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这个课题旨在探讨化学基础知识对初中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个课题,更好地了解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 课题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
3. 调查和实验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调查和实验方法:- 设计并发放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化学研究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们的研究情况、喜好和困难。
- 选取了若干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新颖教学方法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 收集了学生的研究数据和反馈意见,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感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困难,特别是在抽象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上。
- 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和互动式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绩。
- 学生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他们的研究帮助很大,并且更易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5.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重点关注学生易混淆的概念和难点,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例题。
-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6. 总结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希望这份结题报告能对初中化学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结题报告
课题:《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结题报告学科:化学课题负责人:许斐成员老师: 贾雪莲雷前明孙叶兰单位:商城县上石桥一中时间:2015年6《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结题报告报告人:许斐[摘要]为了实现轻负高质的优质教学,针对传统科学教学的凡事教师包办,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收知识和技能的弊端,提出了我的学习我做主式的学生自主、合作,教师辅助的科学学习模式。
从作业、习题课、新授课三个方面,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时段加以研究,进而全方位建构出初中科学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病。
经过实践研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探究活动、合作竞争;体现了创新学习的主体价值,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体验了学习着并快乐着。
[关键词] 化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乡村普通初级中学。
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自主自主合作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理综组成立了《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组,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呼唤: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的地位更加重要,教育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相关性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密切。
同时,教育也正面临着全球经济开放、多元文化汇合、高新科技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人们对教育的功能、模式等诸多方面的传统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1。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毕建祯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XX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XX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课题结题报告
1
三、研究目标
3· 1课题预期目标: ①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要 求。 ②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转化化学 “学困生”。 3· 2具体目标: ①如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②如何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育方法,提高教师“教”的 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 ④进行多元学业成绩评价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城东中学,蔡国兴 全国 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 会论文《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教 学策略研究》 (2)海南省儋州市南丰职业中学, 陈雪珍《农村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困惑 与对策》
感谢各位专家光临指 导,请批评指正!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困办法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桂林市“十一五”规划C类课题 课题编号:06C-116 课题负责人:唐新忠
课题联系人:黄转英 课题组成员: 王琦、文红翠、唐霞、李国玉、刘青姣等人
一、课题的提出
1.1 背景 1.2 意义
二、农村中学化学“教”与“学”的现状
2.1 教学观念陈旧,重教轻学 2.2 “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困难 2.3开展“活动与探究”活动有难度 2.4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效果不佳 2.5化学“学困生”多,转化难度大 (1)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 (2)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令人担忧 (3)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生化学“学困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缺乏持久的兴趣。学困生对化学的兴趣一般都停留在表面的、简单的好奇上。 ②不良的学习态度 ③不合理的学习方法 ④不正确的归因 2.6评价方式单一,大多学校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五、建议和对策
通过为期两年多的研究,我们提出解决农 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困惑的些建议和对策: 5.1通过培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农村 中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5.2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学校 教育投入的力度及出台农村教师培养的相关 政策。 5.3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5.4评价方式改革建议 5.5实验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建设合格化 学实验室势在必行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测定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使用指示剂和pH试纸进行酸碱溶液的测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酸性溶液:稀盐酸- 碱性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中性溶液:蒸馏水- 指示剂:酚酞溶液- pH试纸- 导管、滴管、比色皿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将酸性溶液倒入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2. 使用滴管将碱性溶液滴入含有酸性溶液的比色皿中,每次滴加少量,同时轻轻搅拌,直到颜色变化停止。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
3. 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质,记录下相应的pH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将中性溶液倒入另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进行观察和测试。
实验结果:1. 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为粉红色。
2. 在滴加碱性溶液过程中,酸性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直到最终变成无色。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为X毫升。
3. pH试纸测试酸性溶液的pH值为Y。
4. 中性溶液在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没有明显变化。
5. pH试纸测试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实验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颜色的变化。
在本实验中,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变为粉红色,而滴加碱性溶液后逐渐恢复到无色状态。
2.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H试纸对溶液的酸碱性质进行测定。
通过测试可以得知:酸性溶液的pH值为Y,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观察与测定酸碱溶液的变化及pH值,成功地展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化学中的酸碱反应和pH值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化学实验中。
初中化学报告范本参考
初中化学报告范本参考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溶液混合后,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其中,酸溶液可采用盐酸溶液,碱溶液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器材1.烧杯2.滴管3.玻璃棒4.试剂瓶四、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倒入烧杯中。
2.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盐酸溶液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溶液中酸味消失,出现中性溶液。
4.记录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五、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倒入10 mL的盐酸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溶液呈中性时,记录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20 mL。
六、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
酸和碱溶液混合后,产生盐和水的反应符合化学方程式:酸 + 碱→ 盐 + 水。
在本实验中,盐是氯化钠(NaCl),生成的水则是无色透明的。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知滴加20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10 mL的盐酸溶液完全中和。
这表明两者的摩尔比为1:1,即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摩尔量相等。
根据摩尔比,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应物的摩尔浓度,进一步计算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使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洗衣粉中的成分能够与污渍发生中和反应,使衣物变得干净。
此外,在身体内部,胃酸和胃壁中的碱性物质之间也会发生中和反应,以维持胃的正常pH值。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探究了中和反应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结果显示,在摩尔比为1:1的情况下,滴加20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与10 mL的盐酸溶液完全中和。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应用和意义。
总之,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和反应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一):一、课题背景及界定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供给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课程资料较为抽象,课程资料较多,课本教学材料具有相对滞后性,使得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一向以来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而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课重难点突破这一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宄和分析,不仅仅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理念的突破创新供给了指引,也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供给了极赋操作性的新思路。
从学科的要求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以往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更新,核心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基于完整生命个体的基本属性,从对于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的培育入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思想政治学科,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梦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经过主动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做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等等,让学习者的进取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很大提高,也让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
胡铁生认为微课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呈现方式,它更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微课并进行实践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南丰二中王其才课题级别:省级教研课题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校化学组王其才老师设计和组织,全校化学组成员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5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省骨干教师1人)。
课题提出过程:近年来,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我校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2013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8月—2016年3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
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引言这份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我们初中化学课题的研究内容、实验设计、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相关信息。
2. 研究内容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探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酸碱概念及特征的介绍;- 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质测试方法;-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的测定;-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实验设计为了研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具体实验设计如下:1. 酸碱概念与特征的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性,判断其为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2. 酸碱性质测试方法的实验:采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测试方法,研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
3. 不同物质酸碱性质的测定实验:通过测定物质的pH值或气味,确定其酸碱性质。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将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混合,观察其反应过程,并利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的终点。
5.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探究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消除酸雨、调节土壤酸碱度等。
4.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可以通过多种测试方法进行判断,其中pH值是一个常用的指标。
2.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能够产生中性物质并释放大量能量。
3.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领域。
5. 结论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背景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
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
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于是,我校于2011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化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化学的研究性报告(800字)一,研究目的:1、了解人体组织,我国矿产储藏,地壳组成的主要元素;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式:网上查询,查看化学课本,询问老师三,研究过程: 1、通过查看初中化学课本,并询问老师,得知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又通过上网查询得知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几种元素。
2、将这些元素的元素符号列出,并制出表格,以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有:O,C,H,N,Ca,P,K,S,Na,Cl,Mg;它们的质量约占人体的99.95%。
(它们都是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符号 O C H N Ca P K S Na Cl Mg 所在主族ⅥA ⅣA ⅠA ⅤA ⅡA ⅤA ⅠA ⅥA ⅠA ⅦA ⅡA 所在周期 2 2 1 2 4 3 4 3 3 3 3 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元素有:稀土,Ti,Sn,Li,W,Pb,其探明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
(由于稀土是镧系元素系稀土类元素群的总称,所以暂不讨论它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符号 Ti Sn Li W Pb 所在族ⅣB ⅣA ⅠA ⅥB ⅣA 所在周期 4 5 2 6 5 地壳组成中前十六中元素为:O,Si,Al,Fe,Ca,Mg,Na,K,Ti,H,P,Mn,F,Ba,Sr,S。
求化学研究性报告一篇希望你选我~~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课题的提出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
即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探究化学反应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材料包括:•纯净水•稀硫酸•碳酸钠•酒精灯•试管•瓶塞•过滤纸•硬水•酚酞指示剂•Bunsen燃气灯实验仪器包括:•烧杯•试管架•镊子•平衡仪•瓜皮碗•恒温水浴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用的玻璃仪器,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2.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适量的纯净水。
–用平衡仪称取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烧杯中。
–用托盘将酒精灯点燃,将试管倒立放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中加热。
–将试管内加热硫酸倒入烧杯中,同时加入碳酸钠。
–用玻璃杯接收生成的气体,观察气体颜色和性质。
3.实验二:硬水的净化–取一定量的硬水加入烧杯中。
–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逐滴加入稀硫酸,继续观察颜色变化直至变成无色。
4.实验三:达尼试剂的合成–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用平衡仪称取一定量的硝酸,加入烧杯中。
–加入过滤纸将残渣滤掉,收集滤液。
–将滤液加热至浓缩,冷却后得到白色结晶。
5.实验四:氯气的制备–取一定量的烧杯,加入一定量的盐酸。
–添加适量的过滤纸,观察颜色变化。
–将烧杯放在恒温水浴中进行加热,观察气泡冒出并通过玻璃管收集气体。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一的观察结果:加入碳酸钠后,烧杯中产生气泡,并有气体溢出,气体呈碱性,可用酚酞指示剂验证。
2.实验二的观察结果:加入酚酞指示剂后,颜色变为红色。
逐滴加入稀硫酸,颜色渐渐变成无色,表明硬水中的碳酸盐被酸中和。
3.实验三的观察结果:产生了白色结晶,表明达尼试剂成功合成。
4.实验四的观察结果:盐酸加入过滤纸后,发生了颜色变化并出现气泡。
通过加热并收集气体,得到氯气。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硬水中的碳酸盐可以通过酸中和反应去除。
3.通过合成达尼试剂,我们可以得到白色结晶体。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结题报告
初三化学组微型课题:2013—2014年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一、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课题研究背景:学习化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做中学,练习教学既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在常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意义: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常规教学中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有效性的研究" 这一课题,准备从课前小测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学习活动的途径”,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常规教学课前基础性小测"的思路.二、研究的依据及内容(一)研究的依据1.建构主义认识论: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知识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获得.2.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理念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3.《国家教学课程标准》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内容常规教学除了课堂上进行引导分析外,还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体现在下面三方面:1、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研究;2、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活动中,对学生测试过程有效性的研究;3、提高“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四、研究的实施方案(一)课题组的成员及任务分工主持人:邰梅冬承担任务:课题申报、组织、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开展研究及结题。
成员:吴应红承担任务: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学生实施课前5分钟测试、收集信息及进行数据统计.(二) 研究步骤及主要活动准备阶段2013。
《初中学生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
《初中学生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因素:化学作业是继课堂教学后的重要延伸,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保障.教师讲得太多忽略学生的思维等做法,制约了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更有很多老师为了升学成绩更是不管学生是否承受得了,采取威胁、高压等手段强迫学生完成自己所教学科的作业!(1)在当今,教辅资料满天飞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中考成绩,使学生掉进了一个“题海战术”的怪圈。
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学习效率不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失学的现象出现。
(2)初三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由于初三化学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建立阶段。
有的教师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
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尤其是第二学期的复习课中,有些教师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机械抄写化学方程式,有的甚至抄写多达100多遍。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化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类型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方式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从总体上看,作业有效性成功模式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对成功的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着力于作业有效性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
聚焦课堂、作业设计形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
为提高新课程下初中化学作业形式的有效性,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目前九年级化学作业形式的现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做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组微型课题:
2013-2014年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
研究
(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课题研究背景:
学习化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做中学,练习教案既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在常规教案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课题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常规教案中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准备从课前小测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学习活动的途径”,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常规教案课前基础性小测”的思路。
二、研究的依据及内容
(一)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认识论: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知识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获得。
2.有效教案的理念:有效教案理念指出教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案的效益。
3.《国家教案课程标准》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案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内容
常规教案除了课堂上进行引导分析外,还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1、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研究;
2、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活动中,对学生测试过程有效性的研究;
3、提高“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
四、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组的成员及任务分工
主持人:邰梅冬
承担任务:课题申报、组织、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开展研究及结
题。
成员:吴应红
承担任务: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学生实施课前5分钟测试、收集信息及进行数据统计。
(二)研究步骤及主要活动
准备阶段2013.10.10—2013.11.25
1、申报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调查现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状况。
实施阶段2013.11.25—2013.7.15
1、实施阶段:2013.11.25—2014.3.15从课本第一单元开始,每节课复习一课时内容的形式实施,每课时设计五道题,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测。
并在此期间,定期召开课题成员会议,交流获得的调查情况及进行对策研究。
2、实施阶段:2014.3.16—2014.6.16 该阶段主要针对专题进行强化练习,巩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实施阶段:2014.6.17日—2014.7.15 将九(2)、九(3)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期中成绩作对比,本届学生成绩与上届学生成绩作对比,获得对比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课题研究结论。
结题阶段2014.7.16—2014.7.30
1、资料汇总并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2、将所有研究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归纳整理并申请结题。
五、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觉性差,习惯难培养;
2.时间紧迫。
六、成果展现
结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知,课前5分钟测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差生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课前5分钟测试对优秀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对中等生和差生的效果显著。
优等生不显著的原因是课前5分钟测试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他们的基础较好,并且在学习自主性方面比中等生和差生要好得多。
他们在每次的基础测试中几乎都是满分,测试的成绩不会触动他们的自尊心,对学习的自主性也影响不大。
中等生效果显著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漏掉一些知识点,思想上有要学好的倾向,他们不甘落后却又缺乏学习方法,自尊心很强。
课前5分钟测试内容恰好能补充上知识面的缺板,题目大多数能做出,有成功感,又因测试的都是重点知识,
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相关内容,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进步。
差生的效果好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但他们的自尊心又非常强,不甘落后又苦于没有学习方法,而课前5分钟测试正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就能做好。
分数出来,把它公布到学习栏上,低了,有失自尊,努力一下成绩能上去,分数高时,又有一种成功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往往测试的结果比他预期的要好得多。
他们会更愿意学习这一科目,从而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欲望,5分钟测试不仅是对他们的鞭策,更是一种激励。
七、成果小结
在本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结合学科对学生进行教案课堂5分钟测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2)本实验所采用的教案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均有效果,对中、差等生的训练效果特别显著。
另外,本实验亦有不足之处,由于条件所限,时间较短,未能测定实验的长期效应,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