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精华: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辨证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
由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一般与个别、具体与抽象、真理与谬误等诸种矛盾的对立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所促成的认识发展的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
以内部矛盾为核心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是渐进和飞跃交替发展的过程。
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认识方法上的由归纳到演绎、由分析到综合的转化,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的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都不仅是单纯量的积累,也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
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曲折前进的。
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认识方法上由归纳到演绎再由演绎到归纳、由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由谬误到真理再由真理去克服新的谬误、由相对到绝对再由绝对到相对,都是通过两次否定而实现的矛盾双方的转化。
认识的辩证运动正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展开和进行的。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从认识的内容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移过程。
毛泽东说:"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就不一定能得到!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这两种形式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
先从客体方面来看。
任何客体即认识对象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形式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式。
再从主体方面来看。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的反映器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觉器官;一部分是思维器官(人脑)。
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器官看作主要是反映客体的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器官则反映客体的本质、内部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重新浮现。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这种判定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第二章笔记复习资料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知识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点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①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②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A.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B.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2)认识客体1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性质:客观性、对象性【知识点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①实践关系②认识关系③相互作用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知识点4】认识本质的意义①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②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知识点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A.含义: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B.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A.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B.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知识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 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 级阶段。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经验论” 教条主义———“ 唯理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 跃
理性认二识、从理性实践认观识念到实践实践
主 观(见之于) 客观
实践的观念模型,以观念形 式进行模拟实践或实践预演。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无限反复的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认识运动是反复实践、反复认识 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和认识之间无 限循环、往复无穷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一个主体实践水平和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认识成果不 断增加的前进上升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即本质和
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里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所以,一种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得产生与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得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得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与人类解放得斗争得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就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内得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得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您得自考专家!(多选)对马克思主义得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得,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与19世纪得英法两国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得最高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得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得贡献就是辩证法,她就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得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得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得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得最后一位代表,就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与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与接受费尔巴哈得哲学思想,只就是吸收了她得唯物主义得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她得抽象得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清除了她得理论中得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得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直接理论来源、(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得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就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二就是唯物主义自然马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得19世纪初,创始人就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得发展,到大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
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 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 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 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33
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 认识论基础。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 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34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 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 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 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 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5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 控制等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 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13
பைடு நூலகம்
综上所述,可以 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 于首要地位,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它是认 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 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 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 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 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 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 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8
3、在世界怎样被正确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割
裂 理性认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的自然的物质存在和人脑的存在,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
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言:认识是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人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人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自从地球上出现人,便有了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改变外部世界,一是人认识外部世界。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存在一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而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认识产生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
同人是怎样产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样,作为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的产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认识是人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人类产生起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正如人类自身产生、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周而复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对具体事物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两次飞跃之后,实践和认识的运动就结束了吗?答案既有完成的,也有没有完成的。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便是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
在认识运动过程中,实践起到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最后又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由此可见,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当中,面对各种科学现象,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在未发现规律之前,电磁感应定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外,科学机遇对认识客观规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
自然科学上有许多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小到英国化学家柏琴在提纯疟疾特效药过程中发现苯胺紫,由此发明了染料,美国科学家在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时发明化学除草剂,大到日本三岛教授在研究铁、镍、铝合金时发明永磁合金,伦琴发现X 射线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它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其中唯物辩证法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本文旨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内部的矛盾冲突。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通过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转化来实现发展。
在社会领域,对立统一规律表现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2.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还提出了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质变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突变,即由一个质的状态转化为另一个质的状态。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即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增减或积累。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渐进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阶段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通过新事物的否定而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即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即思想、道德、法律等)。
不同的社会存在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不同的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3.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通过社会革命,可以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三、感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特征1.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特征:(1)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已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有直接到间接的趋势;(2)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突出特点是直接性,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想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3)感性认识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特征1.概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含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特征:(1)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论,它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它强调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承认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
1. 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特点。
矛盾的两个方面经过斗争、冲突和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正是矛盾的斗争性,使得事物从旧的状态转变为新的状态,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它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强调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自然界中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和斗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事物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浆要学握■帛以简笞题出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昱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F关嬴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待性的反映.因而杲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星深亥啲、全面的、相对稳走的认识。
第二「融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免额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朋于融认识。
在认识论了働论。
其二.融认识有待于发展至|理性认识。
认识论上坚持了辭证^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湊医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昱不可分害啲.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刽眶验论或唯理论的错昊经验论考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者则走向另y 极鋳.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
都^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昱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很原4、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取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帛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跌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礎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星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金至!I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要学握「常以简笞题出现。
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这貝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跌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昱因为:第一・貝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貝有经过这一次飞跌「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认识的辨证运动
认识的辨证运动认识的辨证运动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它是一次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思想运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认识的辨证运动的开始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思想状况很是混乱,信仰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实践的运动是当时的主流,但是这种运动难以回答面对当时的实际问题。
这时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自己的思想实践的道路上,在实践中发现了某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认识论。
认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它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主要是认识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变化,运用辩证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认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与外部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这种思想强调了“实践认识实践”的有效性。
20世纪20年代,旅居日本的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毛泽东在论文中强调了认识论。
毛泽东以认识论为核心,提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构想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继续发挥认识论的作用,以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实践问题,由此产生了《论中国革命的根本出发点》、《论联合政府》、《论新民主主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为“认识的辨证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毛泽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如《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要》、《关于改进改革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提议》、《关于改革开放的指示》等,这些论文都以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实践问题,将实践的进程融入理论的构想,为我们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
认识的辨证运动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来处理实践问题,将实践的进程融入理论的构想,为我们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精华:认识的辩证运动所有漂亮的结果都是在行动中收获的,你不需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你需要开始,才能变得很厉害。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单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单选)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多选)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单选)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多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多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多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二、(单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单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单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多选)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单选)每个时代的人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单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上就是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精华:认识的辩证运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