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家行草书法
古代十大草书名家!
古代⼗⼤草书名家! ⼀、张芝 张芝:⽣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肃)⼈,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笔⽽成,偶有不连,⽽⾎脉不断,及其连者,⽓脉通于隔⾏”,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帛,必书⽽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尽墨”。
后⼈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珍爱其墨甚⾄到了「⼨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尤以草书为最。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他的⼉⼦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们称他们两为'⼆王',另⼀个⼉⼦王凝之官⾄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七帖》、⾏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冶于⼀炉,创造出“天质⾃然,丰神盖代”的⾏书,被后⼈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字⼦敬,祖籍⼭东临沂,⽣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
官⾄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称王⼤令。
与其⽗并称为“⼆王”。
王献之的草书,更是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汉张芝⽽下,妙⼈神品者,官奴⼀⼈⽽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草,共⼗五字,绢本。
古今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
古今名⼈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我国是⽂化历史悠久的国度,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本博从中选登古今名⼈的⼀些书法图⽚,请朋友们闲暇时欣赏。
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怀素和尚书法宋徽宗草书千字⽂⼿迹宋代⽶芾⼿迹元代赵孟頫⼿迹明代徐渭的书法徐渭书法明代唐寅书法唐寅书法清代刘墉书法清代郑燮书法蒋中正书法⽑泽东书法周恩来书法徐悲鸿书法齐⽩⽯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图)先秦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使之整齐化⼀,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
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刻⽯,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
《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将⽯刻艺术推向新的⾼度。
现存绎⼭、泰⼭、琅琊、会稽四种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的。
商、西周的⽂字已具有⽤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铭⽂很简短,⼀般为⼆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为政,⽂字的地⽅⾊彩更为浓厚,⾃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字异形的现象。
东⽅六国⽂字品式多样,风格不⼀,有很⾼的艺术性。
简册 据⽂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篇》说周公曾对殷⼈讲过:“惟殷先⼈,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简上记事的⽅式,因⽵⽊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前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笔,⽽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步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草书四大家
[编辑本段]简介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
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怀素“天下第一小草”和“天下第一草书”,卓绝古今!
怀素“天下第一小草”和“天下第一草书”,卓绝古今!草书,是书法体裁中独特的一种书体。
最早从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
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为大草和小草,于唐代趋向成熟。
从汉代起流行至今,已跨越了近二千年的光辉历程。
大草又称为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
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优美动人。
相传创自汉张芝,至唐张旭、怀素始有流传。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
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
”高士奇在《藏真自序帖》跋曰:“唐怀素书,奇纵变化,超迈前古。
其自叙一卷,尤为生平狂草。
”著名的大草书法有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
而小草的经典之作则是学者黄锦祥发现的怀素纸本《小草千字文》,又名《千金帖》,被誉为“天下第一小草”,犹得书林器重。
《自叙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古称“天下第一草书”。
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计698字。
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该帖首六行早损,据说为宋代“苏舜钦”补书而成,但这种说法有误。
经前后严格考证,《自叙帖》首六行文字也是怀素所书,并非苏舜钦补写而成(日后再作详解)。
怀素《自叙帖》和《千金帖》一样不受章草旧法的束缚,不拘成法,以险取胜。
通篇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真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
在形体上变化万千,大小穿插,以圆破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已达到“神韵独超,空前绝后”的境界。
自古以来,怀素《自叙帖》真相一直扑朔迷离,真赝难断。
原因是《自叙帖》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叙帖》、《流日残卷本》和《契兰堂本》三件。
围绕这三个版本,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其真伪问题令学界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认为“《自叙帖》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随之对怀素本人及其书法成就也发出质疑。
”而这些揣测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始终未能找到有力的实物去剖析真伪,始终停留在猜想的角度。
可幸的是,在2017年3 月,学者黄锦祥首次发现了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打破了对《自叙帖》以往多方猜测的局面。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序言自南朝梁代散骑侍郎周兴嗣千字文首编之始,各个朝代书家以草书书写者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智勇、怀素、欧阳洵、赵孟頫等书家亦分别有草书作品留传后世。
诸家草书各有特色,让后人惊赞不绝。
然对于后世草书学习者而言,却很难从一而终。
原因不外乎别因,正是由于诸家书法“各有特色”。
在一家作品中,有的字在这里这样写,在那家书法作品中却是另种写法。
或是由于年代久远,墨迹消损;或是由于诸家自我创见,笔画迥异;草书不能以一种标准字型出现,笔画笔意在一书家作品中表现得不够清楚,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书家之字难以全部作为楷范,这总免不了给后世留下一丝遗憾,让书学者无所适从。
草书者虽强调个性,却仍然要求有共性,却仍然要求有法,实际上草书确是有“法”。
基于此,编者集诸书家所写优美之草字,字型结构以多家同种书写习惯为准绳,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从诸家作品中精挑细选千字文中各字集合而成此字帖,以期给爱好草书的朋友研习供以方便,作以参考,缺漏之处在所难免,肯请各位朋友不吝指正。
笔者之心意,非为其它,只为爱好书法,相见恨晚之情矣。
现附作者诗一首。
书法笔走龙蛇凤舞飞,高山坠石气势威。
诗书画意楷行草,书尽天下白与黑。
千字文1天地玄黄宇宙洪荒2日月盈昃辰宿列张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4闰余成岁律吕调阳5云腾致雨露结为霜6金生丽水玉出崐冈7剑号巨阙珠称夜光8果珍李柰菜重芥姜9海咸河淡鳞潜羽翔10龙师火帝鸟官人皇11始制文字乃服衣裳12推位让国有虞陶唐13吊民伐罪周发殷汤14坐朝问道垂拱平章15爱育黎首臣伏戎羌16遐迩一体率宾归王17鸣凤在竹白驹食场18化被草木赖及万方19盖此身发四大五常20恭惟鞠养岂敢毁伤21女慕贞洁男效才良22知过必改得能莫忘23罔谈彼短靡恃己长24信使可复器欲难量25墨悲丝染诗赞羔羊26景行维贤克念作圣27德建名立形端表正28空谷传声虚堂习听29祸因恶积福缘善庆30尺璧非宝寸阴是竞31资父事君曰严与敬32孝当竭力忠则尽命33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历代书画名人简介
历代书法名家简介一、历代书法名家一览表时代代表性书法名家书体秦朝李斯篆书汉朝史游草书崔瑗草书张芝草书蔡琰隶书三国钟繇楷书皇象篆、隶、草西晋陆机行草索靖章草东晋王羲之行书王献之行草卫夫人隶书南北朝羊欣隶书萧思话行书隋唐丁道护真书智永草书唐朝欧阳询欧体、楷书褚遂良隶书虞世南行书、草书张旭草书颜真卿颜体、行书怀素草书柳公权柳书、楷书五代杨凝式行书、楷书宋朝苏轼行书、楷书黄庭坚篆、隶、楷蔡襄楷书、行书金代王庭筠行书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体鲜于枢行草明朝董其昌颜体、赵体文征明行书、楷书徐渭草书王铎行草书包世臣草书清朝吴昌硕楷书张裕钊行草赵之谦颜体近代齐白石白石书体毛泽东狂草当代沈鹏隶书、楷书欧阳中石行书二、书法名家简介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 (522年)立。雍正、 乾隆年间出土。该碑是 北魏刻中相当于典型的 模式,结体端严方正, 用笔灵动畅达,尽管刀 痕明显却不呆硬刻板。 字里行间充满人情闲逸 之境。
高贞碑
张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清代为熙帝讳, 一般称《张黑女墓志》。此魏 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 清包世臣跋:“此帖骏利如 《隽修罗》,圆折如《朱君 山》、疏朗如《张猛龙》、静 密如《敬显隽》。”康有为跋: “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 妙,无妙不臻,然遒原精古, 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 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为一 体,其艺术水平之高,鲜有匹 敌。代表北魏善墓志的最高成 就。
.
天发神谶碑
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 属初病虑 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 忧耳 口 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 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 识 口 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 口 称之夏 口 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亭 上海市松江人。陆机“少有异才, 文章冠世。”善行草书。《平复 贴》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是传 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书体为章 草。此帖使用秃笔,质朴志健, 自然畅达,对书法考古和研究有 重要价值。
刘怀民墓志
《郑文公下碑》,刻 于北魏宣武帝永丰四 年(511年)。系崖 刻,在山东省掖县城 东南的文峰山。此碑 为郑昭道书写,字体 均为楷书,其结字宽 博舒展,笔力雄强圆 劲,有篆隶趣相附, 为魏碑佳作之一。
郑文公下碑
此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清康熙十八年 汉北安平出土。楷书。此志 书法与《郑文公碑》大小虽 殊而体式相近,结字十分严 谨,用笔浑圆迟重,与唐碑 区别甚大。颜,柳用笔两头 顿挫,中间无变化,而此志 笔划中间遒劲多有变化,生 古拙之气。书家评此碑: “妙在张猛龙、贾使君之 上”。“书法直接无常。”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书四大名家
1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二——指东汉芝、唐代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董——指元代孟俯,明之董其昌邢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指明初度、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
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指元代书家孟俯、鲜于枢。
又称元“二雄”。
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愈石鼓歌》、《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醉素:颠即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 感叹情深
六幅王羲之草书名帖:岁忽终感叹情深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王羲之导语: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六幅王羲之的草书作品,虽为摹本,但仍能感受到其“书圣”之风范!“岁忽终感叹情深”《平安帖》《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
草书《平安帖》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
绢本墨迹本《平安帖》与北宋《绛帖》法帖第六收刻的《告姜道帖》前半部分内容相同。
《告姜道帖》九行七十四字,墨迹本《平安帖》四行四十字。
徐邦达在所著《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认为是南宋勾摹本。
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则认为是北宋王诜临本。
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绢本墨迹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释文】原文:十二月六日。
告姜道等。
岁忽终。
感叹情深。
念汝不可往。
得去十月书。
知姜等平安。
寿故不平。
复悬心。
顷异寒。
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
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
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
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草书《平安帖》在元代为柯九思收藏,在绢面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
明初收藏于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文氏认定为唐人所摹。
文徵明又将《平安帖》传与长子文彭。
后被明代朱忠僖、王世懋、孙鑛等收藏。
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琮生处。
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梁清标去世时被收入清内府。
三十名家书法诗经
三十名家书法诗经书法艺术与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介绍三十位杰出的书法家,并配以他们创作的名篇诗经,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卓越成就。
一、王羲之:《大雅·文王之什》青年时,王羲之就展示出非凡的书法天赋。
他的作品多以行草字体为主,既传统古拙,又凝练精神。
他的《大雅·文王之什》以古朴的笔墨描绘了周文王的伟大气概,每个字都富于立体感,端庄而又飘逸。
二、欧阳询:《周颂·荡之什》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中的翘楚,他的楷书字体威严正大,气韵生动。
他的《周颂·荡之什》采用了草书的特点,字体流畅如行云流水,展现了周颂的豪情壮志。
三、颜真卿:《小雅·桑中之什》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史上的巨擘,他的草书字体凝练刚劲,极富个性。
他的《小雅·桑中之什》运用了方寸之间的妙境,每个字都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四、柳公权:《大雅·维天之什》柳公权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字体工整严谨,笔势疏朗大方。
他的《大雅·维天之什》以稳健的笔法勾勒出曲折的状物,字字皆有生动的力量感。
五、米芾:《周颂·载不齐》米芾是宋代书法家,他的行书字体豪放洒脱,极具变化和张力。
他的《周颂·载不齐》字正腔圆,注重字形之美,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悠远的韵味。
六、文征明:《小雅·常棣之什》文征明是明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和行书为主,字体丰满而有力。
他的《小雅·常棣之什》运用了独特的筆法和墨色,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电力感。
七、董其昌:《大雅·参之什》董其昌是明朝重要书法家,他的行书字体工整壮丽,热情奔放。
他的《大雅·参之什》充满强烈的节奏感,每个字都散发出自信与魅力。
八、黄道周:《周颂·维天之什》黄道周是明代书法家,他的楷书字体端庄典雅,结体整齐有力。
他的《周颂·维天之什》以大气恢宏的笔势,以及温润而凝重的墨色,展现了周颂的壮丽气质。
史上十大草书排行榜,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名
史上十大草书排行榜,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名书法是小众艺术,您认可吗?如果认可请继续阅读,如果不认可,请阅读完再认可。
谈到书法,在普罗大众眼里,字写得端端正正才叫书法,但凡龙飞凤舞一点,肯定被骂“鬼画符”。
草书就是这样一种容易被骂“鬼画符”的字体。
当然,如果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不过关,被骂鬼画符也是活该。
自古以来,草书名家辈出,名帖更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就斗胆排个名次出来,看看符不符合你心目中的十大草书排行榜。
第十名祝允明《草书诗帖》《草书诗帖》是明代书家祝允明的草书绝品,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写内容为魏晋曹植《乐府》四首。
通篇用笔跌宕,笔画开张,笔力遒劲。
初看点画狼藉,散乱不堪,细看气脉贯通,率意天真,实乃草书臻品。
第九名王铎《赠张抱一诗卷》《赠张抱一诗卷》是明末清初书家王铎的草书代表作。
原品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该作品的书写内容为王铎自作的赠友人张抱一的五首七律诗。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有明第一书家”用笔和布局的精妙绝伦。
通篇用笔方圆兼并,枯湿有致,布局疏朗俊逸,倚正莫测,极具变化,实乃草书长卷中的罕见精品。
第八名黄庭坚《诸上座帖》《诸上座帖》是北宋书家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书写内容为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录写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
全篇笔意纵横,气象雄迈,跌宕起伏,无拘无束,将其长枪大戟的书法风貌展露无遗,是黄庭坚诸多草书作品中难得的上品。
第七名鲜于枢《论草书帖》《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为元代书家鲜于枢的草书作品。
对于鲜于枢,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他与赵孟頫并称“二妙”。
在此帖中,他把怀素、张旭、高闲和黄庭坚的书法排了个高下,胆量属实不小。
此帖深得二王和怀素笔意,用笔圆劲遒健,神韵潇洒飘逸,法度严谨而不逾规矩,是元代书法中难得的草书佳作。
第六名孙过庭《书谱》《书谱》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孙过庭所写的书法理论著作,全篇以草书写就。
纵观全篇,用笔圆润,气象妍美,极具“大王”笔意,娴熟自然,不着痕迹。
古今著名草书书法家
古今著名草书书法家草书历代都出现了著名书法家,汉张芝,魏晋二王,唐代张旭,怀素,现代林散之,余任天,他们各自精通草书,作品风格却各自不同,著名草书书法家何其多也。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草书书法家,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古今著名草书书法家张芝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张旭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历代书画名人简介
历代书法名家简介一、历代书法名家一览表时代代表性书法名家书体秦朝李斯篆书汉朝史游草书崔瑗草书张芝草书蔡琰隶书三国钟繇楷书皇象篆、隶、草西晋陆机行草索靖章草东晋王羲之行书王献之行草卫夫人隶书南北朝羊欣隶书萧思话行书隋唐丁道护真书智永草书唐朝欧阳询欧体、楷书褚遂良隶书虞世南行书、草书张旭草书颜真卿颜体、行书怀素草书柳公权柳书、楷书五代杨凝式行书、楷书宋朝苏轼行书、楷书黄庭坚篆、隶、楷蔡襄楷书、行书金代王庭筠行书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体鲜于枢行草明朝董其昌颜体、赵体文征明行书、楷书徐渭草书王铎行草书包世臣草书清朝吴昌硕楷书张裕钊行草赵之谦颜体近代齐白石白石书体毛泽东狂草当代沈鹏隶书、楷书欧阳中石行书二、书法名家简介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中文名: 王羲之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主要成就: 书法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代: 东晋称号: 书圣 1.人物简介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 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欣赏: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1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2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3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4
古今名家行草书法5
草书书法书写技巧:
五指法在执笔时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1、手指实。
指手指都应确实地压在笔管上,稳固地持着。
2、手心虚。
指手掌心不须绷得太紧,应适度并足以灵活地运笔即可。
3、手背圆。
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
4、手掌竖。
是指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太宗说过:“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
”书写时手需要注意的部分内容大致就是这样了,剩下细节就有赖于书者自己去体会了。
执笔时,松紧程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见解。
求紧者因执笔时紧握才能拿稳,也为了使字看上去显得有力。
求松者却因拿笔太松而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
其实他们的意思相近,只是重点部分不同而已。
五个指头应各司其职、着实有力,做到“五指
齐力”,执笔应“紧而不死”。
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的道理。
其他方法中如四指法是指当小指不抵无名指而空悬着,甚至向外翘起作兰花状以求“优雅”;三指法是指连无名指也顶不住笔管而空悬着。
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充分利用正常人的肢体功能,是不全面、不可取的方法。
鹅头法,是五指法的一种方式,是食指朝上弯曲更甚且呈鹅头状,可以使掌竖起,手腕平贴案面以便于作小楷书法。
虎口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方式,是大拇指与食指处在一个平面上,虎口圆开以利于悬腕作大字书法。
捻管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是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倡导的。
他在书论中以其前辈书法家刘墉的体验,推行五指执法作书时应当不停地捻动笔管的执笔方法。
这与前人“执笔在指,运笔在腕”的论述相抵牾,但是对追求笔画形象变化多姿似乎有一定可取的道理在其中,学书法的人可以自行体验作出取舍。
回腕法,也是五指法的一种,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倡导。
他说:“五指执笔,回转手腕书写,即使隆冬季节都会汗流浃背。
”由于他的字深孚众望,因此仿效他的字迹的人很多,实际上这种在肌体内消耗内力、自讨苦吃的执笔方法是很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