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2. 能够理解和解读《清明上河图》这幅中国传统名画。

3.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

2. 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和画面内容。

3. 学习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1. 《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或幻灯片。

2. 课件或教学素材,包括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纸和铅笔,让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清明节: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个节日中所做的传统活动。

2. 引入《清明上河图》: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学习《清明上河图》(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分析画面内容: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画面中的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了解画面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生活。

3. 解读画面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帮助他们理解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艺术欣赏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表达自己对画面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2. 学生绘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或人物,进行绘画创作,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3. 学生评价作品:引导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四、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小结课堂内容: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确保学生对清明节和《清明上河图》有基本的了解。

2.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和其他著名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化。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清明节和《清明上河图》的理解,进行绘画、写作或手工制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与反思第【1】篇〗古诗《清明》教案一、古诗教案的特点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教学方法有创新。

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二、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说课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说课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说课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说课第【1】篇〗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大意,并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品位诗歌丰富的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幅图,描绘的是中国哪些传日吗?〔通过,激发学生对于了解传统几日的热情,从而引出清明节)2、播放微课视频,导入古诗《清明》,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3、介绍“清明〞清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季。

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春。

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

人们把他与杜甫并提,称为“小李杜〞。

5、读诗〔1〕依照课本,自学古诗“老师待会儿要提问哦,认真看,可以读出声音来的〞〔2〕找同学,读古诗――“好,读的非常好!〞“有哪位小朋友感觉自己比他读的还要动听?大胆的举手!〞“好,我们为她的勇气,鼓掌!〞6、解释具体字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A、“雨纷纷〞――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图画上显示的〕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雨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B、“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心里十分的哀伤、痛苦。

C、借问:请问D、“牧童〞――放牛的小孩儿;“遥指〞――指向远方;“杏花村〞――杏花盛开的地方7、简述诗意:〔注意看背景图〕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请问哪里有喝酒的地方?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

〔欣赏〕“诗中哪一句,没有在图画中表现出来?〞――“路上行人欲断魂〞8、思考: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春。

可诗人为什么“欲断魂〞可能由哪些原因?诗人又是怎样消除忧伤之情?大家分组来讨论一下:借酒浇愁A、思念亲人,思念故友B、郊游无人陪伴C、踏青却没有找到春天的痕迹8、分组合作,探究、小结。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精品教案1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精品教案1

《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三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课件。

学生:预习《清明》,搜集和清明有关的资料。

(清明的起源、活动习俗,有关诗词、谚语等。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描述节日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突破方法:先让学生结合诗句、注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注释、插图,借助古代清明习俗图片、《清明上河图》中再现的清明情景理解诗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以读悟情,借助音乐想象诗境,教师给诗谱曲,以唱悟情。

一、激趣导入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二十四节气吗?(点名背→齐背)师: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清明)2、导入新课师:唐代有一位诗人写过一首诗,诗名也叫清明,(板书:清明),读题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名学生说)二、学习古诗师:接下来让我们去这首诗中寻找答案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让我们来了解学习古诗的六步骤,齐读:知诗人→解释题→明诗意→读诗韵→想诗境→悟诗情。

1、知诗人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是的作者杜牧,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人的信息。

(出示: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擅长写抒情诗,代表作有《感怀诗》、《雪中书情》等。

42岁时被派到到安徽池州(今安徽贵池)做官,传说他曾经过金陵(今南京)杏花村饮酒。

)2、解释题师:我们刚学过《元日》,《元日》这个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春节的情景,你从《清明》这个诗题读懂了什么?(出示)(告诉我们诗所写的是清明节的情景)。

3、读诗韵(1)自.由读师:我们一起来看诗人写了清明节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借助拼音将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

(2)点名读,会读三个生字,将诗句读正确、通顺。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认“魂、酒、牧”3 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 个字。

2. 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魂、酒、牧”3 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 个字;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
1. 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

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清明简介)
课件出示: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 月5 日前后。

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新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清明》公开课一等奖 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清明》公开课一等奖 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三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难点名称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本诗语句通俗易懂,但对于“纷纷”“断魂”等词语,有些同学不易理解,需要教师加以点拔。

诗中蕴含的情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师要结合当时的时间、天气等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清明节悼念亲人、出门在外孤独凄凉等感受不太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点拔引导。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插图、改编情景短剧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优美画面。

2.通过多读古诗,在读中理解感情诗意和诗中情感。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谈话激趣: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这一天,人们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在清明节里,唐代大诗人杜牧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让我们读一读他的作品《清明》吧!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初读古诗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清明》,要求: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诗人心情的词语。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细雨不停地下。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解析:这句诗点明了当时的时间和天气。

“纷纷”一词不仅形容春雨的意境,还写出了雨中行路者纷乱的心情。

)2.学习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指伤心欲绝。

诗意: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解析: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不能回家乡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本来就难受,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细雨纷纷,让诗人衣衫尽湿,他触景伤怀,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因此,“断魂”一词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当时沉痛悲伤的心境。

)3.学习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请问。

古诗《清明》教案

古诗《清明》教案

古诗《清明》教案篇一:古诗《清明》教案教材分析:这首古诗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欲、魂、借、酒、牧” 5 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清明》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2、你了解清明节吗?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5、了解作者;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小学部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

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

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

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诵读、想象、感悟”为主,达到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进而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品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心”。

2.抓住关键字词,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诵读赏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清明节等有关资料,完成导学案;积累背诵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清明,走进诗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清明节就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让我们一同走近它,走进一首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1.“清明节”知多少交流对“清明节”的认识,包括清明节来历、风俗习惯等。

2.介绍杜牧【设计意图:了解清明节,了解诗人,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清明,感悟诗情学习古诗,只是读一读理解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细致品味,才能品出古诗的意境,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精妙。

1.细读古诗,自主学习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2.提出疑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交流诗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说说理由。

例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想象当时的情景,牧童会说些什么呢?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共赏古诗⑴“雨纷纷”一词写出了什么?资料补充: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小学清明古诗的教案

小学清明古诗的教案

小学清明古诗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清明》。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古诗《清明》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清明》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与清明节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与古诗的联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诗《清明》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清明》。

三、诗句解析(10分钟)1. 逐句解析古诗《清明》的意义。

2.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意境感悟(5分钟)1.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古诗《清明》所描绘的画面。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清明》所表达的情感。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六、背诵练习(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清明》。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向学生推荐其他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背诵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清明》的理解和感受。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9 古诗三首清明 说课稿+反思

9 古诗三首清明 说课稿+反思

9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反思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课文《清明》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二、说学情本篇课文适用于三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理解简单的文章。

但是,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掌握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汉字和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汉字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清明节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游戏导入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们回顾以前所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并找出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清明",顺势来介绍“清明”,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古诗《清明》。

板书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②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2、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清明》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清明》这首古诗的意境和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歌全文朗读及节奏感知3. 词语解释与句意理解4. 诗歌意境的探讨与感受5. 诗歌背后的文化知识拓展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抽象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和习俗,引入古诗《清明》的学习。

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杜牧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3. 诗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4. 词语解释: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句意理解:逐句解释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6.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7. 拓展活动:介绍清明节的其他习俗和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诗歌《清明》作者:杜牧关键词语:清明节、行人、欲断魂、酒家诗歌结构:四句一首,押韵格式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清明》。

2. 用自己的话描述《清明》的意境,并画一幅与之相符的图画。

3. 搜集有关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知识,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用性。

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节奏,增加互动环节,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明节扫墓、踏青等传统习俗的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清明节的气氛和文化意义。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

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

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

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想象画面。

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

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

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

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

有作“消魂畅快”解。

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

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

”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

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

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

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四、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改编的三言诗、五言诗等中再次感受诗的不同魅力与意境;让孩子自编几言诗,读各种诗,体悟生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活动过程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4、(1)出示人民*的课件同时播放*树立纪念碑的录音,教师讲述:*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9、放彩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2】篇〗一、设计意图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二、活动目标1、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

古诗三首《清明》说课稿09《清明》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清明》。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清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围绕深厚的传统文化展开,旨在通过古诗及历史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清明》这首小诗中,诗人杜牧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急切返家祭祖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乐学善思,他们对古诗并不陌生,但对古诗深层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对于古诗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学情的把握。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处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人的心情,感知诗歌大意。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

为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

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出示传统节日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传统节日。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一)、出示,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你在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

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教案

清明【教学目标】1.会认3个字,会写6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书写指导:“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清明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清明公开课教案

28《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核、妻”等10个生字。

正确读写“枣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观察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枣核)你们见过枣核般大的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指名认读。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多音字折zhē:折腾折跟头zhé:折断损兵折将shé:折本枝折花落涨zhànɡ:涨红头昏脑涨 zhǎnɡ:涨价水涨船高3.理解词意(借助图片理解,可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犁,衙役,缰绳,钱褡,惊堂木三、整体感知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互相评价,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枣核”指的是什么?(2)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生汇报交流。

四、品读感悟(一)学习第1-2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从第二自然段“枣核”的话中可以体会出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出示第二自然段。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第【1】篇〗活动反思: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

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

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

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第【2】篇〗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

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

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

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

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

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

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

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反思第【3】篇〗又就是一个清明时节,或许对我于来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清明节,第一个在爷爷离开后的清明节,在这个“雨纷纷”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有那种“欲断魂”的`感觉……窗外下着蒙蒙细雨,不时有几阵风吹过耳际,带来几丝寒意。

此刻,我眼前又映出爷爷那张慈祥的布满皱纹的脸,耳边又响起爷爷最常说的那句话,“要好好学习啊!”可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六个月后的今天,我却再也听不到这句话了呢?为什么?时光总就是来匆匆,去匆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1篇】
《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清明》。

3.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4.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节日情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马上要迎来了一个节日,是什么什么节日?(清明)
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风俗。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揭示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学
习古诗】
(二)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1、多媒体出示会认字“魂、何、酒、牧”,老师讲解“欲”字与“牧”的区别,指导“魂”的书写。

2、正确朗读《清明》,注意停顿。

3、当堂小测验:判断对错。

(1)“猎问洒家何处有”一句中没有错字。

()
(2)“欲”的的拼音是yǜ。

()
(3)“清明”一诗写的是关于清明节的场景。

()
(三)朗读感悟,梳理意境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朗读圈画。

(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0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3)诗人出现这样的心情后是怎么做的?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梳理内容。

(四)品味诗句、感受诗意
1、逐句品析词句。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1)结合,理解“纷纷”一词。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2)指名理解诗句意思。

(3)补充资料:“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1)理解“欲断魂”词意。

通过品味这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3)补充资料:杜牧当时的写作背景。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1)朗读指导问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2)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第四局:“牧童遥指杏花村”
(1)牧童是怎么回答的?(遥指)为什么“遥指”而用“说是”?(2)体会画面,理解诗意。

2、全班齐读。

3、小组讨论: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气氛?
4、课堂达标:
(1)这首诗描写()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

(2)根据,背诵《清明》。

(五)拓展迁移
1、课件出示:《乞巧》。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它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2、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清明
雨纷纷哀伤
欲断魂
借问希望、振奋
遥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2篇】
古诗《清明》教案
一、古诗教案的特点
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

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

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教学方法有创新。

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
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二、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清明》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第3篇】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同时播放毛主席树立纪念碑的录音,教师讲述:毛主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英雄,并在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2)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