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 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二,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经验论” ▪ 教条主义———“ 唯理论”
▪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 性的重要性。
结绳记事
③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 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达到目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 ——毛泽东
主体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不同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人既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认识 活动的客体。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 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 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 识的对象。 —— 马克思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 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是要受条件的制约的,关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离开具 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 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 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 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的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 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 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 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 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 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红! 硬! 甜!
苹果=红+甜+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感觉
知觉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 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 性的认识。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 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问题:
掌握认识规律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 什么好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 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 ——列宁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水果
苹果是水果。
3、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
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有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应形式。 案情
凶手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 动的飞跃,更重要的 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 一个飞跃。
牛顿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 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水 果
2、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完整版)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进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1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3道小题,总分值65分) 1.(5分)A 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C 马克思主义哲学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5分)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C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D 三大工人运动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5分)A 核心B 合理内核C 基本内核D 精髓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2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5分)A 理论联系实际B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C 实事求是D 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错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A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0.4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5.(5分)A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B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6.(5分)A 生命物质的共性B 有形物质的共性C 一切物质的共性D 自然物质的共性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1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7.(5分)A 普遍性B 永恒性C 客观性D 有用性纠错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1.1.3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8.(5分)A 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B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C 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D 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 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 升的运动过程。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 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 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 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 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
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
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 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高能加速器
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分歧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
洛克:“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 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莱布尼兹:“人的心灵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 但很多可以成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 构成的形象,在任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之前,就是在大理石 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原理主要强调人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水平下的对事物的认识,强调我们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认识,要随着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
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
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
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
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
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
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
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 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 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 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约翰·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主体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
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客体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实践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对客 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再现。
➢反映具有创造性:把对客体的认识与主体自 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 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目标。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受客观发 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 身的限制
无限性
客体发展 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 的无限性Fra bibliotek(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于人们在认识和 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原因在 于后天的实践活动。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 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 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 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 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 是分工的结果。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介
客体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课课件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 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 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往往能调动主体 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我们应 当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 素的积极作用。
◇第一,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 认识上身到理性认识。 由上述条件可知,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 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 种形式。 概念
理性认识
判断
推理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 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 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 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 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的。
感觉
感性认识 知觉 表象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人的视觉、听 觉、触觉等,他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 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感性认识
感觉(起始环节) 整个认识过程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 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色、香、味等方面的感 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一个苹果的整体知觉。
◇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 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 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 不能离开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 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谢
谢
大
家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 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 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
每个人大量的知识是来自间接经验,因此我们强调书本知 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并不 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为直接经验,也就是说 在前人那里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基本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4.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实践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① 直接现实性
② 自觉能动性
③ 社会历史性
猿
牛拉犁
拖拉机
5.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指人类改 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① 物质生产实践
注意: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他人则认为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 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 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战争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② 认识关系
在实践中,主体必然会反映客体,发生主体的认识活 动。所以在实践的同时也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 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社会遗传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 物。例如,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 技能的痕迹。
认识、实践 主体客体化
主体
中介
客体主体化
客体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 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 如,面包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它吃了,变成了自己身体内的营 养,这是消费中的客体主体化;望远镜是客体,你是主体,你用它 来观察,变成自己视觉器官的延长;知识是客体,你是主体,你把 它掌握了,变成自己大脑中的认识,这是认识中的客体主体化。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第谷
开普勒
.
补充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于源来 理性认识
F=GM1M 2/R2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的。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②什么是理性认识 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 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它表现为一个个的词。
.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实现第一次飞跃)
•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 尽的记录,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 思维,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后来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的思索和 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 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 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 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 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 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 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
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
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
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
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
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
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
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
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
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
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
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
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
但是,四根木条支撑一块木板的物品也很多,如凳子、床等,这诸多的形象汇集予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但在对桌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之后,我们知道,桌子一般比凳子高,没有床那么大,而且凳子是用来坐的,床是用来睡的,桌子是用来放东西、读书、写字和吃饭的等。
在着诸多的定义限制之下,我们分清了桌子和凳子和床的区别。
但反过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在桌子、凳子和床之间混乱了好久,不断地分辨,在分辨和混乱之间不断地练习,才慢慢地积累出关于桌子的较为确切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剥离出来桌子区别于其他二者的特有形象,将三者彻底分清的。
这个对桌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判断区别的过程。
此外,在认识了事物的外表之后,我们开始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进行实践的要求。
例如我们想要做桌子,就必须了解桌子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怎样才能把它做出来。
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选择先对桌子内部进行推理,根据桌子的结实和桌腿与桌面的不可分割我们推理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
在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我们就对桌子的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这时我们的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至少我们在做桌子的时候不会就把一块木板放在四条腿上那么看似简单事实上却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这个阶段是“抽象的思维”的阶段,即认识过程开始从客体到主体的运动转变为主体内部的运动的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据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认识已经从一大堆错综复杂的表象中过滤出来,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它的外部形象阶段,而是进入对内部结构以及运行情况的探究。
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它对事物的反映是深刻的。
深刻的理性认识在经过人们的二次整理、加工之后,变得有条理性和富有指导意义。
这时,理性认识就成为了理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辩证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正如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在理性认识中,我们形成概念的过程以对感性认识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的承接为前提。
正如工厂没有原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我们就无法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对事物形成固定的认识。
因此,感性材料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
也就是说,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思维运动的对象植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
因为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材料几乎都直接来源于客观世界,即感性认识是意识反映物质的过程。
因此,感性认识的成果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初接收的材料也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作用的对象仍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就是认识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感性认识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不够深刻,不能立即用于指导实践。
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是正确的、深刻的认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
而这一点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辩证法包括联系观、矛盾观和发展观,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方法来构建我们的认识论。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
同时,要分清楚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主动促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
此外,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看作是向前发展的过程。
认识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它总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
而二者的进步也往往伴有一致性,感性认识推动理性认识的发展,而本阶段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推动下阶段感性认识向前进步。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推理,而理性认识运动中也不断产生新的感性材料,从而不断地推动我们的认识向前发展。
(2)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
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
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
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性材料运用我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整理,这一过程包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理论。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我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出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同样,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二者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活动的发展。
实现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对相应领域的实践活动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如,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并指导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相对论的提出则使得穿越时空也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