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合集下载

应激适应模式——应激反应

应激适应模式——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是对应激的反应。

分⼆类:
(⼀)⽣理反应
当机体受到应激原的刺激后,机体会发⽣⼀系列的变化: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到⾎液中,⼼率加速,⾎压升⾼,提⾼反应速度;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加快了⾝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了能量消耗并转化成⾝体活动;⾎液从消化系统等转⼊呼吸、运动系统;性激素产⽣减少等。

短时间内这些反应有利于对抗应激原。

长期持续反应则会导致多种疾病,如⼼脏病、中风等⼼脑⾎管疾病及消化、代谢、性功能疾病等。

上述⽣理反应是⾝体⾯对威胁时的⼀种准备状态,其本质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普遍唤起,⼀旦威胁过去,此反应就消失。

在应激原持续作⽤下,出现⼀般性的长期躯体反应,Selye称之为⼀般适应综合征(GAS)。

GAS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警戒期、抵抗期和耗竭期。

(⼆)⼼理反应
有积极的⼼理反应和消极的⼼理反应。

1.积极的⼼理反应:是指适度的情绪唤起,注意⼒的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

此反应有利于⼈对应激原的正确评价、应对策略的选择和应对能⼒的发挥。

2.消极的⼼理反应:是指过度的情绪唤起,造成⼈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此外还有认知能⼒降低,⾃我概念不清等。

此反应防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的发挥。

消极的⼼理反应对⼈的有害影响可分为: (1)认知影响
(2)情感影响
(3)综合⾏为影响。

11.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第一节概述 (1)

11.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第一节概述 (1)

第四章情绪与心理健康第一节概述思考:说到情绪,你想到人什么?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古往今来,文学、艺术都用大量笔墨描述人们的情绪状态,正是由于有了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人们的生活才显得丰富多彩。

例:喜: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陶陶然乐在其中。

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怒:怒发冲冠……诗言志,词言情。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外界刺激)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客观事物经常没有好坏之分,但人的情绪有消极积极之分。

(二)情绪的要素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由三种要素共同构成:1.主观体验: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会体验到积极情绪,如喜爱、崇敬、高兴、幸福、兴奋、快乐等;需要不能满足时,会体验到消极情绪,如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

2.生理唤醒:紧张激动时身体、声音发抖,激动兴奋时心跳加快,悲伤时心像压了石头等。

3.外部表现:主要有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和动作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人真正悲伤的时候,嘴唇的角落都会不自主地往下垂,模眉冷对表示敌意,语调表情:语言表情指的是情绪在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现。

例如,高兴时,悲哀时语调低沉、缓慢动作表情: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大家下课搜集,做课前演讲。

(三)情绪与情感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受人的生理性需要制约,而情感受人的社会性需要制约。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

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应激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它是人们对于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是动物和人类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这些生理变化不仅能够让人们迅速适应外界环境,还能响应身体处于威胁中时所需的行为反应。

本文将从应激反应的定义、机制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应激反应的定义应激反应是指生物在遭受外界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正常情况下,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适应外界环境,并提高身体的工作效率。

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二、应激反应的机制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相互协调。

当身体感受到威胁时,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释放出催化剂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些激素能够刺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生理反应,从而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应激刺激。

此外,应激反应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

长期或过度的应激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疾病。

因此,应激反应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

1.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的强度和种类对应激反应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紧急事件或面临威胁的环境会引发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应激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有些人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为镇定。

3. 情绪状态:个体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应激反应。

情绪较为紧张或焦虑的人更容易产生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4. 应对方式:应对应激刺激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应激反应的产生和缓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放松技巧等,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应激刺激。

总结:生理学中的应激反应是机体在面临外界威胁、压力和挑战时所展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

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

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理论:身体和心理对压力的反应应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在面临压力时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应激反应的概念、应激反应的类型、以及应对压力的方法。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应激反应是指当人们面临外界压力和威胁时,身体和心理系统出现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是生理上的(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心理上的(如焦虑、抑郁),并且每个人的反应方式可能不同。

二、应激反应的类型应激反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生理反应。

1. 认知反应认知反应是指人们对于压力事件的主观认知和思考过程。

当面临压力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紧张或有挫败感。

此外,在认知反应中,人们还会评估压力事件的威胁程度和自身应对能力的可行性。

2. 情感反应情感反应是指人们对于压力事件产生的情感体验。

常见的情感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

这些情感反应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情绪调节对于缓解压力非常关键。

3.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身体对于压力的自动生理反应。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身体会释放一系列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应对压力。

这些生理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等。

三、应对压力的方法面对压力,人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应对应激反应,以保持身心健康。

1. 寻求支持与亲友、专业人士或支持团体分享自己的压力和困惑,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这样的交流和接受他人的支持可以减轻情感负担。

2. 改变认知采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评估和应对压力事件,可以帮助缓解对压力的认知反应。

比如,培养乐观的态度和鼓励自己,可以增加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运动和放松体育运动和放松技巧(如呼吸练习、冥想)可以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感,促进身心健康。

4.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积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健康饮食、充足睡眠和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可以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三)应激的“过程”模型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应激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躯体性应激源 对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2. 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2. 应激生理中介相关成分
二、应激的生理中介
(一)应激系统
医学心理学(第7版)
(5)性腺轴: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来自这个轴系的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对性腺轴的功能产生影响,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的减少,繁殖能力受损。(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时肾脏可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通过肾脏排泄水、钠减少。(7)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对不同应激的反应有所差别,如当暴露于不可控制的应激刺激时,一开始使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疾病的易感性提高,而随后可能反应为免疫功能增强或紊乱。应激使大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致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二、应激源的研究
医学心理学(第7版)
1. 国外有研究显示,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例如配偶的死亡,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有人对配偶死亡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居丧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2. 国内的研究发现,对疾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是:①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②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③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1.4 应对
(2)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
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 当作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 似,但“否定”不是有目的地忘却,而是将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1.2 应激的过程
(3)
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免疫系统并非功能自主的独立体,而是与中枢神经 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
一般认为,短暂、不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轻微应激对 免疫应答呈抑制趋向;中等强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高强度应激则显 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但长期较强烈应激可损害下丘脑,导致皮质激素 分泌过多、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从而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 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粒细胞减少和阻滞中性粒 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降低 机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的能力。
1.2 应激的过程
除上述因素外,心理防御机制在评价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 过程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 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 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 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1.2 应激的过程
(三)应激反应
1.应激的生理反应
(1)
1.2 应激的过程
2
适应不良
持续的高强度应激会使人适应不良,造成个体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引起心理和生理上 的病理性改变,或加重已有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成为个体身体不适、精神痛苦的 根源。
1.3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心理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目录•应激概述•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总结与展望01应激概述应激定义及分类应激定义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重大变化的环境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的过程。

应激分类根据应激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根据应激的来源,可分为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应激源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等。

应激反应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等。

关系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外部条件,而个体的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经验等)则会影响对应激源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决定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

医学心理学中对应激研究意义揭示应激与身心健康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应激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指导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心理反应03愤怒应激源导致的挫折或攻击性行为可能引发愤怒情绪,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或暴躁。

01焦虑面对应激源时,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担忧和紧张,表现为焦虑情绪。

02恐惧当应激源具有威胁性时,人们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应激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减退应激可能导致大脑海马体等区域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记忆力。

思维僵化应激使人们难以灵活思考,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

逃避与回避面对应激源,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以避免进一步的压力和不适。

攻击与侵犯当应激源被视为威胁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攻击或侵犯行为来保护自己。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当个体经认知评价而察觉到应激原的威胁后,就会引起心理与生理的变化。

这种反应是应激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客观测量的指标。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

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

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应源的心理反应可以分期。

进入时相的顺序及每一时相的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都有较大的变动性。

影响变动的因素有:事件发生前对应激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预期、个人经历及性格类型等。

一般的顺序是:惊叫、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否认与侵入两个时相,其余时相可以不出现或不明显,时相顺序也可以变换。

这种应激时相的划分在急性应激下较为明显,在慢性应激时则不太明显。

对应激的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异常,只是在反应过度时才属病理性的。

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Cannon从动物在紧急事例面前表现出的搏斗或逃跑反应中发现,这种机制涉及同化(副交感,胆碱能)功能的抑制和异化(交感、肾上腺能)功能的激活。

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保证了动物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量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与此有关的各种内脏及躯体活动变化都遵循这一原则。

目前认为,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后果是因人而异的(与所处情境、社会角色、群体中的地位相关),因害怕丧失控是产生的战斗-逃跑的起动与杏仁核有关;而受至与群体隔离或行动受挫而致抑郁时,可能与海马及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关。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

分类:
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否认、投射、隔离、曲解。 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压抑、退行、转移、转换、反向形 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等。 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包括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1)否认 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 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眼不见为净”,“鸵 鸟政策”-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 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 如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 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
另有调查发现,不仅是配偶死亡,子女或者其他 近亲的死亡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年内的死亡率为对 照组的5倍。
2、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包括远离应激原,或改变自身条件、 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等。逃避是 最常见的表现。 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减少在家 逗留的时间,变成一个“工作迷”。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逃学等。
4、心理防御反应
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 所谓防御机制,是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 免精神上的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心 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疾病。 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在心理上进行自 我保护,犹如生理上具有的免疫功能一样。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御机制往往可以同 时起作用而呈协同关系。
1、情绪反应
(1)焦虑: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的一种紧张情绪。适 当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 当的方法应对应激原,从而适应环境,如考试焦虑。 C.D.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持续较短暂、强度多变、伴有紧张和害 怕的心理状态。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特制焦虑的人容易把本 来没有危险的事件看成危险,总是怨天尤人、恐惧不安, 容易陷入应激状态。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压力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不同。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的独立 和自我实现,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相互支持。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可能更容易面临经济和生活的压力,从而增加心理应激的 风险。
04
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应对方式的分类
积极应对
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概述
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 糖尿病等。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心理应激是身心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长期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 绪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身心疾病的治疗
治疗身心疾病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措施。
06
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
心理应激会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这些情 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认知评价
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其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性质,消 极的认知评价可能加重应激反应。
人格特质
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方式,如易焦虑、易 怒或过于敏感等。
应激反应的认知过程
注意过程
心理应激会影响个体的注意过程,使其更容易关注负 性信息或忽视正性信息。
记忆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记忆障碍,影响个体回忆和提取信 息的能力。
思维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影响个体的思维过程,使其判断和决策能力下降,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03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
不同的人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反应不 同,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应激的影 响。例如,内向、敏感、自卑的人可 能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紧张。

应激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和应激管理

应激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和应激管理

应激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和应激管理应激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应对压力、危机和逆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应激反应和应激管理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应激心理学中的应激反应和应激管理,以便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

一、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在应激刺激作用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部压力的一种适应方式,具有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特点。

1.生理应激反应生理应激反应是指在应激刺激作用下,人体各个生理系统所产生的变化。

例如,面对紧急情况时,人们的心率会升高,血压会上升,呼吸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为了增加生存机会和应对紧急情况而做出的自动调节。

2.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是指在应激刺激作用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

例如,人们可能感到恐惧、焦虑、紧张、愤怒等。

这些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对压力的评价和情绪体验。

二、应激管理应激管理是指个体积极应对压力和逆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应激反应的过程。

应激管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应激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调整应对压力的方法。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合理评估、重新解读事情等方式来重构自己的认知,从而减轻应激反应。

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应激管理的另一重要策略,个体可以通过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例如,参加运动、听音乐、与亲朋好友聊天等都可以帮助个体舒缓情绪,减轻应激反应。

3.应激释放应激释放是指个体在应对压力和逆境时采取积极行动来释放应激能量。

个体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或者娱乐方式,例如做家务、读书、画画等,以释放过剩的应激能量,以及缓解应激反应。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应激管理的一种重要资源,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心情、获得情感支持来减轻应激反应。

与家人、朋友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的应激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概述应激反应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概述应激反应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1、概述应激反应得生理与心理过程应激反应:即个体受应激源得刺激,对一些与自身存在利害关系得应激源发生相应得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包括个体心理与生理方面得反应变化。

1、应激得心理反应:个体对应激得心理反应存在积极与消极得两个方面。

积极得心理反应即大脑皮层觉醒水平提高,情绪紧张而亢备、意识清醒、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行动果断,能够准确地评定应激源得性质,作出符合理智得判断与决定。

消极得心理反应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意识不清醒,认识水平降低,情绪波动比较大,思维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判断与决策能力。

心理反应过程中与人们得心身健康密切联系得主要就是情绪与行为方面得反应与变化。

(1)情绪反应:心理应激状态下得情绪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与抑郁几种表现形式。

焦虑:就是个体预感危险来临或事物得不良后果时得紧张、担忧、急躁与不安得情绪状态。

适度得焦虑可以提高人得警觉水平,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适当提高人们对环境得适应与应对能力。

而过渡焦虑则干扰人得正常思维与行动,不利于排解心理压力。

恐惧:就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得特定危险得会受到伤害或威胁生命得逃避情绪。

愤怒:由于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受到阻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所表现得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得状态。

抑郁:消极低沉、悲观、失望、厌世、孤独无助得情绪状态。

(2)行为反应:心理应激状态下得行为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避与逃避:回避就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会出现,立即采取行动,避免与应激源得接触;逃避就是指已经接触应激源后,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两种方式都就是为了避免发生强烈得应激反应所造成得心理与身体得伤害。

敌对与攻击:敌对指个体表现出来得不友好、憎恨、怒目而视等情绪;攻击指个体得行为举止对她人构成威胁与侵犯。

例如嘲笑、辱骂别人、动手打人、毁损财物等;攻击对象可以就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一般说来,对引起愤怒得应激源发泄得称为直接攻击,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对直接得应激源发泄得,则把攻击矛头转向易于宣泄得人或物,称为转向攻击。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

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是人类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无论是面对考试、面试、工作压力、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我们的身体都会产生各种生理反应来应对这些应激刺激。

本文将简述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

当我们面对应激刺激时,我们的身体会迅速进入“应激反应”状态。

这个状态由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

当我们感到威胁或危险时,大脑的下丘脑部分会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迅速传播到全身,促使我们的身体做出应激反应。

首先,我们的心率会迅速加快。

这是通过肾上腺素的作用,刺激心脏的收缩,以增加血液的泵送速度。

这样一来,我们的身体可以更快地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其次,我们的呼吸加快。

这是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以支持身体的能量需求。

我们会深呼吸和快速呼吸,以保持氧气供应充足,以便让肌肉更好地工作。

在应激状态下,我们的血压也会显著上升。

这是因为增加了心率和紧张的肌肉会导致血管收缩,以提高血压。

这样一来,更多的血液会被输送到各个肌肉和关键器官,以保证它们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此外,我们的肌肉也会变得更加紧张。

这是身体为了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使我们更有力量和爆发力。

肌肉会收缩,以增强身体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快速反应和采取行动。

最后,应激状态下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反应,如出汗、面色苍白、消化系统活动减少等。

这些反应是身体自动调节,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与应激相关的功能上。

总体而言,应激的生理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挑战和危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机制。

这些反应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应激刺激。

然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引用参考资料:- Fink, G. (2018). Stress: Concep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Elsevier.- McEwen, B. S. (2007). 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 Physiological reviews, 87(3), 873-904.。

护理心理学_娄凤兰_第四章心理应激

护理心理学_娄凤兰_第四章心理应激

1、“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在工程学和建筑学上指“负荷”。

2、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Cannon(1932)最先将其应用于社会领域。

3、1936年,Selye首次使用“stress”这个术语,并系统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应激之父”。

4、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强调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给应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1、Selye的应激反应理论(生理模型)应激分为三个阶段:警觉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syndrome,GAS)2、应激的刺激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应激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

3、应激的心理模式此模型强调个体认知评价和应对策略在适应应激情境中的重要性。

应激源输入:中介机制、应激反应、适应结果1、应激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

2、应激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3、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1、应激源概念:应激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stressor)。

2、应激源分类:(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为:内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

外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外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3)根据个体的控制感水平分为控制性的应激源不可控制性的应激源(4)根据事件对个体的意义积极应激源消极应激源等3、生活事件(life events)(1)生活事件(应激源)与健康的关系(2)生活事件的评定生活事件评定的初级阶段,人们只注重那些较重大的生活事件,因而只统计某一段时期内较大事件发生的次数。

美Holmes和Rahe编制了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SRRS) ,成为科学、客观评定生活事件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一、应激所致的轻度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应激导致的心理障碍都是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障碍分重度和轻度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紧张、神经症、人格改变、酒精及药物依赖、适应障碍等就是最常见的轻度心理障碍。

重度障碍指重度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创作应激障碍等。

事实上,由应激导致的严重心理障碍较为少见,多是轻度心理障碍,但这种轻度心理障碍对人的影响去较大。

常见轻度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一)焦虑焦虑是一种朦胧预感,感到不幸或危险即将来临,并有可能降临在自己及家人的头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称为消极情绪焦虑。

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1)紧张,害怕;(2)烦躁不安,心神不宁;(3)担心,忧虑。

其躯体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出汗,四肢震颤,烦躁,小动作增多,尿频,坐卧不宁。

以后还可以发展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如腹泻。

此外还伴有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内心不安宁、犹豫不决,易发怒,多余动作增多等。

(二)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如情绪低落,眼下垂,语气低,话少;食欲差,消瘦,性欲低下,月经不调或停经,停止泌乳悲观,无用感;自卑,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下,绝望,消极、社会退缩。

(三)恐惧及愤怒恐惧及愤怒均表现为较高的紧张。

恐惧是自身安全及个人价值、信念受到明显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人们受到重大挫折时而产生的愤恨、气恼、敌意的情绪,同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对未来预期焦虑,有回避。

(四)其他除了上述的表现外,应激还可能会有如下的心理表现。

烦恼:表现出极大的痛苦思想,并且自己不能控制和终止。

精神紧张:常表现出内心烦躁,心理及肌肉紧张,想放松自己,但却很困难。

疲乏:常表现出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并且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

失眠:有97%心理障碍的人,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或易早醒,噩梦多;但少数人也有嗜睡现象。

神经衰弱综合症:易患神经衰弱综合症,具体表现为:无力、易疲劳、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思绪:思考效率下降,思维紊乱,忙无头绪,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

注意力: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在工作中容易出差错,严重者连有趣的电视也不能集中精力看。

工作:做事情(包括做家务)常表现出无精打采的状态,效率极度下降。

性格:性格会发生改变,少言寡语,对人对事冷淡,常回避与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

自怜:对自己感到惋惜、怜悯。

往往感到悲哀,认为自己被人愚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常常自哀自叹,并有很多申述。

二、心理中介变量对应激的影响(一)认知评价1、定义当人们面临着一个应激事件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事件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事件的性质进行判断和评估,这就是认知评价。

心理学家拉扎罗斯认为应激下的认知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和再评价。

初级评价是对事件的类型进行最初的估计,即判断事件结果的利弊,它回答的是“我是不是遇到麻烦的问题”,分良性评价和应激性评价两种。

良性评价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事件与个体无关的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事件正是个体所希望的,或中性的,或对个人应付技巧要求不高。

应激性评价在事件对个体有威胁并且应对技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发生。

当个体感到一个事件对他的身体或心理有伤害时,无论这种伤害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只要他无法有效地应对,那么就会产生应激。

二级评价是对自己使用哪些应付策略和应付措施进行判断,并对哪种措施是最有效地进行预测。

它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应怎么做”的问题。

再评价是在前两级评价的反馈基础上进行的,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也会影响对处理该事件的应对策略的知觉。

如把退休评价为消极事件时,个体会难过和失落,为了摆脱这种难过和失落,个体就会改变原先的评价,把退休评价为一件更有利的事,认为退休后能使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做更有意义的事。

2、与应激性认知评价有关的因素(1)个体自身的特点疲劳、消耗、饥饿、感染等抵抗力下降过程中;性格内向、懦弱,平时害怕各种应激的人;应付能力差、自尊水平低、心理脆弱、自我效能低下的人;生活阅历浅、没受过磨难的人,对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精神刺激也会产生应激性评价。

(2)事件的物理特征伴随不快情绪的事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可预测、不可确定的事件易产生应激性评价;消极意外的事件易引起应激评价;事件解决要求具备机体没有的知识时,易产生应激评价;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意义的评定,消极的意义评定定易产生应激评价。

(二)社会支持与应激1、定义社会支持是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在个体精神或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或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

它是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一个中介因素。

2、分类社会支持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或是指稳定的婚姻,或是指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为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个体对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例如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他却总是拒绝。

3、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对应激下的个体有保护作用。

4、增强社会支持的技巧两种支持中,客观支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面,没有客观支持就没有支持的主观体验和利用度。

要想增强社会支持,使自己处于一种有利的社会支持体系中,与朋友、家人、同事进行恰当的人际交往是极其重要的。

(1)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扬长避短。

(2)能控制不良的情绪:适度地情绪表现。

因地、因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

(3)加强个性修养:自尊和互尊。

(4)掌握交往技巧举止文雅,即待人接物要热情,讲究礼仪;坦诚待人:这样才能换来他人的真诚,并且可避免许多猜疑和误会;信任他人:思想上有意见时能心平气和地与之当面交谈;宽容大度:原谅别人能消除自己的埋怨情绪,人际关系就增加了一份协调;乐于助人:助人即是助己;温和中庸:态度温和,遇事不慌;忍让豁达:以忍让为前提的批评和交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自信自强:缺乏自信的人让人瞧不起。

(5)消除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性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

它很容易使人处于一种孤单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也只能独立应付。

因此要想增加社会支持,了解社会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是很必要的。

形成社交障碍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性格过于内向: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很少,这自然会影响人际交往;怯懦自卑心理:一个怯懦、自卑的人只知其短,不知其长,那么在与人交往中,自然就表现出畏首畏尾,习惯于随声附和、唯唯诺诺,这当然也不利于与人交往。

高傲冷漠:过于自信和偏激,听不进别人意见,很容易走进孤芳自赏、落落寡欢的境地。

犯忌心理:犯忌心理重的人常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这很不利于交往。

消除社交障碍的方法:充满信心: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怕议论:被虽人议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否则会影响人际协调;丰富知识:要注意扩大知识面,这样,在各种类型的人交往时,就不会因知识面过狭窄而受窘加强锻炼掌握技巧自我解脱:不要总怪罪自己。

(三)自我效能感与应激1、定义当遇到某一压力或烦恼时,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而有些人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力解决和就会这些烦恼和压力,这种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

2、功能(1)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人们就会困难时的情绪。

3、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1)让个体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2)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示范(3)指导个体树立正确的目标(4)改变消极归因,促进积极归因补充:归因当遇到某一应激事件时,人们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它的原因,然而,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发生原因有不同的推论和解释。

有些人认为它是自身造就的,而有些人认为它是他人导致的;有些人认为它是必然结果,有些人认为它是偶然因素,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就是归因。

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一般—特殊。

比如在地震中幸存的初二女生A,如果她认为是因为自己太笨,才造成自己的受伤和妹妹的死亡,就是内归因;如果她觉得地震是意外,谁都不能预测,或是房屋建筑得不够结实等就是外归因。

与外部归因相比,不幸事件后进行内部归因会使人更被动、自尊降低等。

如果她相信导致她受伤的条件是永久的,就是稳定归因;如果她认为条件是暂时,就是不稳定归因。

稳定归因能引起长期的身身脆弱感,而不稳定的归因能使人恢复正常的生活。

最后,受害者可能有一种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安全,就是一般归因;如果她认为导致受伤的事故发生的因素是有限的,就是特殊紧因。

归因风格: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常对恒定不利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坚固,对有利事件进行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归因。

相应的,悲观归因模式的人在应激下常表现为被动、失败、抑郁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非悲观模式的人则正相反。

(四)心理坚强与应激1、何为心理坚强一些看起来特别有活力,很容易从情绪困扰中走出来,应激和压力对于他们行为和情感的干扰并不明显。

这与心理学上的心理坚强有关。

心理坚强包括三个特质:控制、信念和挑战。

控制是指个人对自己行为是否能有效控制外部环境威胁的期望值,它分为内控和外控。

内控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超出人类的影响和控制之外,外控的人则认为外部事件不是被人所能控制的。

大多数人都处在内控和外控之间。

信念是对自己能否占用困难的一种看法。

挑战反映了安全、稳定和可预测性等因素对个体的重要程度。

心理较坚强的人一般相信自己能占用困难,把外在的压力和困难看做一种催化剂,认为困难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研究表明,心理坚强的人总是把压力和疾病看作一种挑战,他们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的健康情况当然要比心理脆弱的人好。

在应激或危险的情境下,心理坚强的人货币于给自己积极的暗示,采取积极的就会措施。

“我一定能挺过这关!”“只要努力,成绩会提高的!”“人生哪些没有挫折,一切都会好的。

”“失去我是她的遗憾。

”而不具备心理紧张的人倾向于夸大事情的困难,它与就会困难的消极影响构成高应激水平的核心,这种消极影响大于心理坚强所能提供的适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