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治疗原则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
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 三 、实 验 室 检 查
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免疫学等检查。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c N S L B P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且没有显著的病理解剖学 改变,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 机械性因素:如脊柱稳定性降低、姿势控制不良等。
2. 炎性因素:与促炎因子和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cNSLBP 患者血液中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
、
白 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等促炎细胞因子显著升高,白细胞介素-10 等抗炎细
胞因子显著降低, 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与 cNSLBP 相关,cNSLBP 病理 改变可能发生在分子水平。
3. 社会心理因素:主要与工作满意度、劳动负荷 强度、教育程度等相关。
4. 其他因素:如遗传、大脑结构功能改变等。遗 传因素和大脑的改变在 cNSLBP 发生和发展中起重
要作用。cNSLBP 患者大脑结构发生重构,累及的 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海马、丘脑、颞叶、
二 、体 征 疼痛部位存在肌张力增高或明显局限性压痛点(扳机点)。临床上
检查神经根性体征多为阴性。
三、诱发因素 疼痛症状多于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弯腰、久坐、久站后加重
,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多可暂时缓解。
05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如 X 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
治疗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
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腰痛主要是指人腰骶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疼痛,一般在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疼痛,且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
上述疼痛可能与椎间盘、椎体、肌肉、关节以及神经功能异常具有关联性。
目前临床对于腰痛的命名尚未统一,在专业名词中一般以“下背痛”、“腰背痛”、“下腰痛”、“腰痛”等为主,但研究认为,以下腰痛命名更能符合人体解剖学定位。
标签:慢性下腰痛;康复治疗;进展根据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通常将腰痛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特异性腰痛,所占比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神经根性腰痛,所占比为百分之五、非特异性腰痛,所占比高达90%以上,腰痛患者一般在4-6周疼痛得到缓解,故此临床指南将急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小于4-6周人群,将慢性腰痛定位为病程在12周以上人群[1]。
本次研究通过对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具体内容见下文。
1.流行病学人群中LBP的患病率较高,随着腰痛人群不断增加,导致慢性下腰痛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使医疗成本以及致残率不断增加,多数急性腰痛患者容易进入慢性期[2]。
尽管儿童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是研究显示青少年LBP发病率不断增加,而通过对急性下背痛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大约具有60%以上患者伴有复发情况,而实施2年的随访其复发率为20%以上。
研究表明,年龄大于30岁、运动量小、怀孕、伴有心理压力的人群患有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相关研究显示,材料工该疾病发病率在30%以上,而伏案工发病率在10%以上。
同时也和生活方式、心血管系统相关。
2.腰痛机制研究发现,人体脊髓、神经、韧带、椎间盘病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腰痛等情况,同时过度牵拉也容易导致人体腰肌拉伤,使人体肌纤维损伤,导致疼痛感发生。
当人体韧带张力增加、也容易发生损伤变化,导致患者背部扭伤[3]。
同时多项研究显示,退行性椎间盘容易导致促炎因子产生,例如IL-6、IL-1、NGF等等,上述促炎因子在该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易对人体疾病造成一定影响。
腰椎术后康复操作手册--供一级医院使用
第一部分康复方案基本原则一、骨科常见疾病术后分级康复目标:·恢复患者功能:关节活动度、力量、步态、腰椎稳定、无痛、无慢性炎症·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步态异常、慢性腰痛、下肢无力、下肢麻木二、适用技术·炎症控制:冷敷,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理疗(激光),·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患者自己进行,治疗师进行),主动活动(患者自主、辅助主动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腰部核心力量训练(腰椎稳定性训练)·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疼痛控制技术:中频电疗、激光照射、腰椎稳定性训练·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功能训练三、以上技术可能导致的风险(一)椎间植骨未融合:腰背部主动训练时杠杆作用造成的较大的力矩(二)慢性腰痛:过度谨慎的康复可能导致腰背肌肉萎缩,腰椎稳定性下降四、风险预防机制·患者教育—包括生物力学知识、训练方案介绍、潜在风险、疼痛自我管理、健康知识宣教·预警机制:告知何种情况下需要联系手术医生(慢性腰痛、下肢麻木疼痛)附录1:康复基本原则第一,根据组织恢复的不同时期确定操作原则和操作内容。
第二,注重全身功能的维持与提高。
第三,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附录2: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慢性腰痛;下肢麻木/感觉异常;下肢肌肉力量减弱。
进行腰部稳定性训练,分析腰痛原因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与手术医生讨论腰痛的原因。
分析下肢麻木/感觉异常的原因,与手术医生讨论治疗方案。
采用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渐进康复训练等技术提高肌肉力量,采取步态训练、配置足踝矫形器改善步态。
附录3:慢性腰痛的原因腰部肌群可分为运动肌群(竖脊肌、腰大肌等)、稳定肌群(多裂肌等),运动肌群主要功能为提供动力,稳定肌群在运动中主要作用为稳定腰椎。
由于手术创伤、术后长期制动等原因,稳定肌群萎缩或功能下降,腰椎稳定性下降可导致慢性腰痛。
肌骨康复:腰痛康复
(二) 脊椎病变引起的腰痛
1. 腰椎骨折 2. 腰椎滑脱症 3. 强直性脊柱炎 4. 脊柱畸形 5. 脊柱结核 6. 脊柱肿瘤 7.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8. 骶髂关节功能紊乱 9. 腰椎退行性病变 ①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②腰椎间盘突出; ③腰椎管狭窄;④ 脊柱骨质疏松
病因病理
(三) 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引起的腰痛
4
分型
病因学分型: 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痛 根性腰痛
型
发病时间分型: 急性腰痛 慢性腰痛
病因
发病时间分型: 急性腰痛 急性腰痛30天以内,30天至90天亚急性期; 慢性性腰痛 一般病程大于3个月;
病因病理
(一)脊柱骨关节及周围软组 织引起的腰痛
1. 软组织损伤 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3. 腰椎小关节紊乱
如脊髓压迫、急性脊髓炎、神经根炎等
(四)内脏器官疾患引起的腰痛 (五) 心理因素
解剖基础
10
解剖基础
11
解剖基础
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 马尾结构属于脊髓,功能属于周围神经
12
解剖基础
竖脊肌:
起于: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及腰背筋膜。 止于:肋骨肋角下缘,颈椎和胸椎横突、颞骨乳突及颈椎和胸
康复治疗:针灸治疗
取穴: 腰夹脊穴、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
华佗夹脊穴: 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康复治疗:解剖列车后表链与足太阳膀胱经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 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康复治疗:推拿疗法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操作:
腰椎扳法
腰椎斜扳法 受术者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患侧上肢置于身后。术者一 手手掌(或前臂上段)按于患侧肩前部并向后推,另一手手掌(或前臂上段)按住患侧臀 部外上方并向前扳,双手协调将腰椎旋转至弹性限制位后,做一有控制的、快速的旋转扳 动,扩大旋转幅度3~5°,常可听到腰椎关节弹响声。
慢性腰痛常用的治疗技术
慢性腰痛常用的治疗技术作者:郭险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18期运动训练技术运动训练技术包括悬吊运动训练、康复球训练、徒手体操等,可初步分为伸展方向训练、屈曲方向训练。
伸展方向训练,适用于神经肌肉型、椎间盘,韧带/关节囊损伤型、梨状肌紧张综合征、部分类型的特异性腰痛。
训练动作见图1~2。
屈曲方向训练适用于神经肌肉型中的运动肌群紧张型、关节突关节型、腰椎滑脱、椎管狭窄,见图3~5。
关节松动技术慢性腰痛患者经常伴有腰椎局部关节的僵硬或松弛。
另外,胸椎关节的僵硬可导致腰痛,骶髂关节、踝足关节的僵硬或变形也会导致腰痛。
关节松动和整复技术可有效地改善这类问题,技术流派较多,其核心技术均为“斜扳”,即沿着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走行方向施加力量整复关节。
软组织治疗技术慢性腰痛患者的局部组织会出现多种病理表现,常见者为肌肉的过度紧张、激痛点的形成、深部瘢痕等,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手法治疗、理疗、器械治疗、拉伸技术。
手法治疗中医、西医均有不同流派,其中激痛点治疗技术、脊髓敏化治疗技术见效快,其核心理念是对激痛点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如按压、空针注射、封闭等),以此改善局部的组织情况,缓解控制腰部组织的脊髓相应节段的异常病理情况。
理疗以温热治疗为主,包括磁振热治疗、蜡疗、温泉等。
另外,激光照射、红光照射、干扰电治疗也均有一定效果。
器械治疗如DMS技术(是在局部使用一个震动锤放松肌肉)、IQ智能冲击枪(是用一个小探头对疼痛组织施加高频率的冲击),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拉伸技术是指导患者对自身过度紧张和短缩的肌肉组织进行拉伸。
腰痛患者以竖脊肌过度紧张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是竖脊肌持续紧张,触诊有明显的僵硬感;其次是腰大肌紧张,表现为髋关节后伸受限,腰前凸加大,单侧腰大肌紧张的患者行走时由于在同侧下肢支撑期髋伸展受限,足跟触地时被迫同侧骨盆下降加以补偿,表现为短腿步态(对侧腿长、同侧腿短)。
牵伸方法是在与被牵伸肌肉主动收缩方向相反的方向对肌肉进行3~5min左右的持续拉伸。
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治疗原则
酸麻紧痛等症状 炎症、神经压迫、劳 损、错位等病理
负荷大于承受力
腰痛的病因
生活、工作姿势不当
负荷过大 运动损伤、外伤
负荷大于
受风寒
承受力
腰椎退行性改变
承受力不足
脊柱功能下降
脊柱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
Panjabi的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 型”(1992年):被动亚系(韧带 关节囊、椎间盘、和骨骼)、主动 亚系(肌肉)和神经控制亚系(中 枢神经、外周神经)
主动 子系
统
• 骨结构 • 韧带 • 关节囊 • 椎间盘
被动子 系统
- 视觉 - 前庭器官
本体感觉
通过肌肉稳定局部的关节,校
正全身的平衡
来源于机械感受器:
- 肌肉
- 肌腱
- 韧带
- 关节囊
- 皮肤
神经肌肉控制模型
信号传入
痛觉信号与本体感觉 信号的竞争——疼痛 的闸门学说
控制策略 传出方式:反馈和前馈
• [1]刘邦忠, 李泽兵.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 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18(10):609—611.
• [2] Hodges PW, Butler JE, McKenzie DK, et al. Contraction of the human diaphragm during rapid postural adjustments [J]. J Physiol,1997,505 ( Pt 2):539—548
多裂肌和竖脊肌的预激活
300 mV
duration latency
left L5-S1
load hits the box
慢性腰痛康复的临床分型及针对性治疗PPT课件
在活动时如前屈并抬起重物,背肌需要产生更大的力来克 服上身的重力作用及所抬举物体的重量
有研究报告,腰椎间盘的压力在平躺时候是150N~250N ,直立位时是500N~800N,挺直坐位时是700N~1000N ,当弯腰抬起10kg的重物时候是1900N
另一个生物力学试验报告,在健康青年分别提起14kg和
老年人黄韧带弹性下降,在腰椎后伸时,黄韧带无法像年 轻人那样弹性回缩,而是形成皱褶,当这些皱褶向前侵入 椎管时,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椎管的狭窄。
腰椎管狭窄的病人出现间歇跛行可用这一机制解释
精选ppt课件
14
总的来讲,一个姿势对于椎间盘组织、关节突关节、韧带 组织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综合各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 可以认为:静态下轻度屈曲是更可取的,运动中轻度后伸 是有一定优点的
平腰姿式会更舒服。比如,站立时一只脚放在前面的小凳 子或砖块上,或者跷起二郎腿,都是要把腰椎从后伸的位 置改变为轻度前屈的位置。
理想的站姿或坐姿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一个姿势维持久了 都会导致某部分结构持续的受到压力。所以,间歇性调整 姿势是很重要的
精选ppt课件
15
稳定肌(stabilisor)与运动肌(mobilisor) 局部肌肉(Local)与全局肌肉(Global)
在“U”两端,正常组织应对过高的负荷或脆弱的
组织应对正常的负荷,都可能产生损伤
精选ppt课件
7
社会心理模式
但是,这一模型也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近似推测,与现实 中复杂的临床表现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毫无疑问的是, 损伤和疼痛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目前任何机械模型都不 足以完全解释腰痛这一主观感受及患者的疼痛行为的许多 方面的问题
腰椎间盘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和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疾病的生物力学机制和治疗方法腰椎间盘是作为脊柱骨骼结构的一部分,它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间盘的功能可能会逐渐减退,给我们带来许多问题,如腰痛、骨质增生等。
腰椎间盘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
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小肌肉的活动不足腰部的小肌肉是支撑脊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小肌肉受到损伤或过度紧张时,它就会导致脊柱的负荷不平衡,从而引起间盘的退化。
因此,小肌肉的强化和保持适当的活动状态非常重要。
通过进行有氧运动和一些针对性的锻炼如核心训练,可以有效地保持腰部小肌肉的健康状态,并减轻腰椎间盘疾病的风险。
2. 错误姿势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如长期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会给腰椎间盘带来压力,从而导致间盘的退化,甚至引发各种腰椎间盘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不良姿势,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此外,在进行活动或工作时,使用适当的体位支持器或那些提供充分腰部支撑的椅子等辅助器材,能够有效地减轻腰部的压力,减少腰椎间盘疾病的发生。
3. 长期负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在背包、购物车等载物设备中放置过重的物品,或者经常搬运重物,都会对腰椎间盘产生很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减少或避免负重行为,如通过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大宗物品等避免搬运重物,同时应尽可能地减轻每次负载的重量。
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方法也不断更新。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腰痛、炎症和肌肉紧张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一种安全、无创、非侵入性的方法。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按摩、针刺等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痉挛等症状,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的灵活性和康复能力。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_胡永善
收稿日期:2003-04-10;修订日期:2003-06-08作者简介:胡永善(1948-),男,江苏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的中枢性控制与周围性影响的研究 专家笔谈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康复胡永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的突出等与下腰痛的发生直接相关;脊柱运动环节中小关节突生物力学特点的改变,后关节紊乱及由此而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腰腹肌的稳定性对于下腰痛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下腰痛的康复治疗必须立足于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和变化。
关键词:生物力学;下腰痛;小关节;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中图分类号:R681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04)02-0073-03前 言下腰痛为临床常见病,尽管其病因复杂,但生物力学的改变始终是一重要原因,下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改变无可避免地导致组织病理、生化、解剖等方面的问题,并互为因果,导致下腰痛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重温一下下腰痛生物力学的一些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康复对策。
1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与疼痛的关系1 1 椎间盘力学特性的改变椎间盘维持着中轴骨髂的正常功能,通过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多种功能[1,6,7]。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不仅仅取决于纤维环和髓核,也取决于软骨终板。
正常椎间的力学功能可总结如下:髓核在静态载荷下主要作为一种液体产生较大的流体静力学压力。
从肌筋膜链与经筋角度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 年第 12 卷第 1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21, Vol. 12 No. 1・1・•论 著•从肌筋膜链与经筋角度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筋理论指导的非特异性腰痛经筋精确辨证方法和应用研究,2019JH2/10300012作者筒介:杨智捷(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董宝强(1969-),男.博士、教授、硕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结合运动康复防治疾病的机理与临床研究。
杨智捷,董宝强",宋杰,林星星(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 要]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 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
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 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关键词]肌筋膜链;经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思路[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 (2021 ) 01-0001-4DOI: 10.19787/j.issn.l008-1879.2021.01.001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ransfasciaYANG Zhl-jie, DONG Bao-qiang^. SONG Jie, Lin Xing-x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 Liaoning 110000)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life and work styles and adverse posture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 has a huge impact on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It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in working life, causing illness and economic pressure on patients.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ofascial chain theory and TCM theory of tendons, and provide new treatment ideas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nd also the theory of myofascial chain and The theory of the tendons is more and more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foundation.Keywords myofascial chain; tendons;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treatment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工作姿势的改变,慢性非特异性 腰痛越来越常见。
腰痛的康复治疗原则
腰痛的康复治疗原则1.在对引起腰痛的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
根据临床病史和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明确腰痛是原发性、继发性或牵涉性腰痛。
如为继发性腰痛或牵涉性腰痛应明确原发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康复治疗,对脊柱伤病引起的腰痛需要手术治疗者应在手术后早期开展康复治疗。
2.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的综合康复疗法是原发性腰痛的首选治疗。
综合应用药物治疗(主要是NSAIDS、抗痉挛药物乙哌立松及神经营养药甲钴胺等)、牵引疗法、物理因子疗法、推拿按摩及封闭疗法可提高腰痛治疗效果。
国外最近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急性腰痛的治疗中保持适度活动,开展运动疗法(发病后4~6周)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确定的治疗效果。
而应用麻醉药品、地西泮等药物超过2周、全麻下进行手法治疗(推拿或正脊)及应用硬塑背心等治疗方法可能是有害的。
有氧运动、躯干肌肉训练、硬膜外封闭、针灸、腰围、生物反馈、物理因子治疗(冷疗、热疗、微波、按摩及超声波等)等治疗方法可能是有效的。
3.运动疗法是原发性腰痛和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继发性腰痛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运动疗法。
原发性腰痛,如当腰椎退变和损伤等因素失去内在稳定时,腰椎旁肌超负荷工作,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这种状况持续发展易致腰椎旁肌劳损,椎旁肌肌力下降,腰椎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功能也因此下降。
很多研究表明慢性腰痛与躯干肌无力有关,研究表明腰痛的患者腰大肌和背肌容积减少,而腰背伸肌无力与腰痛关系更明显。
应用Cybex 训练系统测试肌力发现既往没有腰痛的正常受试者无论男女伸肌的力量总是比屈肌的力量大,伸肌与屈肌肌力的比值为1.5,而在慢性腰痛的患者中伸肌与屈肌肌力的比值为0.9。
同时,腰痛患者常因活动减少致椎旁肌失用性萎缩无力。
腰痛与腰肌无力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腰痛难以治愈。
因此在病情许可时应加强腰椎旁肌尤其是伸肌训练,这在治疗和预防腰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腰痛的诊断治疗
❖ 分型3-肾虚腰痛:
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 主),乏力易倦,脉细。
10
三、针灸治疗方法
❖ 基本治疗 寒湿:温经散寒
治则 瘀血:活血化瘀 肾虚:益肾壮腰
泻法 补法
针灸并用
11
基本治疗
❖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为主。
主穴和方义: 肾俞 委中 大肠俞 阿是 穴:疏通气血、通经止痛
12
基本治疗
❖ 加减: 寒湿腰痛---腰阳关---温阳散寒 瘀血腰痛---膈俞---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灸命门---益肾壮腰
❖ 操作: 诸穴均常规操作; 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 附子灸法为佳。
大肠俞
13
其它疗法
❖ 穴位注射 ❖ 耳针 ❖ 刺络拔罐法 ❖ 隔姜或隔附子饼灸 ❖ 针刺腰痛点 ❖ 敷贴法 ❖ 针刀疗法
19
按语
❖ 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卧硬板床或结合牵 引,注意保暖。
❖ 腰软组织损伤疗效较好,急性期应制 动3-5天。腰椎及腰椎间盘病变针灸可 缓解症状。
❖ 因脊柱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 属于针灸治疗的范畴。
20
五、食疗
❖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 克,生姜30 克, 羊肉500 克, 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 切为碎块, 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 炖 煮1 ~ 2 小时, 食肉喝汤。本方具有温中补血、 补肾御寒的作用, 适用于老年人肾虚腰痛并伴 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症。
7
二、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腰部疼痛
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 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
❖ 分型: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8
分型1-寒湿腰痛
下腰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ppt课件
.
20
骨科护士----高危人群
骨科护士下腰痛趋于年轻化:25±5.5岁 VS35~55岁(普通人群);
.
21
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职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个体因素(年龄、性别、体重、生活嗜好)
.
22
年龄因素:
(1)据Taimela等的流行率统计:10岁以 下7%,14~16岁18%;
相邻的椎体来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 椎间盘允许椎骨间相互运动,从而使脊柱
具有柔韧性,同时还可以吸收分布到脊柱上 的纵向载荷和能量,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这 多种功能。
.
10
下腰痛生物力学的特点
椎间盘的物理变化(如脱出)一方面是因为腰 椎运动环节承受了较高的旋转负荷所致
腰椎段运动环节的组织在全身51Hz自振动 频率运动中有最大的受伤可能性
被动骨髂韧带系统; 2·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 3·位于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
器
.
14
下腰痛大多数发作是与腰部软组织的长期 使用,过疲劳有关。
故强调下腰痛患者的休息尤其是平卧的休 息,这时的椎间盘所受的压力为最小,仍然受 到重视。
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和简明治疗技术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曾从事脊柱外科工作多年,完成大 型脊柱外科手术近两千例。近年主要从事骨科 疾病的保守治疗。在广泛研究和吸收欧美先进 的康复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 临床经验,使用以悬吊运动训练(S.E.T)为核 心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了超过一万例慢 性颈肩腰膝疼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 前主要从事基于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原理的现 代骨科康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Bergmark(1989)还根据肌肉解剖位置 的差异,将背部肌肉分为局部肌肉和全 局肌肉
局部肌肉通常均起源于脊椎,它们的活 动控制脊柱的弯曲度和维持脊柱的机械 稳定性;多裂肌是最重要的局部肌肉
腰大肌、最长肌胸段会对腰腰椎的稳定机制
"Global" muscles
控制上的问题(局部稳定性下降)导致力 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可 以逆转这一过程)
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导致这 一区域的结构微型、反复的损伤,出现慢 性疼痛
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
损伤激发修复反应,慢性劳损导致慢性 炎症
在机械性损害(局部不稳定)和化学性 损害(慢性炎症)的长期作用下,出现 结构改变(代偿与永久损坏)
神经网络的兴奋度依赖于大量传入的神经冲动, 当人体站立时,此一系统时刻感知着外界环境 和人体运动系统的各种情况并作出反应。所以 卧床48小时(或失重)后稳定肌群(多裂肌) 开始萎缩,原因在于神经网络系统活性的下降
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
结构上的问题及髓核的自然脱水过程导致 力量在关节区域的分布和传递异常(通常 无法逆转这一过程)
腰椎关节突关节压力的变化
腰椎关节突的面积很小,因此压力的改 变很容易导致关节突关节面上所承受的 压强的改变
医学专题腰痛的康复
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可继发周围组 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 Anatomy Lesson #1
- Anatomy Lesson #2
诱发因素
1. 退行性变 2. 职业特性 3. 吸烟 4. 心理因素 5. 医源性损伤 6. 体育运动 7. 其他因素
分型
▪ 骶裂孔注射是将药液经骶裂孔注射至硬膜外 腔,药液在椎管内上行至患部神经根处发挥 治疗作用;
▪ 常用注射用药:
▪ 维生素B1,B1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生 理盐水,30~50毫升,3~5日为一疗程,共3 次。
康复治疗
▪ 关节松动术 ▪ 推拿按摩
预后及预防
▪ 预防诱发因素; ▪ 增加腰背部的肌肉锻炼; ▪ 养成良好的工作姿势; ▪ 避免腰背部的过度伸展、屈曲和过度负重; ▪ 戒烟戒酒; ▪ 避免受凉和劳累; ▪ 控制体重;
正确姿势
建议:
站直 (smart). 自然放松肩部,并尽量放松膝关节.
正确坐姿
将背部尽量贴尽椅背,双腿稍分开,将足部 平放在地面上.
正确工作姿势
使用电脑:
坐直; 将足部保持稍微离开地 面,或使用小的物体将足 部垫起.
正确搬重物
搬重物时尽量弯曲膝关节, 将孩子或重物从蹲伏的姿 势站起,将背部的应力减少 到最低.
正确姿势
保持体重在正常的体重指数. 避免站立过长时间.
脊柱体操
练习体操
. 简单体操 (治疗性的). .运动而并不只是卧床休息.
1. 腰的旋转
2. 臀部旋转
3. 脊柱伸展
4. 脊柱伸展
5. 躯干-扭转
6. 骨盆运动
BACK PAIN
Traumatic
Non-traumatic
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康复训练(ppt)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
静力学 腰椎在通常坐姿时,如站立位和坐位
的静负荷,或有外加负荷条件,如上举过 程中腰椎的静负荷情况。
动力学 腰椎在行走,普通负重运动时腰背
部和腹部肌肉的动力负荷。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
脊柱在站立时的负荷
三.脊柱的运动力学——静力学
▪ 脊柱在站立位,坐位和躺着时的相对负荷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
▪ 1.腰椎与骨盆 ▪ 2.腰椎与四肢 ▪ 3.脊柱变形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腰椎与骨盆
腰椎骨盆平衡原理 核心肌群:
骨盆上侧拮抗肌有竖 棘肌和腹直肌,腰方 肌和腰大肌
骨盆下侧拮抗肌有股 直肌、股外侧肌、股 内侧肌和腘绳肌腱
同时骨盆同侧上方和 下方形成拮抗肌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腰椎与骨盆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变形
脊柱前凸
▪ 常见于颈椎和腰椎前凸增 大
▪ 原因:畸形、腹肌松弛合 并屈髋肌和腰椎伸肌紧张 或挛缩、大腹便便(体重 过大或怀孕)、胸椎过度 后凸导致代偿性腰椎前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穿时 髦高跟鞋、脊柱滑脱等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变形
脊柱后凸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腰椎与骨盆
▪ 骨盆前倾的肌肉 屈髋肌:髂腰肌、股直肌 脊柱伸肌:骶棘肌
骨盆后倾的肌肉 腹肌:腹直肌 伸髋肌:腘绳肌、臀大
五.常见下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腰椎与四肢
下肢主要是股关节和 膝关节的问题 ▪ 1、股关节容易引起长 ▪ 短腿的出现,导致骨 ▪ 盆倾斜,进而出现脊 ▪ 柱代偿性变化 ▪ 2、膝关节、O、X型腿 ▪ 容易导致下肢关节不 ▪ 稳定,进而出现骨盆 ▪ 脊柱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反馈:通过反射弧调节运动控制 • 前馈:依据以往的经验计划运动模式 • 二者都依赖于正确的传入信息
“预反应”/“前馈” 在躯干或四肢突然移动的情况下,身体会以
“前馈”的机制尽量稳定腰椎。局部稳定肌接到 传出信号并在整体运动肌兴奋之前收缩。
力矩 F1*L1=F2*L2
下列肌肉被认为参与这种“前馈”机制:多 裂肌[1]、腹横肌、膈肌[2]、盆骶肌[3]。
腰痛患者存在肌肉激发模式异常 • 局部稳定肌前馈机制消失 • 共收缩模式消失
腰痛主要是由于负责脊柱稳定的肌群的
运动控制出现异常,而非单纯的肌力和耐
力的异常。
• Jull GA, Richardson CA. Motor control problems in patientswith spinal pain: a new direction for therapeutic exercise [J].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2000, 23(2):115—117. • Richardson C, Jull G, Hodges P,et al. Therapeutic exercise for the spinal segmental stabilization in low back pain:scientific basis and clinical approach [M].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
Panjabi M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Function, dysfunction, adaption, and enhancement[J]. 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1992,5:383—389.
神经控制 亚系
被动亚系
主动亚系
根据Panjabi的观点, 三个亚系分别是维持脊柱 稳定性的三个独立性因素, 通常某一因素的“亏损” (deficit),可以由其它 要素加以代偿。而各个亚 系之间的功能无法代偿的 时候,往往会造成脊柱稳 定性破坏。
• 肌肉 • 肌腱
控制子 系统
• 神经肌 肉控制 系统
慢性腰痛的生物力学分析 及康复治疗原则
酸麻紧痛等症状 炎症、神经压迫、劳 损、错位等病理
负荷大于承受力
腰痛的病因
生活、工作姿势不当
负荷过大 运动损伤、外伤
负荷大于
受风寒
承受力
腰椎退行性改变
承受力不足
脊柱功能下降
脊柱稳定性的三亚系模型
Panjabi的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 型”(1992年):被动亚系(韧带 关节囊、椎间盘、和骨骼)、主动 亚系(肌肉)和神经控制亚系(中 枢神经、外周神经)
主动 子系
统
• 骨结构 • 韧带 • 关节囊 • 椎间盘
被动子 系统
- 视觉 - 前庭器官
本体感觉
通过肌肉稳定局部的关节,校
正全身的平衡
来源于机械感受器:
- 肌肉
- 肌腱
- 韧带
- 关节囊
- 皮肤
神经肌肉控制模型
信号传入
痛觉信号与本体感觉 信号的竞争——疼痛 的闸门学说
控制策略 传出方式:反馈和前馈
完成不可知的负荷(闭眼)时短,而LBP患者无此现象(Leinonen
et al.,2001);
脊柱的共收缩(co-contruction)模式
膈肌
"Global" muscles •腹直肌 •腹内外斜肌 •竖脊肌 •腰方肌
盆; muscles
•腹横肌 •多裂肌 •腰大肌后部纤维 •髂肋肌腰部纤维 •最长肌腰部纤维 •腰方肌中部纤维
腰痛的机理---局部刺激
腰痛的机理---激痛点
激痛点
酸麻紧痛等症状
炎症、神经压 迫、劳损、错 位等病理
负荷大于承受 力
脊柱功能训练
1
脊柱功能训练进阶
4、增加协调运动及有 氧活动能力的耐久性
• [1]刘邦忠, 李泽兵.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 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18(10):609—611.
• [2] Hodges PW, Butler JE, McKenzie DK, et al. Contraction of the human diaphragm during rapid postural adjustments [J]. J Physiol,1997,505 ( Pt 2):539—548
脊柱的共收缩(co-contruction)模式
腰部竖脊肌、浅层多裂肌的屈放松现象
100
80
60 AEMG
40
20
0
左ES 右ES 左MF 右MF
前屈
最大屈
起伸
脊柱的共收缩(co-contruction)模式
健康人在完成抬腿运动时双侧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腰 部多裂肌和腰部竖脊肌会以最简单的共收缩方式启动腹 部和背部肌肉的收缩,这些肌肉会按照相似的时序模式 完成动作。
Hubley-Kozey CL .Differentiating temporal electromyographic waveforms between thos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healthy controls [J]Clinical Biomechanics,2002 ,17 : 621-629
多裂肌和竖脊肌的预激活
300 mV
duration latency
left L5-S1
load hits the box
10o
right L5-S1 T12 movement
300 ms
- Short latency response - Short latency response
正常人在完成可知的躯干负荷时(睁眼),多裂肌活动的潜伏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