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实施输血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仔细评估,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

二、输血前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体重、心肺功能、有无心血管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或高代谢性等基础疾患、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2)既往史:有无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妊娠史、药物过敏史;3)血容量、贫血种类、可能原因、自然及预计病程;4)失血量、失血速度、失血程度、临床控制出血的能力;5)出、凝血功能;6)患者代偿和耐受能力;7)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Hb、Het、PLT、APIT、Fg、FF、FDP、D-D二聚体等;8)手术因素:手术的方式、部位、切创面大小、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出血量预计、渗血量、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术中控制出血的能力、麻醉技术等:9)术后是否继续出血、出血引流量;10)减少异体输血的血液保护方案:如其他纠正贫血的治疗;严格止血和减少出血的措施;自体输血等;11)用血品种、用血量、输血时间、输血紧急程度;12)各种远、近期利弊与患者预期临床转归。

三、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输血评估指征实施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临床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应在90%以上、成分输血率在99%四、临床每次输血治疗后应进行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率应在90%以上.五、输血疗效评价内容: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转归;1)临床评价:贫血症状、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出凝血功能、止血效果等。

2)实验室检查:①输注全血、红细胞制品:复查血常规、必要时检测血气分析;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复查出、凝血功能;③血小板制品:复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六、若怀疑临床输血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七、输血疗效评价内容应记录在相应输血病程记录内;八、临床每次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在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输血疗效评价。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一、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及相关规定,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二、临床医师申请输血前应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急诊抢救患者输血除外)和病情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见附件1)三、临床医师必须根据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决定输血品种和输血量。

各血液品种的输注指征见附件2)四、输血后,临床医师必须对输血效果做出评价,输血后效果以“有效”或“无效”描述。

(评价指标见附件3)五、对输血治疗无效的患者需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输血方案,避免无效输血。

六、对术中红细胞用血量超过申请用血量3单位的病例,需分析原因,进行病例讨论并记入病历。

七、临床医师对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必须记入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并保留相应的检验报告(急诊抢救患者输血可无输血前检测报告)。

八、用血适应证合格率应100%达到相关标准,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将临床用血适应证合格率纳入输血质量考核范围。

附件1: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指标一、申请输红细胞类血液,必须检查患者Hb、Hct,评估患者有无出血或溶血状况、心肺情况和组织供氧情况、对失血或贫血的耐受力等。

二、申请输血小板,必须查血小板计数,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预期做外科手术等。

三、申请输血浆及冷沉淀,必须查PT、APTT、FIB,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或创面有无弥漫性渗血。

附件2:各血液成分输注指征一、红细胞(一)外科: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不必输注。

2.血红蛋白<70g/L,考虑输注。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内科: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和评判指标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判断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效果。

这个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输血决策和评价输血成效。

首先,临床输血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确定合适的输血量。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凝血功能、自身的输血反应史以及临床症状等。

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比容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医务人员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其次,输血成效评判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评判指标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生命体征、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善可以反映出输血治疗的效果,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的稳定与否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症状的改善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临床病情。

同时,注意观察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在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情况等。

二、及时评估,及时进行评估,判断输血治疗的效果,调整输血计划和治疗方案。

三、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从多个方面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效果。

四、注意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实施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成效评判制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医疗标准,确定适用的评估指标。

二、落实评估记录的要求,建立患者的评估档案,记录每次输血治疗的评估结果和评判结论。

三、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评估和评判的认识和水平。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机制,通过专家协商和共同决策,提高输血评估和评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之前和之后进行评估和评价的一种规范化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用血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宜、安全和有效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以下是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血液需求评估:通过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紧急程度。

2.血液成分选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特殊需求,评估并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

3.输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风险等,以及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

4.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相关指南和规范,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接受输血的适应症要求,并给予输血的决策建议。

5.血液产品质量评估:评估所使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供血者的献血历史、病毒和细菌感染标志物筛查结果等。

二、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1.输血反应监测: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2.患者血液状况评价: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血液参数和功能是否得到改善,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输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改善贫血症状、恢复组织灌注、提高血氧饱和度等。

4.输血并发症评估:对输血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评估和记录,如感染、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上所述的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质量的控制。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传染性疾病、过敏反应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套完善的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旨在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流程,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二、临床输血评估制度1. 输血指征的确定(1)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医生的评估,确定输血指征。

(2)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时,可考虑输血。

(3)患者在手术、创伤、急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根据需要可给予输血。

2. 患者知情同意(1)在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认了解输血的相关信息。

3.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1)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血型的正确性。

(2)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验证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的相容性。

4. 输血前的检查(1)检查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和家族史,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风险。

(2)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安全性。

5. 输血设备和用品准备(1)准备合适的输血器具,如输血袋、输血针、输血器等。

(2)确保输血设备和用品的清洁、无菌和有效期内使用。

6. 输血操作流程(1)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顺利进行。

(2)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输血效果评价制度1. 输血后监测(1)输血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输血效果评估(1)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出血控制等情况,评估输血效果。

(2)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记录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J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J的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二、本制度规定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制度执行。

四、临床用血前评估: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严格按照≪xx市第五人民医院输血指征评价指标》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适应证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3.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4.患者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5.医师在择期手术或计划用血患者需要用血时尽可能要求患者家属进行互助献血。

6.申请红细胞类血液,必须进行患者Hb,HCt检测,评估患者有无出血或溶血,心肺功能情况和组织供氧情况,对失血或贫血的耐受力等。

7.申请血小板,务必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预期作外科手术等。

8.申请输注血浆及冷沉淀,必须查PT,APTT和Fib,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或创面有无弥漫性渗血。

五、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尽快给患者开急查血常规医嘱复查血常规,并切实落实到位。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评估内容1.输血前评估: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内容。

病史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输血史以及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反应的评估;体征评估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功能、循环状态等方面的评估;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鉴定、血型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

2.输血后评估:包括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并发症的评估。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主要包括监测输血速度、观察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发症评估主要包括输血后发热、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评估。

二、评估指标1.输血前评估指标: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免疫学检查等。

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确定患者的血型,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抗体筛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与输血血液制品相匹配的抗体,以避免输血过程中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学检查用于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情况,以判断患者对输血的耐受性。

2.输血后评估指标:体温、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尿量等。

体温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的表现之一;血压和心率异常可能是输血反应、输血过量等问题的表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反映输血的效果;尿量的监测可以判断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肾功能损害等情况。

三、评估方法1.临床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输血过程中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2.实验室检测法:通过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感染标志物检测等,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填写相关的输血效果评价问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感受,评估输血效果的满意度。

以上是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输血前后的评估和评价,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输血效果。

同时,对于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临床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定义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中一项重要的医疗制度,旨在确保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该制度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风险评估、输血效果评价、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感染预防、输血记录管理、输血定期培训与考核以及输血满意度调查。

1.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适应症评估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时,根据其病情、生理状况以及输血指征,对是否需要进行输血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需考虑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生命体征、年龄、体重等因素,以及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

2.输血风险评估输血风险评估是指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免疫状况、感染史、血型等,以及可能影响输血效果的并发症。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降低输血风险。

3.输血效果评价输血效果评价是指在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输血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水平、生理功能等。

此外,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对输血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异常反应。

处理流程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发生时间、进行相应处理并追踪观察等。

同时,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5.输血感染预防输血感染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因输入感染性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采用无菌技术采集、储存和处理血液及血液制品;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以及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等。

同时,应定期对输血相关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6.输血记录管理输血记录是指对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管理的过程。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献血者信息、血液类型、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更新,以便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输血情况。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以及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规范化制度。

输血前评估是指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以确定是否适合输血,并且评估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输血前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家族史等。

2. 实验室检查: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血型、交叉配血等。

3. 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体温、血压等。

4. 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等。

5. 患者的意愿和知情同意:医生需向患者详细介绍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输血后效果评价是指对输血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价,以确定输血治疗的效果,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输血后效果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血压、体温、脉搏等。

2. 实验室检查: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血型等。

3. 注意并记录可能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4. 根据输血后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进一步输血、调整输血速度等。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同时,这一制度也可以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决策,并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科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二、除以下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制度执行。

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八小时之内必须由临床医师给患者开急查血常规医嘱并切实落实到位。

五、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和/或“南昌市第九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一份作为科室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另一份送质控科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质控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简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信息收集:在输血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详细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史、化验检查结果等。

2.临床评估: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血液学指标、体征、症状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输血的数量。

3.输血指征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护人员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阈值、失血量过多等。

4.输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治疗的目的,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包括输血的血型、交叉配血等。

5.输血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感染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6.输血风险告知: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输血治疗的风险,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期限和方式: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设定观察期限,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如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2.临床症状评价:在输血治疗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如是否发热、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

3.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评价,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等。

4.输血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如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回升、出血症状是否改善等。

5.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用血结果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原因、输血血型、输血量、观察结果等。

通过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评估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五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五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____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____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临床用血前评估(一)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证,适应证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三)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用血后效果评价(一)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二)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三)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四)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文(二)为安全、有效、科学用血,临床医师输血治疗过程中应严格守以下规定,确保输血安全:一、用血前评估,内容包括: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5、一般体格检查;6、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7、用血前重要器官功能评估;8、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一、临床用血评估制度1.评估内容(1)确定血液丢失量: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创伤及其他血液丢失的情况,确定患者的血容量损失情况。

(2)血红蛋白水平: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3)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或病理情况导致的贫血。

(4)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等因素,评估输血的安全性及潜在风险。

2.评估结果(1)输血指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血液输注。

(2)输血种类:根据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原抗体情况,确定输血的种类。

(3)输血量与速度:根据患者血容量丢失情况和血红蛋白水平,确定输血的量和速度。

用血效果评价是指在患者接受血液输注后的一定时间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评估,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评价指标(1)Hb水平:检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输血后患者的贫血情况。

(2)症状改善:检查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如疲乏、乏力、头晕、心悸等。

(3)体征改善: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黏膜湿润度、皮肤弹性等情况,评估液体代谢和组织灌注改善情况。

(4)实验室指标:观察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评价结果(1)用血效果良好:患者的贫血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水平达到预期范围。

(2)用血效果不佳:患者的贫血症状未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水平未达到预期范围。

(3)不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明确用血的指征、种类、量和速度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提高输血效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通过用血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完善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对于临床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为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和有效性,建立的一套评估和评价血液使用的制度。

该制度对临床用血的需求进行评估,血液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旨在确保血液的科学合理应用,提高血液使用的效果。

一、临床用血评估制度1.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评估小组,由血液科、输血科、临床治疗科、药学科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定期对血液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血液使用的指南和流程。

2.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血液需求、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时机的确定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情况和生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患者的用血符合指南要求。

3.血液需求评估的指导原则是“无血不输,少血少输,多血多输”。

遵循安全用血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指征来决定输血与否以及输血的数量。

4.评估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确保血液的供应和患者的需要相符合。

1.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效果评价小组,由临床医生、血液科医生、实验室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

定期对用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内容包括血液使用后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Hb值的提高情况、疾病状态的改善等。

需要将评价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和手术效果进行对照,判断血液使用的有效性。

3.用血效果评价的指导原则是“输血能少则少,少则早,早则获益”。

要遵循安全用血的原则,尽量减少用血的数量和频次,尽早进行输血,降低输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4.评价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建立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监控血液的使用情况,确保血液的合理应用。

评估和评价结果能够指导医生的临床决策,提高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能促进医疗机构内部各个科室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血液使用的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

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征
1。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

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

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

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

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

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

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

严格控制〈600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ml 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

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

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
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

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