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与特点分析
我国近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

我国近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分析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鼓励房地产行业发展,时至今日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关系着人们的住房等民生问题、也关系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房地产行业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问题,从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不严格到投机性购房数量的猛增和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等,这一系列问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为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整,由于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宏观政策的方向也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表现出不同时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标和特点也有所不同{1}。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本文主要以我国近三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家近三年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的效果。
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房屋价格连年高涨、居高不下,在相当程度上超出了民众承受能力;房地产信贷规模迅速膨胀,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
由于房地产抵押贷款本身是一种风险较高的贷款,随着其规模和比重的大,其风险程度总体在不断上升,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造成打击的严重程度也在上升。
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人们对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担忧。
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增长,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目前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两种手段房地产业进行管理,用经济手段时经常依靠行政权力,因此,很多文件主要是以国务院或者国家部委办的名义发布的{2}。
因此我们开始查找资料分析我国近三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其分析结果如下:2015年央行降息5次、降准备金3次、营业税5年改2年、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4成、公积金新政、房贷6.15%直降至4.9%……2016年前半年降准、降息、降税、降首付促进楼市成交;后半年以调控为主,限购、限地,有效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避免房地产泡沫。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与趋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进程,房地产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2024年前三季度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和市场波动,下面将对这一时期的市场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总结:在2024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逐渐收紧,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一方面,限购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投机需求,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调控政策对刚需购房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购房难、购房贵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的增长趋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资本外流,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情相对减弱,购房者的信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较为明显,开发商面临融资压力和项目推广的困难。
趋势分析:未来的趋势中,中国房地产市场将继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趋势:1.调控政策将继续收紧: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平衡。
这将使得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受到限制,对于投机炒房行为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是,政策的实施也可能会对市场的正常需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商品房供应量将增加:为了稳定房价、保障刚需购房者的利益,政府将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资力度。
这将导致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同时,开发商也会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推广力度和营销策略,寻找更多的购房者。
3.二手房市场将逐渐活跃:在政府调控政策的限制下,购房者可能会转向二手房市场来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
这将带动二手房市场的活跃,对于房地产市场整体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4.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动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入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速度将继续增加。
这将带动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加,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会。
总结起来,2024年前三季度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24年)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1978年-2024年)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综述,涵盖了从1978年到2024年的重要政策。
1978年至1998年: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土地分配主要由政府集中管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调控手段是推动商品房的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的需求。
1998年至2004年:发展与市场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上涨的趋势。
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商品房市场调控的若干意见》,并将房地产市场纳入宏观调控范围。
2005年至2013年:严厉调控与限购限贷在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见》,并通过采取限购、限贷措施等,严格管控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市场出现了调控措施的回暖。
2014年至2016年:去库存与调控特殊区域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去库存的目标,尤其是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限购限贷等措施在一些热点城市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2017年至2020年:租购并举与分类调控在这一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租购并举的政策得到了重视。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一些城市推出了租赁市场的发展计划,并实施了租购同权政策。
此外,一些城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分别制定了差异化调控政策。
2021年至2024年:控制金融风险与长效机制建设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2021年,中国政府提出“房住不炒”政策,坚持将房地产调控目标与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
未来几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供应的质量和效益。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梳理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梳理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居民住房需求,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
下面将针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梳理。
1.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政府的房地产调控目标主要包括控制房价上涨速度、保障居民住房需求、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和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
2.限购政策限购政策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城市对购房人的户籍限制不同,通过限制非本地居民购房来控制市场需求,防止投资投机性购房。
此外,限购还可以防止资金流失和投资过热,保障居民购房权益。
3.限贷政策限贷政策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对购房者的贷款额度和利率等进行限制,防止过度杠杆化和过度借贷,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炒作行为。
限贷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购房需求,维护金融风险稳定。
4.调整供应政策调整供应政策包括增加住房供应、优化住房结构和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等。
政府通过加大土地供应、推动住房建设和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方式,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减轻购房压力。
同时,政府还通过改善住房结构,提高住房品质,提供可负担的住房保障,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5.房地产税政策房地产税是指对房产及其相关附着物和地上附着物,依法按其评估值征收的一种税收。
房地产税政策的实施可以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降低投资投机的热情,稳定房价。
6.楼市调控信贷政策楼市调控信贷政策主要包括各部门发布合理增长的贷款政策、完善不合理政策等。
通过放松或收紧信贷政策,调节资金流动,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情,防止过度泡沫化和金融风险。
7.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是控制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通过增加土地供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等方式,改善供应状况,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土地拍卖、土地出让金等方式,调节土地市场供应,控制房价的上涨。
历年房地产调控

1998年至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 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出现 了“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随之进入低潮。 为了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23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 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进行住房制度 改革、取消福利分房,明确提出“促进住宅 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3号文件强调在 “逐步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同时,建立 以“经济适用性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 系”。1999年开始全面停止福利分房制度, 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随着新的住房制 度的落实,巨大的市场需求激活了低迷的房 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开始进入发展新时期。 这一时期存在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不合理、 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为房地产再次出现泡 沫埋下了隐患。
2011年
二套首付提高 “新国八条”公布,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60%,贷款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 1.1倍。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
市场反应:房价继续上涨。
2012年严打小产权房 多部委多次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2月住建部称加快推进房产征收税扩大试点范围。国土部出台土地监管新 政策,严打小产权房。 市场反应: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 2013年新国五条 2月出台新国五条,不仅再次重申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还在继 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有 关问题的通知》,其中二手房交易的个人所得税由交易总额的1%调整为按差额20%征收。 市场反应:开发商下半年不得不以价换量,房价缓慢增长。 2014年“9· 30”房贷新政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 及其影响
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历程

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历程
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98年至2003年: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开放,户籍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恢复。
2. 2003年至200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迅速发展,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房价上涨过快等。
3. 2008年至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政府开始实施调控政策,限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
4. 2010年至2013年:政府继续推出一系列调控政策,限制投机炒房行为,加大土地供应,控制房价上涨。
5. 2014年至2017年:政府实施限购、限贷等措施,进一步收紧房地产市场调控,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和楼市泡沫的形成。
6. 2017年至今:政府将房地产调控政策由"以房养地"转为"以地养房",加大土地供应力度,推进租售同权等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变化历程会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具体政策措施会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一般性的概括。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概述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既体现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上世纪末房地产市场启动以来,政策调控经历了从鼓励到抑制、再到稳定与优化的多个阶段,每一次调整都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房地产市场启动初期,政策主要侧重于刺激住房消费需求,以房地产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过热、房价过快上涨等问题逐渐显现,政策调控开始转向抑制过热和稳定市场。
一系列限制性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管理等,以遏制投机炒房,防止市场泡沫。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受到冲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随之调整。
在保增长、稳就业的大背景下,政策开始注重平衡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既要防止市场过热,又要避免市场过冷。
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需求。
随着“房住不炒”理念的深入人心,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的政策开始关注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精准调控。
房地产税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为建立现代房地产税收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日益成熟,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1. 房地产产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还对社会稳定、就业市场、金融市场乃至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房地产业直接拉动投资增长,促进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能够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购房者在购买房产后通常会伴随家具、家电等消费品的购买,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中国近十年房地产

第六个阶段是2008到2009年楼市重又 步入高 涨期,在这个时期里 全国楼市
涨声一片,不少一线城市的高端住宅也 是屡创“天价”。
最终“国 八条”的出台让不少城市的房价上涨暂 时有所收敛。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6年到2007年,各行业的资金蜂涌而 入到房 地产行 业,房价屡创新高,地王频现。 2007年
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更是演绎了一波令人难忘的行情,全 国各地的房价都 出现了不小的涨幅,年初首先是深圳、 广州楼市领涨全国,5月份之后,沉 寂已久的上海楼市
土 地 政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对土地出让的收支管
理进行了规范,明确开发商“首付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 50%”,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特殊项目可约定 在2年内全部缴清。另外,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当期应缴土地价款
第二个阶段 是从2003年至2005年,这是房地产
市场的上涨期,经济发展刺激了住房消费,加之 房价的上涨造成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以期
保值增值以及2000年到2002年的一系列刺激、 规范政策,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
2003年到2005年的相关政策
2003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 通知》出台,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为“具有保障性 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住房供应主体”被大部分商品房所替 代。从此房地产成为国民支柱产业。以此为标志,中国房地产市 场进入了调控和上涨的胶着状态。
土地政策: 2003年7月18日和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出《关
2015到2020年房地产政策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探讨2015到2020年房地产政策一、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
2015到2020年间,房地产政策频繁调整,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探讨2015到2020年房地产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二、2015年201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其中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措施,旨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些政策有效抑制了投机需求,降低了市场炒作的热度,使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三、2016年2016年,房地产政策继续保持紧缩趋势,推出了“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即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了分化的状态,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市场调控更加严格,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则相对宽松。
四、2017年2017年,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向支持性政策,并大力倡导“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
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包括降低首付比例、放宽贷款条件、鼓励购房等一系列措施。
一些城市也开始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购房置业。
五、2018年2018年,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回暖,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
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土地供应政策,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紧张问题。
个人购房贷款政策也继续放松,让更多的购房者能够享受到低息贷款。
六、2019年2019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出分化趋势,一线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涨,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明显下跌的迹象。
政策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对于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政策仍然保持较严格的调控,而对于三四线城市,则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七、2020年2020年,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的挑战。
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降息、降准等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复苏。
一些城市也推出了购房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购房置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复苏。
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及市场环境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及市场环境分析第一章介绍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整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第二章政策环境2.1 房地产政策的历史发展自1992年我国开启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策逐渐明朗,从最初的禁止房产私有,到1998年《物权法》的出台,家庭持有私有房产成为合法权利。
2000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放开,外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2005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制定了物业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环境。
2.2 房地产政策的现状当前,我国房地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购房政策购房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国出台了房地产税政策,限制了房屋买卖的次数和购房人员的身份。
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对购房资格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一些热门城市的购房人员需要有当地社保或纳税证明。
2.2.2 限购政策限购政策是为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采取的措施。
一些热门城市对房屋购买数量和房屋面积做出限制。
例如,个人购买住房只能是特定面积的50%以内,或只能买一套房。
2.2.3 贷款收紧政策为了遏制投机行为,加大楼市调控力度,我国对房屋贷款政策进行了收紧。
一些城市要求对二套及以上房产进行更高的首付款要求,对房屋贷款额度的核放进行限制。
第三章市场环境分析3.1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明显不平衡。
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热门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价经常出现大幅上涨,而其他城市及郊区房价承压下行。
3.2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是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周边及二线城市开发将逐步成为发展热点,投资目标将不仅仅局限于一线城市。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及分析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及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深入探讨各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实施效果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始,一直到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揭示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历程和调控逻辑。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展示中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还将对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深入剖析,评估其效果,并预测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历程和政策逻辑。
二、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波动,政府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调控体系。
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快速上涨,政府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包括:提高房贷利率、限制房贷额度、实施土地供应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保持了市场的稳定。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刺激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快速上涨。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政府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管理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但也引发了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波动。
进入2014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
政府开始注重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并通过调整土地供应、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住房保障等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政府政策解读与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政府政策解读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市场的政府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政府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背景与目的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制定的政策既要保持市场稳定,又要防范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旨在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
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政策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1. 限购政策:通过设定购房限制,限制个人或家庭的购房数量,以控制市场需求,防止投机炒房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2. 贷款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房屋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手段,控制购房者的资金来源和购房成本,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
3. 土地供应政策: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储备情况,合理规划土地供应,避免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
4.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政策:政府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管理,包括审批、资质要求、信用评估等,提高开发商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三、效果与问题过去几年来,政府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并防止了楼市泡沫的形成。
其次,购房者的购房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引导,减少了投机炒房现象,提高了市场的理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调控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政府的政策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其次,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有时政策的实施受限于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和资金等因素,导致政策的效果不如预期。
四、新趋势与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将面临新的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政府需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防范,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一、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房价吧。
房价起伏不定,像过山车一样,让人心里一紧一松。
大城市的房价高得离谱,很多年轻人只能望房兴叹。
可是在一些小城市,房价却是跌跌不休,市场冷清得像秋天的落叶。
另外,相关部门对房地产的调控也频频出台。
限购、限贷、限售,这些“限”字头的让不少购房者感到无奈。
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想买却又无从下手。
房地产市场的“稳”字,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1.1 购房者的心态说到购房者的心态,真是五味杂陈。
以前大家都觉得房子是“铁饭碗”,有了房子,生活就有了保障。
可是现在,随着市场的波动,购房者开始谨慎起来。
有的人甚至选择了观望,感觉买房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租房、共享居住,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
1.2 投资者的变化投资者的心态也在变化。
以往,房产被视为“保值增值”的热门投资领域。
可是如今,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市场。
一些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其他领域,像科技、新能源等,觉得房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哎,投资理财的路上,真是没个定数。
二、市场的特点房地产市场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地方。
2.1 区域差异明显首先,区域差异非常明显。
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情况完全不同。
北上广深的楼市,永远是热火朝天。
房企拼命抢地,推新盘,消费者则趋之若鹜。
可到了二线、三线城市,情况就不一样了。
房企们如同入冬的候鸟,迟迟不肯出窝,市场冷清得让人心疼。
2.2 导向再说导向,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房住不炒”到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断调整,目的是让老百姓有个安稳的住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似乎成了时代的口号。
2.3 消费观念的转变再看看消费观念的转变。
如今,年轻人更看重生活品质,而不仅仅是房子的大小。
开放式厨房、阳光房、智能家居……这些成为了购房者的新追求。
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我国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Author:Editor:段培扬Origin:新浪财经网我国对房地产的重要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
代表性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国六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18号文件等.透过历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不妨做个清晰的研判。
1993-1996年:我国第一次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时间:1993—1996年现状:首次出现房地产热——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以炒地皮、炒钢材、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尤其是海南、广西北海等地,房地产开发过热,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
对策:199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通称“国16条”);1994年系列出台《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颁布。
效果: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经济由热转冷,房地产市场也沉寂下来,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价格迅速回落.经过3年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问题:此次调控给房地产业一记重创.“国16条"一出,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遍地烂尾楼。
后经统计,海南省当时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而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泡沫破裂后,海南等地房地产市场元气大伤,进入持续数年的低谷期。
1998—2002年: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房改时间:1998—2002年现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低潮.对策: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梳理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梳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资金流动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房价波动大、楼市过热等,因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限购政策限购政策是指政府规定某一地区或者全国的购房人需要符合一定条件才能购买房产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遏制投资投机,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的购房权益。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实施了限购政策,比如一户家庭只能购买一套住房、外地人购房需在当地缴纳社保等。
限贷政策是指银行对购房者的贷款额度进行限制,以减少购房者的投机需求,降低购房杠杆。
这种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购房者的购房欲望,减少购房负担,稳定房价。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实施了限贷政策,比如首付比例不低于30%、商业贷款利率优惠条件需符合政府要求等。
三、调控企业融资为了遏制房地产市场过快膨胀,政府实施了调控企业融资政策,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减少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资。
这种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成分,稳定房价。
除了限制企业借贷外,政府还要求房地产企业按规定比例缴纳土地出让金、加大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力度等。
四、土地供应调控土地供应调控是指政府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土地供应的规模和结构,避免土地市场过度火爆导致房价上涨。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土地出让规模、提高土地出让价格、推进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等方式调控土地市场。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实施了土地供应调控政策,以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公租房建设为解决大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实施了公租房建设政策,通过政府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提供廉租房或公租房,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公租房建设可以减少投机需求,缓解供需紧张局面,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分钟看完,20年来所有房地产调控政策

1、1998-2002年房地产市场启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投资、旅游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8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正式印发,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其主要目的在于刺激住房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对冲外贸下滑的击,把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7、2016年至今因城实策稳房市去库存成主旋律
2016年随着经济L型走稳、外汇储备及汇率企稳、通胀预期抬头以及一二线房价暴涨,刺激房地产稳增长保外汇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但三四线去库存效果区域差异较大,同时金融风险凸显。2016年7月政治局强调“抑制资产价格泡沫”,2016年10月强调“防风险”、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首次提出“长效机制”: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房地产政策开始从刺激转向收紧,从全面转向局部,一二线热点城市房市冰封,三四线城市进入去库存阶段。
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并未控制住,反而加快了上升速度。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率由2003年的27.82%下降到2004年的10.43%,全国新建商品房价格2003年上涨4.8%,2004年上涨约15%。
3、2005-2007年稳定房地产市场为政策调控基调
18号文出台后,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但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仍很突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专门就高房价问题发声,提出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布8号文,要求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热点城市祭出“五限”大招,在密集的调控措施下,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以北京为例,2017年3月17号限购政策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房价下降约15%;另一边,一些三四线城市,在棚改政策与资金的推动下,涨价去库存,这一时期房价不降反升。全国房地产市场由此进入了差异化发展阶段,城市房地产市场局面丰富而生动。
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及建议

近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及建议最近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住房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突出,房价上涨的压力持续存在,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国务院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做出了不同的决策部署。
从调控政策的方向看,200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3-2007年中央针对这一阶段住宅市场交易活跃,房价不断攀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快等特点,出台了防止房地产投资过快上涨和控制住宅需求两种性质的调控政策。
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4年,《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将房地产行业列为“投资过热”行业之一,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以期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央行10年来首次上调存贷款利率,意味着央行正式使用市场调节杠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
2005年,“国八条”将稳定房价提到了政治高度,并加大对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等房地产交易行为的调控力度。
但经过了近一年的调控,房价依旧高烧不退,住房问题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2006年,从“国六条”开始,随后各种细化的调控措施陆续出台。
从土地、税收、外资准入、信贷、住房结构和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控。
本轮调控不仅涉及房地产一、二级市场,还使用经济、金融等市场调控手段辅以行政问责的手段来确保执行力,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猛烈、最严厉的政策调控。
但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一些大城市的房价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各项调控政策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开始转变调控思路。
房地产行业专题分析

房地产行业专题分析1.近20年来地产调控本质是房住不炒1.1.房地产政策调控回顾从中国商品房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与政策调控一直紧密相关。
影响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周期的波动。
当经济形势较好,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的时候,政策调控偏紧,当经济形势低迷,房价增长明显放缓的时候,政策调控则转向宽松。
二是,房地产本身的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机性需求也随之增加,为稳定房价增长而实施的政策调控手段也不断丰富,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逐步确立。
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起主导了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周期和趋势演变。
回顾2000年至今,我们大致可以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政策调控特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1-2007:房地产行业支柱地位确认阶段的松与紧。
需求端主要是以税收、首付、减缓被动需求(控制拆迁进度)等政策为主,但是调控的力度并不大;供给端在预售和现售制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以及供应结构上有所规范。
具体过程来看,2001年,房地产库存压力较大,政府出台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对商品房的销售进行税收激励,同时当年全面实施商品房预售和现售制度。
2002年,政府下调存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供给端国土部出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商住用地使用权拍卖供应制度确立。
2003年,房地产增长较快,央行在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范限制房企融资,提高二套房首付,降低商业用房杠杆;同时对房企规定自有资金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土地储备机构的抵借比不超过70%。
但在非典疫情的冲击下,8月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地产行业的支柱地位确认。
之后在2008年6月之前,房地产投资高速发展,房价也较快攀升。
期间也伴随着几次房地产政策调控的不断收紧,如2004年10月上调存贷款利率,2005年3、5月分别出台国八条和新国八条,强调稳定住房价格,对房价上涨过快地区提高首付,加强税收管理等,9月收紧房地产信托贷款,规范企业自有资金比例。
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与特点分析

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与特点分析一、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1、2007年调控特点:限外限贷,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调控对象:外资房地产企业、投资投机性需求2007年年初,楼市走出一波上攻行情,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调控。
3月,商务部发布《关于2007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
同月,央行开始当年首次加息(全年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房企融资成本逐渐增大。
信贷成本的增加并没有阻挡房价上涨的脚步,地王纪录频频被刷新。
为了进一步遏制房价上涨,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俗称359号文,要求第二套住房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同时提高10%。
随后的12月,央行、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规定“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政策执行”,改变了359号文对购买第二套房一刀切的做法,保护了有改善性置业需求的消费者。
359号文显著抑制了投资需求,而不断加息也大大削弱了市场购买力。
国房景气指数在2007年11月达到高点后掉头向下,直到一年半之后才开始反弹。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7年11月联合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自12月1日起施行。
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限制范围有所扩大,继续限制外商投资于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则必须与内资企业合资、合作;并新增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的限制。
此外,还将“普通住宅地开发建设”从2004年版《目录》的鼓励投资类别中删除。
政策特点简析2007年的调控政策是在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量价齐升的背景下出台的,有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和限制二套房贷两个主题。
其中,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的范围限制更多的是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在国内开发企业已经相当成熟,房地产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对外资投资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地产的限制有利于防止行业出现大的波动,但由于外资在房地产业中占比并不大,因此该措施对市场影响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与特点分析一、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回顾1、2007年调控特点:限外限贷,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调控对象:外资房地产企业、投资投机性需求2007年年初,楼市走出一波上攻行情,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调控。
3月,商务部发布《关于2007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
同月,央行开始当年首次加息(全年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房企融资成本逐渐增大。
信贷成本的增加并没有阻挡房价上涨的脚步,地王纪录频频被刷新。
为了进一步遏制房价上涨,9月27日,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俗称359号文,要求第二套住房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同时提高10%。
随后的12月,央行、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规定“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政策执行”,改变了359号文对购买第二套房一刀切的做法,保护了有改善性置业需求的消费者。
359号文显著抑制了投资需求,而不断加息也大大削弱了市场购买力。
国房景气指数在2007年11月达到高点后掉头向下,直到一年半之后才开始反弹。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7年11月联合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自12月1日起施行。
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限制范围有所扩大,继续限制外商投资于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则必须与内资企业合资、合作;并新增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的限制。
此外,还将“普通住宅地开发建设”从2004年版《目录》的鼓励投资类别中删除。
政策特点简析2007年的调控政策是在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量价齐升的背景下出台的,有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和限制二套房贷两个主题。
其中,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的范围限制更多的是出于产业安全的考虑,在国内开发企业已经相当成熟,房地产市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对外资投资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地产的限制有利于防止行业出现大的波动,但由于外资在房地产业中占比并不大,因此该措施对市场影响不明显。
二套房贷提高首付和利率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了相当明显的影响,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效果是在2005-2007年货币供应增加量维持在稳定水平的背景下实现的。
在通货膨胀预期较低的时期,首付和利率提高使购房者实际增加的资金负担较重,因而对市场成交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2007年调控政策中基本没有出现有利于增加市场供应的条款,表明此时政府对市场供应短缺造成房价高涨的可能性不太重视。
2007年房地产主要调控政策及其对象主要政策主要内容调控对象关于2007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指导性意见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外资房地产企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二套住房首付不得低于40%,利率同时提高10%改善性、投资投机性需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限制外商投资于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外商投资土地成片开发则必须与内资企业合资、合作;将“普通住宅地开发建设”从2004年版《目录》的鼓励类别中删除。
外资房地产企业2、2008年调控特点:先压后保,房地产业因祸得福调控对象: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购房需求政策回顾对于中国房地产业而言,2008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变得非常特殊。
这一年的政策风向转得很快,上半年还在对开发企业采取多种限制措施、收紧银根,相关部门还表示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到了下半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显现,国内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下滑,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房地产调控方向也从打压迅速转为支持。
全年市场行情则由于金融危机大背景的影响而显得空前惨淡,但当年政策风向的转变为次年房地产市场的大涨奠定了基础,房地产业实际上是从金融危机中因祸得福了。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其中第六条尤其引人瞩目:“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
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
”4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提高了房地产企业预交的税金额,差异在于预缴计税基数确定标准的变化:“预计毛利率”修正为“预计利润率”。
总的税务负担没有加大,但预缴的力度加大,对开发商的现金流要求提高了。
6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之达到17.5%,继续收紧银根。
9月起,政策风向突变。
9月16日-12月23日,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先后4次下调存款利率。
10月,财政部出台一系列刺激楼市需求的政策,包括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首次购房首付比例下调至20%,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等;11月,国务院出台刺激内需十大举措,总投资约4万亿元刺激经济,将房地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改善型住房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并把征免期限由5年改为2年。
至此,国家对房地产业的紧箍咒完全解除,转而变为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需求。
政策特点简析直到2008年年中,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基调仍然是打压,而主要措施集中在对开发企业行为的管制上,从土地出让金缴纳、所得税预缴、银行贷款能力等各方面对开发企业都有影响。
2008年下半年的政策转向是全方位的,从降息到降低购房首付款比例,从相关税率下调到巨额投资,无一不对房地产市场起着刺激作用。
除此之外,原有的对开发企业行为的严格规定虽未明文取消,但在实际执行中已经名存实亡。
2008年房地产主要调控政策及其对象主要政策主要内容调控对象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
房地产开发企业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提高了房地产企业预缴的税金额房地产开发企业财政部出台一系列刺激楼市需求的政策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首次购房首付比例下调至20%,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等各类购房需求国务院出台刺激内需十大举措将房地产业称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国务院明确若干购房和住房转让优惠政策改善型住房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把征免期限由5年改为2年。
改善性需求、住房转让者、投资投机性需求3、2009年调控特点:楼市忽成脱缰野马,政策急收收效甚微调控对象: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购房需求、市场供给政策回顾2009年,当众多行业尚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之时,房地产市场却迎来最辉煌的一年。
随着优惠政策的陆续执行,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回暖的重要推手,加上房地产市场本身潜在的大量刚性和投资性需求,各地楼市迅速回暖,上演了地王频出、量价齐升、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
而这一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出了与2008年恰好相反的曲线。
上半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力度,放松的程度为日后的局面留下了隐患;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由回暖转变为高烧,政策导向再次发生转变,开始逐步收紧前期放松的政策,但如同覆水难收,超量流动性推动的大量自住性和投资投机性需求前赴后继,市场形势并未随着政策收紧而相应转冷。
1月,四大国有银行宣布: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同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做了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讲话,提到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确,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这是自2004年以来执行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后的首次下调,已恢复到1996年开始实行资本金制度时的水平。
9月开始,随着市场高热迹象越来越明显,政策的风向也开始发生转变。
9月2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严格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批而未用土地利用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切实预防和防止未批即用、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现象发生,严厉打击囤积土地行为。
12月的紧缩性调控政策更为密集,当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此举旨在对炒房现象进行遏制;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国四条),具体包括:(1)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2)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3)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4)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将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12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调整后的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其中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转让将全额征收营业税。
政策特点简析2009年的政策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出现了急剧的变化。
上半年的扶持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利率折扣优惠促进购房消费,二是以降低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的形式为开发企业资金松绑,事实上,当时很多地方政府还对开发企业采取了缓缴土地出让金、延长开发期限等措施。
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许好得让政策制定者后悔。
下半年的政策基调急转直下,主要仍是从市场需求和开发企业两方面对市场进行调控:一方面通过取消税收优惠等手段遏制投机炒房行为,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开发企业拿地首付款比例,从而再度收紧了对开发企业的资金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