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保健(上)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障碍与防治-情绪障碍(上)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障碍与防治-情绪障碍(上)

PART TWO
焦虑症
概念
焦虑症也是学前儿童较常见 的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恐惧 和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但无具 体的指向性。
1、表现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焦虑、行为不 安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 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 兴奋症状为主,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 出汗异常、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口干、 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2、原因
观察与模仿
此后,因为母亲害怕虫子,孩子会模仿家长这种恐惧, 也害怕虫子,甚至泛化成害怕树叶等。事实证明,如果父 母具有神经质性格,对事物过于敏感,好大惊小怪,其孩 子也容易胆小。
3、防治措施
(1)预防 为了预防学前儿童的恐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他们去观
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和道理。例如,面对风 雨交加的天气,可以讲一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让他们 接受自然现象,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再不睡觉,大风把你刮走”之 类的话。此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让他们看恐 怖的影视、图片等。
1、表现
2、原因
Step 1
遗传
Step 2
家庭环境
Step 3
个性
2、原因
(1)遗传 研究发现,如父母为焦虑症患者,则患儿的焦虑症常常
会久治不愈,继而成为慢性焦虑。据统计,大约15%的焦虑 症患儿父母也患有焦虑症。此外,在具有焦虑症状的同卵双 生儿中,同病率高达50%。
2、原因
(2)家庭环境 有些学前儿童因父母离异、亲人病重或发生意外事故等
缺乏安全感而发生焦虑;有些学前儿童受家长的苛求,被迫 完成超出自己能力和智力范围或不感兴趣的事情,长期处于 紧张状态,而发生焦虑;还有些学前儿童在家受到过度溺爱, 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一旦接触外界环境,稍有不如意就容 易发生焦虑。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2 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3 基本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4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需求的年龄特征及健康措施; 5 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行为及干预。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 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aslow,Mittelman)提出心理健
康的 10 条标准:①有足够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
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 估计;③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④理智,现实,客观,不脱离周围的生
活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适应环
5、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 制约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生物、环境、生活方 式和主观四大方面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母亲的孕期状况 3、意外伤害和疾病
(二)环境因素
1、家庭 2、托幼园所 3、社会环境 4、自然环境
(三)学前儿童紧张的根源和消除
1、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干预
(一)睡眠障碍
1、遗尿症
儿童在能有意识控制排尿的年龄段,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
以致于夜间、午睡时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裤,称“遗尿症” (1)原因: ①心理因素 (2)预防和矫治 ②训练不当 ③遗传因素 ④器质性遗尿症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l.儿童遗尿症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

正常儿童3岁以后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

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

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

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

约占10%。

膀胱炎、蛲虫病、糖尿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

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致。

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

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

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

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

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6.2.1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6.2.1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为和冲动行为,对动物残忍。经了解,其父母对其十分宠爱, 总是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 (1)该幼儿可能出现了哪些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 (2)针对该幼儿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帮其矫治?
1、该幼儿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心理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不能静坐、冲动任性,以上表现可 以推测,该幼儿为多动症。 有攻击行为,对待小动物残忍,则说明该幼儿有攻击性行为。 (2)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其次 是因为家长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任性、霸道。还有可能是幼儿的生 活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导致其模仿。 2、针对该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矫治: (1)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他们,不断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 也可进行注意力训练,难度根据幼儿完成情况增减。 (2)幼儿发作时,可暂不予理睬,待其行为自行消退后给予说服教 育。 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 对待挫折。
(2)原因:
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 常见于某些比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女孩多于男孩。
(3)矫正:
一方面消除精神紧张因素的影响,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 活动。 另一方面不要对其予以过分注意,避免逼其讲话而进一步造成情绪紧张,鼓励 幼儿多参加各种活动。 情形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2)原因:
年龄较小幼儿因为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 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导致无意说谎。 有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处罚,故意编造谎言,属于有意说谎 。

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保健措施: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亲密、稳定、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2.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刺激。

3.培养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赞美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4.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他们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运动等。

5.鼓励社交互动:提供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6.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情绪和心理健康。

7.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适度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心理咨询和支持: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扰,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心理保健措施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调整。

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有时候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
- 对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异常敏感
- 拒绝离开父母或害怕被分离
- 可能出现大哭、抱着父母不放等行为
社交焦虑
-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不安或害怕
- 避免与其他人互动
- 可能出现退缩、哭泣或躲避社交场合的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DHD)
- 无法持续关注或完成任务
- 无法静坐或经常躁动
- 可能表现出易冲动、难以等待的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社交交往困难,缺乏互动
- 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 可能表现出言语沟通困难或特定感觉的超敏感幼儿抑郁症
- 持续的悲伤、消沉或情绪低落
- 对活动或玩乐失去兴趣
- 可能出现不寻常的疲倦、食欲变化等行为
儿童焦虑症
- 持续的紧张、担忧或恐惧感
- 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
- 可能出现回避或逃避引起焦虑的情境的行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能更好地识别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请注意,以上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是作为可能的指引。

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任何担忧,请与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帮助。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保健

案例效果:有效 提高学前儿童心 理素质,预防心 理问题的发生
案例实施:结合 游戏、故事、音 乐等多种形式, 让儿童在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和成 长
家庭与学校在学前儿童心理 保健中的作用
第四章
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提供安全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 孩子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理健康 及保健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03 学前儿童心理保健方法
04
家庭与学校在学前儿童心理保健中的 作用
05 学前儿童心理保健的未来发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学校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提供安全环境:学校应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学前儿童感到放松和安心。 建立积极关系:教师应与学前儿童建立积极、互动的关系,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开展有益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有益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如游戏、绘画等。 培养良好习惯:学校应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如按时作息、规律饮食等。
情感支持:家庭成员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和 情绪调节能力。
家庭教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 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行为习惯。
家庭氛围: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家庭矛盾和冲 突则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保健实践创新
结合现代科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前儿童心理保健进行精准评 估和干预。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简述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等情绪。

针对学前儿童的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焦点疗法,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缓解焦虑情绪。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曝露疗法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引起焦虑的情境,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郁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

针对抑郁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帮助儿童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提高自我价值感,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药物治疗则在必要时使用,如抗抑郁药物等。

自卑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容易沮丧等。

针对自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疗法和个体心理治疗,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强化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儿童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表现为对他人或物品的恶意攻击、破坏等。

针对攻击性行为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帮助儿童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治疗则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氛围,从而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分离时出现的焦虑、哭闹、拒绝等。

针对分离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情绪焦点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分离的事实,缓解焦虑情绪。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学龄前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学龄前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学龄前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

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对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较差。

此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家庭是小儿出生后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小儿的态度以及小儿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都极大的影响着小儿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婴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并注意培养小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为促进小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行为由于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感的发展,在某一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极端的反抗行为。

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

因此,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甚至担心孩子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医生提醒家长朋友,幼儿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

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儿童,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2.发脾气幼儿有时会大发脾气,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幼儿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还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合适的方法表达其感受。

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医生认为,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

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家长应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于事后给予安抚。

家长应注意不随意惩罚幼儿,同时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遗尿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不随意排尿,即遗尿症。

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

第三单元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单元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单元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已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估计,人类大约90%左右的疾病与精神压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精神压力是过度的心理紧张,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帮助学前儿童应付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精神压力是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卫生的重要方面。

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精神压力状态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适应都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

(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对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在众多的理论之中,相对较完整的是交互作用理论。

1、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对精神压力状态的定义,常因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

塞里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身体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梅森将精神压力状态看成是对有威胁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阿克斯特则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导致人体基本功能不平衡的环境力量。

例如,不能实现的期望、目的和手段的冲突,负担过重或者过轻,受剥夺、无能为力、受创伤、受到能觉察到的威胁等。

2、交互作用理论在数种关于精神压力状态的理论中,精神压力状态的交互作用理论相对较为完整。

根据这种理论,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

(1)拉扎鲁斯的定义拉扎鲁斯等人从这种理论出发,曾给精神压力状态下了这样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2)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机制这就是说,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的知觉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这种不平衡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那就是说,一方面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另一方面,个体从认知和行为上试图消除造成紧张状态的要求,这种生理、心理的变化查短暂的,不平衡很快就会被调整,紧张状态就被消除;如果不平衡状态十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机体难以应付,或者个体预期由于难以应付而可能出现不良后果,那么它就不会被消除,甚至会继续加深,最终造成机体损害。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问题

• 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则 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行为 ,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组儿童 却不怎么打架了。
• 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行为来渲泄,如果一味 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 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不一定 要压制。
(二)遗尿症
原因:1、器质性问题 2、缺少排尿训练 3、精神刺激
(三)口吃
症状:1、发音重复 2、节律异常 3、语言表达不流畅 4、学前期是高峰期 5、伴有机能反应
(三)口吃
原因:1、生理原因,器质性问题 2、心理原因,压力 3、模仿 4、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
步消退
(四)攻击行为
症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结果,这组儿童在上小学后,经常打架。另一组儿童 则不同,在幼儿园时,老师基本上不干涉一般的打架 行为,让孩子之问有适度的冲突。结果,上学后,这 组儿童却不怎么打架了。
说明孩子有些情绪需要通过攻击行为来渲泄,如果一 味地压抑它,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 长的一定阶段.适度的打闹是一种正常的发泄行为, 不一定要压制。
• 曾有一个家庭有一对双胞胎,母亲性格 比较急躁,但她比较偏爱老大,因此对老 大态度温和,而对老二经常打骂,
• 结果,老大以后对待小伙伴的态度也比 较和睦,而老二则常常侵犯别人。由此可 以看出父母自身行为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 4.孩子打架骂人的行为是矫宠的结果
• 有些家长,尤其是老年人,面对唯一的后代,非常 溺爱,有时孩子哭闹时,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说:“ 别哭了,打爸爸(或打别人)!
(三) 恐惧症 P66 上学恐惧症(无正当理由):
害怕 无理由 生理反应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一)
一、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的特点
1.通常仅表现为情绪或行为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孤立
的偏离状态,而不是一大堆症状。

2.这类问题或障碍,在儿童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可
以看作是正常现象,只有当他们表现的过分突出,或者在
不适宜出现的发展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心理发育障碍。

3.这类障碍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易变性
和波动性。

4.有些问题和障碍,如不及早加以矫治,可能会严重
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的分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和美国精神病协
会1980年公布的DSM-III分类诊断系统标准,将儿童青少
年的心理发育障碍归为4类:
1.情绪障碍
2.行为障碍
3.因正常机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损害
4.不良习惯
此外,在儿童中还存在一种中度适应不良的障碍,称
之为儿童神经症性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人的行为像是心 理的镜子,通过它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 激的程度与性质相配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 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 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 自制能力,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对生 活环境中各类刺激正确应对与反应。
(三)意志品质健全与行为协调适度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 动,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 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 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做出决定 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 目标。 意志不健全的儿童挫折承受能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 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 1、遗传因素 2、胎内环境 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 3、脑损伤或疾病 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
4、生长发育迟缓
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情绪 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和恐惧影响比较明显。
4、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社会因素
1、家庭
家庭结构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
父母离异——孤僻、自卑、胆怯、冷漠 自虐、撒谎、多动、讲脏话。
家庭氛围
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 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
拒绝上幼儿园
案例
小红今年3岁半,刚刚上幼儿园。从个第一天入园起,她 的情绪就特别不稳定,经常哭闹,开始是一进班就哭,后来 是一进园就哭,几天后,甚至在离园几十米处,就开始四处 乱跑、躲藏、耍赖、哭叫,脸上充满了慌张和恐惧,不肯上 幼儿园的态度之坚决令大人吃惊,已近乎歇斯底里。 造成小红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过 分溺爱和娇惯,形成过分强烈的亲子依存关系,一旦离开父 母,就有了害怕的情感体验,而回到父母身边,则减少了害 怕情绪,增加了安全感。也有可能是因为刚入园,就碰上了 一个过分严厉的教师,进而发展成不愿意上幼儿园。
情绪障碍
暴怒发作
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 头发等过火行为。
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受到挫折时, 原因: 通过学习而产生
儿童发作(遭受挫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 了行为);其他儿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次发作 防治:
时,家长不要妥协。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二)心理因素
1、气质与性格 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奋
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
性格内向、胆小——惧怕、沉默;外向、暴躁——攻击、发脾气
2、需要与动机 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
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
(一)看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大多数幼儿都有他却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他却有,都可能不正 常。
(二的表现程度,也属不正常。
(三)看个体的发展状况
身心发展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很可能不正常。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
(四)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表现。 学前儿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注意从小培养,尤其自我 意识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多给他们 成功的机会,以表扬为主,对挫折与失败不要过分求全责 备,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人际交往和谐
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共享欢乐。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与家长、教师以及 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学前儿童 的心理健康状态。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们在 共同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交流思想与情感,遵守活动规则, 学会一定的交往技能。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出现某一种或少数几 种问题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在实际生活中,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很难截然分 开。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也会发现不少学前儿童 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不正常的行为举动。
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
表 现:
(1)与儿童大脑皮质抑制功能不完善有 原因: 关 ,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 是主要诱因。 (2)与机体疾病也有关系。 (3)家庭遗传。
防治: (1)功能性的,不需进行特殊治疗。
(2)非功能性的,要消除引起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 疲劳,不要在儿童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予以保护。 (3)对经常发作的,要求助医生。
旋即发生呼吸暂停。
(1)由某种心理诱因的触发。 原因:
(2)机体缺铁所致。约30%有家族史。
(1)尽量消除可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 防治: (2)正确教养,不要溺爱孩子。 (3)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注意合理的膳食。
(4)孩子发作时,家长要镇静,待其恢复后设法转移其紧张情绪。
(5)必要时服用镇静剂。
(二)睡眠障碍
表现为临睡前不愿上床、上床后很难入睡、在睡眠时说梦 话、磨牙、哭喊等。 1.梦魇 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
表 现:
做噩梦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剧,自觉全身不能动 弹,常被惊醒。醒后仍有明显的情绪失常,紧张、害怕、 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对梦境有片断记忆。
睡眠障碍
夜惊
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
(三)语言障碍
包括发育性语言障碍、发音性语言障碍和口吃。 口吃为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表现为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 ,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有 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的将字迸出。
2、托幼机构
师幼关系 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粗暴的态度易导致儿童紧张、胆怯, 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同伴关系
不良的同伴关系,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 不合群等行为,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障碍
儿童期恐惧
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恐惧对象(米勒)
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表 现:
原因:
(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 (2)共鸣性的学习。 (3)受恐吓的结果。
年龄 0-6个月 6-9个月
恐惧对象 巨声、失去支持 陌生人
1岁
2岁 3岁 4岁
分离、外伤、入厕
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 狗、孤独一人 黑暗 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
原因: (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有尚未解决的内心矛盾冲突。
(2)躯体患病(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 (3)睡眠和饮食习惯不良。 (1)消除内心矛盾冲突,缓解情绪紧张。 防治: (2)及时治疗躯体疾病。 (3)生活有规律。
睡眠障碍
梦游(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或做些机械动作。表情 呆滞,神态迷惘,步态不稳,难以唤醒。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 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在别处。醒后完全遗忘。
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 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创设和谐的 教育环境;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 的人格影响儿童。 托幼机构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 成;重视儿童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能力,开展 心理辅导,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分离焦虑
指有的学前儿童,特别是婴儿,当与亲人特别是与母亲分 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 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讲梦话、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主要采取游戏治疗,行为治疗的方式
(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 (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
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
家长素质
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
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 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
教育态度和方式 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防治:
(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 6-12岁
(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 (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 (4)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矫治。
情绪障碍
屏气发作
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神经症。3岁以 下的小儿比较多见
表现:在遇到发怒、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
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 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 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 人类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