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摘要:“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屈原正是以他最执著、最具影响力的爱国思想构建了中国的脊梁。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润泽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使这种爱国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后世诗人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1.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他了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深情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深知人民的苦难,希望有所作为,以拯救平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他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苦难时。万分痛苦,甚至挥泪长恸,“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屈原诗歌中出现的带有楚地方色彩的衣食名物及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是从下层人民的审美眼光描写的;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楚地方民风民俗,淳朴贴近,也是他接近人民生活的明证。他认识到人民的苦难,体会到人心向背的意义,并为此大声疾呼。

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祖国的眷念和忧虑上。他在《橘颂》中歌咏橘树“不离故土”之秉性,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慷。“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出生于楚国,与楚王

同姓,对楚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他把个人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忧虑的永远是国家的前途:“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时代,才士游历列国,以谋求功名富贵,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风尚。而屈原宁肯长眠于汨罗江水,也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法而改行,使百世以下问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由知爱其君。眷眷而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3.屈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实行“连齐抗秦”,他不辞辛劳地出使齐国,为追求“美政”。他呕心沥血地上下求索,甚至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地逆流抗争:“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正直伟岸,在生死存亡、大是大非面前,他坚持原则,绝不与佞臣同流合污,也绝不随波逐流。他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其壮丽的诗篇中,强烈的表现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思想。

二、杜甫对届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1.杜甫诗与屈原诗之所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正是因为屈原热爱人民,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号,他的爱国与爱民是一致的。屈原心系民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怀王疏远顷赛‘漉放,在走与不走的问题上,也有过激烈能思想斗争。最终结果呢?《远游》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之所以最终欲去不能,欲去不忍,是因为低头忽见“旧乡”。而“旧乡”在董运庭先

生认为那就是“民生疾苦,亟待拯救。”杜甫的诗歌创作,也多是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当时杜甫的生活已经非常贫困,却能推己及人。《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哀江头》、《北征》等代表作品都是杜甫可贵的爱民思想的体现。

2.屈原和杜甫对君王的忠心,也不是愚忠。屈原敢于把斗争矛头指向他所信赖的君主。他指责怀王“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又指责怀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直指怀王糊涂,不了解耿耿忠心,听信谗言。而杜甫面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不义战争,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皇帝,在《兵车行》《前出塞》等诗中,直接对皇帝作了无情的谴责、抗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矛头都指向昏庸的皇帝。可见屈原是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更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难看出两位伟大诗人心灵的共振、意脉的融通。正如戴叔伦所说:“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

三、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殛“美政”理想的继承

屈原在爱祖国、爱人民的基础上,根据楚国实情提出了“美政”理想,并“虽九死其犹未悔”地孜孜以求。“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屈原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进行不懈的追求。屈原在朝廷上

冲着保守势力揭露秦国的阴谋。表现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样的大无畏精神在不幸身遭放逐时,他仍然顽强地坚持与保守势力斗争,甘愿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献出生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在为“美政”理想不懈地追求之中,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情操。屈原的行动、精神和情操互:为表里地构成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人格。

收复中原,国家统一是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纵观陆游为之呼号,为之奋斗的一生,清晰可见他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陆游平生十分看重屈原的爱国主义长诗《离骚》,无数次的用心诵读过它,如他在《悲歌行》中云:“有口但可读《离骚》”,在《夜寒》中云:“清夜焚香读《离骚》。”可见他与屈原忧国忧民思想一脉相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积极参与抗金恢复大业,甚至亲身投入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陆游多次向宋高宗痛陈抗金方略,甚至面请北征。他在诗中写道:“贼亮负函贷,江北烟尘昏。奏记本兵府,大事得具论。请治故臣罪,深绝衰乱根。言疏卒见弃,袂有血泪痕。”很显然,陆游在为实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抱负所做的追求和奋斗中,同样表现了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

四、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评价屈原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获以后每天诵读屈原的《离骚),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闲赋山居不忘“细读《离骚》还痛饮”。女词人李清照,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受到屈原《国殇》的感染,抒发了

“生当做人杰,死也为鬼雄”的豪情。

屈原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积极深远的。现当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等人都不约而同受其影响。可以说屈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确如“日月争光可也”。我们不仅要为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这样的爱国诗人而骄傲,还要继承这份遗产,从中汲取营养。发扬民族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姜亮夫,姜昆武,屈原与楚辞[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4]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刘勰,文心雕龙·辩骚[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

[7]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林润宣,试论屈原思想品格对后世的影响[a],韩国:关东大学,2006年.

[9]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