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法述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4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化 、逐步深入的体现 。而其力图精确 、量化分析的价值 ,并非纯粹形式主义的 ,而是“由母题类型入手 ,既 可以触及作品的主题 ,也可以触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既可以由此考察文化传播和途径 ,也可以由此探寻 人类文化平行演进的轨迹 。”[15] 故事类型学的成果不仅如学者所论“注重实证的学术传统和通过编纂故 事类型索引 、母题索引来处理大量资料的方法 ,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探索民间故事原型和传播演变历史的 研究成果都值得比较文学家认真借鉴吸取 。”[15] 也由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 它也同样值得研究古代叙事文学者借鉴吸取 。当然 ,上述研究成果中已不乏其例 。
·143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典文学研究 。以上诸位学者在著作中大力提倡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结合 ,在将主题学方法引入 中国文学研究方面起了先导作用 。
在特定情节单元主题研究中 ,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是情节单元划分的标准 ,由此有必要借鉴产生于 民俗学之中的故事类型研究 。国际故事学界已有对类型 、母题 (也即“情节单元”,此概念由台湾学者金 荣华提出) 从结构 、功能 、类型等多角度的细致 、深入的研究 ,其中 ,类型与母题 、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类型 与母题层次的区分 ,都在大量实证资料 、个案研究累积基础上得到理论总结 。代表性作品有芬兰学者阿 尔奈《故事类型索引》(1910) 及美国学者汤普森增订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32) [18] ,德国学者艾伯华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 [19] ,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20] ,台湾学者金荣 华《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索引》(1984) [2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2000) [22] 等 。当然 ,后出者总 是因不满前人而希冀有所突破 ,这就造成理论的冲突与多元 。然而 ,研究历程中的分歧正是理论不断进
1. 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目前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中 ,这是较早产生且较典型的 一类 。以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为例 ,其中所收录论文十之八九是在围绕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地 域 、不同作品中的演变在做文章 。如《王昭君故事的演变》《、梁祝故事的渊源与发展》等 [4] 。其他如包 公 、八仙 、牛郎织女 、白蛇 、岳飞 、刘知远 、诸葛亮 、薛仁贵 、尧舜 、目连等都是古典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主题 人物 ,相关散见单篇论文不可胜数 。类似研究有潘江东《白蛇故事研究》[7] 、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 述》[8] 等 。
2004 年 9 月 学 术 交 流 Sept. , 2004 总第 126 期 第 9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6 No. 9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法述要
李 琳
(郑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河南 郑州 450052)
[ 摘 要 ]近 20 年来 ,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日趋活跃 ,是古典文学研究长期累积 、力求 新变以及学术多元化的体现 。其研究方法可分以下几类 :1) 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 研究 。2) 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3) 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4) 以 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研究法的特点表现为 :研究思路的开阔以及研究范畴 的扩展 。另外研究范畴由叙事文学为主向叙事 、抒情兼重的扩展 ,其标志为一系列有关意象 主题史演变研究的出现 。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 ,国际交往的开放以及整个文学研究的学术化 、规范 化 ,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在日趋活跃的同时 ,逐渐进入具有独立意义的崭新阶段 。
首先 ,主题学理论的引进和确立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导向作用 。主题学最初发轫于 19 世纪德国学 者格林兄弟等人对民俗学的研究 ,在当代国际理论学界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较早使用“主题 学”这个理论术语 ,并有意识地将“主题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 ,是海外华人学者马 幼垣与港台学者陈鹏翔 、李达三 。1978 年 ,马幼垣在研究包公故事时提出“主题研究 ( The thematic stud2 ies) ”的概念[2] ,并明确提出了以特定人物主题为主的主题学研究课题 。几乎同时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 究之新方向》[3] 对主题学做了专门介绍 ,陈鹏翔 197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Autumn in Classical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 A Thematological Study》《( 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 :主题学研究》) , 以主题学方法介入中国
台湾学者陈鹏翔于 1983 年编辑《主题学研究论文集》[4] ,搜集此前有关主题学研究论文 21 篇 ,既有 陈氏自己对主题学理论的评介 ,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实践 。其中大多数仅仅考证故事源流 、增衍异同而 未及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由 ,被陈氏定义为“主题史”研究 ,而非真正的“主题学”研究 。然而在初期 ,这 种关于主题源流考证的主题史研究也有可取之处 ,因为它们为真正的主题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 收稿日期 ]2004 - 06 - 10 [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课 题成果 ,并得到郑州大学“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课题资助 。 [ 作者简介 ]李琳 (1975 - ) ,女 ,河南济源人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 ,文学博士 ,从事中国古典文学 叙事文学研究 。
从上述文章 、论著题目可以看出 ,有关人物典型的主题研究 ,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 。对此早在顾 颉刚先生进行孟姜女故事研究时就有所提示 [9] ,经过当代主题学理论的明确归纳 ,更可以看出此类研究 在本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由于主题多通过人物表现出来 ,因此主题研究首先也是集中在代表一定主题 的人物形象上 。”[10] 前辈学者们以其远见卓识为学界提供许多具有学术潜力的宝贵课题 ,以上诸说不约 而同地论证了以主题学方法研究人物典型文学史变迁的可行性 。
理论的引入 、阐发 ,在学科建设 、确立其方法论地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以理论的 指示意义引导学界更加关注并自觉地投入此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急剧增多 ,固然与学术 界生机勃发的整体局势相关 ,但理论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
由于数量巨大 、内容庞杂 ,为表述方便 、条理清晰 ,下文将这一时期的研究实践分类论述 。通常的主 题学研究分类法 ,是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的 。如法国学者梵·第根的三类分法 [5] 和罗马尼亚学 者迪马的五类分法[6] 。笔者则根据所见大量论著 、论文 ,结合古典文学研究实际 ,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
内地理论学界 ,自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采谢天振所撰《主题学》为一章 ,众多比较文学教材多 列此专章 。另有部分单篇论文探讨主题学研究法之价值 ,并辨析其中易混淆的概念 。这种局面相对于 国际比较文学学界中主题学研究的逐渐深入 ,略显滞后 。即便如此 ,上述诸作将主题学理论方法引进内 地学界 ,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健全以及新研究思路的开拓方面 ,功不可没 。
2. 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这类研究同样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甚至由于具体 操作上的便利 ,因而更具研究优势 。在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中 ,由于文学传承 、重视前代经典以及写作惯 性等众多原因 ,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著名者如“落难公子中状元 ,私订终身后花园”情节模 式 ,其他如“夫妻离散 ———团圆”“、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打斗成亲”、“人与异类婚恋”、“发迹变泰”、“难 题求婚”“、猿猴抢婚”“、负心婚变”“、黄粱梦”、“女扮男装”、“动物报恩”等 ,也都被研究者提及 。涉及此 类研究专著有康来新《发迹变泰 ———宋人小说学论稿》[11] ,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12] ,吴光正 《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13] 等 ,也有民俗学意义上的故事类型研究 ,陈建宪《神礻氏与英雄 ———中国 古代神话的母题》[14]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15] ,丁乃通著 、陈建宪译《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6] ,刘守 华 、林继富等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17] 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
3. 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文学作品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 ,而语言模式在文学 中常常表现为惯例化了的意象模式 。这种意象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代表性抒情文体诗歌中表现尤为明 显 。如以“秋”为核心的意象系列“悲秋”“、秋气”“、落叶”、“白露”、“朝霜”等 ,以“春”为核心的意象系列 “惜春”“、伤春”“、怨春”“、落花”“、残红”等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之繁 ,不须赘述 。对于意 象主题学研究的重视 ,始自陈鹏翔 “: 把主题学的范围从民间故事的研治扩展开来 ,把抒情诗也包括在内 的话 ,则意象和套语也应占一定的地位 。 ……意象除了提供视听等效果外 ,最重要的是它们所潜藏包括 的意义功能 。”[4] 近年来学界围绕特定意象演变而做的研究 ,亦呈上升趋势 。常被研究者关注的是那些 在悠久历史中积淀了丰厚文化含义并有心理暗示作用的意象原型 ,如落花 、流水 、夕阳 、梧桐 、云 、雨 、月 、 梅 、柳 、竹 、雁 、石 、马 、蝉等 。这种意象研究与传统意象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意象研究多以单个意 象为对象 ,而主题学的意象研究更注重意象彼此之间或横向或纵向的影响 、传承关系 。王立《中国文学 主题学》之一《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3] 《、心灵的图景 ———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4] ,对中国文学中一些 常见意象进行个案梳理 ,并涉及其中的文化 、民俗意义 。这种方法 ,也是其他意象主题学论著的通常思 路 。意象主题研究 ,使主题学研究由侧重叙事角度向兼重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转向 。
[ 关键词 ]主题学 ;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 ] I207. 62 ; I0 - 0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4) 09 - 0143 - 05
主题学研究法作为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 ,尽管由于理论体系建构的尚未完善 、理论导向的 不够明确 、实践操作的欠缺规范以及研究局面与国际学界相比略显滞后 ,但在近年来国际主题学研究 “复兴”的大背景下[1] ,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也以其研究实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对近年来古典文学 领域的主题学研究历程进行回顾梳理 ,总结得失 、借鉴未来 ,不失为有益的工作 。主题学研究法 ,不仅是 理论问题 ,更是贯穿具体研究的实践问题 。因此 ,下文将依据古典文学的具体研究实践 ,对古典文学主 题学研究法进行简要评述 。
4.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中的纯粹母题 ,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 类的基本行为 、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诸如生 、离 、死 、别 ,喜 、怒 、哀 、乐 ,时间 、空间 、季 节等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可以局限于国别与民族文学范围内 ,也可以具有跨越国别和民 族界限的共通意义 。上述纯粹母题尤其是春恨 、悲秋 、相思 、Biblioteka Baidu乡 、别离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焦点 。 代表作品有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 ———原型与流变》[25] ,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 ———中西文 化中的爱与美主题》[26] ,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27] 《, 伟大的同情 ———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8] , 《永恒的眷恋 ———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9] 等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化 、逐步深入的体现 。而其力图精确 、量化分析的价值 ,并非纯粹形式主义的 ,而是“由母题类型入手 ,既 可以触及作品的主题 ,也可以触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既可以由此考察文化传播和途径 ,也可以由此探寻 人类文化平行演进的轨迹 。”[15] 故事类型学的成果不仅如学者所论“注重实证的学术传统和通过编纂故 事类型索引 、母题索引来处理大量资料的方法 ,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探索民间故事原型和传播演变历史的 研究成果都值得比较文学家认真借鉴吸取 。”[15] 也由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 它也同样值得研究古代叙事文学者借鉴吸取 。当然 ,上述研究成果中已不乏其例 。
·143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古典文学研究 。以上诸位学者在著作中大力提倡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结合 ,在将主题学方法引入 中国文学研究方面起了先导作用 。
在特定情节单元主题研究中 ,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是情节单元划分的标准 ,由此有必要借鉴产生于 民俗学之中的故事类型研究 。国际故事学界已有对类型 、母题 (也即“情节单元”,此概念由台湾学者金 荣华提出) 从结构 、功能 、类型等多角度的细致 、深入的研究 ,其中 ,类型与母题 、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类型 与母题层次的区分 ,都在大量实证资料 、个案研究累积基础上得到理论总结 。代表性作品有芬兰学者阿 尔奈《故事类型索引》(1910) 及美国学者汤普森增订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32) [18] ,德国学者艾伯华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37) [19] ,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 [20] ,台湾学者金荣 华《六朝志怪小说情节单元索引》(1984) [2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2000) [22] 等 。当然 ,后出者总 是因不满前人而希冀有所突破 ,这就造成理论的冲突与多元 。然而 ,研究历程中的分歧正是理论不断进
1. 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目前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中 ,这是较早产生且较典型的 一类 。以陈鹏翔《主题学研究论文集》为例 ,其中所收录论文十之八九是在围绕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地 域 、不同作品中的演变在做文章 。如《王昭君故事的演变》《、梁祝故事的渊源与发展》等 [4] 。其他如包 公 、八仙 、牛郎织女 、白蛇 、岳飞 、刘知远 、诸葛亮 、薛仁贵 、尧舜 、目连等都是古典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主题 人物 ,相关散见单篇论文不可胜数 。类似研究有潘江东《白蛇故事研究》[7] 、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 述》[8] 等 。
2004 年 9 月 学 术 交 流 Sept. , 2004 总第 126 期 第 9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6 No. 9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法述要
李 琳
(郑州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河南 郑州 450052)
[ 摘 要 ]近 20 年来 ,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日趋活跃 ,是古典文学研究长期累积 、力求 新变以及学术多元化的体现 。其研究方法可分以下几类 :1) 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 研究 。2) 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3) 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4) 以 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研究法的特点表现为 :研究思路的开阔以及研究范畴 的扩展 。另外研究范畴由叙事文学为主向叙事 、抒情兼重的扩展 ,其标志为一系列有关意象 主题史演变研究的出现 。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 ,国际交往的开放以及整个文学研究的学术化 、规范 化 ,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在日趋活跃的同时 ,逐渐进入具有独立意义的崭新阶段 。
首先 ,主题学理论的引进和确立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导向作用 。主题学最初发轫于 19 世纪德国学 者格林兄弟等人对民俗学的研究 ,在当代国际理论学界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较早使用“主题 学”这个理论术语 ,并有意识地将“主题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 ,是海外华人学者马 幼垣与港台学者陈鹏翔 、李达三 。1978 年 ,马幼垣在研究包公故事时提出“主题研究 ( The thematic stud2 ies) ”的概念[2] ,并明确提出了以特定人物主题为主的主题学研究课题 。几乎同时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 究之新方向》[3] 对主题学做了专门介绍 ,陈鹏翔 197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Autumn in Classical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ry : A Thematological Study》《( 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 :主题学研究》) , 以主题学方法介入中国
台湾学者陈鹏翔于 1983 年编辑《主题学研究论文集》[4] ,搜集此前有关主题学研究论文 21 篇 ,既有 陈氏自己对主题学理论的评介 ,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实践 。其中大多数仅仅考证故事源流 、增衍异同而 未及探寻其发展变化的原由 ,被陈氏定义为“主题史”研究 ,而非真正的“主题学”研究 。然而在初期 ,这 种关于主题源流考证的主题史研究也有可取之处 ,因为它们为真正的主题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 收稿日期 ]2004 - 06 - 10 [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课 题成果 ,并得到郑州大学“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课题资助 。 [ 作者简介 ]李琳 (1975 - ) ,女 ,河南济源人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 ,文学博士 ,从事中国古典文学 叙事文学研究 。
从上述文章 、论著题目可以看出 ,有关人物典型的主题研究 ,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 。对此早在顾 颉刚先生进行孟姜女故事研究时就有所提示 [9] ,经过当代主题学理论的明确归纳 ,更可以看出此类研究 在本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由于主题多通过人物表现出来 ,因此主题研究首先也是集中在代表一定主题 的人物形象上 。”[10] 前辈学者们以其远见卓识为学界提供许多具有学术潜力的宝贵课题 ,以上诸说不约 而同地论证了以主题学方法研究人物典型文学史变迁的可行性 。
理论的引入 、阐发 ,在学科建设 、确立其方法论地位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 ,它以理论的 指示意义引导学界更加关注并自觉地投入此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急剧增多 ,固然与学术 界生机勃发的整体局势相关 ,但理论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 。
由于数量巨大 、内容庞杂 ,为表述方便 、条理清晰 ,下文将这一时期的研究实践分类论述 。通常的主 题学研究分类法 ,是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的 。如法国学者梵·第根的三类分法 [5] 和罗马尼亚学 者迪马的五类分法[6] 。笔者则根据所见大量论著 、论文 ,结合古典文学研究实际 ,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
内地理论学界 ,自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采谢天振所撰《主题学》为一章 ,众多比较文学教材多 列此专章 。另有部分单篇论文探讨主题学研究法之价值 ,并辨析其中易混淆的概念 。这种局面相对于 国际比较文学学界中主题学研究的逐渐深入 ,略显滞后 。即便如此 ,上述诸作将主题学理论方法引进内 地学界 ,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健全以及新研究思路的开拓方面 ,功不可没 。
2. 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这类研究同样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甚至由于具体 操作上的便利 ,因而更具研究优势 。在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中 ,由于文学传承 、重视前代经典以及写作惯 性等众多原因 ,情节模式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著名者如“落难公子中状元 ,私订终身后花园”情节模 式 ,其他如“夫妻离散 ———团圆”“、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打斗成亲”、“人与异类婚恋”、“发迹变泰”、“难 题求婚”“、猿猴抢婚”“、负心婚变”“、黄粱梦”、“女扮男装”、“动物报恩”等 ,也都被研究者提及 。涉及此 类研究专著有康来新《发迹变泰 ———宋人小说学论稿》[11] ,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12] ,吴光正 《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13] 等 ,也有民俗学意义上的故事类型研究 ,陈建宪《神礻氏与英雄 ———中国 古代神话的母题》[14]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15] ,丁乃通著 、陈建宪译《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6] ,刘守 华 、林继富等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17] 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
3. 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文学作品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 ,而语言模式在文学 中常常表现为惯例化了的意象模式 。这种意象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代表性抒情文体诗歌中表现尤为明 显 。如以“秋”为核心的意象系列“悲秋”“、秋气”“、落叶”、“白露”、“朝霜”等 ,以“春”为核心的意象系列 “惜春”“、伤春”“、怨春”“、落花”“、残红”等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之繁 ,不须赘述 。对于意 象主题学研究的重视 ,始自陈鹏翔 “: 把主题学的范围从民间故事的研治扩展开来 ,把抒情诗也包括在内 的话 ,则意象和套语也应占一定的地位 。 ……意象除了提供视听等效果外 ,最重要的是它们所潜藏包括 的意义功能 。”[4] 近年来学界围绕特定意象演变而做的研究 ,亦呈上升趋势 。常被研究者关注的是那些 在悠久历史中积淀了丰厚文化含义并有心理暗示作用的意象原型 ,如落花 、流水 、夕阳 、梧桐 、云 、雨 、月 、 梅 、柳 、竹 、雁 、石 、马 、蝉等 。这种意象研究与传统意象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意象研究多以单个意 象为对象 ,而主题学的意象研究更注重意象彼此之间或横向或纵向的影响 、传承关系 。王立《中国文学 主题学》之一《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3] 《、心灵的图景 ———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24] ,对中国文学中一些 常见意象进行个案梳理 ,并涉及其中的文化 、民俗意义 。这种方法 ,也是其他意象主题学论著的通常思 路 。意象主题研究 ,使主题学研究由侧重叙事角度向兼重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转向 。
[ 关键词 ]主题学 ;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 ] I207. 62 ; I0 - 0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4) 09 - 0143 - 05
主题学研究法作为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 ,尽管由于理论体系建构的尚未完善 、理论导向的 不够明确 、实践操作的欠缺规范以及研究局面与国际学界相比略显滞后 ,但在近年来国际主题学研究 “复兴”的大背景下[1] ,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也以其研究实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对近年来古典文学 领域的主题学研究历程进行回顾梳理 ,总结得失 、借鉴未来 ,不失为有益的工作 。主题学研究法 ,不仅是 理论问题 ,更是贯穿具体研究的实践问题 。因此 ,下文将依据古典文学的具体研究实践 ,对古典文学主 题学研究法进行简要评述 。
4.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主题学中的纯粹母题 ,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 类的基本行为 、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诸如生 、离 、死 、别 ,喜 、怒 、哀 、乐 ,时间 、空间 、季 节等 。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 ,可以局限于国别与民族文学范围内 ,也可以具有跨越国别和民 族界限的共通意义 。上述纯粹母题尤其是春恨 、悲秋 、相思 、Biblioteka Baidu乡 、别离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焦点 。 代表作品有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 ———原型与流变》[25] ,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 ———中西文 化中的爱与美主题》[26] ,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27] 《, 伟大的同情 ———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8] , 《永恒的眷恋 ———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29]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