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_“六个要诀”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1 日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第八章:六经辨证的思路

第八章:六经辨证的思路第八章:六经辨证的思路我们的许多中医,在给病从进行诊断时,思路十分零乱,不知所遵循的程序到底是什么。
有的中医更是病人一来,就直接进行切脉,然后直接开出药方,什么望、闻、问,都省略了,简直是对病人的不负责。
一、常用的六经辨证步骤:病位--病性--病态--其它--结论--方药不少人在进行六经辨证时,均认为六经辨证应是如下的步骤:第一步,先辨病位(表、里、半表里);第二步再辨病性(寒、热、半寒热);第三步再辨病态(虚、实、半虚实);第四步,综合前三步,辨出为何经之病;第五步,步再辨其它,如水、湿、痰、饮、痞、郁、瘀、燥、痹等。
第六步,根据所患何经这病,综合其它,确定所用何方,再和加减。
二、中医四诊合参的步骤:望、闻、问、切几千年以来,中医讲究给病人诊断时,都认同并没有争议地遵循着同样的一个步骤:望、闻、问、切四诊合一,“望”排在第一,“闻”排第二,“问”排第三,“切”排第四。
既然是都认同的,没有争议的,并共同遵循的,那么,“四诊合一”的步骤,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诊断的程序。
三“望”诊1、“望”诊的核心是判定阴阳“望”诊可以判定阴阳,可以判定寒热,可以判定虚实,但其核心仍在于判定阴阳。
病人来就诊时,我们总是先进行“望”诊。
一望精神,精神状态如何,是精神饱满,还是精神疲倦;望穿衣,穿衣多少,是怕寒还是怕热;三望肥瘦,是肥是瘦;四望步履,步履轻盈有力,还是软弱无力。
四望面色,是满面红光,印堂发亮,还是面青唇紫。
五望舌头,红、黄、谈、白、紫、湿、燥等。
总之,“望”的就是其人是阳多还是阴多,是阳证还是阴证。
其根本就是“望”其阴阳。
2、“望”诊两样可以判别虚实、寒热判定阴阳虽然是“望”诊的核心任务,但“望”诊同样可以判定病人的虚实、寒热。
如通过精神状态的饱满程度如何,步履的有力与否等,我们可以判定出病人的虚实。
通过病人穿衣的多少、面色的情况、舌头的反映,我们可以判定病人的寒热。
3“望而知之谓之神?”并不是神话中医界里有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并把它作为中医的最高境界。
如何用经方:方证对应,辨证施治,效验必彰

如何用经方:方证对应,辨证施治,效验必彰无数中医学习者、临床者以及中医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看过的经方越多,越困惑,什么病用什么方,判断依据是什么?这是个大问题。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解释“病”、“证”、“症”的定义。
什么是“病“?邪气入侵,是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受损、生理功能异常的过程。
什么是“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简单来说,就是大夫根据外在表现分析病机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这个是有大夫的主观思想在里面的。
什么是“症“?大家可以看下这个字,病字框,就是说患者出现的不正常反应,包括你自己明显感觉到的不舒服以及通过医生检查结果出现的异常,这都算。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所以说,中医大夫治病用药的时候不是针对病,而是针对“症“。
你看成熟的中医大夫很少讲你这是什么病就吃什么方子吧。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常说的小柴胡汤,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喝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有这些症状就代表与”证”呼应的内在病机是一样的,小柴胡汤就可以改善,不管患者是什么疾病。
看到这,有人会问,这不就是连连看吗?有了这些症状,就吃这个方,这也没什么难得。
当然不是,症状有主次之分,要抓住主症。
什么是主症?在病人的所有症状当中,要把它提炼出来,找出它最主要、最重要的症状。
说最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疾病的本质,说最主要是说它不应当多。
因为它决定了疾病的本质,所以它是最重要的;由于它不多,所以它最主要。
不多是多少呢?一到三个,绝对不能超过三个!我们每个人长期临床都知道,我为什么用这个方子?我抓住了一个主症。
举例说: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怎么分辨?饿的时候心里空、胃有下坠感这是补中益气汤;饿的时候胃里空、有心慌的感觉是归脾汤。
这就叫主症。
再有一个问题,主症是病人感觉最痛苦的“症”吗?恰恰相反,病人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恰恰不是主症,最痛苦的症状是标不是本。
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如何快速辨证用经方?快学习“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上)——六经本证的辨证导读:今天学习毛进军先生结合临床经验总结的一套“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在辨方证和用经方的临床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个比较切合临床实用的辨证方法,这就是“六经方证辨证二元辨治的理念和方法”,简称“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元”是指基本要素,在这里泛指病证中的多种“证”的要素,也可以说是辨证单元。
所谓“二元”,一元是指六经方证的本证,另一元是指六经方证的兼夹证。
因为,人的病证(症)是复杂多变的,在病变的过程中,不仅有阴阳寒热虚实的错杂,而且有水湿痰饮瘀血的相互夹杂,或者存在有气机的郁滞逆乱等。
这个“六经方证二元”辨治法,就是要在辨六经方证时,不仅要考虑辨清六经的本证,这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一经单病,或二经并病,或三经、三经以上合病,还要同时辨清这六经病的兼夹证,这就是最常见的七个证:水、湿、痰、饮、瘀、郁、痞。
我们在辨证时,在辨六经方证时,再顾及六经病证所夹杂的一种,或二种,或三种以上的兼夹证的病机,就比较全面和准确了,依据这种“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所辨出的方证病机来遣方用药,是全面而准确的,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疗效也是很确切的。
六经方证辨证二元辨治分六经本证的辨证和六经病证兼夹证的辨证。
六经本证的辨证——第一个证的元素,如下:1六经本证的基本辨证思路辨六经本证,是第一个辨证的元素,或称证的单元。
这个“证”的涵义,就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这个证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多么的千变万化,都不会越出三阴三阳的表里寒热虚实,所以说,我们辨证要首明阴阳,明确这个阴阳辨证,也就是辨病证的类别;表里辨证,也就是辨病位;寒热辨证,也就是辨病性;虚实辨证,也就是辨病证的邪正盛衰,病证的病态。
总之,对于“六经之病要分看,又要合看,总以胸中先有六经之病,然后目中乃有六经之证"(清·陆懋修《医林琐语》)。
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

学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
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
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
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的辨治用方思维;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应用基础方。
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时。
常用的基础方我进行了总结,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如四逆散作为一个理气解郁基础方,所有的气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虑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基础方,换一句话说所有瘀血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首选方。
赤丸,有四味药,包括乌头、半夏、茯苓、细辛,就是温化寒痰。
在临床中辨证就两个痰,一个痰是寒痰,一个痰是热痰。
热痰用小陷胸汤,是清热化痰基础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个人有湿热,选一个方治疗湿热,叫作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有栀子、黄柏、甘草,在临床实际中,只要见到一个人是湿热,首先选用栀子柏皮汤。
一个病人来看病,下焦湿热,还有瘀血,我们选两个基础方就是栀子柏皮汤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疗寒湿的基础方是甘姜苓术汤,这个方有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说带下量多色白,从我们中医来说应该是寒湿,接着她又说她的病证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一不顺心,盆腔炎就复发了,心情一好,病证没有好,但是相对来说轻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两个方,一个是甘姜苓术汤,一个是四逆散。
在门诊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带下色白,经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针刺一样,开甘姜苓术汤与桂枝茯苓丸,这是我们学习基础方的重要性。
益气补血基础方,张仲景有一个方叫芍药甘草汤,芍药是补血的,甘草是补气的。
所谓基础方就是说在临床中有很多病,只要它出现了,既有血虚又有气虚,都可以加上芍药甘草汤。
「仲景经方」辨方证的“三步走”

「仲景经方」辨方证的“三步走”
“1”是但见一证。
一证是主症,尤其是那些特征症状,诸如“叉手自冒心”“目如脱状”“目赤如鸠眼”等。
这些恰如京剧里的脸谱,红脸的关公,黑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敦,无疑能被迅速地识别。
方证里这些特征证属于标志性的症状,也为快速识别方证做出了旗帜鲜明的指向。
可以说,“刷脸”是辨方证的最快途径!
“2”是二分法。
即是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范畴来鉴别。
{!-- PGC_COLUMN --}
比如,桂枝汤适于表阳证,而麻黄附子细辛汤适于表阴证;
白虎汤适于阳证之热,而真武汤适于阴证发热;
实证的腹满用厚朴七物汤,而虚证的腹满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泻心汤为少阳病,而黄连阿胶汤则为少阴病的泻心汤;
小青龙汤侧于表证,而苓甘味姜辛汤则侧于里证。
如此用相对的正反两面来比较并记忆,是不错的方法。
“3”是从轻、中、重三个层次对方证进行程度上的鉴别,属于量化性的比较。
有时必须事先确立“中”位的那个方证,比如小柴胡汤证,比它虚弱者可以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比它更实者可以考虑大柴胡汤证,虚实的程度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虚)——小柴胡汤证(中)——大柴胡汤证(实);
有时则是递进性的,如从伤阴程度上讲,白虎加人参证——竹叶石膏汤证——炙甘草汤证,三者伤阴程度递进;
有的可以从病情激烈性、发扬性来比较,如桂枝茯苓丸证(静态)——桃核承气汤证(动态而轻)——抵当汤证(发扬性);
有的从病位深浅层次比较,如从表向里进展,桂枝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
辨方证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这里归纳成“123”,只是为了便于记忆。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

经方运用思路和经验一、经方的定义和分类经方是指中医药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药物组合。
经方按其来源可分为古代方剂和近代方剂两大类。
古代方剂是指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近代方剂是指在清朝以后编纂的《本草纲目》、《外台神农本草经》等药典中所记载的用药组方,如加味逍遥散、牛黄解毒片等。
二、经方的运用思路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
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确定病证的属性、病机的本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证,可以选用桂枝汤;对于阳虚血瘀证,可以选用逍遥散。
2. 配伍善用:经方中的药物并非单一使用,而是通过配伍来发挥药效。
在选择经方时,需要综合考虑各药的性味、功效、配伍关系等因素,遵循“相须相济、相反相成”的原则进行用药。
例如,桂枝配生姜可以相须相济,共同祛风散寒;金铃子配薄荷可以相反相成,互相协调达到疏风解表的目的。
3. 灵活变通:经方固然有其固定的组成和用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一成不变。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有时需要对经方进行加减,以增加疗效。
例如,对于桂枝汤加桃仁、牡蛎,可以增加其血破风温的作用,对强化祛风散寒的效果。
4. 个体化治疗:在运用经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史等个体特点进行调整。
因为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适当增加人参、黄芪等温补药物,以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
三、经方的运用经验1. 熟悉经方内容:医生在运用经方时,首先要熟悉各种常用经方的内容、功效、适应症和禁忌证等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经方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方治疗患者的疾病。
2. 注重体味实践:经方的运用需要经验积累,医生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体会药物组方的疗效和不足。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味,才能熟练掌握经方的运用技巧。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

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顾哲元【摘要】[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Objective]To discus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f ZHANG Zhongjing.[Method]L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quoting physicians' views on book an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iscuss and distill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method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sults]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fully reflect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oughts, where can be conclud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he method of treatment.Catching the main syndrome means when facing with a specific syndrome can be used to cat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metho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cipe and syndrome is the prescrip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Meanwhil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a principle of step by step treatment tha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ients,sum up syndrome type,and then prescribe and select drugs at some stage in the disease.And it is also a thinking mod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extended application by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ose constitute the three main lines of the thinking method of differentiation.[Conclusion]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rescription are consistented with the syndrome type of"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exert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use and perf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which inspire future generations of doctors.Therefore, it deserves further stud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pplication thought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profound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thinking;the theor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方证对应;主证;各家学说【作者】顾哲元【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辨证思维”这一独特优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即得到充分体现。
经方辩证的三大步骤

经方辩证的三大步骤经方辩证的三大步骤经方辩证的三大步骤抓主证析病机定六经抓主证:一是抓病人的病根症状,二是抓病人容易解决的症状,一般原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析病机:病都是人体阴阳太过与不及造成的,病机可以分出风、寒、暑、湿、燥、热、气、血、水、食、郁十一个病机。
定六经: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熟悉伤寒杂病论程度越深,疗效越高。
中医看病其实不是盯病人的西医病名来看,而是看病人的人体反映出了什么症状,所以理论上六经可统万病,人体阴阳平衡了也就没病了。
把脉验舌问诊等都是为了收集病人阴阳失衡的情况,最后都要用这三步去辩证定出治疗方案来六经辨证丨医路有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句话一直伴随激励着我在中医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仲景先生在乱世立志,思精而韵不高,成为良医,是我一直崇敬的大家,也因《伤寒论》让我对经方充满着兴趣。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用了不少的经方为身边的人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更让我对经方充满了期待,更想要学好学扎实。
有缘遇到了鲍老师,让我对六经辩证有了更深的体悟。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读方三年,便为天下无病可治' 不能局限教科书而看病,要多思考,不能只局限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因为有的人病机是相对复杂的且每个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剂量于药物的配伍都需要斟酌。
抄方看医案不能只局限于药物,要寻其思路,全面的考虑,树立六经辨证的思维,重视同类方证之间的辨析,要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过鲍艳举老师讲吴茱萸汤加茯苓的一案,让我对六经辨证有一定的思路。
让我明白什么样的症对应什么样的方,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方,在临床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以及吴茱萸汤三方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六经辨证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中医看病三板斧:抓疗效、重望诊、崇脉诊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徳逾于此。
看病不要拖延,不要大包大揽,先解决短期疗效,抓住核心病机,注重核心症状,使患者有暂时痛苦的改善,后面再进行慢慢调理。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
1、病因辨析
1.1 病因分类
1.2 病因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1.3 病情询问和观察
1.4 病因辨析的注意事项
2、辨证施治
2.1 中医辨证分型
2.2 中医辨证方法和技巧
2.3 经方的选择原则
2.4 经方的配伍规律
2.5 经方的剂量和用法
2.6 经方的疗程和调理
3、方证辨析
3.1 辨析方证的意义和方法
3.2 方证的分类和辨析要点
3.3 方证辨析的临床应用
3.4 方证辨析的常见错误
4、治则研究
4.1 治则的理论基础
4.2 治则的应用原则
4.3 治则的分类和辨析
4.4 治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5、方剂研究
5.1 基础方剂的认识和应用
5.2 经典方剂的使用和调配
5.3 方剂的设计和改良原则
5.4 方剂的疗效评估和优化
6、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6.1 临床病例的收集和整理
6.2 疑难杂症病例的分析和解决6.3 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7、经方应用的现代研究
7.1 经典经方的药物研究
7.2 经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7.3 经方的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价
7.4 经方应用的现代解释和发展
附件:
1、病因辨析表格
2、方证辨析案例分析表格
3、方剂研究数据统计表
4、经典方剂配方表
5、临床病例收集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法律文件
2、医疗器械管理办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
3、药品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法律文件。
应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完整版ppt资料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抓主症用经方获效范例 杜某,男,32岁。5天前露宿户外而起病, 时值盛夏,却着长衣任日光暴晒,仍恶寒 不减,前医曾用香薷饮之,然无效。 视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有力,问之未 曾出汗,遂以麻黄汤治之。果一剂药后, 脱去大衣,二剂药后,诸证悉失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杨某某,女,49岁,1975年春初诊,下 肢顽麻已两年,步履艰难,不能久立,半 年来左下肢肌肉逐渐萎缩。经中西医诊治 无效,患者已经丧失治疗信心。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l 甘草泻心汤可治疗狐惑病,原文指出其 证有“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乍黑,乍白,以及咽喉,前后二阴蚀烂
〞
l
l
虽然上证中主症明了,但见症多端
,临症难以把握。且甘草泻心汤并非预
防狐惑病的唯一专方。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不符合仲景“既要辨病, 还须辩证〞的思略。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l 综上可见,仔细研读原文,正确理解原 文精神,是用好几份的重要根底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2、 明了治法、洞悉方义 每一首经方,均表达了一定的治病理
法,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分析病机,按 照病机确定治法后,即可从治法处分,选 择适宜之经方。这种运用经方的方法,是 从经方的主治成效出发,不限定于证候或 病机与原书所述完全相同。
?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明述方证, 暗寓病机于其中。
大医精诚 ▪和谐包容
同一病机,临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如?金匮要略?用肾气丸治疗的病证有五种
: ?中风历节病?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 ?血痹虚劳病?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经方的辨证法则

经方的辨证法则一、经方的辨证法则就是仲景开创的六经辨证法则:仲圣留下的《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中医的万世经典,其实就是因为开创了“病脉证并治”这个六经辨治体系,使得中医从《五十二病方》的“按病处方”的时代,上升到“病脉证并治”“辨证施方”的《伤寒杂病论》时代,从此中医成为了理法方药俱备,体系框架完整的完美医学体系。
二、六经体现出的是中国固有的阴阳观,六经辨证就是三阴三阳辨证: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诸篇开首倡言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些内容,也就是“三阴三阳”辨证观。
中医,究竟到根源上就是阴阳而已,这个是万举万当,毋庸置疑的。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总结升华提出了阴阳观,这个阴阳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的应用,这其中也自然而然的包括了医学。
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少阳最早是用于天文中区分时相的,一天中观察阴阳盛衰转化的时相模型,仲圣创造性的运用到疾病的分型上,历史证明,这个创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六经辨证的实质: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实质就是把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分为六大总纲,即六大症候群,每一经(纲)都有其特定的病位、病性和病态,这种辨证方法,有利于医者在各种复杂的症状中精确而迅速地抓住疾病的实质;是一个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疾病共同症候规律的法则,便于展开论治,由博返约,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思想——辨证论治(也可叫辨证施治)的精神。
六经的实质就是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病态——虚实太阳病——表实热阳明病——里实热少阳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阳者少阴病——表虚寒太阴病——里虚寒厥阴病——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之偏于阴者四、经方六经辨证的步骤:经方的辨证论治是分以下几个步骤的:1.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次辨药症<1>辨六经:辨六经的方法是把症候群用六经的实质+提纲症来对应分析属于哪一经或者哪几经以及其中的证型,比如太阳病(六经)中风证(证型)=太阳提纲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汗出恶风脉缓;太阳病(六经)伤寒证(证型)=太阳提纲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恶寒,脉阴阳俱紧。
胡希恕六经辨证体系临床运用思路

胡希恕六经辨证体系临床运⽤思路不学伤寒,难以成⼤家,纵观古往今来的中医⼤家,多是伤寒⼤家。
张仲景在序中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已。
这只不过是仲景的谦虚之辞,其实伤寒论创建的六经辨证体系,可以涵盖所有疾病,这个理论体系搭建好,运⽤得当,可以指导⼤多数疾病的治疗。
六经辨证体系,不只是外感疾病的辩证体系,⽽是所有疾病的辩证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将⼈体病位分为表、⾥和半表半⾥三个层次,将病性分为阴和阳。
病位加病性就得出明确的诊断,六经病如下:表阳为太阳病,表阴为少阴病⾥阳为阳明病,⾥阴为太阴病半表半⾥阳证为少阳,半表半⾥阴证为厥阴病《医宗⾦鉴》说:漫⾔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间。
意思就是说,世间疾病千千万,但疾病反应的部位要么在表,要么在⾥,要么在半表半⾥,⽽疾病反应出来的病性,要么是阳证,要么是阴证。
所以,我们要深⼊地去学习《伤寒论》,搭建起六经辨证体系,掌握六经辨证的思维体系,才能真正将六经辨证体系运⽤于临床。
第⼀、什么是六经体系?什么是六经病?胡希恕⽼师认为,六经病是六⼤类综合征。
疾病发⽣时,正邪相争,在⼈体表、⾥或半表半⾥三个病位表现出来的症状,当⾝体机能充盛时表现为阳性证,⾝体机能沉衰时则表现为阴性证。
表部、⾥部和半表半⾥部,分别有阴阳两种病性,就有了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
1.表证:是指由⽪肤、肌⾁、筋⾻等所组成的机体外的躯壳,包括太阳病和少阴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是机体正⽓充⾜,感受寒邪后,抗邪于体表,表现为⼀派收缩寒凝的症状,聚集⼤量的津液在体表,欲汗出⽽不汗出的⼀种病理状态。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主要症状,代表⽅是⿇黄汤和桂枝汤。
举例来说,⼀个⾝体强壮的年轻⼈,感受风寒邪⽓后,就容易出现这种太阳病,正⽓充⾜,正邪交争在表,出现恶寒,怕冷,头项强痛,发⾼烧,脉浮等太阳证。
少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阴。
⼈体阳⽓不⾜,风寒邪⽓侵犯⼈体的时候,⽆⼒抗邪,疾病就容易表现为在表的阴证,除了表证,还可能会出现阳虚的症候,少阴病恢复⽐较慢,也有⼀定的危险性。
毛进军:准确辨方证 活用经方

毛进军:准确辨方证活用经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和经方,因其法度谨严、方药精当、疗效肯定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中医学的精华和典范。
辨方证就是辨六经之证,从而准确选用某方的指征和证据。
活用经方的首要条件就是会辨方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并特别强调,“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
”这充分说明了用《伤寒论》经方治病辨方证的重要性。
刘渡舟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
”所谓“辨证知机”,实际上就是识病机,辨方证。
刘老在谈到辨方证时,深有体会地说:“《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
在临床辨证时,应先抓主证。
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
所以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对附属于主证的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刘老的这番话,道出了辨方证的精义。
方证相应: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实际上,辨方证和方证相应的观点,始于仲景,《伤寒论》在第317条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条文中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已经点出了“方证相应”的主旨,那就是所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
后世不少医家在学习应用《伤寒论》时,对于经方辨治的方证相应多有体悟,如清代医家陈修园特别重视病证与方药相应,如其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
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读者弗悟也。
然而可以谓之方者,非圣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达。
”说明其对经方方证相应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在辨方证上,胡希恕的研究最为透彻。
他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经络、八纲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开创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实施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
六经辨证的步骤思路

六经辨证的步骤思路1,经方六纲的辨证有严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纲,然后辨具体方证,最后有多余症状再辨药症加药。
辨六纲首先分清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半寒热),病态(虚实半虚实)。
这个就需要清楚六纲的实质(病位,病性,病态)是什么,比如太阳少阴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病位为里。
少阳厥阴病位为半表里;三阳纲为热,三阴纲为寒,三阳之中少阳为半寒热,三阴之中厥阴为半寒热,三阳为实三阴为虚,三阳之中少阳为半虚实,三阴之中厥阴为半虚实。
病位辨证,首先是看病人有没有表证,没有表证就是里证或半表里证,表证的表现:恶寒发热,或者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多属于表证,或者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或者颈项强、头痛之类,脉浮等。
然后就是辨证寒热问题: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这个寒热辨出来了,虚实也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寒结),就可以基本分清属于哪一纲了。
例如: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根据寒热来辨,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过少阴病的病人除了一些有表证的表现,其肢体痹症表现很明显,例如四肢的疼痛、麻木各种症状(需要和太阴外证鉴别),但是也有没有表证的少阴病,患者主要以肢体痹症为主要表现,但是就是没有表证,也没有热症,问诊之后就是一个寒症。
如果病人没有表证,表现出单纯性的寒象,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少阴病,或者太阴少阴合并病。
如何区分这个?这时候就要靠临床表现了,如果患者表现出拉肚子、腹痛、腹冷、腹胀、胃痛、流口水多、小便清长之类的,这些症状都偏于里,就是太阴病,如果表现出肢体痹症的,就是少阴病,合起来的,就是太阴少阴合并病。
但是要注意的是厥阴,虽然厥阴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但是有的厥阴的热症并不明显,例如一些痞证,或者热症只有小便黄,或者舌苔变黄,或者胃子有点烧灼感,或者心烦之类的,这些就是厥阴,厥阴就会有太阴或者少阴的症状,或者也会有少阳的症状,要注意。
中医——使用经方要辩证

中医——使用经方要辩证经方医学的特征是着眼于“人”。
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
中医没有剖开肚子去寻找在器官细胞水平上的病理变化,也无法看到天地间的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但我们的先人却能从宏观上把握住机体的变化,寻到消除病痛的办法。
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得好:“受本难知,发在可辨,因发知受”。
这就是经方医学的疾病观。
这个“发”,是“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的反应。
张仲景是如何着眼于“人”的呢?一是望形。
仲景书中的所谓“尊荣人”“失精家”“湿家”“强人”“羸人”等均有明显的外观特征。
如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即为缺少运动、肌肉松软,稍动既易汗出伤风的体质类型。
失精家则多为男子,面色白、肌肤柔薄,瘦弱,脉大而无力等。
湿家多为面黄而形肿,鼻塞身痛等。
二是切脉。
脉浮、脉沉、脉浮紧、脉滑实等,并不表示某种疾病,而是反应患者全身所处的状态。
如浮脉与出汗、出血有关;沉脉与腹泻、过量发汗有关;脉浮紧,提示可以使用强烈的发汗剂;脉滑实则提示可以使用泻下剂。
换句话说,脉象可以辨人的寒热虚实表里。
中医临证时脉象不可不重视。
三是问所苦。
如恶寒与恶热,口渴与口不渴,小便利于不利,不大便于下利不止,能食与不能食、饭与但欲寐等。
这些体征反映人体的基本生理状态,是非特异性的诊断指标。
其作用主要是用于辨“病的人”,而不是辨“人的病”。
需要指出,后世比较重视的舌诊和腹诊,其本质也是辨体质特征,辨寒热虚实,因此在临床应用经方时,是完全应当使用的。
经方的舌证,散见于后世各家医著中,代表性的有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梁玉瑜、陶保廉的《舌鉴辨正》等。
各经方家的医案中这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
经方的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有很多描述可以细细揣摩。
如何运用经方?三种方法送给你

如何运用经方?三种方法送给你本文中所说的“证”均是指“临床表现”,而非现在一般认为“分证论治”之中的“证型”。
这两种对于“证”的理解有现象与本质的差异。
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应当是辨别现象而非辨别病机,辨证即是通过对临床表现的辨别以察知病本,而不是辨别病机,病机是不可能跳过证候而直接获得的。
一、辨方证辨方证就是指每一首经方皆有针对之证候,辨别方证即是强调方与证的对应性。
“辨方证”一词现在在中医界十分流行,但是各人所赋予的含义不一,常有“望文生义”之弊,需要注意其实质内涵。
“方证”的概念在仲景书中常出现。
例如小柴胡汤在《伤寒论》96条的“四大证”,张仲景称之为“柴胡证”,将桂枝汤在12条中的临床表现称为“桂枝证”,又如麻黄汤在35条的“麻黄八证”。
关于方证,桂枝汤证当见“汗出”,麻黄汤证当见“无汗”,大青龙汤证当见“烦躁”,桂枝甘草汤证见“心下悸,欲得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见“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术甘汤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栀子豉汤证见“虚烦不得眠”,五苓散证见“消渴”,抵当汤证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等等。
辨别方证,要重视对仲景原文的理解,假若完全符合条文的证情,则辨别准确性越高。
需要注意一点,辨别“方证”并非只有“方”与“证”,在两者之间必然有“病机”“治法”,要“理法方药”一连串地紧密联系。
关于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目的,他在序言中已经明确说:“虽未能尽愈诸病,恕可以见病知源。
”如何通过疾病“表现”而知道疾病的“本质”,“见病知源”,显然是张仲景写作此书的最主要目的。
仲景书中多处透露病机思想。
例如“热在皮肤,寒在骨髓”“阴阳俱虚”“胃气不和”“亡阳”“心下有水气”“阳气怫郁在表”“里虚”“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亡血,亡津液”“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热结膀胱”“大热入胃”“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实际上,张仲景对于病机的论述十分丰富,只是由于他的论述习惯,并非如现代每一条方证下均附上“病机分析”,而是训练读者通过证候辨别,测知病机,继而选方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6卷 第24期 -7-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1.003
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 Thinkings of apply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by identifying corresponding
syndromes
黎文艳1 丁红平2(1. 荆门市五三何集润和医院,湖北 荆门,448000; 2.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24-0007-02 证型:IGB
【摘 要】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有多种,其中“方-病-人”模式与“六经-方证”模式颇受医家欢迎。
通过对这两种模式基本
内容、流程及价值的阐述,指出二者发展、创新了运用经方的思路,现正为越来越多的医家学习、研究与运用。
【关键词】辨识方证;运用经方;思路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hinkings of apply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 by identifying corresponding syndromes. Among them, the model of“Formula Syndrome-disease-people”and the model of“six meridians- Formula Syndrome”are quite popular with doctors. Through expounding the basic content, process and value of the two models, it points out that they have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the thinkings of apply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and now more and more doctors are learning,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the models.
【Keywords】Identifying Formula Syndrome;Applying classical prescriptions;Thinking
辨方证是临证时医家思考过程的一部分,始于运用望闻问切等方式采集信息,止于确定方证。
方证,即以方为名的证,是安全而且有效使用某方的证据。
经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还包括了组方严谨、方证清晰、疗效确切的后世经典方及经验方。
开启辨方证用经方之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经方方证,而且要求遵循一定的思路。
目前有两种思路模式颇受经方医家欢迎,本文试谈笔者对二者基本内容、流程及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并作简要点评。
1 “方-病-人”模式
1.1基本内容
该模式由黄煌教授创立。
“方”是指方证,由方的适应症、“人”与“病”三个方面构成。
方的适应症,即方的主治。
“人”是对体型体貌、脸型肤色、肌肉筋骨、腹征腿征、舌象脉象、精神心理行为,以及好发的疾病等体质特征的概括,而且直接用方药来描述“人”,称之为“某方体质”“某药体质”,如“小柴胡汤体质”“桂枝体质”。
“病”既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也包括中医学所称的病名。
临证时,主要依据方的适应症、“人”与“病”来辨识方证。
但“病”与“人”在方剂选取中的分量有所侧重,有时需以方治病,有时需以方治人,有时既要治病又要治人。
1.2 流程
运用该模式时,首先要重视对“人”客观信息的采集,如眼神肤色、体型体貌、咽腹腿征、肌肉松紧等。
其次要重视对“病”的信息采集,如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论、疾病诊断、治疗经过等。
思考时,须反复揣摩方与其适应症、与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若方的适应症清晰、完整,则较易确定方证。
若其适应症不清晰、不完整,或疾病丛杂,或诊断不明确,或病程绵绵无期,不妨考察体质。
如患者形体肥壮,颈部粗短,胸骨下角呈钝角,两胁下或腹部按之压痛或有抵抗感,为大柴胡汤体质,开出大柴胡汤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
若诊断明确,疾病单一,或来势急骤,可从疾病切入,明确了诊断,选方的方向就比较清晰了。
如代谢综合征,多见五苓散证。
1.3价值
着眼于经方服务现代人,着眼于方证的客观化,该模式融合方的适应症、体质特征以及疾病谱。
其价值在于深化了对方证与体质、方证与疾病、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丰富了方证的内涵,拓展了辨方证的切入点,即辨方证除可从方的适应症入手外,亦可从体质特征、从疾病谱入手。
2 “六经-方证”模式
2.1基本内容
该模式由胡希恕先生创立,弟子冯世纶教授等发展与完善。
六经源于八纲,八纲源于神农时代。
仲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依据丰富的临床实践,于八纲表里病位之外,开创性地提出“半表半里”的病位概念,形成三层病位观,并且认为每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类属性(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由此构建了六经方证辨证体系。
六经的实质是机体对疾病的六种基本反应方式,而经方方证是对六经的深化与细化。
所以先辨六经、再辨方证为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其内涵还包括辨水湿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因素,以及气血津液的盈亏。
2.2流程
临证时,首先要全面采集信息。
其次要善于抓住主症、分析诸症,分辨疾病的病位,或在表、或在里、或在半表半里,
-8-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V ol.(6) No.24
继而鉴别阴阳属性,至此疾病的六经归属已明确。
在胡老学术体系中,表阴证为少阴病,表阳证为太阳病,里阴证为太阴病,里阳证为阳明病,半表半里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阳证为少阳病。
最后,在六经已定的前提下,进行寒热虚实的判断,再参合兼夹的病理因素的部位、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反复推敲疑似、易混方证,最终确定最恰当的方证。
2.3价值
以八纲来阐释六经,用六经来统摄、归类方证,并指导方证应用,推崇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这是胡老学术体系的核心与精髓。
其思维过程具有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特点。
其价值在于找到了一条严谨而又快捷的运用经方之法。
3 点 评
在用经方上,“方-病-人”模式更多立足于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融,展现了辨方证途径的多样性和过程的客观性,可让医家较好地避免“医者,意也”的臆测与偏差;“六经-方证”模式更多根植于传统中医,体现了辨方证过程的严谨性与精细化----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细致入微。
这两种思路均不同于以脏腑经络辨证指导经方运用的传统思路,前者更看重客观依据,后者更重视六经病机。
所以二者无疑是对经方运用思路的发展与创新。
虽创立较晚,却在当代中医界呈现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黎文艳(1970-),女,主治医师,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
丁红平(1979-),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经方方证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赵聪编号:EB-14063015 (修回:2014-07-10)
将经验作为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让经验和实用技术为临床服务
为中医现代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平台
中华中医药学会:
你会中会报[2009]043号文收悉。
经研究,同意创办《中医临床研究》杂志,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1—5895/R,半月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出版单位为《中医临床研究》编辑部。
本刊宗旨及业务范围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中医药传统,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框架,面向临床,面向普及实用,汇总中医临床经验,报道国内外中医临床研究成果,促进中医临床学术交流,为中医现代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研究平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摘自关于同意创办《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的批复(新闻出版总署文件·新出审字[2009]390号)
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
作者:黎文艳, 丁红平
作者单位:黎文艳(荆门市五三何集润和医院,湖北 荆门,448000), 丁红平(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430070)
刊名:
中医临床研究
英文刊名: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4(2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lcyj201424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