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感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的感化

作者(来源):陈小伟发布时间:2004-11-23 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学校生活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而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所谓交往,就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那么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班主任如何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呢

一、走进学生心里,以智取人

兵家打仗要知已知彼,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育人则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个学生都像一把锁,要想开锁就该研究他们心理与个性特征。善表达积极进取的学生往往是学校、班上的骨干,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只看其外表,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提高威信。性格内向的小绵羊式的学生非常听老师的话,在老师面前往往表现最好,容易使人忽视其内心世界,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主动和他们接近。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的豁然贯通。对于没理辩三分,不讲理的学生则需有据有证,同时说话要注意分寸。本学期我接手的班级,有一男生靠拳脚称霸已五年,因为怕挨打,学生从不敢向老师、家长举报。一天该生给我一张纸条,上写“**爱**,他

们要亲热中”等污言秽语,称不知谁放在他的桌子上的,到班上查问,60个人答案一致都是不知道。看着学生闪闪躲躲的目光,我深知再问也是耽误时间。放学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全班同学从今天起记日记,内容不限。第二天从日记中我得出事情真相:纸条正是那男生写的,他还念给别人听。当我严肃地把这件事的经过叙述出来,他先是一惊继而低头不语。趁热打铁,我又请来家长,把他的种种恶行禀之并说出后果,请家长自省。一向袒护孩子的家长在事实的面前表示: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和老师配合教育孩子。现在孩子以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了。而看上交的日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已成为我巧解难题的法宝。

二、运用语言艺术,排解心理疾病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表扬的话要适时、适度、真心不浮浅,批评的话要既婉转又有的放矢,且要注意引导,“如果**样就更好了”的语言多益于生行。心病还需心医,而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药。

比如,孩子刚刚步入学校的大门,需要适应,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更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就会伸出大拇指表现出很惊讶、很激动的说:“你真棒,谁说你不会,你看,这不

是很好吗?”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他们听了能不进步吗?

“哀莫大于心死”,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

批评学生要讲艺术。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他们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的管教。他们在家庭中是中心、是皇帝,对家长的批评就经常“不敬”。因此,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一生都会犯许多错误,尤其是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责任赋予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这一权力,但也不能滥用。班主任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学生自身。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行为。在批评中班主任应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错误造成的影响、改正错误的方法。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再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这样他既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这需要班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力,还要有一颗爱心。

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处罚学生时,要宽容为怀,能不

处罚的决不处罚。《少年儿童研究》曾登周立文先生赞陶行知先生的“糖果”教育的文章。文中称赞陶先生如何用四块糖教育了一位欲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处罚也正是想达到这一境界。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班主任要把握好处罚的尺度。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老师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孩子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提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