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自考本科马原教材目录

自考本科马原教材目录《马原教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会主编的一本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适用于自学考试本科层次学生。
本教材共分为12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第二章:物质和运动的哲学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包括物质的本质、量变和质变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等内容。
第三章: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本章介绍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历史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全面进步等内容。
第四章: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哲学本章介绍了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哲学观,包括人的社会性、劳动和创造、自由和生存等内容。
第五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本章介绍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的重要性、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实践和认识的互动关系等内容。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章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质量的转化等内容。
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本章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斗争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内容,并以历史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为例进行说明。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本章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包括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分析和具体分析等方法。
第九章:唯心主义哲学批判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包括形而上学、庸俗经济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等内容。
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本章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包括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并重点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十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等内容。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第二章笔记复习资料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知识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识点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①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②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A.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B.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性。
C.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D.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2)认识客体1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性质:客观性、对象性【知识点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①实践关系②认识关系③相互作用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知识点4】认识本质的意义①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②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机械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知识点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A.含义: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B.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A.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B.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知识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提纲

马克思复习提纲整理人李富敏版权声明:此提纲为本人依据学程教育(过啦自考)郝明老师讲授的课程整理而成。
如有需要请自行前往学程教育网购买相关课程。
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唯物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三、资本积累★★..............................................................................................................................................第三节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垄断到竞争★★★..................................................................................................................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节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三、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五、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七、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的自然的物质存在和人脑的存在,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
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性质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正好一致。
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言:认识是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人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人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自从地球上出现人,便有了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改变外部世界,一是人认识外部世界。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存在一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而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认识产生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
同人是怎样产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样,作为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的产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认识是人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人类产生起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正如人类自身产生、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本体论决定认识论, 认识论反作用于本体论。
主观唯心论: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唯物主义:张 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气。一、认识的产生3.认识与认识论
认识: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论:对认识的认识。以人类 的认识为对象,其任务是揭 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
1.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
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爱迪生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
3.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们在实践中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
地改造世界。
问: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因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所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可以说,
先有认识,后 有认识论。
两者的区别是 相对的。
一、认识的产生
3.认识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93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唯物论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周而复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对具体事物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两次飞跃之后,实践和认识的运动就结束了吗?答案既有完成的,也有没有完成的。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如工程计划的实现、科学假想的证实、优秀艺术作品的完成、社会主义由理念到现实的落地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一是因为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即使是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
二是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在实践中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时,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出现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状况都是可能的,因此,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的部分改变和调整甚至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经过多次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然而,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二章)

【导语】⽔滴⽯穿,绳锯⽊断。
备考也需要⼀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忧考为您提供2020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起看看吧。
第⼆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变⾰。
19世纪40年代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先它是适应⽆产阶级变⾰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类的⾰命⽃争的需要⽽产⽣的。
同时,它⼜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
从其理论特征上看,⼜是⾰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度统⼀。
第⼀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的社会历史前提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新的历史时代为新哲学的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上,19世纪30—40年代这⼀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的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命运动转变为⽆产阶级的争取⼈类解放的社会主义⾰命运动。
“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争,尽管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的。
”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发现,使得对历史的的唯物主义解释成为可能,进⽽使得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成为可能。
⾃然科学上,⼀些揭⽰⾃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和发展起来。
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以及达尔⽂的⽣物进化论三⼤发现,给辨证唯物主义⾃然观的产⽣提供了可能。
社会科学上,应古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对资产阶级社会进⾏经济解剖,创⽴了劳动价值论,⾼度评价了⽣产劳动的作⽤。
这些重要重要成果,都为对于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研究谁在认识就是研究认识的主体,研究认识什么就是研究认识的客体。
近代欧洲哲学才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凸显出来,由重点研究本体论的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使得对认识论的研究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
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马概第二章第一、二节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 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 “鸟巢”工程钢结构全部为焊接结构。要求 几乎都是全熔透一级焊缝,整个工程焊接 长度约达几十万米,消耗熔丝金属焊材达 数千吨,既有超薄板焊接,又有超厚板焊 接;既有高强钢的焊接,又有铸钢件的焊 接,而既有空间高空的复杂对口方位焊接, 又有雨天气候和低温季节的焊接。“鸟巢” 的焊接工程被公认为是超大、超难、超高 标准,是以往工程所没有的。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主体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 此是相互区别的。 统一是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具体的关系是: (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2)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 (3)相互作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唯心主义
认识路线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时间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颠倒了主客体的真实关系,歪曲了认识 的本质。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主义
有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把 认识看做是照镜子式一次完成的 过程。
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是对某一客观事物 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 源于客观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建立科 学理论;在思维 中构建理想的观 念对象。
反映具有创造性
谢
谢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化学学院
沈秋彤
2011012779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各种哲学派 别对认识的不同观点来深入把握认识的 本质。
根本对立的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到感觉和思想
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遵循“物——感觉——思想”的路线;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即பைடு நூலகம்映论。
旧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被人的 认识看成是消极 地、被动地反映 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
(1)将实践的 观点引入了认 识论,科学地 规定了认识的 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 (2)把辩证 法应用于反映 论,应用于考 察认识的发展 过程,科学地 揭示了认识过 程中的多方面 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

事物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浆要学握■帛以简笞题出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昱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F关嬴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待性的反映.因而杲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星深亥啲、全面的、相对稳走的认识。
第二「融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免额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朋于融认识。
在认识论了働论。
其二.融认识有待于发展至|理性认识。
认识论上坚持了辭证^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湊医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昱不可分害啲.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刽眶验论或唯理论的错昊经验论考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者则走向另y 极鋳.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
都^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昱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很原4、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取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帛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跌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礎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星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金至!I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要学握「常以简笞题出现。
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这貝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跌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昱因为:第一・貝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貝有经过这一次飞跌「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原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 联系的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相互过渡。
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坚持联系客观性,就是坚持联系观点上的唯物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使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真正的联系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联系,是诡辩论。
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之中把握事物(2)普遍性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性;无孤立存在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桥梁和环节。
而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联系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物质性统一的内在体现(3)多样性事物多样,那么联系也是多样的。
具体:内部外部、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结构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
其中,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基本特性和发展趋势;外部、非本质、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到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也有关键的作用。
(4)条件性条件的定义: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存在、发展的作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起到支持或者制约的作用,有利条件会支持、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会制约、阻碍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发展;但是,改变、或者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阻碍事物发展。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认识的实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谛与价值一、真谛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谛的客观性(真谛自己是主观的客观:广泛有效的)经典真谛观(看天):反应论、可知论、切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谛观:共鸣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谛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所正谓确正反确映反,映是指真谛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实质和规律的切合、一致和靠近。
马克思主义真谛观与旧唯物主义真谛观的“切合论”的差别:它以为真谛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切合关系,是成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经过人的能动的反应活动而实现的,而且必定跟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入。
真谛的客观性表此刻:(以下答案不够完好,应从“客观是广泛有效”来解说)1.指真谛内容的客观性,即真谛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自己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指真谛查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谛之因此是真谛,其实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抉择,而是实践查验的结果,而实践自己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真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7-78真谛的相对性,是指真谛的内容表示了主客观一致确实定性和发展的无穷性。
(即拥有确定不疑性)真谛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必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真谛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互相依存。
互相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实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必定范围内、必定程度上、必定条件下的认识,因此必定是相对的和有限制的;可是,在这必定范围内、必定程度上、必定条件下,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一是说,真谛的绝对性寓于真谛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好令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掌握到的,都不过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必定范围、必定程度的正确反应。
二是说,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谛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谛的相对性必定包含并表现着真谛的绝对性。
任何真谛都与错误有绝对主义:独断论,它片面夸张真谛的绝对性,否仔细理的相对性,把人类认识长途中的“里程碑”当作了“终点站”,因此拥塞了人类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
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 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 “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 “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 了一场大病。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律的正确反映。 •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 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 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 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 •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 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 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 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认识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马原课件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推理等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 有抽象、概括、深刻的特点。例如,通过归纳、演绎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01
人们通过实践直接接触事物,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
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2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强化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知识的可靠性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人类的认识是否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 现实?主观因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是 什么?如何处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 系?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靠?是否存 在绝对真理?如何评价不同知识之间 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0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例如,通过观察、感知来认识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可能性,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为科学、文化和社 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认识论的主要流派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 先验的理性概念,通过演绎推理 和逻辑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可靠 的知识。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接触,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
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认识的进
一步深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就不一定能得到!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这两种形式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特征所决定的。
先从客体方面来看。
任何客体即认识对象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形式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式。
再从主体方面来看。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的反映器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觉器官;一部分是思维器官(人脑)。
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器官看作主要是反映客体的现象、外部联系,而思维器官则反映客体的本质、内部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重新浮现。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这种判定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事物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
都犯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是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以上就是“20年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二节重要考点:认识的辩证运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