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对提高物理成绩的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五分钟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五分钟说课稿范文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经典单元——《力和运动》。
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我将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力和运动》这一单元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接下来,我将介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力和运动》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力与运动的直观认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例如,我会问学生:“你们认为推动物体运动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比如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观察不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协作解决问题。
评价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我还会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合作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物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力和运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优化通过实验和探究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优化通过实验和探究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学科,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了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实验数据,并且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活动。
例如,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悬挂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弹簧的伸长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弹簧的弹性特性,还能够通过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除了实验外,探究也是优化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的学习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搜索资料、进行实验,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通过实验验证电流的流动规律。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实验和探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实践任务。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讨论,在实践中分享知识和经验,提升彼此的物理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实际应用,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物理知识。
总之,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活动。
初中物理教学优化通过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优化通过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足够的实验设备、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和单一等,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不高,实验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通过实践探索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
一、更换实验设备要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首先要有一套齐全、适用的实验设备。
传统的教学设备往往稀缺且陈旧,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探索空间。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资源,更新实验设备,提供更多种类、更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
二、多样化实验内容传统的物理实验内容通常比较简单,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给定的步骤操作,缺乏足够的挑战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应该引入更多的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实验的内容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原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引导他们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四、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物理实验往往涉及一些危险因素,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必须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中的危险性和防范措施,并提醒学生正确佩戴实验用品和采取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
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性,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评价和反思为了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情况,教师应该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初中物理五分钟说课稿

初中物理五分钟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它是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选取的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和运动”这一章节。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的描述以及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学生应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针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概念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物理规律。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和运动。
2. 讲解新知:首先,我会用图示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摩擦力”和“惯性”的小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4. 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5.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我会布置一些与力和运动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广东省仁化县的周田中学初中论文物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附件典型教学设计

附件2:典型教学设计案例1:《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一、新课标要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2)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3)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合作探究问题导学达标检测五、教学过程1.引入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2.新课(1)静摩擦力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a)(b)(c)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F=3N ,保持静止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a.互相接触且挤压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2)滑动摩擦力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实验与探究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f / N压力N / N分析与结论:从实验得知,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成正比:f = μN ,其中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它与相互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堂上练习:① P40例题(由学生根据刚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②用一水平外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由于物体和墙之间有静摩擦力,此时物体保持静止,静摩擦力为f。
韶关初中物理教案

韶关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激光笔、白纸、直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彩虹、透镜成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根玻璃棒、一杯水和一个激光笔,让学生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向玻璃棒,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2. 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当激光笔的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光线会向上偏折。
3. 分析现象: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
三、讲解折射定律(10分钟)1. 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2. 示例:通过计算实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2. 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强调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在讲解环节,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折射定律的应用。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前5分钟小测的作用和实施

课前5分钟小测的作用和实施课前5分钟能做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这5分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时间太短了,什么都做不了,如用来读书吧,则太长,直接开新课吧,学生的情绪还未从课间调整过来,还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做什么都不好。
所以大多数教师都是见步行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自己就认为,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课前的5分钟,对于教学是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因为在课前的5分钟里,由于学生课前、课间活动刚结束,思想和情绪还未完全恢复平静,他们所想的是课前或课间的活动内容。
所以这段时间里,教师不宜立即讲新课,而应安排能够使学生情绪和思想尽快安静下来,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的一些活动。
而课前的5分钟小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那课前5分钟小测对于我们的教学有什么作用呢?1检测的作用。
课前5分钟小测顾名思义当然是一个小型的测试,其目的是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己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小测就可一目了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自我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如初中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我就通过课前大约3分钟时间,让学生默写出来,以便清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每章节都有学习重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除了重、难点要讲透外,还讲授其他的知识要点,往往一节课下来,内容就很多了,就算老师小结了这堂课的重点,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教师又要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时教师就可以预先告诉学生明天要进行小测,所测的内容也就是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去复习,由于要小测,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大多数还是会回去复习的。
3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为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尽快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课前进行小测是较好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升途径

标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升途径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增强其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增强实验教学意识首先,学校和教师应增强实验教学意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应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更新实验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同时,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实验内容应难度适中,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验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教学成果,教师应对实验教学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
评价应包括对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思考题的评估,以及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为了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分享实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六、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准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小实验”彰显教学“大作用”

口贺州市平桂 管理 区沙田镇第一初 级 中学 黄承理
【 关键词 】 初 中物理
教 学策略
小实验 大作 用
解“ 重心” 和“ 重力 方 向 ” 的 知 识 点 。又 如 ,
的直线传播的特点 , 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 “ 小 实验 ” 联 系 生活 。 学 以 教 师的 “ 说 教” , 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是很难 理解 的。 比如“ 纸锅烧水 ” , 如果没有 实验证 明 , 学 生很难理解“ 纸锅” 能够 “ 烧水 ” 的原理 。 通 过实验 , 学生亲眼见识到了“ 纸锅烧水 ” 的
识 。这就激发了他们学 习物理 的热情 , 并
心 。因此 , “ 小实验” 就 成 为 了帮 助 学 生 理
初 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 , 理论知 识 比较枯燥 , 学 生学 习的兴趣不高 。而物
理 教学 中的“ 小实 验”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物理的热情 。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从 身边 的生活 实践出发 ,运用 简单 的工 具做实
利 的刀和 比较钝 的刀在切菜 时用力 的大
小” , 学 生 在对 比中完 全 可 以得 出结 论 。 课
验, 如“ 筷 子提米” 的实验 , 自己在家里都
能完成。学 生在 动手做实验 的过程 中, 可
以 激 活 思 维 ,不 断 从 实 验 中 总 结 经 验 教 训, 分 析问题之所 在 , 并 找 出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和 渠 道 ,增 强 了 学生 的耐 心 和 毅 力 。
在学 习“ 串联 ” 和“ 并联” 的概念知识时 , 每
个学生都 可以动手尝试 “ 小 灯泡 ” 是如何
抓好初中物理中的小实验,提高物理教学成绩

抓好初中物理中的小实验,提高物理教学成绩在抓好教材中“实验与思考”的前提下,适当穿插或补充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解答有关问题。
例如:“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是测量教学中的第一个实验,其重要性并不比其它实验低。
让每个学生在事先准备的一根木直尺上细心系上细线,代表刻度,使每相邻的细线先后相隔1dm、1cm,然后用此直尺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在学生实验时,笔者提出:(1)你所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最小刻度是多少?测量范围多大?(2)你测出的课本的长度值,哪些是刻度线所指示的,哪些是估计出来的?(3)比较使用最小刻度是1dm和1cm的尺子测量出的结果,哪个准确些?为什么?(4)若将细线指示的最小刻度小到mm,测出的结果又会有怎样?如此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观察对比,对“准确值”、“估计值”、“记录单位”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很自然地对测量中决定准确程度的最小刻度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配合习题,同步训练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
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笔者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
再如:教材第一册作业中判断哪一根钢棒具有磁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准备两根缝衣针,配合课文后的小实验,让其中一根磁化,然后亲手去摆弄一下,那么解答这个问题就会比教师的启发、分析效果更好。
三、利用第二课堂,对“症”训练课内教学内容毕竟要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搞得丰富多彩,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工作总结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初中工作总结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通过我的不断努力和创新,我成功地改善了学生们在物理实验中的表现,并帮助他们建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将对我的工作总结进行探讨,并分享我在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需求在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实验存在困惑和兴趣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 设立前期调研: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我先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物理实验的态度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我收集了大量有关学生需求的信息。
2.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我调整了教学方式和实验内容。
对于对实验缺乏兴趣的学生,我引入一些有趣和实用性强的实验案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践操作: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增加了物理实验课的实践环节。
通过增加实验课的实际操作时间和多次实验的机会,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实践,提高了他们的物理实验能力。
二、培养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实验不仅仅是完成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方面的措施:1.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我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在实验课中,我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引导问题解决: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探讨,他们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鼓励实验报告分享: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分享,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控制能力。
通过分享,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并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三、优化实验环境在物理实验中,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物理教学课前五分钟的思考

教育研究学刊2019·九月(上)【摘要】在教育教学不断探索发展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上每次抽出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讲解前面已学部分知识,长此以往势必能很好地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习惯和培养出研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前五分钟教学探索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040当减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如何在减少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的在课堂上培养更高的素质就成为了今天要研究的重点,这里我谈谈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能力的观点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
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虽谁然很短暂,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习惯,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成功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我的这种教学设计思路是:每天由一位同学在上课的前五分钟自己挑选前面学习过的内容,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主要以某个微小专题的展示为主。
具体的完成过程如下:学生挑题研究→教师检验并指导→课前五分钟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在各个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出现题目过于简单,没有深意,不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
题目过深,大多数同学在听过同学讲解之后认识一知半解。
“课前小实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前小实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布时间:2023-07-21T02:32:28.944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7月下作者:饶凌[导读]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头戏,物理课堂时间终究有限,意味着课前小实验将要大显身手。
(湖北省咸宁市第五初级中学)【摘要】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头戏,物理课堂时间终究有限,意味着课前小实验将要大显身手。
教师结合知识点,合理安排课前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课前小实验感悟知识内涵,为后续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物理课前小实验的典型形式,随后探索了课前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课前小实验;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7-103-01引言:在初中物理中应用课前小实验,不仅缓解了课堂教学压力,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更高,还能让学生快速进入知识学习状态,并在课前小实验中产生成就感。
不难看出,课前小实验在教学中具有“催化剂”作用,探索课前小实验的应用路径很有意义。
一、“课前小实验”在初中物理中的体现方式1.观察体验型。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关,课前小实验充分融合生活因素,让学生探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例如讲授“质量”知识点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或者亲自到现场购物;讲授“杠杆”知识点之前,让学生进行跷跷板游戏;讲解“电功电能”之前,让学生阅读家中电器的铭牌说明书。
在课前小实验中利用生活因素,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提供落脚点,还能意识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2.探究设计型。
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个人的自主探究关系密切。
如果把实验内容全部安排在课堂,知识教学时间紧张,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也不甚理想。
课堂教学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思考空间不大。
在课前小实验中,为学生提供探究实验空间。
由于学生的探究要求较高,教师适当放宽探究设计型实验的标准。
利用课堂小测提高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年第O5期总第390期
利用课堂 小测提高学生物理 自主学 习的能力
丁 路斌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啸仙 中学 5 17000)
摘 要 :当今社会 已进入 了知识 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 已 日新 月异 ,已有的知识远远 满足 不了社会 发展的 需
要 ,社会生活 中的每 个个体都 必须不断地给 自己充电.给 自己充 电最好也是 最重要 的方 法就是 自学.教 育是 为
廉 ,但缺点是显而易见 的 :学 生被动学 习 ,依赖 性强 ,学 得 生主动 、自觉 、独立地 学 习的一种 监 督 ,不 是 由教师 直 接
多 ,忘得快 ;动手能力弱 ,缺 乏创造力.所 以要培 养学生 的 告诉学 生应该 如何去解决 的问题.
自主学 习能力关键 在 于转 变广大 师生 的观念.美 国教 育 家卡赞扎 克说 :“一个理想 的教 师应 当肯于把 自己当作 桥
观能动性 ,让学生参与课堂 但现状 不是很乐 观 ,“传授一 问题 会 有 自己独 特 的见 解 .
接受 ”的模 式 经过 长期 的强 化 已经 传统 化.这种 教学 模
课 堂中的小 测 :是 在教 学进 行一 段时 问 时学生 独立
式 ,表象上可 以使学生简捷快 速地接受 知识 ,教 学成本低 完成老 师设计 的练 习.这 是对学 习效 果 的检验 ,也是对学
四 、课 堂 小 测在 教 学 中过 程 中的 实 施
梁.他邀请 学生跨 上这 座桥 ,并 在帮 助他 们走 过来 之 后 ,
对于课 堂小测在我 们 教学 过程 中的具 体实施 ,我 们
高高兴兴 地把 它拆 掉 ,鼓 励学 生造 他们 自己的桥.”教 师 可 以用 “灵 活 ?’一 词来 概 括 .
浅论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物理实验的评估能力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评估是学生对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从更严密的角度反思的过程。
评估并不局限于探究性实验,在基本操作类实验和测定性实验中同样适用;评估也不固定在分析与论证之后进行,可以穿插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包括对探究行为、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包含实验设计、实验器材选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处理以及得出结论等各个方面。
以实验设计为例,实验的方法是否合理、实验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考虑到尽量减小误差等都是评估的范围。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有着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设计之间的优点和弊端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估,挑选出最优化的实验设计。
如果教师因担心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而直接指出采用何种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学生就不能经历评估的过程。
通过学习他人的实验设计,积极思考,批判接受,发现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展露思维过程,在评估和改进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实验设计,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形成对评估的正确认识。
一、课堂引领,思维碰撞课堂上师生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对话原则,采取师生、生生双向或多向之间的接触、会谈,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的教学形式。
对话既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改进学生评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对话中产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解决问题,为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电学实验中借用错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以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做法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纠错效果显著。
例如在“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经常出现这些现象:①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始终不亮,换了灯泡依旧不亮。
②并联时,两个灯泡一个不亮,一个亮。
③串联时,两个灯泡一个不亮,一个亮。
④串联时,开关还没有闭合,两个灯泡就亮,当闭合开关,只有一个灯泡亮……当教师遇上错误案例时,正是切入问题情境的最好契机,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关键时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所看到的现象发生冲突,他们会感到惊奇,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估,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老师适当的引导以及师生的对话共同解决矛盾和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使学生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促使团队合作的精神得到提高。
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去很少复习、预习、看书,基础知识比较差,但他们喜欢听高科技方面的信息,喜欢到实验室上课,喜欢动手。
有些同学较讲义气,有些同学比较喜欢表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声音的特性以及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难点对决定音调响度因素的理解四、教法: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阅读、讲授相结合五、学法:探究为主、体验、感受、阅读、讨论去获取知识六、课前准备:钢尺、电子琴、口琴、橡皮筋、吉他七、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节的教材处理上我主要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做中学,以感受体验为主,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多表扬、鼓励、肯定,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所以在突出重点和难点上,我对教材的实验进行了一些改动。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的将书中的演示实验改为了学生实验,因为我们学校有足够多的钢尺;把书中的探究内容改为对橡皮筋的探究,因为我们学校没有这么多的音叉,而橡皮筋又便宜又容易取得,做出来的效果也不错;在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上我也设计了两个与书中不同的实验去帮助学生理解。
在多年的教学中让我感到学生对音调和响度的理解上较难准确把握,经常会把音调高说成是响度大,或把响度大说成是音调高,如果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弄不清也会影响学生在做决定音调和响度因素实验时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响度的大小与频率的大小有关。
所以在做“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之前,我再增加了两个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音调和响度:一个是用电子琴用不同的调(C大调与G大调)相同的音量演奏同一首歌,让学生感受音调的高低;一个是用相同的音调不同的音量来演奏同一首歌,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对提高物理成绩的实践研究
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对提高物理成绩的实践研究
摘要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
本小课题是通过物理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的活动来激励学生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课后的复习巩固。
通过快速的成绩反馈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主的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
从而也提高了物理成绩。
关键词 5分钟测试有效学习自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培养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根据这一精神,就要求我们要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的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初二物理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他们对这一科目充满好奇,却不了解怎么样学好这一门科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开始时学物理是热情洋溢,学生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老师授课也很精彩,可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是越来越低落,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
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差生往往没有主动去预习、复习。
上课时听课目标性不明确。
时间长了,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成了学困生。
如何破解这种困境,减
少学困生是每位老师的义务。
其中练习教学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困生的教学。
对学困生以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为主。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科学地设计一些课堂小测试,让学生多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
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对提高物理成绩的实践研究” 这一小课题,从课前小测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学习活动的途径,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学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
可行
的“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的实践思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一些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听课效率;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物理课前小测积极引导学生把物理测试和自主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创新,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物理测试活动中,找到不足,夯实基础,形成获取物理知识的技能,促进物理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
1
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研究改进初中物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巩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3、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基本经验,探索规律,
设计适合学生进行课前 5 分钟测试的内容与形式。
4、通过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被测试的学生为初二(3)、(4)班两个教学班,根据本级物理第一单元测试成绩相近的两个班作为本次小课题的实验组与对比组。
其中(4)班为实验班、(3)班为对比班,(3)、(4)班各为一位老师上课。
共73人,其中3班36人,4班37人。
2、所用资料:
宝典训练》《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新课程学习辅导》、《
3、方法
实验组每课时进行课前5分钟测试,由科任老师根据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编写出5分钟测试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测试完立即收上来,收完后当堂讲解答案。
课后立即批改,并将小测100的同学名字记在教案本上,下一节课对100分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进步大的同学也进行表扬,或者在小测本上写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对照组不进行5分钟测试,其它条件和实验组相同。
实验安排在初二第一学期第二章到第六章完成。
每课时45分钟。
鉴于区分度的考虑,实验的三次评估采用试卷测试的形式,试卷题目为全级统一的单元测试和全县统一的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改试卷是本科组的老师闭卷流水作业。
学生交叉座位应试。
4、结果分析
双总体Z检验结果表
测试第1次(前测) 第2次(中测) 第3次(中测) 第4次(后测)
2
次数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期中考期末考学生实验班对比班实验班对比班实验班对比班实验班对比班人数 37人 36人 37人 36人 37人 36人 37人 36人平均
44.7 40.8 68.4 62.2 80.1 72.6 65.3 54.4 分
标准
16.40 16.48 22.79 20.71 17.44 17.21 19.10 18.87 差
Z值 1.0019 1.2271 1.8619 2.4360
z值
3
2.5
2
1.5z值
1
0.5
1234
,,根据测量原理,若取=0.01,当Z>2.58时,差异非常显著;若取=0.05,当,1.96<Z<2.58时,差异显著;若取=0.10,当Z<1.96时,差异不显著。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以上数据显示的差异在不断的显著,从成绩上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与对比班的成绩差距不断在显现,而且优势在逐步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若这一实验继续进行下去,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著。
从实验数据可知,课前5分钟测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差生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课前5分钟测试对优秀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对中等生和差生的效果显著。
优等生不显著的原因是课前5分钟测试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他们的基础较好,并且在学习自主性方面比中等生和差生要好得多。
他们在每次的基础测试中几乎都是满分,测试的成绩不会触动他们的自尊心,对学习的自主性也影
响不大。
中等生效果显著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漏掉一些知识点,思想上有要学好的倾向,他们不甘落后却
3
又缺乏学习方法,自尊心很强。
课前5分钟测试内容恰好能补充以上知识面的缺陷,题目大多数能做出,有成功感,又因测试的都是重点知识,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相关内容,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进步。
差生的效果好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但他们的自尊心又非常强,不甘落后又苦于没有学习方法,而课前5分钟测试正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就能做好。
分数出来,80分以上的在全班表扬。
只要学生在本节课能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去做练习册,都有很大机会在班里“大名远扬”,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努力的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这一课前5分钟小测的活动,使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听课效率更高了,使他们更愿意学习这一科目了,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物理的欲望。
课前5分钟测试不仅是对他们的鞭策,更是一种激励。
五、实验应注意的几点
1、注重测试题目的质量:因测试的时间只有5分钟,要达到测试的目的,每一次出的试题
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做对。
以激发质量要高,要突
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测试题量要适当:测试的时间只有5分钟,题目量太多学生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时间安排,造成拖堂甚至不能完成课时教学任务。
为了扩大知识容量,最好采用选择题为主,适当加些填空题。
3、注重每次的测试批改和成绩的公布:测试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每一次测试后都要有感受,公布成绩能让学生形成对比,体会进步,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欲望。
所以每次小测后要及时批改,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就批改完发下去。
公布成绩只公布80分以上的,而不公布60分以下的。
60分以上的就写出分数,60分以下的就写一个“查”。
以保护这一小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4、测试要注意延续性:一两次的小测试只能在学生中形成短暂的剌激。
只有把测试持之以恒,当作一种常规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到爱上小测,积极自主的去应对小测。
六、小结
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5分钟测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4
(2)本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均有效果,对中、差等生的训练效果特别显著。
另外,本实验亦有不足之处,由于条件所限,时间较短,未能测定实验的长期效应,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参考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王剑兰、曾智昌主编《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沈鸿博主编《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