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合集下载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31d88e2e3f5727a5e962cf.png)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
(选,p31虚框 补充)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de 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运用物质和运动辩证关
离开物质谈运动d系e原唯理,心分主析义这两个人
各自犯了什么错误?
(仁者心动)
大萌子和爸爸的合影 对比照片找不变
3.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1(划)
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 关系原理,分析该观点 犯了什么错误?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 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我没欠你的钱。
请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帮帮李四。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王麻子鞋子上很脏,然后遇到一口水井,就 将自己鞋子在其中洗干净了,结果水井的主 人要他赔偿,结果他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我没踩进去。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间,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 动。(空间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如以你为参照物 讲台是静止的(位置状态不变); 但相对于月球 讲台一直在运动(因为地球在自转)
律 不变、稳中求 (4)反对……p32-2(选)
(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选) 本课笔记
区别: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2 1.运动的含义
认 识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背 运 动 3.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选)p32-1
把 握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背
规 (材料:变与不变、稳中求进)
(选,p31虚框 补充)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de 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运用物质和运动辩证关
离开物质谈运动d系e原唯理,心分主析义这两个人
各自犯了什么错误?
(仁者心动)
大萌子和爸爸的合影 对比照片找不变
3.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p32-1(划)
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 关系原理,分析该观点 犯了什么错误?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 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 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我没欠你的钱。
请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帮帮李四。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王麻子鞋子上很脏,然后遇到一口水井,就 将自己鞋子在其中洗干净了,结果水井的主 人要他赔偿,结果他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我没踩进去。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间,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如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 动。(空间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如以你为参照物 讲台是静止的(位置状态不变); 但相对于月球 讲台一直在运动(因为地球在自转)
律 不变、稳中求 (4)反对……p32-2(选)
(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选) 本课笔记
区别: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2 1.运动的含义
认 识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背 运 动 3.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选)p32-1
把 握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背
规 (材料:变与不变、稳中求进)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8b2309bcd126fff7050b2a.png)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⑴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构成实践的 要素是可感知 的客观实在的
主体 — 人是客观实在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实 在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实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 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的制约
青藏铁路 的建设者
农民播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不同回答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1、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直接现 实性
社会历 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场馆建设者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物质生产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实践
5、袁隆平进行水稻试验 科学文化实践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⑴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构成实践的 要素是可感知 的客观实在的
主体 — 人是客观实在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实 在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实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 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的制约
青藏铁路 的建设者
农民播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不同回答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1、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直接现 实性
社会历 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场馆建设者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物质生产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实践
5、袁隆平进行水稻试验 科学文化实践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完整版)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f7a511910ef12d2bf9e760.png)
这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进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进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fea380524de518964b7d82.png)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3ae9fe87c24028905fc386.png)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549cc684254b35eefd3477.png)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e1183cb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b.png)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97cd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d.png)
反复和循环开展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是有个别的特性到完整 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 印象的直接保存核实后 的回忆的认识过程,这 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局 部到整体,由直接到间 接的趋势。但是还不深 刻,这是其局限所在, 因而也是他必须要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68
•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 识,理性认识是对事 物本质的认识;从形 式上看,感性认识以 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 映事物,理性认识只 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 把握。
•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 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 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 开展过程:从实践到认 识;从认识到实践;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往 复和无限开展
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互相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客观、认识和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得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 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或
右的错误思想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是有个别的特性到完整 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 印象的直接保存核实后 的回忆的认识过程,这 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局 部到整体,由直接到间 接的趋势。但是还不深 刻,这是其局限所在, 因而也是他必须要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68
•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 识,理性认识是对事 物本质的认识;从形 式上看,感性认识以 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 映事物,理性认识只 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 把握。
•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 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 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 开展过程:从实践到认 识;从认识到实践;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往 复和无限开展
认识运动的根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互相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客观、认识和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得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 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或
右的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课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aa93170b4c2e3f572763d3.png)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 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 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往往能调动主体 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我们应 当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非理性因 素的积极作用。
◇第一,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 认识上身到理性认识。 由上述条件可知,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 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 种形式。 概念
理性认识
判断
推理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 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 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 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性认识的其 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的。
感觉
感性认识 知觉 表象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人的视觉、听 觉、触觉等,他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 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感性认识
感觉(起始环节) 整个认识过程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 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色、香、味等方面的感 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一个苹果的整体知觉。
◇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 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的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 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 不能离开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 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 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d4bd8e0740be1e640e9a67.png)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㈠由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外部联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 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 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㈢真理和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谬误是发现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 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而有所发现,是 人们获取真理的基本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既指人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 过程。 也指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 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汇总PPT精品课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汇总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09805acc22bcd127ff0cbd.png)
2021/3/1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22
合作探究:
思考一:生物进化规律在达尔文发现之前是否存在?“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2021/3/1
14
保 100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曲线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 2345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数 幻灯片 13
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
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
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
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2021们/3/1 ,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1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 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2021/3/1
21
2、 规律的特征(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而辍广。
(2)规律的普遍性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 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021/3/1
19
1. 规律的概念
守株待兔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状况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8bb3f60da38376bae1fae8d.png)
硬!
红! 甜!
感觉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感觉的集合,是把事物感 觉 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各方 面特性的整体感性形象。
苹果(知觉)=红+甜+硬 +……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感觉和 知觉在头脑中的回忆,是对客观对象的整体 形象的再现。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 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
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 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 出主体是在自觉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 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认识主体能 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 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及其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ba451247375a417866f8f99.png)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https://img.taocdn.com/s3/m/0040429aaa00b52acfc7cae8.png)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循环发展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是有个别的特性到完整 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 印象的直接保留核实后 的回忆的认识过程,这 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 分到整体,由直接到间 接的趋势。但是还不深 刻,这是其局限所在, 因而也是他必须要上升 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得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 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同意,反 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S
THANK YOU
2019/9/18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作者:孙喻炜 演讲:方明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 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 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 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往复和无 限发展
•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 识,理性认识是对事 物本质的认识;从形 式上看,感性认识以 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 映事物,理性认识只 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 把握。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8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互相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 本不应当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