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一、引言临床输血是医疗救治中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合理,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
二、实施细则(一)输血前评估1、主管医师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确定输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等,并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的风险和益处,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输血申请1、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临床诊断、输血指征、预定输血成分、预定输血量、输血日期等。
2、申请单应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并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受血者血样。
采集血样时,应当使用专用的一次性采血器材,并确保血样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
2、采集的血样应当立即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采血日期、采血者姓名等信息,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一起送交输血科(血库)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四)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1、输血科(血库)应当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鉴定,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对于疑难血型或特殊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必要时请上级医院或血液中心协助解决。
(五)血液的领取与发放1、输血科(血库)应当根据临床用血申请和库存情况,合理安排血液的发放。
发放血液时,应当严格核对受血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等信息,确保无误后,方可发放。
2、取血人员应当携带专用取血箱,取血时应当与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上述信息,并签字确认。
血液一经发出,不得退回。
(六)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编号、血液品种、血量、有效期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输血质量的重要措施。
下面是这两个制度的一般流程和内容:
1. 输血前评估:
- 首先,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输血前的体征和症状等。
-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此时,还会考虑患者的血型和配血情况。
- 在确定输血计划后,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用血后评价:
- 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及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等。
- 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其记录下来。
- 在一段时间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病情变化,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可能会因医院、科室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
同。
此外,还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来确保评估和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之前和之后进行评估和评价的一种规范化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用血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宜、安全和有效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以下是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血液需求评估:通过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紧急程度。
2.血液成分选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特殊需求,评估并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
3.输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风险等,以及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
4.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相关指南和规范,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接受输血的适应症要求,并给予输血的决策建议。
5.血液产品质量评估:评估所使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供血者的献血历史、病毒和细菌感染标志物筛查结果等。
二、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1.输血反应监测: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2.患者血液状况评价: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血液参数和功能是否得到改善,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输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改善贫血症状、恢复组织灌注、提高血氧饱和度等。
4.输血并发症评估:对输血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评估和记录,如感染、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上所述的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质量的控制。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传染性疾病、过敏反应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旨在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流程,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二、临床输血评估制度1. 输血指征的确定(1)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医生的评估,确定输血指征。
(2)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时,可考虑输血。
(3)患者在手术、创伤、急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根据需要可给予输血。
2. 患者知情同意(1)在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认了解输血的相关信息。
3.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1)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血型的正确性。
(2)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验证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的相容性。
4. 输血前的检查(1)检查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和家族史,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风险。
(2)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安全性。
5. 输血设备和用品准备(1)准备合适的输血器具,如输血袋、输血针、输血器等。
(2)确保输血设备和用品的清洁、无菌和有效期内使用。
6. 输血操作流程(1)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顺利进行。
(2)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输血效果评价制度1. 输血后监测(1)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输血效果评估(1)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出血控制等情况,评估输血效果。
(2)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记录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评估细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评估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评估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所有提供临床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评估原则科学性:评估标准应基于医学科学原理。
客观性:评估过程应公正、客观。
系统性:全面评估输血全过程的质量。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组织机构成立临床输血质量评估小组,负责输血质量的评估工作。
第五条职责制定和修订评估标准。
组织实施评估活动。
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第三章评估内容第六条输血前评估患者评估:包括健康状况、输血史等。
血液评估:包括血液类型、交叉配血试验等。
第七条输血中评估输血操作规范性。
输血反应监测。
第八条输血后评估输血效果评估。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第九条输血记录与文档管理输血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输血相关文档的管理。
第四章评估方法第十条定期评估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输血质量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随机评估不定期进行随机评估,以确保输血质量。
第十二条自我评估鼓励医疗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持续改进输血质量。
第五章评估标准第十三条输血前评估标准患者评估的完整性。
血液评估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输血中评估标准输血操作的规范性。
输血反应的及时监测和处理。
第十五条输血后评估标准输血效果的评估。
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处理。
第十六条输血记录与文档管理标准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文档的规范管理。
第六章评估程序第十七条评估准备确定评估时间表。
准备评估工具和标准。
第十八条实施评估按照评估标准进行现场检查。
收集相关数据和记录。
第十九条评估结果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确定输血质量的优劣。
第二十条反馈与改进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
指导医疗机构进行质量改进。
第七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一条监督管理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监督管理内容评估活动的组织实施。
评估标准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监督管理方式定期检查评估活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评估内容1.输血前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病史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输血史以及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的评估;体征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功能、循环状态等方面的评估;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鉴定、血型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
2.输血后评估:包括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并发症的评估。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主要包括监测输血速度、观察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发症评估主要包括输血后发热、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评估。
二、评估指标1.输血前评估指标: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免疫学检查等。
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确定患者的血型,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抗体筛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与输血血液制品相匹配的抗体,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学检查用于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情况,以判断患者对输血的耐受性。
2.输血后评估指标:体温、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尿量等。
体温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的表现之一;血压和心率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输血过量等问题的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反映输血的效果;尿量的监测可以判断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三、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2.实验室检测法: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填写相关的输血效果评价问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感受,评估输血效果的满意度。
以上是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输血前后的评估和评价,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输血效果。
同时,对于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输血适应性及有效性评价流程
2.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及指标:
2.2.非手术患者 2.2.2.血小板制剂输注 (1)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
实施输注 (2)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
实施输注。 (3)血小板计数10-50×109/L,倘若伴
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 施输注。
2.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及指标:
2.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及指标:
2.1.手术及创伤患者 2.1.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
(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 即实施输注。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 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注。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 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 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2.2.非手术患者 2.2.5.冷沉淀输注 (1)获得性或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水
平<1.0g/L),伴出血倾向或拟实施手术,在血浆药源性 纤维蛋白原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2)血友病A患者血浆FⅧ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 在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3)1型(去精氨酸加压素无效)和2B、2N型(禁忌使 用去精氨酸加压素)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在含 vWF的血浆药源性FⅧ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深泽县医院临床输血 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
输血科
前言
为了更好地贯彻卫生部部长第85号令, 做好医院的临床输血评价工作,我院临 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根据《临床输血技术 规范》、《血液制品输注指南》以及长 期临床输血实践与管理经验,制订临床 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 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过程监控输血全过程的监控是保障输血质量的基础。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输血前监控主要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献血前的检查;输血中监控主要包括输血设备的合格验收、输血血袋和输血管的相关检测、输血过程中的监控、输血设备的校验等;输血后监控主要包括输血反应观察和报告、输血后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输血质量。
2.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和落实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输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包括设备的定期校验、试剂的验收及储存管理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评价,定期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4.异常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输血错误的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对于异常事件,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采取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事件处理等。
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二、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输入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疾病史等。
同时,将输血设备和试剂的信息录入系统。
2.选择根据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的信息,进行献血者的筛选和样本的适配。
确保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符合标准要求。
3.检测对献血样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传染病筛查等。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五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____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____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临床用血前评估(一)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证,适应证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三)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用血后效果评价(一)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二)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三)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四)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二)为安全、有效、科学用血,临床医师输血治疗过程中应严格守以下规定,确保输血安全:一、用血前评估,内容包括: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一般体格检查;6、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7、用血前重要器官功能评估;8、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效果评估管理制度
输血效果评估管理制度背景目的本文档旨在介绍并规范输血效果评估的管理制度,旨在提高输血程序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率性。
管理制度的要点1. 输血效果评估标准:明确制定输血效果评估的标准和指标,包括血液恢复情况、病情变化等,以便评估输血的疗效。
2. 输血前的评估要求:规定进行输血前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保输血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3. 输血程序的规范:明确输血的程序和操作规范,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输血后的处理等,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 输血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明确输血效果评估的时间点和方法,包括术中评估和输血后的动态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5. 输血效果评估的记录和报告:要求完善的输血效果评估记录和报告制度,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质量控制为确保输血效果评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 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意识,使其能够正确、规范地执行输血效果评估流程。
2. 审核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对输血效果评估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经验总结和改进:定期总结和分析输血效果评估的结果和经验,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结论输血效果评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对于提高输血程序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档提供了基本的管理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作为建立输血效果评估管理制度的参考。
希望通过该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输血程序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为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和有效性,建立的一套评估和评价血液使用的制度。
该制度对临床用血的需求进行评估,血液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旨在确保血液的科学合理应用,提高血液使用的效果。
一、临床用血评估制度1.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评估小组,由血液科、输血科、临床治疗科、药学科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定期对血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血液使用的指南和流程。
2.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血液需求、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时机的确定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和生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患者的用血符合指南要求。
3.血液需求评估的指导原则是“无血不输,少血少输,多血多输”。
遵循安全用血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指征来决定输血与否以及输血的数量。
4.评估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确保血液的供应和患者的需要相符合。
1.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效果评价小组,由临床医生、血液科医生、实验室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
定期对用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内容包括血液使用后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Hb值的提高情况、疾病状态的改善等。
需要将评价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和手术效果进行对照,判断血液使用的有效性。
3.用血效果评价的指导原则是“输血能少则少,少则早,早则获益”。
要遵循安全用血的原则,尽量减少用血的数量和频次,尽早进行输血,降低输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评价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建立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监控血液的使用情况,确保血液的合理应用。
评估和评价结果能够指导医生的临床决策,提高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能促进医疗机构内部各个科室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血液使用的效率和质量。
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加强临床合理用血,减少输血风险,了解输血治疗效果,节约血液资源,根据相关管理要求制订本制度。
2、参考文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184号)《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卫生部令第85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184号)《浙江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基本建设规范(试行)》 3、作业内容:3.1流程图3.2权责3.2.13.2.23.2.3临床医师3.2.3.13.2.3.23.33.3.1输注红细胞3.3.1.1按照输血指证输血,在输注完毕后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检查血常规,判断输血效果。
3.3.1.2红细胞输注无效: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引起。
多数为免疫性因素。
多次输血、直接抗人球试验阳性结果易引起红细胞输注无效。
临床医师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用血,尽量减少输血次数。
3.3.2输注血浆:按照输血指证输血,在输注完毕后观察病人出血等症状有无改善,检测凝血功能常规,判断输血效果。
3.3.3输注血小板:按照输血指证输血,在输注完毕后观察病人出血等症状有无改善,检测血小板计数,判断输血效果。
3.3.3.1血小板无效输注3.3.3.1.1血清学检测无HLA抗体,则不必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
3.3.3.1.2输HLA相合血小板,密切观察输注后的效果。
预防性输注最好做输血后1h和24h血小板计数。
效果差寻找原因,有非免疫因素、HPA不合及ABO 不合等。
3.3.3.1.3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应包括HLA和HPA均能达到配合,3.3.3.1.4有些患者发生了HLA/HPA同种免疫,又找不到合适供者,处理非常困难。
3.3.3.1.5非免疫因素所致无效输注是增加血小板输注次数或增加血小板输注剂量。
3.3.3.1.6供者选择:3.3.3.1.6.1选择ABO血型相同及HLA相合供者血小板输注;3.3.3.1.6.2 RhD阴性的育龄妇女(包括女童)应避免使用RhD阳性供者的血小板;3.3.3.1.6.3相合者的选择可通过血小板交叉配型或HLA-Ⅰ类抗原分型;3.3.3.1.6.4供、受者HLA-Ⅰ类抗原匹配程度越高,输注效果就越好;3.3.3.1.6.5若为HPA抗体,最好选择家庭成员作为供者,并对所供血小板进行辐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制度
1.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2.使用范围:适用于各临床用血科室对所有输血患者的效果评估和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
3.定义:无
4.内容:
4.1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方法
在每次实施输血(24小时内多次输血按1次算)后24~72小时,对单一实验室指标改善,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作评价。
4.2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指标
4.2.1 红细胞输注
4.2.1.1 实验室指标
A. 精确计算: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复查Hb值,并与输血前比较,倘若未达到预期值则判定输注效果不佳。
计算公式:Hb预期升高值=[献血者Hb(g/L)×输注血量(L)/患者体重(kg)×O.O85(L/kg)×90%]。
注:输注血量指全血红细胞折算成的对应全血量,对于儿童患者应将公式中的常数0.085改为0.09。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60kg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3U)大约可使Hb值升高10g/L。
C. ≤24小时内的多次输血按1次算,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后方可评估。
4.2.1.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同时改善或消失。
4.2.2血小板输注
4.2.2.1 实验室指标
A. 精确计算:Plt增加校正指数(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
注: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
最低有效指标:输注后1小时CCI≥7500/uL 或CCI≥7.5×109/L;输注后24小时CCI≥4500/uL或CCI≥4.5×109/L。
B. 粗略计算:一般体重为50kg的患者输注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可使Plt增高30×109/L。
C. 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4.2.2.2 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4.2.3 血浆与冷沉淀输注
4.2.3.1 实验室指标
A.精确计算: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按新鲜冰冻血浆(FFP )15mL/kg或冷沉淀15IU/kg, 每12小时输注1次,连续输注2次,Ⅷ因子活性可增高30%。
B. 粗略计算: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
4.2.3.2 临床症状与体: 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4.3 输血后疗效评价的实施
4.3.1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和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患者进行相应项目的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等,观察实验室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4.3.2 负责医师应当在输血后24~72小时内,依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是否改善,作出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应记入病历。
4.3.3 如未达到治疗效果或输血无效,应当与输血科共同分析原因并研究确定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4.3.4 术后患者也需要及时复查,评价术中用血效果并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4.3.5 观察输注过程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影响到输血效果等。
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4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及记录
4.4.1 输血治疗有效
4.4.1.1 输用红细胞Hb值升高达预期目标(获取输血前、后检测结果,理论值:成人输悬红2U或洗红3U, Hb值升高10g/L),临床缺氧症状改善或消失。
4.4.1.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血小板值、凝血项(INR值)、TEG检测(R值、MA值等)大致恢复正常,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4.4.2 输血治疗部分有效
4.4.2.1 输用红细胞Hb值有升,但未达预期目标,临床症状部分改善。
4.4.2.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血小板值、凝血项(INR值)有升
高,但未达预期目标,临床症状部分改善。
4.4.3 输血治疗无效
4.4.3.1 输用红细Hb值不升或降,临床症状未改善。
4.4.3.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检测值不升或降,临床症状未改善
4.4.4 无法评估
4.4.4.1 输用红细胞后无实验室检测数据,未评估临床症状。
4.4.4.2 输用血小板、冷沉淀或新鲜鲜血浆后无实验室检测数据,未评估临床症状。
4.5 临床医生应将患者输血有效性评价记录在病程中,随病历保存。
5.参考文件:
5.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5.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5.3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第2-13部分:患者服务临床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