒纱布轻轻擦拭,切忌用力过猛。

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此外,术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恢复训练。

臂丛麻醉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

在术后恢复期间,适当的运动和逐渐增加的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关节的活动范围,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

另外,术后患者还要注意饮食。

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因此术后要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帮助身体排出代谢产物,促进康复。

最后,术后患者要遵循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按时服药。

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等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按时、
按量服药,避免出现药物滥用或停药过早的情况。

总之,臂丛麻醉术后需要注意休息、伤口护理、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和按时服药等方面。

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可以促进术后的康复和恢复,使患者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肌间沟穿刺入路可能发生,大量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可引起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易致心跳呼吸骤停,应引起高度警惕
PART ONE
扩展
扩展
尺神经阻滞术
PART 1
肱部尺神经阻滞术 仰卧或坐卧,患臂伸直,置于手术台或托手板上 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准备5cm长,7号穿刺针 在穿刺点进针后,向肱动脉内侧方寻找异感,直至出现向小指放射性异感,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5~10ml,该神经邻近正中神经容易出现同时阻滞。
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因病人是清醒状态,体位可造成感觉不适,或精神高度紧张,应加用小量镇静、镇痛药。
1.定位肌间沟(一)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于身旁,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用手指在其后缘向外滑动,可摸到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起于C3-7横突止于第一肋) 再向前斜角肌外缘滑动,可摸到一条相同大小的小肌肉即中斜角肌(起于C2-T1横突止于第一肋),两肌间的凹陷称为前、中斜角肌肌间隙即肌间沟。 用手指沿沟下摸,可触及一条横向的小肌肉,即肩胛舌骨肌,为肌间沟的底,肌间沟上小下大,呈倒三角形 肌间沟与颈外静脉的走向常一致,可见颈外静脉经此通过,沿肩胛舌骨肌往下触摸到锁骨上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向沟内重压患者有麻木或异感。 一般在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从此处作一水平线与肌间交通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一旦出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三)先作皮丘。

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四)注药后5~20 min内,如果病人出现下列征象:患肢麻感,表浅静脉扩张,皮温上升,患肢上举费力,痛觉明显减退者,表示麻醉已成功。

20 min 后仍无上述征象者,表示麻醉失败。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

方法如下:暂停手术,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

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缓缓进针,不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

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

注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二、【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一)体位:同锁骨上法。

(二)穿刺点:有两种定位方法。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1.5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处可隐约触到前、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刺点。

此点有时与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

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然后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为穿刺点。

(三)穿刺及注药:左手食指尖按住肌间沟,右手持稍长的注射针,刺过皮肤后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缓缓刺入约1~2 cm,病人主诉异感时即可停止进针而注药。

如果触及骨质,为颈6椎横突,可稍退针少许,改变针向后或前在进针寻找异感。

注药完毕后,局部应看不见肿张,否则往往表示注药部位不正确。

(四)手术时间长者,术中可再次阻滞。

只要将针触及颈6椎横突即可注药,无需寻找异感。

三、【经腋窝法臂丛神经阻滞术】在腋窝顶部,臂丛神经伴随腋动脉下行,并与腋静脉三者形成“神经血管束”,其外为深筋膜(即腋鞘)所包绕,将麻药注入腋鞘管内,就可阻滞臂丛神经。

本法尤其适用于小儿,但不宜用于肥胖或腋窝淋巴结增生的病例。

(一)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

(二)在胸大肌肱骨端止点的下缘,探触腋动脉的搏动,并向腋窝顶方向追踪到搏动接近消失处,即为穿刺点。

(三)左手食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4号针头,在腋动脉的上缘缓缓刺入,当感到有戳破纸样的阻力骤减感时,示针尖已刺透腋鞘,此时病人可能出现异感,同时可见针头随腋动脉搏动而明显摆动。

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后即可注入麻药。

如需缚扎止血带,注药后将针退止皮下,注入2~3 ml麻药,可阻滞肋间臂神经,以防止止血带疼痛。

因小儿皮下菲薄,针尖进入腋鞘后往往垂倒,因而不易观察针头的摆动。

此时,如果将穿刺针上方的皮肤稍稍拉紧,使针直立,摆动与否可因之明确。

如果穿刺及血管而出血,应立即拔针,压迫3分钟后重新穿刺。

(四)局麻药剂量和容积多少系根据腋鞘管容积而定,如18个月幼儿为6~9 ml,3岁为8~1 2ml,4岁为10~16 ml,成人为34~40 ml,详见表。

表经腋窝法臂丛阻滞术常用的麻药局麻药名称————————成人一次量————小儿一次量——————作用时间1%利多卡因————————40 ml——————按0.8~1 ml/kg,——————————————————————利多卡因总量——————————————————————不超过8~10 mg/kg,——————————————————————体重超过30 kg者,——————————————————————仍按30 kg计算药量——1.5~2 h1%利多卡因、15%地卡因——40 ml———————按0.8 ml/kg计算,——————————————————————地卡因总量不超过——————————————————————1.8 mg/kg,体重超——————————————————————过30 kg,仍按30kg计—3~5 h局麻药内宜加用肾上腺素0.1 mg。

为延长麻醉作用时间,1%利多卡因可用葡萄糖液配置,则麻醉作用时间可延长一倍左右。

一般于注药5~10 min后麻醉完全。

由于麻药被吸收入血液,可同时产生镇静和睡眠作用。

【并发症】(一)气胸或张力性气胸主要发生于锁骨上法,余两法中无这种并发症。

常因针尖越过第一肋骨的内缘而刺破胸膜,甚至肺组织而造成。

针尖在刺破胸膜的瞬间,有时病人主诉胸痛,或出现咳嗽,应引起高度警惕,宜立即将针退出。

单纯气胸一般无明显不适现象。

如系张力性气胸,可在手术后期或手术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气管偏向健侧,听诊患侧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患侧呈鼓音,X 线透视肺脏呈明显压缩。

此时,应在第二肋间胸骨缘外3~4 cm处作胸腔穿刺抽气,并施行胸腔闭式引流2~3天,一般均可痊愈。

预防:穿刺点定位必须正确,在未摸清锁骨下动脉搏动之前,不盲目进行穿刺。

注意针刺入的深度和方向,一般不必勉强寻找异感。

将注射器连接于穿刺针后再作穿刺,可预防气体进入胸膜腔。

重视病人的胸痛主诉和咳嗽征象,一旦发生立即退针。

(二)急性局麻药中毒为麻药被误注入血管内所造成。

病人表现兴奋、不合作、面肌痉挛,甚至全身惊厥,最后呼吸循环衰竭。

为此,在注药过程中病人一旦出现兴奋时,应立即停止注药,并给镇静药。

如果出现肌张力亢进或惊厥征象,应立即静脉慢注2.5%硫喷妥钠,并以面罩吸氧,维持满意的呼吸交换量。

只要及时采取上述措施,一般均可解除。

为预防局麻药急性中毒,在注药前及注药中,必须稳妥地固定好针头,并随时作抽吸试验。

穿刺中如果出血,应立即拔针,并在局部压迫2~3 min,调整穿刺点及方向后重新穿刺。

如仍出血应放弃本麻醉。

(三)邻近的其它神经被阻滞多见于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法。

最常见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荷奈氏征群(即同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眼球后缩、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无汗、鼻塞等),一般无需处理。

其他有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声音嘶哑;膈神经阻滞而出现同侧膈肌麻痹、胸闷、气短等征象,应予吸氧处理。

为防止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呼吸危象,应禁止同时进行双侧臂丛阻滞麻醉。

(四)全脊髓麻醉主要发生于肌间沟法,为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穿刺针呈水平方向向内侧刺入过深,使针尖误入椎间孔而至椎管内所造成。

为预防这种并发症,必须强调穿刺针应指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刺入,且刺入不宜过深,一般在表浅处即可觅得异感。

如果遇到骨质,不能沿骨组织继续前进,应退针少许,纠正方向后再刺。

【注意事项】(一)麻醉作用有时出现很快,有时需20 min才完全,主要决定于针尖与臂丛神经之间的距离远近,二者愈接近,作用出现快而完全,反之则慢,有时还不完全。

如果麻醉不完全可加用皮肤浸润麻醉,肌注哌替啶75~100 mg,或酌情补作尺神经、正中神经或桡神经阻滞等方法以弥补。

(二)三种阻滞方法的麻醉阻滞范围不尽相同。

为此,其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1. 肌间沟法的麻醉范围有时可达肩部、颈部,且桡侧阻滞较易完全。

因此,适应于肩部、上臂中上1/3以上以及桡侧的手术。

有时腕部和手的尺侧,麻醉出现较缓慢,或不完全,可加用肘部尺神经阻滞以弥补。

2. 锁骨上法的麻醉范围仅达上臂中上1/3交界处。

为此,仅适用于上臂中1/3以下的手术,对上臂上1/3及肩部手术则无效。

3. 经腋窝法的麻醉范围更低些,且容易出现桡动脉阻滞不全,故仅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文章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cn/mz/read.php?tid=50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