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课件

探索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义、步骤、风险及护理,为您带来全面且易于理解的 课程内容。
什么是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技术,通过注射药物阻断臂丛神经,实现麻醉效果。 适用于广泛的手部和上肢手术,具有独特的目的和优点。
臂丛神经阻滞的步骤
1
注射药物选择
2
详细介绍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副作用、
2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提供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帮助从业人员正确执行臂丛神经阻滞,并确保术后恢复的顺 利进行。
臂丛神经阻滞后的恢复和护理
1
恢复室护理
详细描述术后患者的恢复室护理措施,包括监测、镇痛和观察患者状况等重要步 骤。
2
疼痛管理
介绍术后疼痛管理,包括给予药物镇痛和使用冰敷等方法,以确保患者舒适度和 快速康复。
3
持续观察和随访
讨论术后的持续观察和随访计划,以确保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获得适当的护理和指 导。
பைடு நூலகம்例
展示实际案例,分享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患者术后的疗 效和反馈。
特点和其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3
麻醉操作详解
介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操作步骤,包 括局部麻醉、针刺和药物注射等过程。
常见的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介绍主要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包括颈内 动脉旁路、中颈三角和腋路等技术的步 骤和特点。
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1 切实措施的风险管理
解释臂丛神经阻滞可能的并发症,以及如何通过切实措施来降低风险并提高安全性。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定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
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3)腋路法1)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完全暴露腋窝。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04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与复苏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方法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 监测神经阻滞的范围和程度
指标
• 生命体征稳定,无异常波动 • 神经阻滞范围符合手术要求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复苏技术与注意事项
复苏技术
•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如出现麻醉不全,可补充注射药物 • 术后给予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疼痛
• 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 • 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 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 法之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类 型
• 肌间沟阻滞(Intramuscular Block) • 腋窝阻滞(Axillary Block) • 侧入路阻滞(Lateral Approach Block)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培训模式
• 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继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将不断涌现
挑战
• 如何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如何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 • 如何优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臂丛神经的组成
• 由C5、C6、C7、C8和T1神经根组成 • 分出五大主要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布
• 肌皮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前群肌肉 • 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尺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桡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腋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后群肌肉和皮肤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注射: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注射部位,确保麻醉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并发症及处理
常见并发症
感染:可能导致 局部感染、脓肿
等
气胸:可能导致 气胸、呼吸困难
等
神经损伤:可能 导致感觉异常、 运动功能障碍等
出血:可能导致 局部出血、血肿
等
药物过敏:可能 导致过敏反应、
休克等
处理方法
1
密切观察患者情 况,及时发现并
02
超声引导:利用 超声设备,实时 观察穿刺针位置
03
神经刺激:通过 刺激神经,判断 穿刺针是否到达
目标位置
04
麻醉效果评估: 观察患者麻醉效 果,调整穿刺针
位置和剂量
穿刺方法
定位:确定穿刺 麻醉:局部麻
点,通常在腋窝、 醉,减轻穿刺 锁骨上窝或肩胛 过程中的疼痛 骨上窝
01
03
注射:将麻醉 药物注入臂丛 神经,达到麻 醉效果
E 肩袖损伤:缓解疼痛, 改善肩关节功能
F
肩关节脱位:缓解疼 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禁忌症
严重心肺 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 障碍
局部感染 或皮肤破
损
过敏体质 或对麻醉 药物过敏
孕妇或哺 乳期妇女
患有严重神 经系统疾病 或精神疾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操作方法
定位方法
01
体表标志:根据 患者体表特征,
确定穿刺点
麻醉效果和持续时间
01
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阻断疼痛信号的传 导,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02
持续时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麻醉 药物的种类而异,通常在1-2小时左右,最长可达4-6小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 适应症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rachiaIp1exusb1ockanesthesia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臂丛神经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主要的分支有:胸背神经、胸长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楼神经、尺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精准地实施神经阻滞,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
3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主要适用于肩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也可用于临床疼痛治疗。
4禁忌症4.1 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
4.2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者。
4.3 穿刺局部或全身感染者。
4.4 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
4.5 局麻药过敏者。
4.6 凝血功能障碍。
5准备工作5.1 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签署知情同意书。
5.2 操作前了解病史,亚阅气管镜报告(特别是封堵右肺时注意右肺上叶开口与隆突位置关系,肺癌是否累及左、右主支气管)。
5.3 检查喉镜、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管路是否堵塞,套囊是否易脱落)等器械。
5.4 牙垫、胶布、听诊器、吸引器等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准备纤维支气管镜备用。
5.5 术者戴口罩、帽子、洗手。
6操作方法6.1 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患者对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的满意度较高,因为它具有微创、 无痛、定位准确等优点,能够减轻 患者的痛苦和焦虑。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与盲探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更高的成功率,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神 经,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与传统的注射器注射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实时监测注射过程, 减少注射到血管和神经的风险。
适用于各种臂丛神经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不仅可以用于常见的肌间沟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还可以应 用于其他复杂阻滞技术,如颈路臂丛神经阻滞等。
前景广阔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将更加成熟和普 及,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优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案
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麻醉 方法,通过注射麻醉药物使臂丛 神经传导功能暂时或永久性阻断,
达到镇痛效果。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臂丛神经 的位置和走行,以及周围组织的
毗邻关系。
通过超声引导技术,医生可以更 加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减少对 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提高阻
研究不同药物配比、剂量和注射速度等对阻滞效果的影响,以寻找最 佳的麻醉方案。
探索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特殊病例中的…
如肥胖患者、颈椎疾病患者等,研究其在特殊病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加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麻醉医生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 进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与传统的镇痛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更为持久的镇痛效果, 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0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1页】

腋路臂丛阻滞
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探头紧贴于锁骨上缘放置 深度选择在2-3cm处 葡萄串样的强回声(含有更多的结缔组织) 主要识别标志锁骨下动脉 定位简单;常伴血、气胸的风险 “上肢的脊麻”
上肢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
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术
探头放置于锁骨下缘,垂直于锁骨,一般选择在锁骨中线 与腋前线之间 深度在3-4cm 臂丛各束围绕腋动脉排列 外侧束和内束常位于锁骨下动脉表面或同一水平 几乎不存在气胸风险 穿刺难度较大
临床上,我们根据病人的伤口所在部位,并结合臂丛神经 支配区域选择入路。一般来说,肘关节以上用肌间沟,以 下用腋路阻滞。肘关节两者都用。
适应证:上肢的各种手术,及肩关节闭合性复位
禁忌证: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穿刺点有感染、血肿、肿瘤等
对麻醉剂特别敏感的病人。
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
剂量(成人) 作用维持时间 一次最大用量 毒性
毒性反应尤以腋路阻滞者为高,发生率可达1%~10%。预防措施:①严格掌 握局麻药安全剂量;②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③注入局麻药期间,反复做回 抽试验;④高度重视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惊恐、突然入睡、多语、肌肉抽 动等
4 血管损伤
臂丛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可达1/3,但发生巨大血肿的机会尚少
5 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
锁骨下臂丛超声
并发症
1.胸部并发症
多见于锁骨上、肌间沟或锁骨下入路阻滞,喙突下阻滞偶尔也可发生,系穿刺针 刺伤胸膜及肺,空气进入胸腔引起,病人常伴有疼痛或轻咳征象,多数于术后4~ 6 h内逐渐感觉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刺伤胸膜小、胸腔进气少,病人 呼吸困难轻,一般可自愈;同时刺伤胸膜和肺者,胸腔积气逐渐增多,肺脏可压 缩至一定程度,呼吸困难症状急转明确,需要紧急胸腔穿刺水封瓶引流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ppt

这些前支在相应颈椎横突水平, 组成臂丛神经的上、中、下三个 束
臂丛神经的分支
上干
发出胸廓内神经和胸外侧神经
中干
发出肩胛背神经和胸背神经
下干
发出腋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布
支配上肢和肩部的肌 肉运动
支配胸部和上肢的自 主神经功能
支配胸部和上肢的感 觉
03
CATALOGUE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
在特殊手术麻醉中,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如超声引导技术、神经刺激器等来提高 阻滞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05
CATALOGUE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并发症类型
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局部麻醉药产 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
困难等症状。
神经损伤
注射过程中可能损伤臂丛神经 ,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障碍。
麻醉药物的改进
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如长效麻醉剂和局部麻醉药 的混合使用,延长了麻醉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
神经监测技术如神经刺激器和肌电图的应用,可以实时监 测神经传导功能,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效 果。
研究展望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未来研究将探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新型技术如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和机器人辅助技术 的结合,以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进行手术修复 。
呼吸抑制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辅助呼 吸等措施,严重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 机械通气。
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规范操作流程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仅用于必要的情况, 并避免用于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 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 适应证:
2.1上肢手术麻醉;
2.2关节复位;
2.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 禁忌证:
3.1 凝血障碍;
3.2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3 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3.4 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 使用人员:
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 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
5.1 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5.2 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5.3 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5.4 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5 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5.6 以1% 利多卡因注射局麻皮丘;
5.7 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5.8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
5.9 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6.1 局麻药中毒;。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

肌皮N +++ +++ +++ 小儿周围神经较细,神经纤维的髓鞘发育不完善,局麻药浓度低,扩散更容易,起效更迅速.
也可应用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技术
+
桡 N ++ ++ 穿刺操作技术:在腋动脉上缘,与皮肤成45o角刺入穿刺针,穿刺针指向锁骨中点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The success rate of this block is high
三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
-
解剖学标志: 锁骨中点和Chassaignac结节(C6颈椎横突前结节,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环状软骨水平面的交叉处).
腋 N +++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各种臂丛阻滞技术在小儿的麻醉范围
+++
++
-
there is no advantage in trying to locate each nerve and in performing multiple injections.
3. 穿刺成功标志; 1)突破感,2)穿刺针随腋 动脉搏动,3)应用神经刺激器,可在前臂 和手出现肌肉颤搐反应。
小儿周围神经较细,神经纤维的髓鞘发育不完善,局麻药浓度低,扩散更容易,起效更迅速. 三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
穿刺操作技术:在腋动脉上缘,与皮肤成45o角刺入穿刺针,穿刺针指向锁骨中点 解剖学标志: 锁骨中点和Chassaignac结节(C6颈椎横突前结节,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环状软骨水平面的交叉处). 仔细计算局麻药容量和总mg/kg数,以避免用药量超过推荐剂量. 更多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周围神经, 也可应用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技术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肩关节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术中常采用各种麻醉方法。
肩关节手术可选择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作为麻醉方式,该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进行评价。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手术部位的目的。
采用该方法可以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通过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阻断肩关节及上臂周围的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手术部位无痛或减少疼痛感,增加患者术中的舒适度。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减少通气及循环方面的并发症。
全麻使患者处于意识丧失的状态,可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因患者意识活跃导致的术中不适。
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全麻时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减少呼吸道问题及循环动力学变化,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麻醉手术部位,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通过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可以加速患者醒麻的时间,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麻醉操作方面相对简便,易于掌握。
相比其他形式的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需要注射局麻药到特定部位,技术上相对简单,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该方法的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或感觉异常。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通过该方法可以减少术中的疼痛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并简化麻醉操作过程。
麻醉方式的选择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其应用效果。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区域麻醉方法,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
近年来,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局麻药是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可或缺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用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然而,单独使用局麻药有时可能存在麻醉效果不完善、麻醉持续时间较短等问题。
地佐辛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
将地佐辛与局麻药复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麻醉的效果和质量。
首先,地佐辛可以增强局麻药的麻醉效能。
它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增强局麻药对神经纤维的阻滞作用,从而提高麻醉的起效速度和阻滞的完善程度。
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快地进入无痛状态,并且减少手术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
其次,地佐辛能够延长臂丛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
单纯使用局麻药时,麻醉效果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后逐渐消退。
而地佐辛的加入可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为手术提供更持久的麻醉支持,减少术中追加麻醉药物的次数,降低了麻醉风险。
再者,地佐辛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这有助于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患者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例如,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类型和时长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和用量。
一般来说,医生会在局麻药中加入适量的地佐辛,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同时,在实施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的臂丛神经阻滞时,还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没有禁忌证。
在操作过程中,要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确保药物能够准确地注射到目标部位。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把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机体的臂丛神经丛四周使得其所支配的相关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的一种麻醉形式。
比较适合运用在手部、上臂、前臂和肩部等多个部位手术中。
一操作程序1 神经根入路刺穿位置是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位置,垂直的进针到第七颈椎横突尖实施首次的给药,将环状的软骨当做是标志,在此平面朝外寻找机体的第六颈椎横突位置,再明确下一个也就是第七颈椎横突位置,后退针大约1cm,后朝下进针麻醉干预C8、T1。
此种操作方式因为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神经根的位置比较深,阻滞效果不够理想、神经根的分布较为分散、成功概率不足、并发症多以及对操作的要求比较高等原因,在临床中并不常见。
2 肌间沟入路肌间沟入路还可以被称作是颈路臂丛阻滞,此操作的方式是引导患者处于去枕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于对侧,使其上肢紧紧地贴着身侧,将经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充分地暴露出来,寻找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后缘,触及前斜角肌位置,在此肌肉的后缘位置触及中斜角肌,此两肌之间就是斜角肌间隙(也就是肌间沟)。
在肌间隙朝下能够触及肩胛舌骨肌,在肌间沟位置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实施刺穿操作。
针尖和皮肤进行垂直的刺穿,将深度控制在1.5~2cm范围之内,明确有异感亦或是碰触至横突,在回抽后没有血液和脑脊液,就可在其中注入局部麻醉的药物。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需运用手指对刺穿点上部肌间沟进行压迫,促使药液可以朝着下方逐步的扩散,规避药物朝上扩散造成硬膜外麻醉问题发生。
同时在操作的时候,需关注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过深亦或是偏内、偏下容易诱发气胸问题出现。
此入路方式成功的重点为对刺穿位置实施精准的定位,针对颈部粗短、肌肉颈亦或是肥胖患者,解剖标志不够清楚,对刺穿点定位不够准确,实施传统定位的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在定位的过程中告知患者略微地将头部抬起,亦或是运用薄枕垫在患者的枕部,使得此问题被改善,促使肌间沟更容易被触及,提升定位的准确度。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科--王丽芝一、解剖:臂丛神经由C5-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或T2脊神经的小分支也参与。
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走行,形成上、中、下三干。
上干:由C5和C6脊神经前支组成中干:由C7单独构成下干:由C8和T1脊神经前支构成三支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穿出,伴同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向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
每个神经干再分成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在腋窝部各脊神经又重新组合成束,三个后股在腋动脉的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的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形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三束与腋动脉共同包在腋血管神经鞘内。
熟悉以上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和走行,为穿刺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决定阻滞效果的关键。
二、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各种手术以及肩关节的手术和复位。
三、阻滞方法:有肌腱沟、腋路和锁骨上入路三种:①肌间沟阻滞法:定位:患者去枕仰位,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的颈部。
然后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穿刺点,于该点重压,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感,证明定位无误。
操作: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针尖指向脚侧,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
穿刺成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成人)。
优缺点:优点易于掌握,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不会引起气胸。
缺点是尺侧效果差,需增大药量才被阻滞,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有损伤椎动脉的可能,禁止同时进行双侧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被阻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五支:各股在喙突平面分成神经支,即上肢五大神经: ①腋神经:主要来自颈5 神经根,支配三角肌,功能为外展肩关节。 ②肌皮神经:主要来自颈6 神经根,支配肱二头肌,功能为屈曲肘关节。 ③桡神经:主要来自颈7 神经根,支配上肢伸肌群,功能为伸直肘、腕和指关节。 ④正中神经:主要来自颈8 神经根,支配前臂屈肌群,功能为屈曲腕和手指关节。 ⑤尺神经:主要来自胸1 神经根,支配手部内在肌群,负责手的精细动作
肌间沟穿刺入路可能发生,大量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可引 起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易致心跳呼吸骤停,应引起高度警惕
扩展
扩展
尺神经阻滞术
肱部尺神经阻滞术 仰卧或坐卧,患臂伸直,置于手术台或托手板上 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准备5cm长,7号穿刺针 在穿刺点进针后,向肱动脉内侧方寻找异感,直至出现向小指放射性异感, 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5~10ml,该神经邻近正中神经容易出现同时阻滞。
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 三胸椎椎体)。针
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 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 上,而不必勉强寻
.2 比邻神经阻滞并发症
多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入路法,其它入路很少发生,常见的有颈交感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和膈神经阻滞,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如有呼吸困难应 立即吸氧和辅助呼吸。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偶可出现霍纳综合征[,与药液容积大 及加压注药有关,部分药液沿臂丛鞘上行,阻滞星状神经节所致。
肘部尺神经阻滞术
患者仰卧或坐卧,患臂肘关节屈曲90°
在肱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尺神经沟内、用手指触压,可诱发出异感处为穿 刺点
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准备5cm长,7号穿刺针
手持穿刺针刺入皮肤后,针与神经平行沿神经沟向心推进。深达0.回抽无血后,将针稍退出1~2mm可注射局麻药 5~10ml。
临床上,我们根据病人的伤口所在部位,并结合臂丛神经 支配区域选择入路。一般来说,肘关节以上用肌间沟,以 下用腋路阻滞。肘关节两者都用。
适应证:上肢的各种手术,及肩关节闭合性复位
禁忌证: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穿刺点有感染、血肿、肿瘤等
对麻醉剂特别敏感的病人。
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
剂量(成人) 作用维持时间 一次最大用量 毒性
肌间沟
是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 肌组成的一个上窄下宽的三角,沿肩 胛舌骨肌向下摸可触及锁骨下动脉, 颈外静脉从肌间沟经过,与C6横突、 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
因为臂丛神经也是处在筋膜的间隙中,因此颈丛、臂丛的各种入 路都可以联合应用,如在做肩部手术可联合颈丛、臂丛肌间沟入 路,做肘部手术时可联合肌沟和腋路阻滞。这样使麻醉更加完善, 但要注意麻醉药的用量,防止局部麻醉药中毒。
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四)注药后5~20 min内,如果病人出现下列征象:患肢麻感,表浅静脉 扩张,皮温上升 ,患肢上举费力,痛觉明显减退者,表示麻醉已成功。 20 min 后仍无上述征象者,表示麻 醉失败。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方法如 下:暂停手术,
b) 用手指沿沟下摸,可触及一条横向的小肌肉,即肩胛舌骨肌,为肌间沟的底,肌 间沟上小下大,呈倒三角形
c) 肌间沟与颈外静脉的走向常一致,可见颈外静脉经此通过,沿肩胛舌骨肌往下触 摸到锁骨上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向沟内重压患者有麻木或异感。
d) 一般在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从此处作一水平线与肌间交通的交 点即为穿刺点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 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 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注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了解
喙突下阻滞
喙突下2cm 向足侧向外向后进针,出 现两次落空感
并发症
1.胸部并发症
多见于锁骨上、肌间沟或锁骨下入路阻滞,喙突下阻滞偶尔也可发生,系穿刺针 刺伤胸膜及肺,空气进入胸腔引起,病人常伴有疼痛或轻咳征象,多数于术后4~ 6 h内逐渐感觉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刺伤胸膜小、胸腔进气少,病人 呼吸困难轻,一般可自愈;同时刺伤胸膜和肺者,胸腔积气逐渐增多,肺脏可压 缩至一定程度,呼吸困难症状急转明确,需要紧急胸腔穿刺水封瓶引流处理
指神经阻滞
在指根稍背侧, 作左右两面注射麻药或 在指根侧面轴线上作皮丘, 穿刺针分别向背、掌两面注入麻药
手术时间较长的手术,因病人是清醒状态,体位可造成感觉不适, 或精神高度紧张,应加用小量镇静、镇痛药。
1.定位肌间沟(一)
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于身旁,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用手指在其后 缘向外滑动,可摸到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起于C3-7横突止于第一肋)
a) 再向前斜角肌外缘滑动,可摸到一条相同大小的小肌肉即中斜角肌(起于C2-T1横 突止于第一肋),两肌间的凹陷称为前、中斜角肌肌间隙即肌间沟。
臂丛神经皮肤分布
臂丛神经自椎间孔发出后直到腋窝远端一直被椎前筋膜及延 续的筋膜环绕,臂丛N就处于筋膜的间隙中,并与血管伴行, 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腋窝的部分称为腋鞘。如果从腋鞘注入 局部麻醉药即可以扩散到臂丛的神经根,这就证明它是一个 相互连通的潜在的腔隙,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部位,只要把 局部麻醉药注射进入这个潜在的腔隙中麻醉就会成功。这就 演生出临床上的6种臂丛阻滞入路,经颈路、肌间沟、锁骨 上、锁骨下、喙突下和腋路阻滞。
Horner 征
6)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臂丛神经均有交感神经纤维参加,它们都是从椎 旁交感神经链发出的节后纤维。交感神经链的节前纤维发自脊髓颈胸段 平面的睫状—脊髓中枢,其纤维经过脊髓前根(主要是颈8 胸1 ) ,颈交感 神经丛的颈上神经节,进入颈胸交界处颈下与胸1 组成睫状神经节,并上 行经过颈中至颈上交感神经节,由此发出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经由颈动 脉及眼部神经及血管而终止于瞳孔扩大肌及眼睑提肌。当颈8 胸1 神经 根性损伤时,由于交感神经瞳孔路线受损而出现瞳孔缩小、眼球内陷、 眼睑下垂、半侧面部无汗,即为Horner 征。由于交感神经纤维一出椎孔 即进入交感神经节,因此Horner 征的出现常提示为椎孔内的节前损伤
3 局麻药毒性反应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严重的谵妄、惊厥。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 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急救及护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 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6~8mL.抑 制型的给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等,心跳呼吸骤 停的立即复苏。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桡神经阻滞
(1)肱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与肱骨外上髁上方10cm处稍外侧,压迫桡神经时出 现异感,在该处刺入皮肤至骨,出现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2)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在肘窝前面肱二头肌腱外侧一横指半处,垂直进针 指向肱骨前面,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3)桡神经深支阻滞: 肘关节伸直,前臂取内旋位,在肱骨外上髁背侧外缘远端 两横指,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压痛点处垂直刺入,得到放散至示、中、环指及 手背部的异感后注射局麻药
正中神经阻滞
(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 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2)腕部阻滞: 病人握拳,腕关节微屈可看到掌长肌腱和挠侧腕屈肌 腱,经桡骨茎突,横过腕关节画一横线,于上述两肌腱间的交点处 为进针点,垂直刺入数毫米,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 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2 . 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 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向后朝对侧脚跟) 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 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 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 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腕部尺神经阻滞术
由尺骨茎突引一与尺骨长轴垂直的横线横过腕部,令患者屈腕握拳,可显示 在此线上的尺侧屈腕肌肌腱。在其桡侧可触及尺动脉搏动。在尺侧屈腕肌肌 腱和尺动脉之间即为穿刺点
.戴无菌手套,皮肤消毒,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腕部尺神经阻滞术准备长3cm短斜面细穿刺针
在体表定位穿刺点做局麻皮丘后,在穿刺点垂直进针寻找异感后,稍退针少 许,注入局麻药3~5ml
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 一旦出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 外测0.5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 穿刺点稍向外移。
(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 22号注射针,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 部手术为首选
操作 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外展90℃,手背贴床,靠近头部, 呈行军礼状。在腋窝触摸腋动脉搏动,沿胸大肌下缘向腋窝触摸,动脉 搏动最高点,即为穿刺点,与动脉呈10℃-20℃夹角刺入皮肤,缓慢进针, 有落空感,松开手指,见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如有异感更确实,即可 注药。若针入动脉可继续进针穿过动脉后壁回吸无血后注药。注射完毕 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 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