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经方应用解析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传统中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经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承载了中医传统知识和经验的宝贵遗产,对古方的当代应用进行解析已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中医经方的定义和作用中医经方是指古代医书中所记载的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体现。

中医经方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祛邪攻邪、滋养生命等。

这些方剂通过药物的组方和配伍,能够综合调节人体内外的各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古方的当代应用1. 古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许多古方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例如,四逆散是一种古代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症状,如寒淋、肾虚阳痿等。

现代研究发现,四逆散中的草果和干姜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能够温阳散寒,对一些寒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2. 古方在科研中的应用中医经方对于现代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方中的草药组分和疗效已经被现代研究技术所证实,为我们进一步开发草药活性成分和新药提供了依据。

很多研究者将古方作为初始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深入探究其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三、解析古方的方法和技巧解析古方是将中医经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研究方法。

以下是解析古方的一些方法和技巧:1. 文献研究通过研读古代医书和经典著作,了解古方的来源、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为解析古方提供重要依据。

2. 草药鉴定通过对古方中所用草药的鉴定和检测,确定其属于草本植物的哪个科、属、种,以及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古方中各种药物的代谢和药效动力学特点,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应用古方提供依据。

4. 宏观与微观结合综合使用临床观察、生化指标分析、病理组织学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古方的治疗机制和效应。

四、古方的优势和挑战古方作为中医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优势,如疗效确切、配伍合理、副作用小等。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赏析
大国医经典医案集结了我国古代医学大师的精华,其中蕴含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将中医经典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可谓是一部中医宝典。

以下将针对一些典型的医案进行赏析,希望对读者学习中医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是《伤寒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张仲景以“外感之疾,必先形成表里之分”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理表里,治愈了徐某的病情。

徐某患有寒热交替的症状,体温不稳,口干舌燥,脉象虚弱。

张仲景应用荆防败毒散和银翘散清热解毒,加上苏叶、桂枝、陈皮、甘草等药调理气血,使徐某的病情得以痊愈。

其次是《金匮要略》中的一例胃寒胃痛:患者胃痛不适,望之面色苍白。

钟嵘认为该患者胃寒较强,以草果、附子为主要药物,配以甘草,调和人体气血,调理胃部,疏通气血畅通。

再次是《伤寒论》中的一则口吐黄绿泡沫案例。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症状,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选用不同的中药配方。

据此,张仲景分表里清窍汤和温里化痰汤。

该患者的病情最终得到了稳定。

以上这些经典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病症,主治医师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和综合运用中医理论,有效地治疗了患者疾病,令人钦佩和感叹。

细数这些中医经典案例,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医案的治疗方法,更能深刻理解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些经典案例,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学原理,不断探讨和总结中医治疗各种病症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更加熟练和娴熟地运用中医理论,向着中医大师的高度迈进。

黄煌教授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 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中医经方是中国传统医学宝贵的智慧积累和治疗经验总结,历经千百年的验证和应用,成为中医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化,有关中医经方的应用与解读也在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着更新和发展。

现代名家在继承传统经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科研成果,对中医经方进行了全新的应用与解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几位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入手,系统分析中医经方的现代应用与解读,旨在展示中医经方的持久魅力和当代价值。

一、现代名家:王敏中王敏中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教育家,对中医经方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代表作《王氏临证经方精华》系统总结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对中医经方进行了深入的应用与解读。

在《王氏临证经方精华》中,王敏中强调了应用经方的灵活性和个体化。

他认为经方是基本理论和经验的结晶,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不能僵化地套用。

结合现代的辨证论治理论,王敏中在临床实践中对经方进行了创新性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的工作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医经方的丰富内涵,也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二、现代名家:张定德张定德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医生和学者,在中医经方的应用与解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张氏经方学》全面系统地解读了中医经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为中医药学的教学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张定德强调了中医经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他认为经方是“母”的医学,具有整体性、方剂性和风味性等特点,需要全面理解和运用。

张定德在解读经方的过程中,注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尤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验证,从而揭示中医经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

他的工作为中医经方的当代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三、现代名家:刘海砛刘海砛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医生和教育家,对中医经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独特医学体系,其中经方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各种中药的组方和应用。

经方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方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经方的概念及历史经方,指的是汉代以前流传的、由古代著名医家创制的中药组方,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

经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经方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中医理论的实践总结和体现。

经方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既反映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又融合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

其次,经方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优势。

经方中所选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比单味药物更加显著的疗效,在治疗某些疾病和症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经方的用药方法灵活多样,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三、经方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经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等。

比如,在感冒发热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经方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保和丸、茯苓汤等经方进行调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等方剂进行治疗;在风湿类疾病中,可以选用通窍散、当归四逆汤等经方进行调理。

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四、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经方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尚存一定的认知障碍,需要加强对经方的研究和推广。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

中医经方经验的现代名家应用与解读中医经方,作为中医药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千年医学智慧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一批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名家,正以崭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医经方进行现代应用与解读,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下面,就中医经方的现代应用与解读,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中医经方的传统与现代应用中医经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疫论》等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理论、病机辨析、治疗药方等方方面面。

传统中医经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中医临床、中药研发和制药等领域,其中包括对中医经方中所述药物成分及功效的科学验证、对病机的深度理解、对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等。

通过这些应用,传统经方在当今医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名家对中医经方的现代解读1. 王仁树王仁树,中医师、教育家、科研家。

在中医经方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伤寒杂病论》的现代应用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辨证施治”的临床理念,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结合传统经方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他注重对病因病机的辨析,提出了一系列中医方剂的调配及用药规律。

2. 陈老五陈老五,中医名家、中医临床专家。

他对《金匮要略》的现代实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与“因病而治”相结合的治疗理念。

在中医临床方面,他善于运用经方中的药物进行个性化的配伍,结合病情的不同特点和患者的体质,制定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医治疗方案。

3. 张明珠张明珠,中医药学专家、教授。

她深入解读了《温疫论》中的疫病理论,提出了针对当代传染病防治的中医临床路径。

她通过对经方中所述药物的功效和应用进行现代科学验证,为当代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上名家在中医经方的现代解读与应用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医药的现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一、经方的定义和分类经方是指中医药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药物组合。

经方按其来源可分为古代方剂和近代方剂两大类。

古代方剂是指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近代方剂是指在清朝以后编纂的《本草纲目》、《外台神农本草经》等药典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加味逍遥散、牛黄解毒片等。

二、经方的运用思路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

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确定病证的属性、病机的本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证,可以选用桂枝汤;对于阳虚血瘀证,可以选用逍遥散。

2. 配伍善用:经方中的药物并非单一使用,而是通过配伍来发挥药效。

在选择经方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药的性味、功效、配伍关系等因素,遵循“相须相济、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用药。

例如,桂枝配生姜可以相须相济,共同祛风散寒;金铃子配薄荷可以相反相成,互相协调达到疏风解表的目的。

3. 灵活变通:经方固然有其固定的组成和用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有时需要对经方进行加减,以增加疗效。

例如,对于桂枝汤加桃仁、牡蛎,可以增加其血破风温的作用,对强化祛风散寒的效果。

4. 个体化治疗:在运用经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因为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适当增加人参、黄芪等温补药物,以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

三、经方的运用经验1. 熟悉经方内容:医生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熟悉各种常用经方的内容、功效、适应症和禁忌证等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经方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方治疗患者的疾病。

2. 注重体味实践:经方的运用需要经验积累,医生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体会药物组方的疗效和不足。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味,才能熟练掌握经方的运用技巧。

解读十大经方

解读十大经方

29
五、玉屏风散
❖ 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 痛;
❖ 浮肿或易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精品课件
30
六、白虎汤
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方剂。
精品课件
31
六、白虎汤
组成:石膏80g、知母30g、甘草10g、粳 米40g。
精品课件
32
六、白虎汤
石膏+知母 治疗热的程度更重,可用于高热、昏迷、 惊厥。
❖ 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精品课件
44
八、理中汤
多用于消化系疾患,如慢性菌痢、慢性 肠炎、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胃溃疡等。
精品课件
45
八、理中汤
临床应用理中汤常加味,加附子,名附 子理中汤,治疗理中汤兼见四肢逆冷、精神 萎靡、脉微弱者。
精品课件
46
九、四逆汤
回阳救逆方,用于亡阳证
腻或灰腻、或干腻、或白滑。
精品课件
50
九、四逆汤
四逆,指四肢逆冷。 四逆散证为内有热,属实证; 四逆汤证为内有寒,属虚证。
精品课件
51
九、四逆汤
❖ 阴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 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 气不蒸手。
❖ 阳证:身轻恶热、张口不眠、声音洪亮、口 臭气粗,兼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精品课件
14
三、小柴胡汤和解剂代表方精品源自件15三、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5g、 人参15g、甘草15g、生姜15g、大枣20g。
精品课件
16
三、小柴胡汤
❖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 ❖ 此方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精品课件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

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解析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瑰宝,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中医药的经方和处方作为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医行业的中医经方和处方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

一、中医经方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们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经方既包括古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也包括近现代学者的著作。

中医经方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1. 经方的分类中医经方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方剂类经方: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各类方剂,如桂枝汤、四逆散、黄连解毒汤等。

(2)方药类经方:以药物为核心,采用适当的配伍,如补益类经方、清热类经方等。

(3)病证类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病证特点,制订相应的方剂,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经方。

(4)个别名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且辨证明确、疗效确切的方剂,如逍遥散、消渴丹等。

2. 经方的特点中医经方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临床应用广泛:中医经方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在中医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2)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经方通过疏导经络、调和阴阳、养护气血等方法,从整体上调理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贴近生活、易于操作:中医经方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草药多为常见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容易取得,也方便了患者的自我调理。

二、处方的解析处方是指中医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开具的用药和用量的指示清单。

处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中医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1. 处方的组成中医处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方剂:中医处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方剂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组合。

(2)药物用量:对于每种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的指示。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三代经方病案子于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第1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 (7)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7)(一)桂枝汤类方 (7)(二)麻黄解表类方 (1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20)(一)正阳阳明 (20)(二)太阳阳明 (30)(三)少阳阳明 (34)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37)㈠小柴胡汤方 (37)子于归·水无香第2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柴胡桂枝汤方 (38)㈢四逆散方 (38)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39)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39)㈠四逆汤方 (39)㈡茯苓四逆汤方 (40)㈢甘草干姜汤 (41)㈣理中汤方 (41)㈤附子汤方 (42)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2)㈦吴茱萸汤方 (42)㈧旋复代赭汤方 (43)㈨芍药甘草汤方 (44)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4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 (44)子于归·水无香第3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桂枝加附子汤方 (45)㈢甘草附子汤方 (45)㈣真武汤方 (4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 (47)㈠乌梅丸方 (4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47)㈢半夏泻心汤方 (48)㈣甘草泻心汤方 (49)㈤生姜泻心汤方 (50)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案解析 (50)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51)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51)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51)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54)子于归·水无香第4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55)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 (56)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 (5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59)㈠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 (59)㈡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 (60)㈢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 (62)㈣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 (63)㈤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 (63)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64)㈠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治胁痛案 (64)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 66㈢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 (71)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72)㈠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 (72)子于归·水无香第5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73)㈠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73)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74)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 (7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 (77)㈠乌梅汤治蛔厥案 (7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 (78)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 (80)再传弟子案 (82)一、石应轩医案 (82)㈠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 (82)㈡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 (83)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 (84)二、赵厚睿医案 (8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 (84)子于归·水无香第6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 第7页 复兴中医网三、清峰医案 (86)㈠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 (86)四、鲍艳举医案 (86)㈠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86)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88)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89)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90)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 91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㈠桂枝汤方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古经方的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经方的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经方的范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经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古代中医学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的一系列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

古经方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并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古经方被视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其建立和发展追溯到古代,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

通过反复试验和总结,古代医学家逐渐形成了古经方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这些古经方往往是经过验证和临床实践的,因此具有可靠性和疗效。

古经方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在内科方面,古经方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外科方面,古经方可以用于促进创伤的愈合和消肿止痛。

在妇科和儿科方面,古经方在调理妇女月经、孕产期间和儿童常见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古经方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古经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智慧和疗效。

同时,古经方的研究也对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概述古经方的范畴,介绍古经方的定义、历史背景、分类以及其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古经方的知识,并为古经方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古经方的现代意义进行展望,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有望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古经方的价值,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古经方的范畴进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古经方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进一步,我们会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究古经方在医学和药物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古经方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会给出古经方的定义,并解释其包含的元素和特征。

其次,我们将回顾古经方的历史背景,探寻其起源和发展。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

方剂经典病案分析总结引言方剂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许多经典方剂。

这些经典方剂历经千年,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对一些方剂的经典病案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方剂一:桂枝汤病案一: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病历描述患者,男性,40岁,主诉发热咳嗽两天,体温持续在38摄氏度左右,咳嗽有痰,胸闷,舌苔白腻。

分析患者体温升高,咳嗽有痰,舌苔白腻等症状表明属于表证。

但是病情持续不退,咳嗽胸闷等症状表明气分不利,可考虑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桂枝汤是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宣通表里、和解营卫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桂枝: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明显减轻,胸闷感也减轻,舌苔变薄白。

总结桂枝汤主要用于表证不解、气分不利的病情,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桂枝汤具有宣发表里、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方剂二:四逆汤病案二: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病历描述患者,女性,50岁,主诉咳嗽低热一个星期,咳嗰稀白,呼吸困难,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脉细。

分析患者咳嗽稀白,舌苔白滑,脉细等症状表明属于寒痰壅塞。

此外,四肢厥冷的症状提示阳气不足,可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四逆汤是由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组成的经典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酌情增减药物。

方剂组成:•人参:10g•干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煎服,每日3次。

结果经过3天治疗,患者咳嗽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四肢温暖了许多,舌苔变薄。

总结四逆汤主要用于寒痰壅塞、四肢厥冷等病情,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通过分析该病案,我们可以看出四逆汤具有温通阳气、祛除痰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类似的病情。

结论方剂是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总结,经典方剂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三则经方名家医案解读(附思维导图)(腰腿酸疼、风寒湿痹、足拘急)

三则经方名家医案解读(附思维导图)(腰腿酸疼、风寒湿痹、足拘急)

三则经方名家医案解读(附思维导图)(腰腿酸疼、风寒湿痹、足拘急)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前言深入解读三则经方名家医案,附思维导图,深入浅出,满满研读下来,犹如穿针引线,愿您读后有所收获!腰腿酸痛案(一)【原文】迟某,男,50岁。

其病为腰酸,两足酸痛,恶寒怕冷,行路则觉两腿发沉。

切其脉沉缓无力,视其舌硕大,苔则白滑。

【研读】从医案中看出,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腰腿酸痛,并伴有恶寒怕冷、两腿发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腰腿痛、恶寒的有太阳病证及少阴病证。

太阳病证的腰腿痛、恶寒以脉浮为主,少阴病证的腰腿痛、恶寒以脉沉为主,结合患者脉象来看,患者为脉沉缓无力,说明此腰腿痛、恶寒与太阳无关,属病在少阴。

病在少阴的腰腿疼痛、两腿发沉有两种方证:1.真武汤证。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甘姜苓术汤证。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汤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以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以上这两个方证各有各的特点:真武汤证为病在少阴肾气不足,水邪泛滥,其特点为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其治疗以温补肾气,利水为主;甘姜苓术汤证为病在少阴肾气为外来的冷湿之气所伤,为肾着之病,还没有伤到少阴肾脏本身,其特点为腰以下冷痛、身体重、腹重、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其治疗为健脾气以祛冷湿。

结合患者舌硕大、苔白滑、无小便不利、无下利的症状特点,患者的腰腿痛、两腿发沉应为肾着之病,为甘姜苓术汤证。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原创版)目录1.中医名方的概念和意义2.名家医案的介绍和分析3.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和方法正文一、中医名方的概念和意义中医名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

名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凝聚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心血。

中医名方的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名家医案的介绍和分析1.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

这部著作以伤寒病为核心,探讨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其中的许多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书中收录了大量有效的医案和方剂,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这部著作的问世,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和方法1.中药的组方原则中药的组方应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即根据病情选择主药(君药)、辅助药(臣药)、佐药和使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中药的剂量和用法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剂量要适当,用法要合理。

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时间等都需要严格掌握。

3.中药的联合应用中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使药物之间相互协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名方、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名方解析与应用

中医名方解析与应用

中医名方是指中医医师或医药学家积累和总结的治疗疾病的方剂,它们包括了许多传统的中药组合和配方。

中医名方的解析与应用对于理解中医药学和中医治疗的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中医名方解析与应用的主要内容:
1. 药物成分解析:首先,对于每个中医名方,需要分析其包含的各种中药材料的成分和性质。

这包括对每种草药的味、性、归经、功效等特性的理解。

2. 配方原理:中医名方的背后通常有一定的配方原理,包括药物的药性相生相克、五行相克、归经归元等概念。

解析这些原理有助于理解方剂的设计逻辑。

3. 临床应用:分析每个名方的临床应用,了解它们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或症状,以及其治疗效果。

这需要参考中医经典文献和临床实践。

4. 适应症与禁忌症:了解每个名方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和应用名方。

5. 剂型与用法:中医名方通常以不同的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制备,了解如何正确制备和使用这些剂型非常重要。

6.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特征,可以对中医名方进行个性化调整,以增强治疗效果。

7. 安全性与毒性:了解每种中药的安全性和潜在毒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某些中药在不当使用时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8. 临床实践:中医名方的应用通常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疗程等。

总的来说,中医名方解析与应用需要深入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以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中医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

论述临床上中药成方的应用

论述临床上中药成方的应用

论述临床上中药成方的应用
论述临床上中药成方
中药成方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配伍原则进行组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成方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是一些应用及其详细讲解:
1. 风寒感冒
•方名: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黄芩、连翘、桑白皮、石膏、甘草
•作用: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风寒感冒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湿热泄泻
•方名:厚朴三黄汤
•组成:厚朴、黄连、黄芩、泽泻、茯苓、半夏、甘草
•作用:清热燥湿,解毒止泻
•临床应用:适用于湿热泄泻,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黏腻、口干等症状。

3. 血瘀痛经
•方名:桃红四物汤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作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痛经或经期不调,表现为下腹疼痛、经血凝块、经期延长等症状。

4. 脾胃虚弱
•方名:四君子汤
•组成:白术、党参、茯苓、甘草
•作用:健脾益气,补益脾胃
•临床应用:适用于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5. 肝火旺盛
•方名: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黄连、泽泻、栀子
•作用:清热泄火,泻肝胆热
•临床应用:常用于肝火旺盛,表现为口苦、咽干、目赤、易怒等症状。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中药成方及其临床应用。

中药成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药物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成方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功能]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说明]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

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

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

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

[比较]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

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

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肾气丸为主。

[用法]饭前温服或淡盐水温服。

[禁忌]舌赤,咽干,口燥,属于阴虚者慎用。

对于平素胃肠虚弱,时常下痢者,及胃内停水显著者,颜面潮红而发热者,多为禁忌,不可服用。

于服用本方后,食欲减退或下痢者,则非本方的适应症,应考虑改用它方。

三黄泻心汤[组成]黄连6.0 黄芩6.0 大黄12.0[功能]苦寒泻火,清泄三焦。

[主治]心气不足,上焦有热,致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致心膈烦躁,饮食不安;下焦有热,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说明]本方一般通称为泻心汤或三黄散,治一切实火、消炎、清热、降血压之要剂。

以罹患实症有充血,逆上,颜面潮红,心情焦躁不安,肩头凝痛,胃部痞塞,便秘,脉搏有力者为使用对象。

凡有以上症状二三种者都可使用。

又中医外科亦有用作消炎止痛剂。

本方能镇静由于气血上冲而起的颜面红潮,以及烦燥不安和兴奋状态。

主用于脑充血及脑溢血的发作后,或发作后的数日之间。

又能镇静由于喀血、吐血、衄血(鼻血)、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尿、肠出血、皮下出血、膀胱出血、齿龈出血等名种出血而起的惊恐状态。

更可应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症所引起的烦躁不安,以及由于失眠症、皮肤病、眼疾、神经衰弱、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妇人病等所发生的上逆感,复可治更年期症状、火伤、猝倒、跌打伤、齿痛、酒齄鼻、便秘、口内炎、口臭、口苦、宿醉等病,应用范围至为广大。

本方适用于三焦俱实之证,患者一般呈现充血性炎症状态,有气之上逆,精神不安,心悸亢进,血压上升,颜面潮红,及便秘等症状。

腹证上心下部有痞塞感,腹部表面柔软而底有力,其脉浮而大或数;如有出血,其写必为鲜红色,而非暗紫色的瘀血是其特征。

[现代应用]实症高血压(本态性)动脉硬化,脑溢血,头痛,肝脏疾病,习惯性便秘,因胃火肠火引起口苦,口干,口臭,神经衰弱,心悸亢进,不安,逆上,青春痘,痔疮出血,肠出血,胃炎,面色涨红以及流鼻血等。

[比较]本方与酸枣仁汤皆有镇静,利尿,降血压的作用。

但本方以治疗实症充血,逆上,便秘者为主。

后者以治虚症烦躁,不眠,易疲劳等为主。

[用法]餐后温服。

[禁忌]出血日久,贫血显著,脉微弱者,不可使用。

三物黄芩汤[组成]黄芩,苦参,生地[功能]清热泻火,祛风润燥。

[主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

[说明]本方主治妇人在产褥中,不慎感冒风邪,出现四肢烦热,但头不痛者为主要目标,惟此即血热之证。

无论男女凡因血热血燥,而有肢体烦热,口舌干涸,心气郁塞等症状时,不问有无头痛,均适用之。

他如出血之后,身体有烦热与倦怠感,而手掌足底之烦热尤为显著,并唇舌干燥者,或每届夏季,便见手掌足烦热难受,入夜更甚,而不能眠者,皆属本方之证。

[现代应用]产褥热,肺结核,不眠症,自律神经失调症,口内炎,吐血,下血,冻伤,火伤,荨麻疹,湿疹,水虫,干癣,妇人血道症,更年期障碍,夏天手足烦热,高血压等。

大青龙汤[组成]麻黄6.0 杏仁3.0 桂枝2.0 生姜3.0 大枣3.0 石膏6.0 炙甘草2.0[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说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里热。

症见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无汗出而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有力。

[现代应用]多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肺炎,急性肺炎,支气管炎,耳下腺炎,麻疹,风疹,结膜炎,角膜溃疡,风眼,砂眼,绿内障及其它热性疾病,又脑膜炎,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肾炎,急性浮肿,腹水,及因荨麻疹及皮肤搔痒症等皮肤病,而使充血厉害,发疹难堪者。

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及其它热性病;又对于眼科的急性炎症,而自觉症状特甚者,可用之顿挫其病势;若是用于杂病时虽无发热恶寒,亦可适用。

[比较]此为风寒外感,荣卫俱实,不出汗而烦躁者之特效方。

本方类似麻黄汤证,用于表实而里有热与水之证,即以表实、无汗、脉紧、及烦燥为四大目标。

并能发越水气,对于出现浮肿与腹水的溢饮之证亦适宜。

与麻黄汤比较,病势更具激烈,而至呈现烦躁之程度。

[用法]温热服,使微出汗。

[禁忌]对中虚证,及脉微弱自汗出者,及有汗而烦者,不可服之。

大承气汤[组成]厚朴16.0 枳实3.0 大黄8.0 芒硝6.0[功能]消痞除满,润燥攻实。

[主治]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腹部胀痛,硬满拒按,潮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症俱全。

杂病三焦大热,苔黄厚而干,脉沈实。

[说明]本方是阳明腑证的代表方,可用于治大实大满之证。

其患腹部充实,膨胀坚硬,身体沉重,汗出而不恶寒,脉浮滑,并有便秘,潮红,口舌干燥,胡言乱语等症为病征。

本方是泻下峻剂,是为阳明腑实证而设,主治高热便秘证候。

另外,在临床的运用上,又归纳为「痞,满,燥,实」四种,「痞」是自觉胸脘有闷塞感症状,胸部按之板硬。

「满」是指脘腹胀满。

「燥」是指肠胃化燥有燥屎,既燥又坚,按之肚腹坚硬,脉证俱实。

此属热邪极盛,如不急下则阴液枯竭。

对于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数而滑,或滑数有力者,亦当用本方治疗,所谓「通因通用」,亦即此义。

热厥,痉病,发狂等属于热实内结者,亦可选用本方衍化治疗。

现代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传染性急性热病如乙脑、大叶性肺炎、肺脓疡、败血症等病之极期,急性菌痢则用于初起,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肠硬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经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增加肠道蠕动和增加肠胃道容积,改善胃肠道的血循环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促进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放松,胆汁分泌增多等作用。

[现代应用]急性肺炎,伤寒,流行性感冒,麻疹,脑炎,高血压,破伤风,常习性便秘,精神病,赤痢,痔疾。

伤寒,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麻疹,脑炎,高血压症,常习便秘,破伤风,脚气冲心,热厥,抽搐,发狂,齿痛,食物中毒,小儿急痫,癫痫,精神分裂症,躁郁病,喘息,宿食,赤痢,疫痢,尿闭,产褥热,月经闭止,腰脚麻痹,荨麻疹,肥胖症,脂肪心,眼科疾患及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初起,消化不良性胃肠炎,充血性头痛等。

[比较]三承气汤皆属于下剂,其主治分别说明如下:大承气汤之使用以有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为主。

小承气汤之使用以有痞满而不燥实者为主。

调胃承气汤之使用以燥实而无痞满者为主。

[用法]饭前冷服,得下即止服改用他方。

[禁忌]本方药力峻猛,大便已得畅,余药可不服。

过服则伤正,恐有寒中,导致结胸、痞证等,当慎之。

非大实大满,不可轻投。

虽腹满,但脉微弱或频数者,或有腹水与鼓胀(气体胀满),则不可使用本方。

大建中汤[组成]蜀椒4.0 干姜16.0 人参8.0 胶饴1.0[功能]补虚祛寒,降逆止痛。

[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说明]本方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适用于治虚寒的发作性肠蠕动亢进,肋间神经痉挛疼痛,呕吐,手足易冷,腹痛,脉搏迟弱等症状为目标。

[现代应用]肠管蠕动不稳症,胃下垂,肠疝痛。

[比较]本方与小中建汤皆适用于腹痛,但本方以治肠蠕动亢进疼痛,脉沉弱为主。

后者以治疗腹皮急,无蠕动,属于缓症者为主。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6.0 半夏3.8 黄芩2.3 白芍2.3 大枣2.3 枳实2.0 大黄1.5 生姜3.8[功能]消胀除满,内泻结热。

[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心中痞硬,呕吐而不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脉洪或沈实弦数者。

[说明]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变化而成。

适用于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的柴胡症,但症状较为激烈、实症,而其身体较为强壮,脉象沉而迟,在自觉上常有胸胁部之紧张感、痞塞感、或疼痛,时常便秘,或常便秘,或下利,呕吐,喘息,精神不安,易怒等。

本方用于类似小柴胡汤,但较实症而证状激烈者,其体质多为肥满或筋骨健壮,结实而紧张,皮肤色泽佳,脉为沈实而迟,腹部为上腹角广,心下部厚坚而紧张,压迫胁肋下部时,以不会陷凹为证。

所以在自觉上多为胸胁部有紧张感,痞塞感,或起疼痛,时常便秘。

内部之气充塞而有血外伸张的气势,声叫嚷,及多怒的倾向。

[现代应用]肝脏机能障碍,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赤痢,糖尿病,耳鸣,咽喉肿痛。

各种滤过性病毒的热性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日本脑炎,A型肝炎,肺炎或猩红热,丹毒,疟疾及肝脏机能障碍,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胃酸过多,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便秘,喘息,赤痢,糖尿病,耳鸣,听力衰退,肥胖症。

[比较]本方治疗实甚,心下满痛,自觉胸胁有紧张,痞塞疼痛,便秘,精神不安者为主。

大承气汤以治腹满痛,坚硬充实,也就是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以肠胃燥实,腹痛便秘,脉实苔垢腻者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