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发展10大经典理论
20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20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
科学管理的核心:1.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2.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罗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科学管理的内容:1.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3.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
4.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5. 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 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建了世界第一条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二、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福兰克·吉尔布勒斯(frank b. gilbreth,1868-1924),美国动作研究之父。
吉尔布勒斯夫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被尊称为美国"管理学第一夫人"。
主要著作:《动作研究》(1911),《管理心理学》(1917),《疲劳研究》(1919),《时间研究》(1920)。
他们采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以确定标准工艺动作,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他们制定了生产流程图和程序图,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他们主张,通过动作研究,可以开发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开创疲劳研究先河,对保障工人健康和提高生产率的影响持续至今。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三、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欢迎阅读。
1、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彼得原理是指: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Wine and Sewage Law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企业员工发展10大经典理论
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团队成员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与配合,团队的工作方式达成了共识,正常的工作秩序得以建立。这个时期,作为团队的领导要注意,不可因此而让团队进入“和平”的死胡同。要多引导成员的工作创新,鼓励成员建立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模式,在团队集体智慧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对团队的忠诚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独有的一面。为团队的稳定发展提出新思路、新点子,稳中求发展、创新、立意。
磨合期:
由于团队成员彼此的不太了解,会因各自不同的目标及个的能力、见解会对某个事项的见解不同而产生冲突,这种事情在团队磨合期是常会发生的事情,也许成员之间本无他意只是个人平时的工作方式、表述方式不同罢了。在磨合期间,团队领导要在团队中,快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排解冲突,如遇事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尽量将成员领到同一个步调上。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企业员工发展10大经典理论
一、激励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激励,尤其是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活动(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行为。所以某种层面激励也是迎合需求的行为,既然要迎合需求,那必须了解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好激励,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论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脉络
论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脉络
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发展脉络。
1. 热闹和效率理论(1900-193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效率。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此时主要采用的培训方法是现场培训和维护职业训练。
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1940-1950年代)
在这个时期,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培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效率,还要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员工的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3. 整体质量管理理论(1980-1990年代)
在这个时期,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开始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培训的目的从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效率转变为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
此时出现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六西格玛、ISO9000和TQM等。
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念的演变,企业员工培训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从注重技能培训到关注员工发展,从强调质量管理到关注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培训方法和理论工具,帮助企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员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3、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4、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5、挫折理论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彼得原理是指: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Wine and Sewage Law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一、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司总是趋向于把你放在你能力暂时达不到的职位。
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的能力。
这样便达到了个人的提高。
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是因人而异。
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看人与用人的标准。
二、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人力资源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十大经典理论任何理论,只有学中思,思中悟,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
有篇文章题为《重温HR十大经典理论》,读过之后,您得到的启发有哪些呢?......-----------------------------------------1.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含义: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含义: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职场十大经典理论
职场十大经典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职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为了在职场中取得成功,人们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职业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场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在职场中正确地行动和决策。
以下是职场中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十大经典理论。
第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层次,并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激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第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作中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可以通过两个因素来解释,即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成就、认可、有趣的工作等,而卫生因素包括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员工的动机因素,同时改善卫生因素,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墨菲法则。
墨菲法则认为,一切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
在职场中,我们要有事前预判,提前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情发生意外。
同时,当事情出错时,我们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以最小的损失解决问题。
第四,洞察力理论。
洞察力理论认为,洞察力是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只有通过深入洞察问题的本质和根本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五,科比瓦茨双轨理论。
科比瓦茨双轨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可以通过两个轨道实现,即管理轨道和专业轨道。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轨道,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来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
第六,杜拉克管理学理论。
杜拉克是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观点。
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杜拉克的管理学理论,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有效沟通等,以提高管理效能和组织绩效。
第七,冯·阿克哲曼智力层次理论。
冯·阿克哲曼智力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感官-运动智力、实用智力、概念智力和创造性智力四个层次。
管理学10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10大经典理论引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不断的实践中,管理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经典理论,这些理论对日常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会介绍管理学10大经典理论,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管理方面的思考和启发。
1. 泰勒科学管理法泰勒科学管理法是指在工业生产管理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正确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生产配备等方面的管理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生产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达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是指对工作动机的分析,认为员工的满意度既与人际关系等“软性因素”密切相关,也与薪资、奖金等“硬性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3. 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是指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5种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了更基本的需求,才能去追求更为高级的需求,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4. 赖特权利管理赖特权利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权利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下级进行命令和控制,以达到管理目的。
5. 德鲁克现代管理学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主张适应管理需要,强调企业管理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并强调在所有领域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全面的规划。
6. 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是指看待员工作为资源,用市场分析员工的需求和供给,并进行有效的招聘和雇佣,以达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7. 达科特理论达科特理论是指管理者应该能够清楚地识别和处理人们之间的不同利益、需要和态度,以便在本质上解决问题和已有的矛盾,优化企业中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8.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对员工工作效率、质量、出勤、考核评估及回馈等硬性指标的检验,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导向和纠正。
9. 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基于信息科技,以及重新设计及整合相关业务流程及制定新的工作标准和制度,将组织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及自动化。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一、需求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
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员工发展的70-20-10法则
员工发展的70-20-10法则
70-20-10法则指的是员工发展的理论框架,表明了员工的学习
和发展应该分别来源于不同渠道。
具体含义如下:
70%:经验学习
这部分表示员工通过在实际项目中的经验积累来学习和成长。
员工通过实际工作、负责项目和任务、解决问题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并从中学习和发展。
20%:观察和交流
这部分指的是员工通过观察他人、与他人交流、接受反馈等方式学习和发展。
员工可以通过与同事、上级以及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观察其他人的工作方式和成功经验,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10%:形式化学习
这部分表示员工通过正式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活动来学习和发展。
员工可以参加外部培训,参与公司内部的培训课程和项目,通过阅读书籍、参加研讨会等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70-20-10法则的理念是,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来
源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反思,其次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观察,最后才是通过正式的培训等形式化学习活动。
这样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和成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工作挑战。
员工发展的70-20-10法则
员工发展的70-20-10法则
70:20:10学习法则(即指每个人的学习70%来自于工作中的学习,20%来自与同事间的沟通学习以及10%来自于课程教学和阅读)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全新的作为学习支持和发展的工具。
现代职场中,工作越来越强调灵活变通,工作与学习不能够完全分离——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将会被迅速淘汰。
现在的学习将更具有灵活性,就像员工所期待的那种移动协作式的工作一样。
70:20:10法则主要是针对我们学习的开拓思考,包括课堂以外的学习、其他结构化的学习,情景活动的学习。
70:20:10法则的有效利用意味着对员工高效学习和发展的支持与关注。
企业对于员工学习和发展利用该法则将会更有利于企业业务灵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且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十大团队管理经典理论
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企业职业发展成功的理论
企业职业发展成功的理论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职业发展的成功变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也是企业实现长期增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一些理论,这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职业发展的实践中。
1. 资源基础视角资源基础视角认为,企业职业发展的成功依赖于企业拥有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品牌资源等。
资源基础视角认为,企业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成功几率。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资源基础视角来促进职业发展的成功:•优先投资于培养和发展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使其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能力;•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和知识;•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职业发展动力;•通过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为员工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研究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阶段和发展过程的理论。
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
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设期、稳定期和衰退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发展目标。
成功的职业发展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计划。
以下是在应用Super的职业生涯理论时可以考虑的一些策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成长和探索不同的职业领域;•和员工一起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计划,明确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跨部门和跨职能的机会,为员工扩展职业发展的视野和机会;•定期进行职业规划和评估,帮助员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发展;•建立导师和 mentee 制度,使员工能够获得职业指导和支持。
3. 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成功职业道德是企业职业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道德涉及员工在职业活动中遵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
在一个道德正直的企业文化中,员工能够更好地发展职业积累,建立良好的声誉和信任。
十大经典管理理论
十大经典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是指在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原理、观念和方法论。
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和管理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我将向大家介绍十大经典管理理论。
1.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的,旨在通过科学方法和任务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
该理论强调对工作流程的细致分析和精确测量,以实现最佳的生产方式。
2.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关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通过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业绩。
3. 管理者格利克理论管理者格利克理论由亨利·密斯伯格提出,强调管理者需要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根据该理论,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和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管理风格。
4.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认为“如果事情可能出错,那么它就有可能出错”。
该定律提醒管理者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以避免事故和失误的发生。
5. 绩效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关注如何评估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反馈,绩效管理可以激励员工提升工作表现。
6. 变革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是指在组织变革时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引导变化。
它强调有效的沟通、参与和领导力,在变革过程中减少阻力,促进变革的成功。
7.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策略和管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8. 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旨在实现项目目标的高效管理。
通过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并保证项目按时交付。
9. 品质管理理论品质管理理论强调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
通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监测和改进过程,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10. 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涉及组织目标、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
通过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合适的战略,并有效执行和监控,可以实现组织的长期竞争优势。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一、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个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司总是趋向于把你放在你能力暂时达不到的职位。
而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的能力.这样便达到了个人的提高。
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是因人而异。
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看人与用人的标准。
二、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二、
缺乏信任
第一种团队机能障碍是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该问题源于成员大家都害怕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大家不愿意互相敞开心扉,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导致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
惧怕冲突
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的危害极大。因为它成为第二种机能障碍——惧怕冲突的基础。缺乏信任的团队无法进行直接而热烈的思想交锋,取而代之的是毫无针对性的讨论以及无关痛痒的意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磨合期:
由于团队成员彼此的不太了解,会因各自不同的目标及个的能力、见解会对某个事项的见解不同而产生冲突,这种事情在团队磨合期是常会发生的事情,也许成员之间本无他意只是个人平时的工作方式、表述方式不同罢了。在磨合期间,团队领导要在团队中,快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排解冲突,如遇事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尽量将成员领到同一个步调上。
2.安全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成立期:
团队成员虽然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但团队成员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团队,还是会对职责规则和团队的期望还不熟悉,可能成员之间的经历与能力彼此也不太了解,在组建期团队可以多运用社交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开始团队工作。比如的新的成员加入,可以组织全部成员开个见面会,让彼此基本了解对方。特点是一个新的团队建成之初,其团队目的可能也会有所调整。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无视结果
如果团队成员不能相互负责、督促他人,第五种机能障碍就有了可以滋生的土壤。当团队成员把他们个人需要(如个人利益、职业前途或能力认可)甚或他们的分支部门的利益放在整个队伍共同利益之上的是有生命与意义的。有生命的开始,就会有生命的结束。团队也是如些,没有一个团队能保持亘古不衰。团队的发展大致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成立期、磨合期、稳定期、高效期、衰退期(终结期)。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欠缺投入
缺乏必要的争论之所以成为不利的问题,是因为它导致了第三种机能障碍的发生:欠缺投入。团队成员如果不能切实投入,在热烈、公开的辩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它们似乎在会议上达成一致,也很少能够真正统一意见,做出决策。
逃避责任
因为投入不够并不能达成共识,团队成员就会逃避责任,这就是第四种机能障碍。由于没有在计划或行动上真正达成一致,所以即使最认真最负责的人发现同事的行为有损于集体利益的时候,也会犹豫不决而不去予以指出。
企业员工发展10大经典理论
一、
激励,尤其是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活动(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行为。所以某种层面激励也是迎合需求的行为,既然要迎合需求,那必须了解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好激励,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稳定期:
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团队成员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与配合,团队的工作方式达成了共识,正常的工作秩序得以建立。这个时期,作为团队的领导要注意,不可因此而让团队进入“和平”的死胡同。要多引导成员的工作创新,鼓励成员建立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模式,在团队集体智慧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对团队的忠诚的同时,发挥出自己的独有的一面。为团队的稳定发展提出新思路、新点子,稳中求发展、创新、立意。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