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游泽生

思考之一:怎样认识“有效性”?

近几年,“有效教学”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按照学界的说法,“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其核心目标定位于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活动,追求目标的达成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有效是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并非唯一标准。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关注有效,忽略价值;过度关注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审美情趣、人文情感的熏陶,对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不够;过度强调知识技能目标,使语文教学沦入单纯技术化训练的境地,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发展价值的需要,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尤其是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评价有效的唯一标准,表现出明显的工具价值取向,这无疑会把语文教学引入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窠臼。语文教学似乎就成为了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拼盘,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洋溢价值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陷入了机械化训练的之中。这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愿景,也违背了语文教学活动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使语文学科对儿童精神发展特有的价值和应尽的责任边缘化,乃至自我放逐。这同样造成了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伤害,这无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都是不利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容易陷入一个怪圈,一谈到有效性就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强调训练的到位,一说到人文性,就无视工具性。建国后的语文教学始终在思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摇摆不定,把人文与工具对立起来,没有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人文与工具之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对人文性过度的纠正,又走入出了过度强调工具性、知识性的误区,使语文教学科层化,具有浓厚的科技理性至上色彩,弱化了语文学科提升儿童精神世界,生命意义的作用。这绝不是有效教学的真谛。有效教学应该在工具层面与价值层面相融共生,和谐统一,任何偏离此轨道的所谓“有效、高效”教学都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的,那只能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导致的是“价值虚无”以及学生精神世界枯萎和生命意义的荒芜。

【案例链接】4*《珍珠泉》(人教版三下)

教师导入新课后,提问: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然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接着教师进指导学生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默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什么?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可分为几层?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看看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来有“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第二段的教学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1)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2)泉水是怎样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3)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教师出写泉水的“绿、深、清”的特点是表现来泉水的静态美,而写泉水(水泡)往外冒是表现了其动态美,动静结合,所以泉水才这么美丽。……

分析这个案例,其教学的目标与重点主要是指向文本的形式,凸显的是

工具性与工具价值。因而其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几乎都是围绕课文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以及写作修辞方法而进行的。知识、技能目标倒是落实到位,但却严重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忽视了本文应有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感的教育,把知识、技能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抽象的、枯燥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这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的肢解与拆卸,使本应充满情趣与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本应融入朗读感悟体验、审美鉴赏、情感浸染、再造想象、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的语文教学滑向了单纯的技术化训练的功利主义境地。这样的教学设计肯定是残缺的。这也绝不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理想。即使是进行语文训练,也不能不顾学生认知水平、课标要求和文本的特点及其应该承载的语文训练重点,人为随意地拔高要求。且应把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熏陶有机交融,相融共生,相互促进,做到“言意兼得”。

思考之二: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有很多,有宏观的设计、中观的设计、微观的设计,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更多探讨的是微观的教学设计,即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简而言之,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此,笔者重点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联系的视角,谈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但应该看到,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而更能体现出教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是,你如何把解读文本之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实现解读与教学的连接,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接口”。这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生成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与语文训练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它对于学生情感熏染、人格提升的意义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如何把文本解读有效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