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_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合集下载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发明;(2)掌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影响;(3)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行业和代表企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2)以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工业化进程的兴趣和好奇心;(2)认识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树立正确的科技观;(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影响;(3)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行业和代表企业。

2. 教学难点:(1)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2)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与工业革命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案例;(2)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3)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课堂讨论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工业革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进程;(2)提问:“什么是工业革命?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发明;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影响;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行业和代表企业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搜集更多关于工业革命的信息,下一节课分享;2. 请学生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背景;(2)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3)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方式,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概念、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中各项发明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发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深远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篇关于工业革命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2. 调查身边的事物,了解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思考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精选4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精选4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精选4篇)《工业化的起步》篇1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投影)“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这说明我国的什么落后?师: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建国初期,大力整顿国民经济,工业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

投影:中国(1952产量)印度(1950 产量)美国(1950产量)钢产量(人均)2.37公斤4公斤538.3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问:怎么办?师: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讲授新课: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师:这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那么,这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如何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投影当时竣工的一些项目图片。

投影: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师: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投影出以上内容。

中考资源网以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

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的原有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披新的工业基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学设计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பைடு நூலகம்业化进程的直观感受。
5.通过课堂讲解、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树立科技创新、勇于改革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现象?这个时期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这幅图片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情景。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重要力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小短文,要求涵盖工业化背景、条件、我国工业化初期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等方面,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史料整理、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请同学们分组收集工业化进程中的典型事例,分析这些事例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制作成PPT,下节课进行展示。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提高历史素养。
4.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5.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影响;(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成就;(3)能够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工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工业化的定义;(2)工业化的发展阶段;(3)工业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2. 第一次工业革命:(1)主要发明及发明人;(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传播。

3. 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成就;(3)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

2. 教学难点:(1)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2)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工业化进程的短片;(2)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工业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3. 思考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发明;(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变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发明;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3. 两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实践和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工业化的起步》;2. 相关图片、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工业革命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2)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发明;(2)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和影响;(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总结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变革;(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化进程,探讨其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分析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优教教案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优教教案

第4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了解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归纳我国工业落后的原因;
目标2:知道“一五”计划的时间、任务,合作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目标3: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意义、原因;
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抢答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的原因是?
2.一五计划的时间、任务,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

3.“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意义?“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当堂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达标检测:A组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A.发展重工业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培养建设人才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其中心是()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沈阳第一机床厂 D.宝山钢铁公司3.下列所举,不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C.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D.实施“863计划”4.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首次实现城乡选举的“同票同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5.建国以来,我国以执行五年计划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十一五”规划即将完成。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于()A.19世纪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20世纪50年代 D.19世纪60年代B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教学设计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设计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2、掌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认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习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达标教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板书]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一、导入新课看图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材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导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近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时品种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棉164万吨 26% 钢535万吨 296% 煤1.3亿吨 96% 原油 146万吨 235%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2.76千瓦 10.9千瓦 2949千瓦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完成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8和19页,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我国的工业生产时间:________~________年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________化和________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商业。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认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工业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三、教学难点:1. 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工业化时期的典型案例,如英国的雾都伦敦。

(2)学生分析案例中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研究性学习:调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工业化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化的问题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化带来的具体问题。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工业化的看法和理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工业企业,直观感受工业化的实际运作。

2. 邀请企业家或专家讲座,分享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和挑战。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案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学习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一、选择题.1、某同学在读《伟人毛泽东》一书时,看到上面有“主席在三年困难时期,曾经一个月内没有吃过一次肉”,请位“三年困难时期”指的是()A. 、1949--1951年B、1959-1961年C、1951-1953年D、1956-1958年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A、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以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D、新中国成立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时间是()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4、《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等优秀的藏族民歌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通往西藏的道路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修筑的是()①川藏公路②青藏公路③青藏铁路④新藏公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1958年,一位苏联专家要到中国各地旅游,那么他在中国大地上可以()①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指导工作②感受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蓬勃开展③坐汽车到拉萨参观④到天安门广场感受“红卫兵”的狂热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以时间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上山下乡”③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③②①④7、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A、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C、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二、材料题材料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

第4 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基础知识。

2.解读图表《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体验与感悟“一五”计划实行的背景;观看《鞍山大型轧钢厂》《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奠基石》《长春一汽》《一五计划工业和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等图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知道“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了解一五计划基本任务和成就,知道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启发式教学、体悟教学;角色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毛泽东感慨地说了一段话。

请听一一毛泽东(学生模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为了实现工业化,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个五年计划。

好,让我们来学习第4 课“工业化的起步”。

(二)自主学习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对照提纲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初步做笔记。

(三)合作探究1 •小组对照提纲,互相质疑释疑。

2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1)读《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回答:由表中数字比 较,你得出什么结论?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 (人均)2.阴千克 4千克 5妙古千克 发电臺(人均)2, 76千克10. 9于瓦3寸29归干瓦P 寸学生先自己观察分析后,小组讨论,得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落后,工业水平低,工业 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教案标题: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 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3.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

难点: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介绍、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教学素材:包括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二、讲解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背景和影响(15分钟)1. 介绍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会在18世纪的英国开始?2. 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社会变革?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3. 探讨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工业化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哪些行业受益最大?4. 讨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带来了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三、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0分钟)1. 介绍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如工业革命的爆发、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等;2. 分析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如何从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壮大的?各个行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四、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2. 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工业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并分析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2: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设计2: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联系家乡汽车工业──“一汽”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5)通过问题设置,逐层引导,培养学生在思索中获得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对家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积极风貌。

(3)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新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和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导入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结合教材中《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图表,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由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
【1.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济宁·1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奇迹,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是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2019·北京市·1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历史解释依托于对课本的掌握,一定要关注课本的知识。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与嘉庆其记忆力。
四、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案
课堂活动四: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小组互动,讨论完成
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要变革千百年来的手工农具,也离不开重工业。 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而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六、课后训练
教师布置训练题,基础一般做选择题,基础较好做材料题
学生做课后训练题
教师点评答案,发现巡视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巩固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经济上,“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我国基本构成了现有的政治体制。
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学会从史料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意识,如此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历史解释
课堂活动三:
1.学生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出“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2.观看多媒体图片,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五四宪法的地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1新人教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1新人教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课主要叙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行以及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宪法的公布,本单元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工业化的起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定阶段,所以本课在整此中国现代史中据有重要地位,为学习后边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二.课程标准:认识“一五计划”,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三.教课目的: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行的必需性、基本任务。

获得的主要成就;认识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出生、主要内容和性质。

指引学生剖析一五计划实行的必需性和1954年宪法的性质,培育学生剖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行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伍的相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第一部宪法的公布,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的意志。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一五计划推行的必需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五.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展现:毛泽东词作《水调歌头·游泳》学生:齐读。

教师:本词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此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单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速速度,和马上见到的大桥腾空的宏伟形象,并且写出了一桥贯穿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掉,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吗,此刻长江上有多少座桥?仅武汉就有三座长江大桥。

此刻的中国已经成立了独立的工业系统,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可是中国的工业化是如何起步的?(设计企图: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诗词,培育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兴趣。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二)教师引领,合作研究教师:什么是工业化?学生:畅所欲言。

展现:工业化往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此中的制造业)或第二家产产值(或收入)在公民生产总1值(或公民收入)中比重不停上涨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停上涨的过程。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标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教学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___领导下的新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包括: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业和能源工业等,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图片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通过观察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例如,新建了大量的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设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系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教师讲述: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它是由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负责制定和、法律、监督政府工作等重要职责。

2.史料展示: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通过。

(二)第一部宪法的性质1.教师讲述: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宪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图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通过观察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上印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字样,这正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

《工业化的起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

3. 了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工业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3. 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4. 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

2. 教学难点: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工业化的具体实例。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工业化概念及其重要性:简要介绍工业化的定义,阐述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分析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讲解工业化起步的内部和外部原因,阐述工业化起步所需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

4. 讲解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成就:回顾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介绍取得的重大成就。

5.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工业化对相关行业和地区的影响。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

7.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我国工业化历程和成就的理解,以及对工业化影响的认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工业化概念及其重要性的理解。

b. 学生对工业化起步的原因和条件的掌握。

c. 学生对我国工业化历程和成就的认知。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学会通过图片、资料等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如何评价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讲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5. 案例分析:以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例,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在不同国家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工业化进程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劳动力权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 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