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简明治疗技术

合集下载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

石氏伤科:审因论治腰痛石氏伤科乃我国骨伤科一大流派,相传甚久,闻名遐迩。

今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抑山教授,在继承祖传经验的同时,又博采百家之长,进一步开拓、创新、丰富、发展了石氏伤科学术思想。

尤其是在他四十余年的伤科临床理伤治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其内治腰痛,只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体现其流派的某些特点。

一审因论治与腰痛立法审因论治就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也就是运用整体观点,分析疾病的症状、休症来推究病因,从而提供治疗用药的根据。

先生认为腰痛立法,首先要明确腰痛所发生的原因,然后才能够“审因论治,辨证立法” 。

他说腰痛的原因历代医家都曾有过阐述。

从脏骑关系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腰者,肾之府,转播不能,肾将惫矣。

” 说明肾虚腰痛的特点。

从经脉关系而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入腰,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抵腰。

如〈医灯续焰》(清·王绍隆)日:“腰痛者,足之六经病也。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入腹,各经受邪,则随各经之所过者为痛,与头心为痛之义略同,而手之六经不与焉,以手经不至于腰也。

”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隋·巢元方)把腰痛病证之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日少阴,少阴肾也,.....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日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三日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日暨腰堕坠,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认为腰痛之因“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对腰痛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盖此证有表里虚实寒热之异。

” 并精辟地分析说:“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逊诸热而痛或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又说:“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训练(ppt)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训练(ppt)

二.脊柱运动学——肌肉
稳定肌与运动肌 ▪ Rood(1972)根据功能的不同,将背部肌肉区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 ▪ 稳定肌通常位于深部、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
制锥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 ▪ 运动肌一般位于表层、具有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布、通过向心收缩控制
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
局部肌肉(Local)与全局肌肉(Global) ▪ Bergmark(1989)还根据肌肉解剖位置的差异,将背部肌肉分为局部肌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 分析及康复训练 (ppt)
(优选)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 及康复训练
一.脊柱的稳定性——脊柱的解剖
▪ 33 个椎体
▪ 5 个节段
▪ 颈椎(7) 胸椎(12) 腰椎(5) 骶椎(5) 尾椎(4)
一.脊柱的稳定性——脊柱的稳定系统
脊柱的稳定系统
Control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主导的运动控制: 通过精密的神经回路来控制主动 系统肌肉收缩时间,顺序,强度 等,来维持腰椎的运动和稳定。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 腰椎在通常坐姿时,如站立位和坐位
的静负荷,或有外加负荷条件,如上举过 程中腰椎的静负荷情况。
动力学 腰椎在行走,普通负重运动时腰背
部和腹部肌肉的动力负荷。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
脊柱在站立时的负荷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
▪ 脊柱在站立位,坐位和躺着时的相对负荷
肉和全局肌肉 ▪ 局部肌肉通常均起源于脊椎,它们的活动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
的机械稳定性; ▪ 全局肌肉一般连接胸廓和骨盆,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
脊柱的负荷主要为体重,肌 肉收缩力,韧带产生的预应力和来自体外 的负荷。试验中,通过对椎间盘内压力的 测定、脊柱肌肉肌电图的测定等方法均可 获得静止或者动态状态下,不同节段椎间 盘上负荷大小的相关信息。该信息对于我 们在康复训练中,训练动作的设计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治疗原则

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治疗原则
• [3] Hodges PW, Sapsford R, Pengel LHM. Postural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s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J].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07,26(3):362—371.
• 反馈:通过反射弧调节运动控制 • 前馈:依据以往的经验计划运动模式 • 二者都依赖于正确的传入信息
“预反应”/“前馈” 在躯干或四肢突然移动的情况下,身体会以
“前馈”的机制尽量稳定腰椎。局部稳定肌接到 传出信号并在整体运动肌兴奋之前收缩。
力矩 F1*L1=F2*L2
下列肌肉被认为参与这种“前馈”机制:多 裂肌[1]、腹横肌、膈肌[2]、盆骶肌[3]。
腰痛患者存在肌肉激发模式异常 • 局部稳定肌前馈机制消失 • 共收缩模式消失
腰痛主要是由于负责脊柱稳定的肌群的
运动控制出现异常,而非单纯的肌力和耐
力的异常。
• Jull GA, Richardson CA. Motor control problems in patientswith spinal pai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rapeutic exercise [J].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2000, 23(2):115—117. • Richardson C, Jull G, Hodges P,et al. Therapeutic exercise for the spinal segmental stabilization in low back pain:scientific basis and clinical approach [M].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ppt课件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ppt课件
一、外治法:针灸、推拿、敷贴、熨 法、功法导引
二、内治法:口服中药制剂(汤剂、 丸剂、散剂等)、食疗法。
腰痛之针灸治疗
• 一篇针对腰痛对历代针灸文献进行的专题检索, • 本次检索起自《黄帝内经》,止于《医宗金鉴》
,共查阅古籍32册,16个条目,共用穴位78个, 214穴次。其中被选用(8次)以上穴位有委中(22次 )、肾俞(21次)、环跳(16次)、昆仑(12次)、足三 里(10次)、阳陵泉8次。 • 常用经络及次数: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少阳胆 经32次,督脉26次,足厥阴肝经19次,足阳明胃 经17次,足少阴肾经11次。穴位所在部位及次数 ;腰骶部56次,臀及大腿61次,小腿及以下65次 。共用针法86次,灸法42次,刺络放血18次。
钟倒出药汁,加水再煎20分钟后将药汁倒出,两
次 药汁合在一起放在砂锅内,再放入山药30克、
茯苓15克、去壳栗子50克、糯米50克,用文火炖
烂成粥。不拘时喝,晚上睡觉前趁热喝一碗效果
更好。
• 地黄鸡 • [原料]生地黄250克,乌鸡一只,饴糖适量。 • [制作]将鸡去毛、去内脏,洗净。生地黄洗净,与
单纯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痛及臀部取环跳, 痛及尻股取承扶,腰痛并小腹有疾者,取下腹部穴
3、远部选穴 张志聪云:“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 脉,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 症。”
四总穴歌所言“腰背委中求”也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 下肢常用的穴位还有阳陵泉、昆仑、太溪等。
膂,络肾,属膀胱。足太阳经循行过腰并主腰脊疼痛,本 书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 如结,踹如裂。
历代医家治疗腰痛时多将此经作为首选
• 1.3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阳按其循行并不过腰,而行于腰侧,但却被 应用32次,仅次于足太阳。从其治疗规律来看, 一般腰痛连腿,或痛在腰侧而牵引少腹或胁下者 选用足少阳经穴较多。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浙江医院康复科章睿下腰痛概述•下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但外在表现均为疼痛。

•下腰痛的康复主要采用运动训练、生活指导、物理因子治疗、药物治疗与矫形器治疗。

可能导致下腰痛的四个环节1.1.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2.2.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痛觉过敏(放大的痛觉反应)、触摸痛(非有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如脊髓损伤、截肢后。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疼痛刺激高强度(持续、密集)的传入脊髓背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逐渐形成了敏感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3.3.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记忆记忆””4.4.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下腰痛病因分类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2%2%))• 1.1.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如:肿瘤、感染、骨折、其他(马尾•综合症、脊柱外因素等)10%))由神经根受压所致(<10%• 2.2.由神经根受压所致(<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8585--90%90%))• 3.3.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背痛•起源于骨骼肌肉的机械性腰背痛,疼痛感受器位于:骨、关节突关节、肌肉、结缔组织、骨膜、椎间盘第三层纤维环和血管周围组织。

神经根和脊髓没有受累,没有恶性病变和椎体外病变的证据。

新的认识•除了明确的椎间盘压迫、中重度椎管狭窄以及神经根受压,经根受压,LBP LBP((low back pain)low back pain)与多数病理解与多数病理解剖学(剖学(MRI MRI、、X 线)检查的相关性差,包括椎间盘膨出、椎间关节退变、终板改变及轻度脊椎前移。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_胡永善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_胡永善

收稿日期:2003-04-10;修订日期:2003-06-08作者简介:胡永善(1948-),男,江苏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的中枢性控制与周围性影响的研究 专家笔谈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胡永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关键词:生物力学;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R681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04)02-0073-03前 言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下腰痛生物力学的一些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对策。

1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1 1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6,7]。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纤维环和髓核,也取决于软骨终板。

正常椎间的力学功能可总结如下:髓核在静态载荷下主要作为一种液体产生较大的流体静力学压力。

腰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腰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脊柱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结而成。

椎管是各脊椎的椎孔连贯而成,内容脊髓。

成人整个脊椎从正面观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颈部向前屈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

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初生婴儿脊柱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步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腰部的向前弯曲才显著发展形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撑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及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椎的生理生物力学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

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

由于生理弯曲的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间,而颈椎及腰椎髓核偏后。

其髓核前方纤维环较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

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和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发生蜕变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由于脊椎各段的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

后关节面颈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

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和椎板联合处,胸椎的旋转轴位于椎间盘中心。

脊椎的病理生物力学:整条脊柱以颈、腰段活动度最大,故较易受伤。

因胸椎有肋骨胸廓的支撑,受伤机会相对较少,但人们用双臂劳动,肩胛区软组织劳损则相对较多。

当老年颈椎胸椎椎间盘蜕变而引起椎间失稳时,肩胛区软组织劳损即加剧,下颈上胸段脊椎失稳易发生脊椎错位,继而引起内脏功能障碍。

颈椎处于负担较大重量的头颅与活动较少的胸椎之间,活动度大又要支持头部平稳,故易致劳损,由以下位颈椎多见。

腰椎亦处于较稳定的胸椎与骨盆之间,为人体之中点,在运动中受剪性应力最大,并在脊柱形似宝塔的结构中处于基底部位,承受重力最大,故亦易受劳损。

腰部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

腰部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

腰部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下腰痛是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它住院、、手术和工作能力是导致就医、、住院是导致就医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每年因下腰痛而支付的医疗费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补偿费用高达500亿美元亿美元。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相关疾病乃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病症与来源下腰痛的重要病症与来源,,手术治疗曾在几十年间被推崇曾在几十年间被推崇,,但大多数病例只需非手术方法即可见效,,而整骨推只需非手术方法即可见效拿疗法是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手术疗法大多没有经过严成部分格的实验证明,治疗效果有待提高,,格的实验证明,治疗效果有待提高治疗机制不甚清楚。

为此本研究运用现代生物力学的手段对腰部推拿手法的治疗机制进行研究。

手法的治疗机制进行研究。

本研究第一部分为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模拟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比的方法,模拟不同腰部推拿手法较其腰椎内部的变化。

研究方法为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MT 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S)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模拟斜扳手法、坐位旋转手法和牵扳手法三种手法治疗时的状态种手法治疗时的状态。

研究结果为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髓核内压力明显升高明显升高,,牵扳手法髓核内压力降低和轻度升高;;三种手法在神经根与椎和轻度升高间盘之间有一位移间盘之间有一位移,,腰椎小关节内应力低于关节内骨折的限度。

力低于关节内骨折的限度。

第二部分为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模拟腰部推拿手法和腰椎牵引条件下腰椎内部结构变化件下腰椎内部结构变化。

所采用的为ABAQUS6.11有限元软件建立方法使用用ABAQUS6.方法使腰椎L4L4、、5有限元模型。

分别模拟斜扳手法斜扳手法、、坐位旋转和牵扳手法以及腰椎牵引的条件。

所得的结果为模拟腰椎牵引的条件手法作用时椎间盘内髓核内压力坐位旋转手法最高位旋转手法最高,,牵扳手法最低为负值。

三种手法小关节合力无明显差别;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外层纤维环应力最大,,牵扳手法内层纤维纤维环应力最大环应力最大,,三种手法在椎间盘的后环应力最大外侧均有位移。

下腰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ppt课件

下腰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ppt课件
11下腰痛生物力学的特点椎间盘的物理变化如脱出一方面是因为腰椎运动环节承受了较高的旋转负荷所致腰椎段运动环节的组织在全身51hz自振动频率运动中有最大的受伤可能性许多交通工具的工作频率都接近于人体自振动频率因此汽车司乘人员最易患腰背损伤疾病椎间盘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使神经末梢敏感的介质的释放和神经血管向退变椎间盘内生椎间盘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引发了椎体椎间关节脊柱韧带及肌肉的受力和排列的改变小关节突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不稳定因素腰椎段起作用的每一块肌肉都是附着于运动环节后部组件的某处
.
20
骨科护士----高危人群
骨科护士下腰痛趋于年轻化:25±5.5岁 VS35~55岁(普通人群);
.
21
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职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个体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生活嗜好)
.
22
年龄因素:
(1)据Taimela等的流行率统计:10岁以 下7%,14~16岁18%;
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
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 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 多种功能。
.
10
下腰痛生物力学的特点
椎间盘的物理变化(如脱出)一方面是因为腰 椎运动环节承受了较高的旋转负荷所致
腰椎段运动环节的组织在全身51Hz自振动 频率运动中有最大的受伤可能性
被动骨髂韧带系统; 2·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 3·位于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

.
14
下腰痛大多数发作是与腰部软组织的长期 使用,过疲劳有关。
故强调下腰痛患者的休息尤其是平卧的休 息,这时的椎间盘所受的压力为最小,仍然受 到重视。

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简明治疗技术

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简明治疗技术
专家简介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曾从事脊柱外科工作多年,完成大 型脊柱外科手术近两千例。近年主要从事骨科 疾病的保守治疗。在广泛研究和吸收欧美先进 的康复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 临床经验,使用以悬吊运动训练(S.E.T)为核 心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了超过一万例慢 性颈肩腰膝疼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 前主要从事基于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原理的现 代骨科康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Bergmark(1989)还根据肌肉解剖位置 的差异,将背部肌肉分为局部肌肉和全 局肌肉
局部肌肉通常均起源于脊椎,它们的活 动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 稳定性;多裂肌是最重要的局部肌肉
腰大肌、最长肌胸段会对腰腰椎的稳定机制
"Global" muscles
控制上的问题(局部稳定性下降)导致力 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可 以逆转这一过程)
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导致这 一区域的结构微型、反复的损伤,出现慢 性疼痛
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
损伤激发修复反应,慢性劳损导致慢性 炎症
在机械性损害(局部不稳定)和化学性 损害(慢性炎症)的长期作用下,出现 结构改变(代偿与永久损坏)
神经网络的兴奋度依赖于大量传入的神经冲动, 当人体站立时,此一系统时刻感知着外界环境 和人体运动系统的各种情况并作出反应。所以 卧床48小时(或失重)后稳定肌群(多裂肌) 开始萎缩,原因在于神经网络系统活性的下降
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
结构上的问题及髓核的自然脱水过程导致 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 无法逆转这一过程)
腰椎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变化
腰椎关节突的面积很小,因此压力的改 变很容易导致关节突关节面上所承受的 压强的改变

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分析

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分析

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分析司素梅;李海文;萧博睿【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为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牵引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前腰部肌群生物力学性能和患者V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整体有效率84.5%;相比于治疗前患者腰背屈/伸峰力矩比值(flexion to extension,F/E)降低,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和前峰力矩(peak torque,P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患者VAS评分相比于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助于改善患者腰背肌群屈伸协调能力和做功效率,减轻患者的疾病疼痛,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肌群生物力学性能.【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22【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腰椎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生物力学;腰椎肌群【作者】司素梅;李海文;萧博睿【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手术室,山东淄博 255120;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山东淄博 255120;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北京 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运动量的减少等导致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有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神经根,纤维环破裂的腰椎间盘变性综合征[3]。

临床上LIDP治疗一般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牵引治疗是治疗LIDP的常用方法,其疗效确切,无明显并发症[4-6]。

腰椎的生物力学构成以及腰椎易损性原因

腰椎的生物力学构成以及腰椎易损性原因

腰椎的生物力学构成以及腰椎易损性原因————————————————————————————————作者:————————————————————————————————日期:腰椎的生物力学构成以及腰椎易损性原因-生物论文腰椎的生物力学构成以及腰椎易损性原因成年人中的腰痛发生率约为80%,其中7%~11%转为慢性腰痛,腰痛是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疾病。

腰痛持续t>3个月,一般认为即是慢性腰痛。

中国传统的腰痛治疗办法包括卧床休息、按摩、牵引、理疗(中频电疗等)、正骨、简单的腰背肌力量训练(小燕飞、五点支撑),以及口服非甾体消炎药物(芬必得、扶他林等)、肌肉松弛剂,口服中成药(活血化瘀类药物),针灸等。

过去10年,欧美多个国家陆续发表了慢性腰痛治疗指南,其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有一定的参考性,多数治疗指南认为运动训练、非甾体消炎药、生活方式指导、手法治疗等有一定疗效。

在欧美国家,慢性腰痛的从业人员包括物理治疗师、全科医生、康复医生、骨科医生等,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腰椎稳定性训练、手法正骨、有氧训练、药物治疗等,与中国的治疗手段有所差异,欧美国家更注重患者本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的运动训练。

近年来,各个流派的腰痛治疗技术传入我国(如悬吊运动训练技术等),经实际验证,确有疗效,逐渐在康复医学界推广并扩展至社区医疗体系。

正常脊柱本身具有稳定性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①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②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③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④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发表时间:2019-08-22T15:16:42.64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李衍昊[导读] 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衍昊(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 尽管其病因复杂, 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 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 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 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 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 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88-011.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1.1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 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 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 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 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

1.2椎间盘退变与疼痛一些资料提示椎间盘退变引起腰痛可能有以下三种机制:(1)椎间盘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使神经末梢敏感的介质的释放和神经血管向退变椎间盘内生长;(2)椎间盘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引发了椎体、椎间关节、脊柱韧带及肌肉的受力和排列的改变;(3)椎间盘对所承受的负荷进行吸收和分散的能力降低。

这些改变可以导致对骨髂、脊柱韧带、关节囊和肌肉的神经末梢刺激性增加。

由于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和椎间关节的排列, 椎间盘退变的远期结果可引发或/和加速椎间关节骨关节炎的进程。

1.3椎间盘突出与疼痛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和疼痛的关系非常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