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合集下载

非特异性下腰痛

非特异性下腰痛
持续性疼痛
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即疼痛持续不断,尤其是 在长期站立、坐立或运动后。
其他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放射 痛等。
心理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04
诊断和评估
体格检查和评估
常规检查
01
观察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检查是否存在脊柱侧凸、后凸等畸
VS
对医生的建议
首先,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其次,要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物理治疗和康复训 练等措施。此外,医生还应注意与患者建 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提高治疗效果 。
THANK YOU.
骨盆倾斜试验
通过检查骨盆倾斜角度,评估是否存在骨盆倾斜 综合征。
诊断标准和流程
存在下腰痛症状,且疼痛放射至下肢。 排除由妇科、泌尿系统等疾病引起的腰痛。
排除由骨折、结核、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腰痛。
根据体格检查和特殊测试的结果,确定疼痛来源和程 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5
治疗和管理
非药物治疗
休息和冰敷
康复锻炼
针对下腰痛的康复锻炼,如加强核心肌群、提高脊柱稳定性等,可预防复发。
手术和其他干预措施
手术
对于严重的下腰痛,如椎间盘突出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干预措施
如使用支具、矫形器等辅助器具,或接受针灸、推拿等传统 医学治疗,可辅助治疗下腰痛。
06
研究和治疗新进展
新的研究领域
神经生物学
研究神经生物学因素在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索疼痛信号的传递和调节机 制。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的一种疾病。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慢性劳损,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长时间开车等。

腰椎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MRI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可帮助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封闭治疗:在疼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激素类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和消炎。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运动。

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健康。

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筋疗法在缓解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介绍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治疗方式、效果及安全性,并结合现有研究进行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由肌肉和筋膜的微小损伤或慢性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和活动障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筋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筋膜调理和疼痛缓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研究发现,经筋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经筋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然而,经筋疗法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完整版)腰痛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完整版)腰痛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慢性下腰痛的危害
• 慢性下腰痛是工作相关性残疾的主要原因,5%-8%的患者 伴有剧烈疼痛;
• 影响患者注意力及睡眠; • 患者性情暴躁、易怒; • 患者经常感到沮丧、毫无价值; • 患者活动明显受限,需离职进行恢复; • 至少有1/8的患者因慢性下腰痛失业; • 据统计仅因活动不便而失业方面,慢性下腰痛造成的损失
• 急性下腰痛 1)机械性:大约占97% 2)非机械性:大约占1% AS:大约占0.3% 3)其他:大约2%
• 慢性下腰痛 机械性:占90% AS/中轴SpA:大约占5%
下腰痛的疼痛机制
机械性(结构性): 如肌肉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 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椎管狭窄、 脊柱畸形、椎体前移、骨折、 蛛网膜炎和神经根鞘纤维化等。
每年高达约620亿美元。
诊断思路
• 一般诊断时考虑问题的顺序是: 1) 是否是急性损伤导致; 2)是否为腰背部的疾病(其他系统的疾病约占2%); 3)是否为少见严重的疾病,如马尾神经综合征等; 4)是否为单纯的背痛和神经根源性痛; 5)是否为风湿性疾病; • 要充分注意区分机械性与非机械性LBP;注意区分机械性
下腰痛特点
• 下腰痛三大特点: 1.发病率高:大约60%-70%的病人一生中有过LBP,每位受 累者会因为LBP平均看2.8次门诊,在美国,仅次于上呼吸 道感染而居第二位,是造成45岁以下人口活动受限的第一 位原因,治疗费用昂贵,每年预计达2630美元; 2.呈自限性:50%以上的下腰痛初次发作在4-8周内可以自 愈; 3.复发率高:复发率高达85%。
体格检查重点
3、最后要特别注意有无马尾神经受压体征 •应至少进行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下肢力量和感觉方面 的检查,如踝背屈、趾背屈、踝反射等,检查会阴部的感觉 减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等,这对某些占位性病变 如神经鞘膜瘤等诊断有帮助。 •直腿抬高试验异常(<60度)伴下肢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及 感觉减退是脊髓神经根和坐骨神经受累的特征。

肌骨康复:腰痛康复

肌骨康复:腰痛康复

(二) 脊椎病变引起的腰痛
1. 腰椎骨折 2. 腰椎滑脱症 3. 强直性脊柱炎 4. 脊柱畸形 5. 脊柱结核 6. 脊柱肿瘤 7.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8.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 9. 腰椎退行性病变 ①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②腰椎间盘突出; ③腰椎管狭窄;④ 脊柱骨质疏松
病因病理
(三) 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引起的腰痛
4
分型
病因学分型: 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痛 根性腰痛

发病时间分型: 急性腰痛 慢性腰痛
病因
发病时间分型: 急性腰痛 急性腰痛30天以内,30天至90天亚急性期; 慢性性腰痛 一般病程大于3个月;
病因病理
(一)脊柱骨关节及周围软组 织引起的腰痛
1. 软组织损伤 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3. 腰椎小关节紊乱
如脊髓压迫、急性脊髓炎、神经根炎等
(四)内脏器官疾患引起的腰痛 (五) 心理因素
解剖基础
10
解剖基础
11
解剖基础
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 马尾结构属于脊髓,功能属于周围神经
12
解剖基础
竖脊肌:
起于: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及腰背筋膜。 止于:肋骨肋角下缘,颈椎和胸椎横突、颞骨乳突及颈椎和胸
康复治疗:针灸治疗
取穴: 腰夹脊穴、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
华佗夹脊穴: 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康复治疗:解剖列车后表链与足太阳膀胱经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 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康复治疗:推拿疗法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操作:
腰椎扳法
腰椎斜扳法 受术者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患侧上肢置于身后。术者一 手手掌(或前臂上段)按于患侧肩前部并向后推,另一手手掌(或前臂上段)按住患侧臀 部外上方并向前扳,双手协调将腰椎旋转至弹性限制位后,做一有控制的、快速的旋转扳 动,扩大旋转幅度3~5°,常可听到腰椎关节弹响声。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非特异性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一组以下背部、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常见疾病之一。

LBP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其工作能力的丧失。

作为临床综合症的一种,LB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方法也较多,有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及手术治疗等。

其中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欧洲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作为治疗首选。

它通过肢体运动和肌肉收缩来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进程,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及劳动能力。

运动疗法对机体内各系统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对机体的损伤性较少,而治疗的有效性和特异性较高,对LBP的具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多数专家学者推荐的作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的首选方法。

现将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中图分类号】R681.533【文献标识码】A1LBP的运动疗法运动疗法被广泛应用于LBP的康复治疗,其目的是提高脊椎稳定性,其对象是脊柱的核心肌群。

LBP运动疗法的内容可概括为核心肌群力量和耐力训练,脊柱关节活动度训练及神经肌肉功能控制训练。

2LBP运动疗法的类型2.1体操治疗LBP治疗性体操是指导患者治疗和预防LBP简易、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屈曲和伸展运动体操两类。

Williams体操是屈曲运动体操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力学作用改变触发伤害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异常力学结构而起作用,可以起到强化腹背肌、臀大肌和腘绳肌得到牵张的目地。

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体操的疗效好于一般的非特异性疗法。

和Williams体操相比,Cailliet体操在锻炼时增加了坐位和站立位,通过该体操的训练,可以使躯干肌肉的肌力和耐力得到强化、软组织的牵张状况缓解以及训练骨盆回旋。

二者均是通过强化腹肌训练达到治疗LBP的基本肌力训练法。

Mackenzie体操是把脊柱伸展运动作为训练中心的体操,主要由上肢支撑来完成,McKenzie评测方法对于患者的分类、治疗的选择、预后的判定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推广策略

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推广策略

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推广策略一、引言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肩腰腿痛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疾病。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本文将探讨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推广策略。

二、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优势1.治疗效果显著: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注重整体调理,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内服外敷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2.安全性高: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避免了对身体的创伤性治疗,如手术、注射等,降低了治疗风险,同时减少了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和副作用。

3.适应症广泛: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4.患者接受度高: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舒适感和疗效。

三、推广策略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医保范围,降低患者就诊负担,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业务。

2.宣传普及: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加大对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中医治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同时,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和体验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

3.人才培养: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中医治疗团队。

4.技术研发:加大对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技术研发力度,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红外线、微波、生物反馈等,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5.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传统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经验,推动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国际化发展。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研究进展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研究进展

Br,2005,87(i):62-67
并发症;(p封闭术:如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彭宅淦等…I报道 了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的方法,取得与非手术治疗相似的治 疗效果。亚甲蓝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氧化还原剂,具有较 强的亲神经性。可以直接阻碍感觉神经异常传导。 3.2.2开放手术开放手术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存在创伤大、 内固定断裂假体脱出、融合失败等并发症,且费用昂贵。彳日对 于其它治疗方法无效而手术治疗要求迫切且无心理障碍者 可选用开放手术治疗。①腰椎融合术:腰椎融合术是经长期 临床实践证明的疗效可靠的治疗办法,因此,选择手术方法 时应首先考虑腰椎融合术。目前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前路椎间 盘摘除椎体融合术、后路椎问盘摘除椎体问融合术、后路椎 间盘摘除椎体间和横突间联合融合术。一项随机、前瞻性临 床研究ll习显示腰椎融合术是通过融合相临椎体病理节段达到 消除疼痛的目的.其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明显优于 非手术治疗。陈建良等1131对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_稃较长的22 例椎I’日】盘源性F腰痛患者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 经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同定术,经随访疗效满意.并认为本 手术方法可彻底切除致痛的间盘组织,恢复椎间隙高度.又 重建了局部的稳定性.阻断了椎间盘源性F腰痛的致病机
innervming
t}Ie lumbar
in栅ertebral
discs Pellg
in
rats.Spine。2006,3l(13):1433-1438
B,Wlu W,Hou S,et a1.The Pathogenesis of Discogenic Low
Bone
Back Pain.J
Joint Surg
lO胡居正。徐友高.杨智贤.经皮半导体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 问盘源性下腰痛50例的疗效观察.广西医学,2008,30(5):718

《腰痛的鉴别诊断》课件

《腰痛的鉴别诊断》课件
《腰痛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腰痛概述 • 腰痛鉴别诊断 • 腰痛治疗方法 • 腰痛预防与保健
01
CHAPTER
腰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 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肌肉、 骨骼、神经或内部器官的问题。
分类
根据病因和表现,腰痛可分为急 性腰痛、慢性腰痛、功能性腰痛 和器质性腰痛等。
运动疗法
如瑜伽、普拉提等,增 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
稳定性。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消炎 止痛,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01
02
0304微创Fra bibliotek术如椎间孔镜手术,创伤小,恢 复快。
开放手术
对于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 间盘突出、腰椎骨折等,需要
开放手术治疗。
融合手术
通过植入骨头或人工材料,使 腰椎融合在一起,稳定腰椎。
活动受限。
腰椎肿瘤
由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所致,表 现为腰部疼痛、神经压迫症状。
脊柱结核
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所致,表现为腰 部疼痛、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03
CHAPTER
腰痛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物理疗法
如热疗、冷疗、电疗、 超声波治疗等,可以缓
解腰痛症状。
按摩疗法
通过专业的按摩技术, 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劳。
保健方法
热敷或冷敷
根据腰痛情况选择热敷或冷敷,缓解疼痛和 肌肉紧张。
正确使用腰围
在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正确使用腰围 提供支撑,减轻腰部压力。
按摩
适当按摩腰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 痛。
合理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让腰 部得到充分恢复。

腰痛专科康复护理方法

腰痛专科康复护理方法

腰痛专科康复护理方法
腰痛专科康复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管理: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让其理解疼痛的机制,并采取适当的疼痛控制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同时,也可以教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缓解疼痛。

2. 物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疗法,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姿势和平衡能力。

此外,物理疗法还包括按摩、热疗、冷疗等,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3. 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呼吸训练等,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4. 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腰痛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5. 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腰痛专科康复护理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医生、护士、理疗师等多方面的合作,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急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管理指南解读

急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管理指南解读

非苯二氮卓类(如替扎 尼定、乙哌立松、环 苯扎林、托哌酮等)
• 高质量RCT显示,肌松药可有效缓解肌紧张、减轻椎旁肌压 痛、提高脊柱活动度,增加椎旁肌血氧含量和血流量,改善 血液循环。
• 另有研究表明肌松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较单用非甾体类抗 炎药可显著缓解疼痛,提高总体改善率,并有效改善活动度
苯二氮卓类(如安定, 四氢西泮)
疼痛强度
痛觉敏化影响腰背痛患者预后
研究表明,85%的腰背痛患者存在痛觉敏化现象1 研究表明,存在痛觉敏化现象的腰背痛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更差2
*P<0.05
*
一项涉及两个随机对照试验的二级数据分析,纳入157例腰背痛患者分别检验基线和2周后的临床疼痛强度2 1. Jesse V. Jacobs et al.Clin Neurophysiol. 2010;121(3): 431-452 2. Rogelio A. Coronado et al.Phys Ther. 2014 ;94(8):1111-1122
流行病学
腰背痛的终生患病率超过70%(年患病率为1545%,成人年发病率为5%)。
发病年龄集中在35~55岁 急性腰背痛通常为自限性,90%的患者在6周内
缓解,但有2%~ 7%的患者发展为慢性 由于急性腰背痛复发及慢性疼痛从而导致丧失工
作能力的概率约为75%-85%
Walker BF.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2000;13(3):205-217. Andersson GBJ.1997:93-141. N Engl J Med 1988; 318: 291-300.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腰背痛的常用药物但它们常常具有胃肠道副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人的依从性和减弱了它们的临床应用效果据估计有4760使用nsaids治疗的病人出现了胃肠系统副作用而有12的病人因此而拒绝继续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及发病机制一、椎间盘退变的形态学演变正常椎间盘由中心的髓核、外层的纤维环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构成。

椎间盘的上下方是由透明软骨构成的终板,椎间盘内无血供,其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除均通过终板扩散。

椎间盘退变最初的形态学表现为髓核脱水、纤维环撕裂及软骨终板裂隙形成。

随之发生软骨终板下骨硬化,孔隙变小,椎间盘与锥体髓腔内营养成分交换受阻,椎间盘内酸性物质聚集,基质降解产物堆积,进一步加重孔隙堵塞,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髓核和纤维环退变。

椎间盘退变的晚期表现为失水的椎间盘弹性减小,椎间高度下降。

随着纤维环裂隙的增大,逐渐失去对髓核的包容,可能导致髓核脱出[4]。

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由胶原或蛋白多糖构成的同源结构变为含胶原碎片、液体、甚至气体的非同源混合物。

孤立的纤维环碎片或终板碎片有时可进入松弛的椎间盘混合物内部,但身体处于某些活动体位时,这种孤立的碎片就可能成为主要负重区,从而引起急性疼痛。

有学者将椎间盘内这种松散的碎片,形象地比喻为“鞋内石子”,即为“鞋内石子假说”。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某些急性腰痛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按摩获得疼痛缓解的现象,因为按摩在某些情况下可将局部高负荷区转移,同时也可以解释退变程度与疼痛症状不完全相符的现象[4]。

椎间盘髓核变性致使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和内层纤维环断裂是椎间盘内紊乱或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学基础。

Coppes 在研究中发现,正常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无神经纤维分布,而退变的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有神经纤维分布,外层纤维环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

当纤维环内层破裂后,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分支易受到来自于髓核的机械和化学因素的刺激,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

二、髓核组织的免疫性、致炎性及炎性介质的作用胚胎形成后,髓核在正常情况下不与外界接触,在后来的生活中,如果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暴露于免疫系统,就可引起免疫反应。

神经生理表明,椎间盘或终板内仅有极少量的压力敏感感受器,不容易感受机械刺激,却对组织损伤或炎症形成时产生致痛化学物质时非常敏感。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现状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现状
吉林 医学2 1年 61 3卷 第 1期 0 0 J第 l 8

20 99




椎 间盘源 性 下腰 痛 的发 生机 制 与治疗 现 状
何传 正 ,唐海燕 ,吴发庆 ( 陕西 省城 同县医院 ,陕 城 同 7 3 0 2 2 0)
[ 词] 间盘 源性 ;腰 痛 ;治疗 关键 椎
腰 痛 是 一 种常 见 病 ,不 仅 引起 患 者 身 体 和 精 神上 的痛 苦 , 还 极 大地 影 响 患 者 生存 质量 及 劳 动 能 力 ,给 家 庭 及社 会 带 来 负 担_ 1 】 。临床报 道下 腰痛在 腰痛 中最多见 ,患 病率 占1. ~ 0 %, 1 % 4. 8 0 椎间 盘源性下 腰痛 是慢性腰 痛 的最常 见类 型 ,约4 % ~ 0 0 7%。柞 间 盘源性 下腰痛( soei l c a ) 一种 非神经根 性疼痛综 合 Di gn wb kpi是 c co a n 征 ,又称 椎间盘 内紊乱 (t nl i ee ne eO i e ads dgr gm n ,可 描述 为 “ nr c a 化 学介 导 的椎 间盘源 性腰 痛 ” ,无脊 柱 畸形 和不 稳 。 由椎 间 盘 自身 内部结 构 的病变 引起 腰痛 ,首 先 由Co k 述 ,其 主要 病理 特点 rc描 j 是纤维 环破 裂 。多 种生 物学 和非 生 物学 因 素能 引起 椎 间盘源 性下
腰 痛( i o e il c i 。 Ds gn wb k a ) c co a p n 骨 板 以及 纤 维环 深 层没 有 神经 纤 维支 配 。最 近 研究 发现 ,病 变
椎 间 盘外 层纤 维 中 ,神经 纤维 的密 度 明显 高于 正常 椎 间盘 ,并且 8%的病 变 椎 间盘 内层纤 维有 神经 分布 。 0

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分析

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分析

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分析摘要: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当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运动疗法对该病防治具有肯定的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太极拳运动对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价值,为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理论分析推测,太极拳运动静、松、慢、圆、整的动作以及综合的健身原理,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增强腰背伸肌的肌力,提高腰部柔韧性,为退变的椎间关节提供新的动力性稳态,可能有利于恢复腰椎局部生物力学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为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提供保障,至于太极拳运动防治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关键词:太极拳;非特异性下腰痛;平衡体系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121-04下腰痛(lbp)是一组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下腰痛常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休息时症状减轻,弯腰工作或久坐、久站后腰痛加剧,适当活动或改变体位后又减轻。

调查发现,8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过下腰痛的经历,且发病率有增龄性升高的趋势。

尤其在体育运动中,腰椎损伤严重地威胁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运动成绩的发挥和运动寿命。

在运动员中有60%~70%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疾患,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适当休息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但复发率极高。

下腰痛虽然极少危及生命,但常引起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使患者活动不同程度的受限,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不同程度的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负担。

因此“腰痛问题”成为目前的“头痛问题”。

下腰痛的致病因素复杂而且多样,一般将临床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学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称之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占总腰痛病症的85%。

因此本文从发病率较高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当今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分析,试图为非特异性下腰痛科学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椎間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

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所谓“椎间盘源性腰痛”从广义来上讲,是指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腰痛症状,当包括椎间盘内紊乱,椎间盘退行性病以及腰椎不稳。

1997年Bridwell确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为[1]: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影像学证据。

目前这个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在无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的下腰痛患者中,约40%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有关。

Osti 等对27例脊柱尸检标本(平均年龄31.5岁)中的13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析研究[2],将纤维环损伤分为外周型、环型和辐射型,髓核则分为正常、中度退变和严重退变。

对中老年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最常见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进而导致后部纤维环破裂,而病变椎间盘内高含量的炎性介质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可导致剧烈疼痛。

但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剧烈运动史时,外周纤维环的物理损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及发病机制:IDD发生与腰椎间盘神经分布相关密切。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1/3处存在丰富的神经分布,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内1/3和髓核无神经分布。

纤维环前外侧由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主要由窦椎神经分布。

石作为等研究认为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具有牵涉痛的性质[3],其理由为腰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脊神经节多极神经元的存在且能够传递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原因和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原因和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b病因(一)基本病因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

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低。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二)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2临床分型及病理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1.膨隆型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

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针灸治疗腰痛

针灸治疗腰痛
椎管狭窄性腰痛
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改善组织营养。
刺激神经系统
针灸刺激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提高疼痛阈值,缓解疼痛。
调整内分泌
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肌肉紧张,放松局部肌肉,改善腰部功能。
针灸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腰痛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
治疗方法与步骤
急性腰扭伤
选用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30分钟。
腰椎间盘突出
选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等穴位,采用中等刺激手法,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30分钟。
腰部骨质增生
选用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等穴位,采用中等刺激手法,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30分钟。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药熏蒸、拔罐等辅助治疗措施,以增强治疗效果。
慢性腰肌劳损
选用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等穴位,采用中等刺激手法,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0-40分钟。
常见病症与针灸治疗腰痛方案
针灸治疗腰痛的实证研究
04
探究针灸治疗腰痛的疗效
研究针灸治疗腰痛的机制
推广针灸治疗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腰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一定周期的治疗,并收集相关数据。
针灸治疗腰痛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针灸治疗腰痛简介针灸治疗腰痛的生理机制针灸治疗腰痛的临床应用针灸治疗腰痛的实证研究针灸治疗腰痛的案例分析针灸治疗腰痛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针灸治疗腰痛简介
01
针灸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针具或艾灸刺激人体穴位以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疗法。

缓解腰痛的方法

缓解腰痛的方法

缓解腰痛的方法
首先,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缓解腰痛非常重要。

长时间保持不
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会给腰部带来额外的压力,加重腰痛的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在坐姿和站姿时,保持腰部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同时尽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其次,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缓解腰痛。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腰
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减轻腰部的压力,从而缓解腰痛。

一些适
合缓解腰痛的运动包括游泳、瑜伽、太极等,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
锻炼腰部肌肉,减轻腰部的不适感。

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也是缓解腰痛的重要方法。

过重的体重
会增加腰部的负担,加重腰痛的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保持适当的
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从而减轻腰部的
压力,缓解腰痛。

另外,注意休息和放松也是缓解腰痛的重要方法。

长时间的工
作和生活压力会导致腰部肌肉的紧张和疲劳,加重腰痛的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适当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可
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按摩、热敷等,来缓解腰部的不适感。

最后,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也是缓解腰痛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些严重的腰痛症状,如腰椎间盘突出等,我们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帮助,进行科学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从根本上缓解腰痛的症状。

总之,缓解腰痛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姿势、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注意休息和放松,以及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来缓解腰痛。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摆脱腰痛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浙江医院康复科章睿下腰痛概述•下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但外在表现均为疼痛。

•下腰痛的康复主要采用运动训练、生活指导、物理因子治疗、药物治疗与矫形器治疗。

可能导致下腰痛的四个环节1.1.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2.2.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痛觉过敏(放大的痛觉反应)、触摸痛(非有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如脊髓损伤、截肢后。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疼痛刺激高强度(持续、密集)的传入脊髓背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逐渐形成了敏感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3.3.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记忆记忆””4.4.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下腰痛病因分类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2%2%))• 1.1.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如:肿瘤、感染、骨折、其他(马尾•综合症、脊柱外因素等)10%))由神经根受压所致(<10%• 2.2.由神经根受压所致(<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8585--90%90%))• 3.3.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背痛•起源于骨骼肌肉的机械性腰背痛,疼痛感受器位于:骨、关节突关节、肌肉、结缔组织、骨膜、椎间盘第三层纤维环和血管周围组织。

神经根和脊髓没有受累,没有恶性病变和椎体外病变的证据。

新的认识•除了明确的椎间盘压迫、中重度椎管狭窄以及神经根受压,经根受压,LBP LBP((low back pain)low back pain)与多数病理解与多数病理解剖学(剖学(MRI MRI、、X 线)检查的相关性差,包括椎间盘膨出、椎间关节退变、终板改变及轻度脊椎前移。

因此,最好迅速确诊并及早提出再活动建议。

•指南:腰痛的主要治疗目标已由单纯治疗疼痛本身,转变为治疗与疼痛相关的无法忍受活动。

新的认识•休息、减少活动或过度保护下活动都不利于活动度恢复,若脊柱未受伤或受损,逐渐的再活动可加速恢复•通过运动控制模式的训练可以保护脊柱稳定新的认识•制动和卧床休息的负面影响软组织愈合分33期:炎症、修复和重塑。

炎症高峰•软组织愈合分通常在伤后33天,某些形式的局部制动可取;修复通常在伤后期间断式主动活动或持续被动活动均可防止软组织粘连发生;重塑期涉及沿压力传导的力线粘连的溶解和胶原纤维的调整。

恒河猴的研究:制动88周,韧带稳定性只有正常的•恒河猴的研究:制动,1212个个月接近31%93%,31%,重塑,重塑55月达到的个正常水平的93%正常。

新的认识椎间盘•举例----椎间盘•椎间盘是相对缺乏血管的组织,营养供应依赖扩散,这导致它的修复能力差,若卧床休息、制动,修复变慢!将加重营养供给问题----修复变•椎间盘突出区域的巨噬细胞促进炎症消退,但依赖血运•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自身的吸收、退变需要良好的血运新的认识•在伴随特定症状的患者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结构性证据的占90%90%以,在以上。

不幸的是,在2828----50%50%的的无症状人群中也能呈现相同的阳性结果,并且经发生过长期随访,该人群将来发生LBP LBP的的概率并不比影像检查无结构性问题的人群高。

•B USH 即使患者的直腿抬高的高度已明指出:显降低,有典型的神经学症状以及明显的实质性椎间出,盘突出,8%86%的患者的患者仍仍可能自然恢复,尤其在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出现缓解时。

•影像的影响强化了患者有自身不适的想法,并可能导致更多的人主诉疼痛和活动受限。

腰部的生物力学腰椎受力分析许多躯干肌肉与脊柱长轴平行,当背肌产生保护和拉动脊柱的张力时,也会产生作用于脊柱的很高的压力。

因此,背部肌肉可以说是脊柱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

即使在放松的直立或坐位,肌肉产生的张力也相当于自上而下的体重的体重的22倍在活动时如前屈并抬起重物,背肌需要产生更大的力来克服上身的重力作用及所抬举物体的重量有研究报告,腰椎间盘的压力在平躺时候是有研究报告,腰椎间盘的压力在平躺时候是150N 150N~~250N 250N,,直立位时是直立位时是500N 500N~~800N 800N,挺直坐位时是,挺直坐位时是700N 700N~~1000N 1000N,当,当弯腰抬起弯腰抬起10kg 10kg的重物时候是的重物时候是1900N 1900N 另一个生物力学试验报告,在健康青年分别提起另一个生物力学试验报告,在健康青年分别提起14kg 14kg和和29kg 29kg的重物的时候,的重物的时候,L4/5L4/5椎间盘的压力大约分别升高到椎间盘的压力大约分别升高到4kN 4kN和和 5.5Kn腰椎的姿势腰椎关节突的面积很小,因此压力的改变很容易导致关节突关节面上所承受的压强的改变在中立位,大约只有在中立位,大约只有1%1%的压力通过关节突向下传递的压力通过关节突向下传递而当腰椎前凸加大到而当腰椎前凸加大到22o 时,压力增加到时,压力增加到16%16%。

而且,前凸。

而且,前凸这一姿势使增加的压力主要集中于关节面的下缘,所以进一步导致非常高的应力集中 而当腰椎轻度前屈时,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比较平行,则两者之间的接触应力也比较小。

与中立位相比与中立位相比,,中度屈曲时中度屈曲时,,腰椎管的横截面积增加达到12%,12%,而后伸时降低达到而后伸时降低达到15%15%。

在后伸位椎管容积减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黄韧带向前膨隆,另一个是后伸位导致构成椎管侧壁的椎弓根更加靠近。

老年人黄韧带弹性下降,在腰椎后伸时,黄韧带无法像年轻人那样弹性回缩,而是形成皱褶,当这些皱褶向前侵入椎管时,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椎管的狭窄。

腰椎管狭窄的病人出现间歇跛行可用这一机制解释总的来讲,一个姿势对于椎间盘组织、关节突关节、韧带组织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综合各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可以认为:静态下轻度屈曲是更可取的,运动中轻度后伸是有一定优点的平腰姿式会更舒服。

比如,站立时一只脚放在前面的小凳子或砖块上,或者跷起二郎腿,都是要把腰椎从后伸的位置改变为轻度前屈的位置。

理想的站姿或坐姿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一个姿势维持久了都会导致某部分结构持续的受到压力。

所以,间歇性调整姿势是很重要的稳定肌稳定肌((stabilisor stabilisor))与运动肌与运动肌((mobilisor)局部肌肉局部肌肉((Local Local))与全局肌肉与全局肌肉((Global Global))Rood(1972)根据功能的不同,将背部肌肉区分为稳定肌和运动肌两类稳定肌通常位于深部、具有单关节或者单一节段分布、通过离心收缩控制椎体活动和具有静态保持能力; 运动肌一般位于表层、具有双关节或者多关节分布、通过向心收缩控制体的运动和产生功率稳定肌与运动肌比较位于背部深层腱膜状(腱膜状(aponeurotic aponeurotic))慢肌为主耐力活动时激活选择性弱化 位于背部浅层 梭状(梭状(fusiform fusiform)) 快肌为主 爆发性活动时激活 优先募集募集较差,可以被抑制 在3030--4040%%MVC MVC条件下激活条件下激活缩短和紧张 在大于在大于4040%%MVC MVC条件下激活条件下激活稳定稳定肌肌运动肌Ber g mar k(1989)还根据肌肉解剖位置的差异,将背部肌肉分为局部肌肉和全局肌肉局部肌肉通常均起源于脊椎,它们的活动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稳定性;多裂肌是最重要的局部肌肉 全局肌肉一般连接胸廓和骨盆,这些肌肉收缩通常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腰大肌、最长肌胸段会对腰椎施加强大的拉力,可能是某些患者腰痛的原因之一腘绳肌过度紧张在提高髋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可能通过改变骨盆前倾角对腰椎受力产生影响腰椎的稳定机制"Local" muscles腹横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floor脊柱稳定系统在承受载荷时,运动控制系统会产生效用,肌肉有力收缩而使关节稳定。

但载荷很小时,例如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或工作很轻松时,运动控制系统处于无防护状态,极易产生损伤。

协同-,是关节拮抗肌的协调活动是运动控制的关键点,是关节//脊柱稳定的主要机制协同-拮抗肌的协调运动的失衡所造成的运动控制能力下降是近降是近50%50%不原因不明原因L L BP 的原因 康复运动的目标着重从重建协调、加强稳定性肌肉的快速反应能力、需氧环境下肌肉耐力等方面下手,而并非积极想办法处理“紧张、痉挛的局部肌肉”植物神经肌肉系统内层肌肉系统(局部稳定肌)为神经网络所控制,意识无法直接控制。

在外层运动肌开始收缩前和收缩时,神经网络按照自己收集的信息(本体感觉等)制定工作计划,控制和协调内层肌肉为运动服务,意识不能持续的干预这一过程 神经网络的兴奋度依赖于大量传入的神经冲动,当人体站立时,此一系统时刻感知着外界环境和人体运动系统的各种情况并作出反应。

所以卧床4848小时小时(或失重)后内层肌肉(多裂肌)开始萎缩,原因在于神经网络系统活性的下降神经网络活性下降甚至关闭后,关节稳定性必然下降并带来疼痛(快速大重量牵引、长期卧床、剧烈疼痛等都可能会导致这一情况)。

意识无法重新激活这一系统由于神经网络系统的兴奋依赖于大量的感觉传入信息(类似于网状上行系统对清醒意识的作用),因此针灸、悬吊运动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的机制之一可能在于创造了大量的传入冲动在不稳定平面上作训练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样,快走、骑车、自由泳、倒走等运动会使躯干产生扭转动作,导致腰椎的旋转,对腰椎周围感受器的刺激较强,也会产生治疗作用,并可同时锻炼内层肌肉。

研究显示,每天骑自行车半小时腰痛发病率较低下腰痛的核心病理变化及临床分型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椎间盘组织的力学强度高于相邻的椎体终板下骨。

当腰椎载荷超过极限时,终板下骨首先破裂,髓核突入椎体的松质骨中(许莫氏结节),椎间盘压力得以减低年轻人富含水分的髓核在压力下变形、移动,可有效地将椎体间压力分散躯干屈曲位,后侧纤维环在拉应力下绷紧。

压力集中于椎体导致椎间盘内压增加,在压力的驱使下髓核向后移动,对后侧纤维环产生进一步压力。

如纤维环内层断裂,富含神经末梢的外层纤维环在压力的刺激下,可能成为腰痛的来源之一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躯干伸椎管展位,后侧纤维环弯曲变形可突入椎管2mm 2mm;;椎管容积减少;关节突关节压力急剧增高躯干伸展位,椎体间压力部分转移到关节突关节上,椎间盘内压力减少,髓核向前移动髓核向椎体、纤维环方向的突出将降低椎间盘内压,可能导致髓核细胞分泌基质的速率降低,可能加速椎间盘的老化 老化的椎间盘:髓核水分减少(M R I 表现为黑间盘)、纤维化,纤维环弯呈发卡样改变、可突入椎管,成为椎管狭窄的原因始于椎间盘的脊柱退变过程椎间盘的老化导致压力不能很好的分散,应力集中导致椎体终板炎,椎间不稳导致外层纤维环(起韧带样作用)在椎体上的附着点损伤、炎症、钙化(牵张性骨刺)终板炎、纤维环的退变导致椎间盘的营养进一步恶化,加速髓核退变;髓核退变反过来加速椎体、关节突关节的退化老年人髓核纤维化,很少出现急性椎间盘突出应力集中首先导致椎体退化,随后人体将压力向关节突关节转移,导致关节突炎症与退变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结构上的问题导致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无法逆转这一过程)控制上的问题(局部稳定性下降)导致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可以逆转这一过程)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导致这一区域的结构微型、反复的损伤,出现慢性疼痛损伤激发修复反应,慢性劳损导致慢性炎症在机械性损害(局部不稳定)和化学性损害(慢性炎症)的长期作用下,出现结构改变(代偿与永久损坏)结构的代偿性表现: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关节囊钙化、突出的椎间盘钙化(后三者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结构的永久性破坏:纤维环的断裂、关节软骨的退变 70%70%患者有患者有遗传因素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早期以机械性不稳定为主,中期出现炎症,晚期为结构破坏(间盘突出)和增生机械性不稳定:运动训练和生活指导,急性期辅助以矫形器炎性:药物、理疗、针灸、按摩,生活指导,牵伸和有氧训练,微创手术(射频和激光)结构破坏和增生:肌肉能力增强的代偿(张国政)、肌肉保护韧带(本题感觉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生活方式指导、矫形器(围领和足垫)、生活环境的改变(冬天到海南)、体位代偿(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腹肌训练)、手术下腰痛康复策略综合评估五大模块的情况•椎间盘:腰痛前屈加重、后伸减轻•椎管:前屈椎管容积增加、后伸时减少•关节突关节:前屈时压力减少、后伸时增加•肌肉组织:核心肌群(多裂肌)萎缩、失活;运动肌群(竖脊肌、腘绳肌、腰大肌、梨状肌)过度紧张、短缩•下肢及骨盆:足过度旋前(平足)、内八字(腰前凸加大导致腰椎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退变加速),骨盆扭转(一侧足的过度旋前、双下肢不等长、胫骨扭转角度不一致)询问病史疼痛的位置:纵形、游走性疼痛(最长肌过度紧张)、中线区疼痛(椎间盘源性、韧带源性)、椎旁(多裂肌功能下降、关节突炎症、关节囊撕裂)疼痛的时间疼痛与姿势变换之间的关系既往治疗的效果询问病史①疼痛的位置:腰部中线区域的疼痛,需要考虑椎间盘、韧带的问题,如为老年人,合并叩击痛,需排除椎体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