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中药的治疗原理
静脉曲张中药的治疗原理静脉曲张是指下肢静脉在长时间负荷下逐渐扩张、变形,形成曲张。
它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多见于长时间站立、坐位工作的人群。
静脉曲张可以引起多种症状,如疼痛、肿胀、瘙痒和溃疡等。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中药在治疗静脉曲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静脉曲张是由于脾虚、气滞、血淤等因素导致静脉血液淤滞,从而导致血管扩张、变形。
因此,中药治疗静脉曲张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血液循环: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淤的作用,改善静脉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在静脉内的流动,减轻静脉系统的压力。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丹参等,它们具有活血化淤、舒缓静脉壁张力的作用。
川芎能够刺激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增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丹参具有温中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微循环,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
2.增强微循环:中药还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静脉血液的回流,减轻静脉压力,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等,它们具有消散瘀血、活絡经络的作用。
桃仁可以缓解血管收缩,扩张微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下肢循环;红花可以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静脉曲张的症状。
3.调节脾胃功能: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从而改善体内的湿气和瘀血病理状态,减轻静脉曲张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参、陈皮等,它们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参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陈皮具有理气、燥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湿气,减轻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
总的说来,中药治疗静脉曲张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微循环、调节脾胃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来改善病理状态,减轻症状,并具有一定的抗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此外,中药治疗还可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静脉曲张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疗效。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医案——静脉曲张20年...
#大家健康超能团#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医案 ——静脉曲张 20年 ...
【名老中医李可临床医案——静脉曲张20年的治疗】
患者女,52岁,下肢静脉曲张20年。 四肢关节肿痛,胸闷憋痛,面色萎黄晦暗,脉沉细弱,舌胖齿痕。
处方:生黄芪、制附片、干姜、炙甘草、丹参、檀香、降香、砂仁、桃仁、五灵脂、晒参 (另)、桂枝。加水3000ml,文火煮至500ml,兑人参汁,3次分服。3剂。
静脉曲张中医验方
处方一:静脉曲张舒缓汤组成:炙黄芪15-3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牡丹皮10克,山栀衣10克,宣木瓜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
善后制丸药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脾升气,活血通脉。
主治下肢静脉曲张。
医案:吴某,女,40岁,工人。
因久立走路酸胀、疼痛逐渐加重已20年。
腿静脉隆起弯曲如蚯蚓状,团块青紫色,小腿及足背水肿,团块曾喷血1次。
患者脉细涩,苔白舌黯红,为气虚血陷、脉弱瘀滞。
投本方水煎服30余剂,诸症消失。
原方制丸药连服3个月,病获痊愈。
追访1年,未见复发。
处方二: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20-50克,当归10克,赤芍8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6克。
加减:已形成溃疡者加白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下肢静脉曲张。
治本病多例,用药1-3个月后,治愈停药半年以上未复发者为70%,停药3个月又复发者为30%,再服本方又治愈(即症状改善,下肢无沉重、无浮肿,尿量增加,溃疡愈合,表面结痂脱落,紫黯红皮肤变为淡粉色)。
处方三: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一法内服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成:黄芪50-20克,当归15-10克,赤芍8克,地龙6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芨15克,白术6克,鸡内金6克,酸枣仁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处方:大黄30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地龙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患肢肿胀加苡仁、防己、木通各30克;渗液多加土茯苓、苍术各30克。
用法:水煎取液2000毫升(约4斤),外洗疮面,每次洗30分钟,每天洗1次,1付中药可煎洗2-3次。
若不吃中药,先用外洗加外敷治疗,每天须洗2次,每日1付洗药。
外敷处方(溃疡严重者):黄芪5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轻粉10克,银朱10克,血竭5克,铜绿2克,麻油适量。
中医对静脉曲张的认识
中医对静脉曲张的认识静脉曲张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久坐、职业因素、其他健康问题等。
在中医理论中,静脉曲张与湿邪困脾、血脉瘀滞、肝脾功能失调、寒凝血瘀等方面有关。
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医对静脉曲张的认识。
1.湿邪困脾中医学认为,湿邪困脾是导致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
湿邪困脾会导致脾脏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导致静脉曲张。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时,会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消除湿邪对静脉的影响。
常用的中药包括茯苓、白术、泽泻等,这些药物有助于健脾利湿,改善静脉曲张症状。
2.血脉瘀滞中医认为,血脉瘀滞是导致静脉曲张的另一个原因。
血脉瘀滞会造成下肢静脉血瘀滞,从而引起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静脉曲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静脉曲张会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红花、桃仁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脉瘀滞,从而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
3.肝脾功能失调中医学认为,肝脾功能失调也会导致静脉曲张。
肝脾功能失调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导致静脉曲张。
因此,中医治疗静脉曲张会注重调理肝脾功能,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枳壳、白芍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关系,从而改善静脉曲张症状。
4.寒凝血瘀中医认为,寒凝血瘀也是导致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
寒凝血瘀会造成血脉收缩,从而引起下肢静脉血瘀滞,最终导致静脉曲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静脉曲张会采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桂枝、附子、干姜等,这些药物有助于温经散寒,促进血脉流通,从而改善静脉曲张症状。
此外,中医还会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进行综合调理。
如患者伴有气虚,则需采用补气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增强气血运行动力;伴有血虚者,则需采用养血药物如熟地黄、阿胶等以养血通络;伴有热象者,则需采用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清解热邪等。
在预防和治疗静脉曲张方面,中医也强调以下几点:一是避免久坐久站,以减轻下肢压力;二是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气血流通;三是注意饮食,避免过度摄入生冷食物,以免加重寒凝血瘀;四是保持心情舒畅,以减少肝脾失调的发生风险。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病理及治疗方法一、什么是静脉曲张?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称为筋瘤,形成小腿溃疡称为臁疮。
历代医家对其认识有以下几种:《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外科正宗~瘿瘤论》对筋瘤的描述:“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西医学则认为,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增加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都可以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使瓣膜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西医上认为: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
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
(可以简单的记:血管瓣膜受损,血液回流受阻,血液蓄积下肢,造成曲张现象出现)。
二、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寒邪治病为主因《黄帝内经》认为,寒主收引,寒性凝滞。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湿为重浊之邪,其性粘滞。
是故寒湿侵袭,易致气血凝滞,脉络痹阻不通,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肢体失其濡养而发生静脉曲张。
湿性趋于下故下肢、精索部位更明显,更容易受邪。
因此寒湿的因素是发生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寒,打个比方中焦脾胃的血脉,因为受寒过后,立即收缩,气血郁滞不通,局部马上作痛。
那种感觉像刀绞一样,有人会说揪着疼,如果你没得过再比如冬天寒冷,冻得打哆嗦,浑身蜷缩在一起,这就是寒邪的收引。
中医里有一种方法叫取类比象,再看看静脉曲张,腿部的弯弯曲曲收缩成团像什么,此为寒主收引的具体表现。
精索静脉曲张呢,一个道理,阴囊居下焦之极,厥阴之地,阴寒易袭之,气血为之凝塞,故基本病机为寒邪侵袭、凝滞于肝经。
具体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证。
肝经的循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及睾丸阴囊冷痛、畏寒喜暖、痛连少腹、坠胀,并互相影响牵引股侧。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由于下肢静脉压增高、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壁结构破坏等原因致使大隐静脉及其属支扩张、迂曲、隆起,较甚者扭曲成团块状,上症以站立时明显,易导致下肢、皮炎和下肢溃疡等并发症。
西医对其治疗,保守抑或手术疗效欠理想,近年来中医对其治疗方法居多,现将近5年综述如下。
内治法1中成药通心络胶囊由多种中药制成,具补中益气、扩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抗血栓形成等功效,用于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效佳。
黄小强等选取同时伴有2型糖尿病、慢性心衰、肺心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性静脉炎、慢性溃疡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抗炎,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口服,发现30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液黏度显著下降,可减少复发,适宜在临床推广。
2自拟单方张政认为,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瘀是病之根本,腐是病之标”,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自拟解毒活血化瘀汤(毛冬青30g,鸡血藤30g,三七粉10g,丹参15g,红花15g,木瓜30g,连翘20g,白芨15g,双花20g,牛膝20g,防己15g,黄柏15g)治疗50例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率达94%。
周绍荣等指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为本病病机,自拟芪龙祛瘀方(黄芪40g,当归12g,川芎12g,地龙15g,忍冬藤30g,赤芍12g,川牛膝12g,路路通30g,党参15g,升麻9g,牡丹皮12g,甘草3g)以活血行气、补益气血、清利湿热,治疗21例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明显。
李志湘认为,本病由瘀血阻滞所致,气虚为本、毒瘀为标,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和四妙散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熟地黄10g,川芎8g,赤芍10g,红花12g,川牛膝10g,土鳖虫10g,重楼15g,金银花10g,地龙10g)临床效果佳;李秀芳等以活血祛瘀、通脉利湿为组方原则,拟通脉消瘀汤(川牛膝10g,王不留行15g,木瓜20g,地龙10g,茯苓15g,桂枝10g,鸡血藤30g,红花10g,桃仁10g,萆薢15g,当归15g。
中医辩证治疗静脉曲张
中医辩证治疗静脉曲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理论认为,静脉曲张是因患者先天不足,筋脉孱弱,再加久行久立损伤筋脉,致使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以及脉络扩张充盈;亦有患者因劳累、涉水、遭寒受湿和筋脉瘀滞而成。
1.气血瘀滞型气血瘀滞型患者下肢青筋隆起迂曲,呈团块状。
压之痛感明显,活动刺痛加重,伴有精神烦躁抑郁。
舌质暗紫,脉弦或涩。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治疗方剂:柴胡、枳壳、白芍、川芎、制香附、丹参、鸡血藤、制乳香、水蛭粉、甘草,酌情加减。
2.血燥筋挛型血燥筋挛型患者下肢青筋暴起,挛急疼痛。
伴有眩晕、耳鸣、目涩之感。
舌淡脉细,肝火旺盛。
治疗原则:滋阴清肝,养血舒筋。
治疗方剂:川芎、当归、白芍、生地、芦荟、昆布、木瓜、鸡血藤、防己、甘草,酌情加减。
3.湿寒凝滞型湿寒凝滞型患者下肢青筋浮肿,酸胀不适,按之凹陷,畏寒怕冷。
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濡缓。
治疗原则:温经通络,健脾利湿。
治疗方剂:炙黄芪、桂枝、鸡血藤、党参、泽泻、防己、白芥子、干姜、木瓜,酌情加减。
4.湿热瘀阻型湿热瘀阻型患者下肢疼痛红肿,团块较大,伴有身重倦怠,口中粘腻。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消肿。
治疗方剂:中成药通力达®脉络舒通丸用于经中医辩证属湿热瘀阻型的皮肤血管疾病,具有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祛湿消肿的作用。
组方解析:黄芪、金银花、黄柏、苍术、薏苡仁、玄参、当归、白芍、甘草、水蛭、蜈蚣、全蝎。
黄芪补气利水;金银花清热解毒;黄柏、苍术、薏苡仁清热祛湿;当归、白芍、甘草解挛止痛;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水蛭、蜈蚣、全蝎活血消淤、攻毒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辨证静脉曲张的类型及治疗
中医辨证静脉曲张的类型及治疗中医辨证静脉曲张的类型及治疗?静脉曲张是一种比较难以治疗的疾病,手术治疗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那么中医辨证静脉曲张的类型及治疗?下面们请专家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中医认为,静脉曲张是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久行久立,过度劳累,进一步损伤筋脉,以致经脉不合,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淤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
日久类似瘤体之状。
亦有因远行、劳累之后,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淤滞筋脉络道而为病。
淤久不散,化生湿热,流注于经络,复因搔抓、虫咬等诱发,则腐溃成疮,日久难收敛。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是从患者整体辩证论治,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及方药处理。
1、气滞血瘀证: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
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
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2、血燥筋挛证:小腿青筋暴起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
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则:清肝滋阴,养血舒筋。
3、寒湿凝滞证:小腿青筋蜿蜒,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
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
本证除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治则:健脾利湿,温经通络。
中医治标不治本,虽然短时间内有效果,但是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
静脉曲张是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病情只会恶化,想要彻底治疗静脉曲张,建议患者选择最新技术,我中心采用液体刀高分子介入疗法,不开刀治疗静脉曲张,不复发。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医体质辨证施护体会
重者可见浅静脉明显 曲张 , 伴有广 泛色素沉着 、 湿疹 或溃疡 。
缠绵难 愈 , 响美观 , 影 给病人带来痛苦 _ , 1 有针对 性的护理 就 _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 过对 下肢静 脉 曲张患 者进行 体质 调
体会
中图分类号 : 4 3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17 8 (0 8 0 —9 40 R 7. B 1 0—5 5 20 )80 6—2
中医学认为 , 人体 的体 质是 由先 天禀赋 与后天 因素共 同
形 成 的 。“ 于先 天 禀 赋 与 后 天 因 素 的 不 同 , 群 中 的 个 体 由 人
扎加剥脱 或股浅 静脉瓣 包 窄术后 复发者 。排 除标 准 : 1 因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堵塞管腔 , 在后遗症期 间浅静脉代偿 性 扩 张 ;2 由于外伤 、 () 妊娠等 因素导致 的静脉 曲张 。
其体质 有强 弱 、 阴阳、 热 的 区别 , 寒 或表 现为 不 同 的病 理 体 质。因而 , 患病之 后, 体 的反应 性不 同, 证 的属 性 有别 , 机 病
不安者使用约 束带 进 行必 要 肢体 固定 , 防止 坠床 及输 液脱 落 , 医嘱使用 镇静 荆 。切忌 强制 约束 , 遵 以免病 人挣 扎使 颅 内压进一步 升 高 。合 理安 排 治疗 护理 程序 , 防和控 制感 预
过 5 0 为宜 , 0mI 引流量 过多 时适量补 充液体 , 同时抬 高引流
部咬伤 , 有义齿 者及 时取下 义齿 。对 患者进 行适 当保护 , 防
中医治静脉曲张成功经验
中医治静脉曲张成功经验静脉曲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一般来说会出现在大腿、小腿和脚踝部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的血管容易出现退化现象,造成血液循环不流畅的情况,最终导致静脉曲张病情的产生。
虽然西医治疗方法较为先进,但是中医在治疗静脉曲张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与治疗效果。
下面将为大家分享一位得到中医治疗成功的患者,是如何克服静脉曲张这一病情的。
患者小李,今年44岁。
由于长期站立工作,导致腿部出现了明显的静脉曲张,腿部疼痛交替出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西医的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是症状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后来,小李听说中医对于治疗静脉曲张的疗效非常好,于是决定前往中医门诊进行治疗。
病情诊断后,中医给小李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按摩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采取了“多因素、综合治疗”的方法,既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又针对症状进行调理,使得小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首先,中医针对小李的腿部痛以及静脉曲张的问题,采用了中药内服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配方中包括紫草、三七、枸杞、丹参等中药成分,能够帮助血管调节、清除血栓和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中医针对小李的腿部肌肉手法按摩,使得肌肉得到了更好的放松,进一步缓解了病情。
其次,中医还采用了推拿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刺激腿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进一步缓解了小李的疼痛症状。
同时,中医还为小李进行了经络针刺,其中包括三阴交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
通过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加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疗效确实非常好。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采用了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只要患者坚持治疗,一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静脉曲张患者而言,希望他们可以多往中医院去就诊,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肢静脉曲张的妙方---黄煌
下肢静脉曲张的妙方---黄煌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妙方2016-03-10 黄煌经方家园毛某,男,51岁。
2004年11月底因左腿肿痛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血栓长度20cm,曾在当地住院治疗。
医生欲手术去栓,患者畏惧手术,但用静脉抗栓治疗无效。
希望服用中药试试。
2005年5月21日开始服用如下汤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30克、丹参12克、石斛20克、红花10克。
服用两月,复查B超下肢静脉血栓已消失。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病迅速。
其并发症肺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据说,美国每年约有50000至200000人死于肺梗塞。
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
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口服避孕药、粗暴按摩、肥胖、高龄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
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
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
从中医的角度看,患者的瘀血不仅是指下肢血管的血栓,而有其特有的诊断着眼点。
首先,患者很一位体格壮实的中年男子,面色暗红,腹部肌肉比较紧张;第二,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第三,既往有痔疮,近日频发。
痔疮也是瘀血在下的指征。
以上三条,符合瘀血在下的判断。
本案使用的配方由经方桂枝茯苓丸和经验方四味健步汤组成。
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有关论述可参见前案。
我重点说说本人的经验方四味健步汤。
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
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
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
静脉曲张的中医经方治疗(芍药甘草附子汤)
静脉曲张的中医经方治疗(芍药甘草附子汤)川乌2012静脉曲张的中医经方治疗2017-09-01 14:47阅读:784“静脉曲张”是西医的病名,俗称“炸筋腿”,是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所容易得到的疾病,比如教师就属于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
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如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
该病患者的小腿部会出现如蚯蚓状索条、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溃烂、坏死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发展成为“脉管炎”,甚至截肢。
西医认为静脉曲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使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都不理想,且认为该病为不可逆。
中医没有与此病证相对应的病名,但有治疗的方法。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了一种叫“脚挛急”的症状,并开出了方剂“芍药甘草汤”(注:药方附后)。
历代医家的无数医案证明“芍药甘草汤”对于今天西医叫“静脉曲张”的病有非常好的疗效,由此也证明了中医对此病证成因的解释:患者肝血不足导致筋脉失濡(注:“濡”为润泽之意)。
我国清代名医曹颖甫所著的《经方实验录》中描写了这么一个医案:“四嫂,十一月十三日。
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
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
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
然天气过冷,则又痛。
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
”大致意思是说:有一个妇女,路走多了双脚就会肿痛,颜色发紫,怕冷也怕见火,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就痛。
曹颖甫给患者开了仲景经方“芍药甘草汤”,两剂愈。
《经方实验录》中还有一个曹颖甫的学生姜佐景的医案,因原文较长,我大致说一下:患者是姜佐景的好友张挚甫家里刚来的一个的女佣,年纪已大,她的右脚拘急,走不了路,到了夜晚痛得大喊大叫(“夜则呼痛达旦”),搞得全家人整晚都睡不了觉,已经有七天了。
接着右脚踝骨处又不小心擦伤了,结果溃烂不能收口。
中医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腿静脉曲张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1. 药物治疗:可以口服血府逐瘀汤合四妙汤加减进行治疗,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等功效,改善小腿静脉曲张患者的不适症状。
也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泡脚及泡小腿,可以起到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的作用。
2. 物理治疗:可以选择放血、针灸及茶饮调理三个方法。
放血疗法是采用三棱针、采血片,在血管曲张处直接针刺放血,疏通淤积的血液,改善血流的顺畅度,以消除膨起的血管。
若成因偏向寒湿所导致,利用火针放血效果更佳。
一般轻度静脉曲张以此方法治疗5次~10次即可明显缓解。
若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是伤口较难愈合的糖尿病病人,则不适合这类治疗方式。
除了在患处直接放血,针刺或按摩委中、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穴以疏通经脉,也是改善下肢循环很好的方法。
此外,患者平时也可以适时冲泡药茶,作为平时的茶饮保健,如黄芪山楂红糖饮,对静脉曲张便可发挥很好的作用。
3. 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一般采用微创的方式,比如射频或者打硬化剂将逆流的大隐静脉闭塞,从而减轻下肢血液逆流,达到标本
兼治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静脉曲张只能起到暂时缓解作用,不能根治。
如果需要治疗,请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三种疗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三种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浅静脉系统处于伸长、蜿蜒而曲张状态,即出现扩张、增长而行程迂曲的静脉,甚至盘曲成团,以小腿内侧为明显。
下面中医三种疗法可以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1.针灸疗法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
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
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3.中药泡足
方法:取桂枝50克,木瓜100克。
水煎于每晚临睡前泡足1次,每次30分钟,药液凉后可再加热浸泡,1剂可连续使用2~3天,7天为1疗程,最好在立冬后就开始。
此法能有效治疗早期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集锦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集锦小腿静脉曲张是我们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发的几率非常高。
尤其是到了夏天,爱美或是怕热的人都爱穿短裙或短裤,却发现不少人小腿上出现“蚯蚓状”的纹路,很不美观,这些蚯蚓状的纹路就是静脉曲张。
“蚯蚓纹”的危害不仅仅是不好看,它还有可能发展出现致命的危险。
“有一部分病人曲张的浅静脉内血流缓慢,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导致静脉炎后,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顺静脉血回流到肺动脉并堵塞,就会就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休克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什么是静脉曲张?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流倒流,远端静脉血液淤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则膨出和扭曲。
多发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强体力劳动,或久坐少动的人员。
下肢静脉曲张有什么表现?1.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2.腿部有酸胀感,皮肤有色素沉着、脱屑、瘙痒,足踝水肿;3.肢体有异样的感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4.表皮温度升高,有疼痛和压痛感;5.局部坏疽和溃疡。
若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一般临床症状较轻,进展较慢,多表现为单纯曲张,少数情况可有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溃疡等情况;若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甚至深静脉回流受阻情况,则病情相对较重,小腿站立时有沉重感,易疲劳,甚至下肢的肿胀及胀破性疼痛,后期则发生皮肤营养性变化,脱屑、萎缩、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的形成。
静脉曲张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3种严重后果:1.静脉曲张会引起血栓脱落。
一旦血栓经静脉回流到肺部和心脏,会有危险,严重者会危及到生命。
2.会引起腿部溃烂,也就是“老烂腿”。
长期不治疗,患者会感到腿部沉重乏累,严重的话会导致截肢。
患者会感到先痒后痛,最后痛痒交加,难以忍受。
“老烂腿”还将会引发各类并发症。
3.就是静脉曲张会导致皮肤变薄,破裂出血,夜间极容易病发,致死。
因为夜间出血,伤口没有疼痛感,失血量过大会导致患者因为失血而休克,在睡眠中悄悄死亡。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筋瘤是以脉筋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根据上述特点,显属浅表静脉病变,筋瘤主要见于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西医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具体标准(略)。
【中医辨证分型】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至痰凝筋脉,血行淤滞而成.或因经久站立,筋膜不和,气血流行不畅,阻滞于筋脉络道不通而为病.受重压易破裂,产生感染。
主要包含有:劳倦伤气、寒湿凝筋、气滞血瘀等证候。
分期分型:1.劳倦伤气临床表现: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2.寒湿凝筋临床表现: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3.气滞血瘀临床表现;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淡,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静脉曲张,下肢,芍药甘草附子汤
静脉曲张,下肢,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瘤”、“脉痹、“湿疮、“臁疮”等范畴。
“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
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
”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方可得愈。
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
”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在“因邪致瘀”与“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指导下,本病的病因是静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久坐、久立、久行、负重、妊娠等),其病机是气虚久瘀,静脉郁热能生风,瘀热夹湿毒成疮。
病由淤滞(瘀)、湿热(毒)、生风(痒),三者之间的转化形成的诸多症证。
【辨证治疗】1.气滞血瘀: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
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
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药用:柴胡,枳壳,白芍,川芎,制香附,丹参,鸡血藤,制乳香,水蛭,甘草等。
加减:疼痛加忍冬藤、地龙;扭曲块明显加三棱、莪术;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桂枝;患肢酸胀加威灵仙、地龙。
2.血燥筋挛: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
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下肢静脉曲张对应中医什么病
下肢静脉曲张对应中医什么病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静脉扩张、迂曲、瓣膜功能失调,导致静脉回流受阻,造成下肢静脉压力升高,使得毛细血管及表浅静脉扩张变形,从而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出现肿胀、疼痛、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等一系列下肢不适症状。
中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属于“痹”的范畴,可能与脉络失调、瘀血、湿热、气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理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一、药物治疗1. 打通经络: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涂抹在患处,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2. 消肿止痛:山楂、荆芥、薄荷、防风等,制成热敷袋,取适量加入开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捞出,用毛巾包好,敷至患处,可有效缓解肿痛。
3. 补气养血:枸杞、当归、熟地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初期可使用。
二、针灸1. 针刺穴位:穴位选取以肝、脾、肾经为主,如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可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止痛退肿的作用。
2. 立刺法:用针刺刺在皮下2-3cm处,由轻微刺激,缓慢增加刺激,再缓慢减轻刺激,再让患者动一下脚或腰部等活动一下关节,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
三、推拿按摩1. 腿部推拿:将少量植物油涂在下肢,用手指和手掌推按患者的腿部,从下往上,从肌肉移到腘窝,以刺激运动,促进循环。
2. 足底按摩:将患者的脚底按摩,挤压、推拿,可刺激下肢的肌肉,增强血液循环。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通过中西药物的联合应用,使治疗更全面、更彻底。
西药治疗主要以去水肿剂、抗凝剂、降低血脂药物为主,而中药治疗则主要注重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注意事项:1. 患者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注意合理饮食,忌烟酒、辛辣刺激食品等。
2. 及时做好护理,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者坐着,饮食应该适当控制盐分,多饮水,避免便秘等情况,保持心情愉悦。
3. 尽可能选择舒适的鞋子,避免穿紧超过鞋码的鞋子,特别是高跟鞋。
静脉曲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静脉曲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第一章:静脉曲张的概述静脉曲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血管病变,它最常见于下肢静脉。
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血管壁的弱化和静脉壁内耐力减弱所造成的。
这些改变导致静脉血管内流体增加和静脉内压升高。
静脉曲张会导致瘀斑、静脉曲张团、疲劳、腿部肿胀和某些情况下甚至溃烂皮肤。
虽然西方医学方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较为成熟,但是很多中医药方法也被证明在治疗静脉曲张方面非常有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中医药在静脉曲张治疗中的角色。
第二章:中医药理论根据中医药理论,静脉曲张是由于气血不畅所造成的。
气血不畅可能由于肝脾失调、心肾不交等原因引起。
中医治疗静脉曲张的目标是恢复气血流畅,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第三章:常见中药治疗1. 川芎川芎是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血管病变的草药之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可以帮助改善血流量和静脉血管强度。
使用川芎时需要注意,它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和心悸,因此剂量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控制。
2. 丹参丹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的草药。
丹参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被证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脏功能。
丹参可以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案或与其他草药一起使用。
3. 巴戟天巴戟天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草药,被认为有助于活血化瘀和改善静脉壁的内壁。
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巴戟天可以增强心功能,从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第四章:中医按摩和针灸治疗除了中药治疗,中医按摩和针灸也是治疗静脉曲张的常见方法。
在按摩治疗中,掌揉和推压特定部位,可以促进血液流动和淋巴液排出。
针灸则是通过在穴位插入针来改善气血流动和调整身体能量。
第五章: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静脉曲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用药前应咨询专业医师,深入了解药物性质和副作用。
2. 使用正规中药,不要去购买来源不明的药物。
3. 注重饮食和锻炼,以增强全身健康状况。
4. 长期服用草药可能会导致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的调整和检查。
第六章: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静脉曲张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西医】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病变。
本病多见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
本病未破溃前屑中医“筋瘤”范畴,破溃后屑“臆疮”范畴。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常在四肢血管疾病的大多数病例中,常因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尤其是溃疡而就。
【发病群体】1、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售货员、空服人员、教师、美发人员、、厨师及运输业的服务人员等。
由于我们腿部的静脉血液要从低处流向高出,若人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就会增加血液回流的压力,高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这样血液挤压在腿部形成静脉曲张。
2、经常坐着,坐姿不当。
IT人员、职业司机、工厂员工及大部分办公室白领都属从事以坐姿为主工作的一群:长时间的坐,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循环滞慢的状态,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3、从事长时间蹲着或跪着的工作的人群:如:清洁工人、装修师傅、农夫、园艺工作者、汽车修护员及负责机械保养维修的工程师等,需要长时间蹲着或跪着工作,长时间蹲着或跪着都会增加下肢的压力,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因此,也易引起静脉曲张。
【病理病因】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
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导致发病。
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
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
3.其次是年龄、性别: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患严重静脉曲张,但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
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
但在没有妊娠的女性,其发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内的静脉增加充血。
妊娠期易发生静脉曲张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浅静脉的张力降低,使其易于扩张,这种情况在产后可恢复。
【病理机制】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回流是依靠心脏搏动而产生的舒缩力量,在深筋膜内包围深静脉的肌肉产生的泵的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引三方面的协同作用。
静脉瓣膜起着血液回流中单向限制作用。
若有瓣膜缺陷,则单向限制作用就会丧失,而引起血液倒流对下一级静脉瓣膜产生额外冲击,久之就会导致下级静脉瓣膜的逐级破坏。
静脉中瓣膜的破坏使倒流的血液对静脉壁产生巨大的压力,即可引起静脉相对薄弱的部分臌胀。
而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可使静脉内压力增高,进一步加剧了血液对瓣膜的冲击力和静脉壁的压力,导致静脉曲张。
长期的静脉曲张,血液淤滞,最终产生淤积性皮炎,色素沉着和慢性硬结型蜂窝组织炎或形成溃疡。
曲张静脉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静脉壁的中层。
在初期,中层的弹力组织和肌组织都增厚,这种变化可视为静脉压力增大所引起的代偿性反应。
至晚期,肌组织和弹力组织都萎缩、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替代,静脉壁变薄并失去弹性而扩张。
静脉瓣也发生萎缩、硬化。
病变静脉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亦由于静脉压的增高而发生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导致纤维细胞的增生。
病变部位的皮下组织弥漫性纤维变性并伴水肿,水肿液内含大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可引起纤维组织增生。
静脉淤滞使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又加重了组织纤维化。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局部组织缺氧,抗损伤能力降低,因而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疡。
【临床表现】原发性静脉曲张患者早期多无局部症状,逐渐发展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患肢常感酸、沉、胀痛、易疲劳、乏力。
2.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变曲,甚至迂曲或团块状,站立时更明显。
3.肿胀:在踝部、足背可出现轻微的水肿,严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
4.并发症:(1)皮肤的营养变化: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和溃疡形成。
(2)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处疼痛,呈现红肿硬结节和条索状物,有压痛。
(3)出血:由于外伤或曲张静脉或小静脉自发性破裂,引起急性出血。
5.下肢静脉功能试验:(1)深静脉通畅试验(Penhes试验):用来测定深静脉回流情况,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深静脉往往是通畅的。
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干,嘱病人连续用力踢腿或下蹲,由于下肢运动,肌肉收缩,浅静脉血液经深静脉回流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空虚。
如深静脉不通或有倒流使静脉压力增高则曲张静脉压力不减轻,甚至反而曲张更显著。
(2)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用来测定大隐静脉瓣膜的功能,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丧失。
方法是患者平卧位,下肢抬高,排空浅静脉内的血液,用止血带绑在大腿根部’卵圆窝下方处。
随后让病人站立,10s内解开止血带,大隐静脉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病变部位极可能位于卵圆窝水平,深静脉血通过隐股静脉连接点泄人浅静脉系统。
浅静脉如缓慢地(超过30s)而逐渐充盈,属于正常情况,是血液由毛细血管回流入静脉内的缘故。
如果病人站立后,止血带未解开而止血带下方的浅静脉迅速充盈,说明返流人该静脉的血液来自小隐静脉或某些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病人平卧,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胭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弹力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中医】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瘤”、“脉痹、“湿疮、“臁疮”等范畴。
“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
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
”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纸贴之自愈,……方可得愈。
外臁多服四生丸,内臁多服肾气丸妙。
”阐述了臁疮的病因病机及分期治法,强调了内外兼治。
在“因邪致瘀”与“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指导下,本病的病因是静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久坐、久立、久行、负重、妊娠等),其病机是气虚久瘀,静脉郁热能生风,瘀热夹湿毒成疮。
病由淤滞(瘀)、湿热(毒)、生风(痒),三者之间的转化形成的诸多症证。
【辨证治疗】1.气滞血瘀: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
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
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12g 枳壳10g 白芍15g 川芎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鸡血藤15g 制乳香10g 水蛭粉3g 甘草6g加减:疼痛加忍冬藤15g、地龙15g;扭曲块明显加三棱12g、莪术12g;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9g、桂枝15g;患肢酸胀加威灵仙12g、地龙15g。
2.血燥筋挛: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
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则:清肝滋阴养血舒筋药用:川芎15g 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5g 芦荟10g 昆布10g 木瓜15g 鸡血藤15g 防己10g 甘草6g加减:耳鸣眩晕加酸枣仁15g,远志15g,肢体麻木加桂枝15g、路路通15g;两目干涩加菊花12g、玄参15g。
3.寒湿凝滞: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
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
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治则:健脾利湿温经通络方药:炙黄芪30g 桂枝10g 鸡血藤15g 党参15g泽泻30g防己10g 白芥子10g 干姜10g 木瓜15g加减:下肢胀甚加茯苓15g;肿甚佳茯苓皮20g、淮山药20g;纳呆、腹泻加白术15g、砂仁9g。
4、气血亏虚:临床表现下肢青筋迂曲,小腿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下肢沉重,伴有全身乏力。
疮面下陷,边缘形如缸口;或胬肉突出疮外,疮口周围的皮肤成片地呈紫暗,少有痛热感,皮下硬化;可经年累月,不易收口。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此型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通经络,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白芷9g、肉桂9g、地龙12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9g、白芍15g、党参15g、黄芪30g。
对于有破溃的患者,可以外用臁疮膏:制作方法是取轻粉9g,龙骨60g,黄丹60g,当归60g,独活60g,羌活60g为末和匀,香油调匀外敷。
5、热毒炽盛:症状:青筋暴露,突出皮肤,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按之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用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5g、红花9g、桃仁12g、鱼腥草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5g、水牛角15g。
6、湿热下注: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消肿,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
甘草6g、苍术9g、茯苓12g、泽泻9g、薏苡仁20g、黄柏12g、当归12g、玄参15g、金银花12g、益母草15g、泽兰叶9g、黄芩10g、黄连9g、栀子10g、七叶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生大黄9g。
7、营卫失和: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挛急,或伴下肢坠胀,水肿,舌淡紫,苔淡白,脉浮涩。
方用桂枝汤加减: 桂枝15g 、白芍15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3枚、赤芍12g、白芥子12g,川牛膝12g,枳实9g。
8、肝火亢盛: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