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

________浅谈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社会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民俗的这种多重品格的特性,正好与现代人们旅游的心理需求相合拍。

宁夏历史悠久, 民族多融,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隆德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农民画、篆刻艺术、书画艺术、马社火、回族刺绣、雕塑等七大类.而在风俗习惯上隆德又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

民俗文化宁夏固原隆德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民间习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源远流长。民俗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文化现象,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心理、行为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一切现实的或历史的相传习用的东西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它表现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外在行为活动之中,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沃土之中。

素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的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1958年10月根据国家民族政策,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市是宁夏乃至全国回族人口最为集中、回族民俗最为浓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回族“山花儿”民歌、回族服饰和回族民间器乐,主要流行地为固原一带。这里曾是上述缤纷灿烂的民俗文化的一片沃土。

我的家乡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

原市美丽的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周边

各地村民进山砍柴、割竹子、麦客子赶

麦场、脚户客去平凉粜粮食、到固原驮

盐,都要从六盘山的这一条路上通过。

童年时,在五、六点熟睡的时候,常常

被一种凄凉、委婉、高昂、激扬的歌声

唤醒,睡在土炕上,闭着眼睛静心的听

着这样的歌声,心里悠然产生一种惆怅

与心酸。老这样想,是谁起的这样早,

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喊唱这种伤感

而悲凉的歌呢?

我读中学的时期,每次周末回家,在我的家乡,如遇雨天,草坡上、沟垴里,满山遍野的牛羊群,放牧者披着蓑衣,戴着扎帽,穿着草鞋,站在雨中,也喊着和脚户们一样的歌。到了麦黄六月天,在每一块割麦的地里,那些挥汗如雨的麦客子,一边割麦一边喊着那样的歌,男女对着喊,不时从麦地里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可没有一点乏气,精神是那样的饱满,劳动热情是那样的高涨。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倾听着这种歌声成长起来的,这是家乡父老的歌,这是父辈们从心底喊出来的生活苦涩与辛酸的欢乐的歌。这种苍凉、悲切的歌就是六盘山花儿,这种花儿在民间、在民众的心里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时间。‘花儿’是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传唱于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蒙各民族中的民歌。六盘山花儿作为宁夏众多民俗文化中最璀璨的艺术瑰宝,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固原作为宁夏花儿的主要流传区和发源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地域风光为花儿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显明的艺术特色,使六盘山花儿更加成为花儿元素中的一束靓丽的“艺术奇葩”,成为六盘山系列文化品牌中的“东方明珠”。

家乡的那些乡音总是会拉扯着我们的神经,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从小生活的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地方,在那里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的民族风情,提到民俗文化,那么,我就先从中国的节日说起。

在我们家乡,和全国的同胞一样,都过的大致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这些比较重要的节日几乎全国各地都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当然,各地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我们那里也不例外。在家那边,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家家开始办置年事,这年事的名堂有:“扫年”,即把房里房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又称为“扫房”(这个做法好像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泥年”,把房屋的窟窿破洞用草泥泥好;“贴年”,房屋门窗、大门、牲畜圈门,屋内的面柜、粮囤等处贴上春联、福字、门神、斗方、挂千;“缝年”,即妇女给家里大人小孩做新衣服、做新鞋新帽;“吃年”,就是做上好吃的,鱼、鸭、鸡、猪、羊等肉类的丰盛佳肴,让家人美美吃几顿。年三十,家家请祖先回家过年,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吃饺子、啃骨头(咬鬼)、守更待岁,给儿童压岁钱。初一一大早,族人要祭祖、大拜年,吃团圆饭;初三,拜祖坟,开始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不一样的是在我们家乡,每年大概到正月五六号都会有大社火,即唱秦腔。是指在祭祀时或节日里迎神

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

演。每个小村庄,到一个镇,

到县城,都会有四五天的大

社火,这时候大家走访亲戚,

互相拜年,也可以到各自的

地方看社火。一般都是自己

的小村子的戏台,大概有

90m2左右大的戏台,村子里

有3—30人参加大社火的演

出。而且都是自费的,村委

负责提供服装,其实也就是

一村子人自娱自乐的方式。童年的时候总是跟着父辈们看他们唱戏,现在想起来

那时候也很幸福。到现在我所能记得的那些剧目也只有几个。就像《宝莲灯》《二

进宫》《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这些戏本。现在,村里还活跃着两班

秦腔自乐班,吹风下雨或农闲时节,他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吼一段秦腔,为

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在我们家乡还有地社火,即灯火社火。据老人们讲,我们那里耍社火的历史可

追溯到150多年前。据老一代传说,由于他们

的先人爱“唱戏”,喜欢小曲小调,在祭祀的

大王庙前筑了土台子,唱大戏、唱牛皮灯影,

娱神娱人。那时,在村民中能演唱小曲小调的

人就有3、40人。每年春节,在老艺人的鼓动

下,村民组织起来玩灯火社火。家家花灯高挂,

灯火通明,悠扬的民间小曲从山窝里飞出来,

传向远方。到正月二号的时候,村子里就有很

多的老人中年人小孩子各自扮成不同的戏剧

人物,然后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在院子里热

闹,同时,有专门拿袋子的人来装东西,自家

里什么东西都行,钱也可以,糖果什么的都可

以。

还有在春节的时候大家会玩灯笼。灯笼与

家乡的人生活息息相连,每逢过年庙宇中、院

里、房里,处处都挂灯笼。据村里的老人说,高台社火

家乡人爱挂灯笼习俗应该是汉以后的事。以前,村民作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其中有许多民俗意义在里面。老先人作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白事场合;伞灯(姓字灯),因“灯”与“丁”谐音,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字灯,悬挂在屋檐下和上房里。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村里的灯社火了。每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扎糊花灯,过了初三,大人小孩打着花灯笼为夜社火照明,看社火,整个社火场里闪烁各种形式、各种色彩的的灯笼,真是“彩灯兆祥,民富国强”,村里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灯笼的材料,纸和竹篾,后来变成布、纱帛、铁丝,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听老年人讲,村里的灯笼习俗除了照明以外,以前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古代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意为启迪聪明智慧。后来就由此演变成春节提灯笼看社火的习俗,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