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诚信缺失及原因分析
论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
论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作者:黄心华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3期[摘要]政府诚信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党的执政根基。
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性,提出通过健全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建立政府权责机制、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等途径,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关键词]政府诚信;民主;法制[作者简介]黄心华,江西省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江西宜春,336000[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3-0049-0003当前,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面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全社会都在急切呼唤增强诚信。
然而,在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诚信是核心,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
因此,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极为重要。
一、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一)历史传统的原因体现公共理性的诚信在我国历史的传统中是极为缺乏的。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性的观念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唯阶级论、唯政治论动摇了人们多年形成的基本诚信观,加上“大跃进”的浮夸,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坏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导致社会诚信的全面缺失;而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于法律制度的缺位又加剧了社会诚信的缺失,也包括政府诚信的缺失。
(二)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官员体制只注重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社会绩效考评所占比例偏低、分量偏轻,强化了各级官员自觉对上负责的意识,缺乏对下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只爱做表面文章、追逐短期效率,甚至个别地方跑官、买官、卖官现象猖獗。
法人、自然人违反了政府的有关规定,政府有权予以惩罚和追究法律责任;相反,政府违反了法律、侵害了公民、法人的正当权益,甚至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政府的相关责任人却得不到有效的追究和惩罚。
(三)思想意识的原因一些政府官员没有摆脱所谓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认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管。
中国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与原因分析答案
中国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与原因分析
您的得分
100/100
答对题数
5/5
答题解析
1
我国目前在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诚信立法滞后;失信行为奖惩不严,失信成本过低。
[ 判断题:2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
2
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信用记录缺失、信用信息缺失、奖惩机制缺位。
[ 判断题:2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
3
当前,我国的政务诚信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部门政策朝令夕改、对群众的承诺不兑现、对群众的承诺不兑现。
[ 判断题:2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
4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包括:转型期价值观移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诚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判断题:2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5
我国商业失信问题的唯一表现是:虚假广告。
[ 判断题:20分]
正确
错误
试题解析。
诚信缺失的情况报告
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领域和行业中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深入了解诚信缺失的现状,本报告对当前诚信缺失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1. 商业领域: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制假售假、欺诈消费者等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 金融市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 电信行业:电信诈骗、信息泄露、恶意欠费等现象频发,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4. 教育领域:学术不端、论文抄袭、招生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公平。
5. 公共服务领域:公务员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吃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1. 价值观念扭曲:一些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诚信、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价值。
2. 监管不到位:部分行业和领域监管不力,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3. 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在打击诚信缺失行为方面存在不足,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4. 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人们的诚信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倡导诚信为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处罚力度。
3.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 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道德风尚。
5. 加强企业自律: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总之,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
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一):现状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Abs r c At r s n ,h ph n me o o h g v r me t b e k n p o s s s n r a i l s ro s T e t a t: p e e t t e e o n n f t e o e n n ’S r a i g r mie i i c e sngy e iu . h g v r me t e a ir al g n h p o s i te e p e n h e o o c cii e n t ny n efr s h e o en n b h v o fi n i t e r mie n h p o l i te c n mi a tvt s o o l i tree t i i
n r lo eain o e o it o ma p r t f t s cey’S c n my, u lo ifu n e te o sr cin o e s c a ce i s se .On y o h e o o b t as n e c s h c n tu t f t o il r d t y tm l o h l h o g f i g u v r u s u c s f t g v r m n ’S r a n p o s s c n t r u h i d n o t a o s o r e o e o en e t b e kig r mie , a we i d o n e e s r s le n i h f c u tr a u n m e ov
sr n t e i g te o en e t c d tc n tu to . t gh n n g v r m n r i o sr cice i;o to re n gv rme t ra rmi y wo d : o e n n rdt u fod ri o e n n ;b k po s e e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简析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但是在这过程中凸显出更多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文明执法等问题直接挑战着政府的公信力,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及其丧失的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几方面来分析政府公信力,以求使大家对政府公信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流失;提升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判断标准1.政府公信力的含义政府公信力是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规范和网络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2.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标准政府公信力可以以下四个方面来作为判断标准①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
对于公共危机,政府更应当果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②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③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④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
人们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为成员们所了解。
方面。
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臵、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政府的决策过程因此也应当使公民知晓和参与。
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
我国政府诚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对策政府行为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作用。
诚信是政府存在的根本,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时期,政府诚信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诚信遭遇了重大缺失,使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到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努力探讨重塑的破策。
标签:豉府;诚信缺失;原因;对策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即内外一致,“信”即言而有信。
诚信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诚恳厚实、有信无欺、坦诚相待。
诚信缺失是指社会中诚信的道德缺失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
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充满诚信氛围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可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的现象。
种种不守信的个人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的发生都不利于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构建。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社会要成为诚信的社会,政府首先要做好守法诚信的典范。
如果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政府诚信就位于金字塔的塔顶。
政府诚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信用建设须政府先行。
政府诚信缺失是指政府本该沿着诚信的道路走下去可是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发生了诚信品质的缺失乃至扭曲。
近几年,一系列事件的出现,对政府诚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从“华南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杭州的飙车案到罗彩霞事件,政府的诚信一次次受到强烈的质疑和挑战,使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受损。
一、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探析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民社会不断培育壮大,社会结构的变迁,价值多元化、政府职能转变、世界局势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诚信缺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诚信缺失尤为凸显。
政府诚信缺失是由很多原因综合造成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
制度不健全,公权力的滥用。
对政府信用缺失原因的几点分析
对政府信用缺失原因的几点分析作者:刘海涛来源:《中国市场》2007年第27期摘要:随着我国振兴东北政策的实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某些政府部门的信用却是令人担忧的。
关键字:政府信用缺失原因分析随着我国振兴东北政策的实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某些政府部门的信用却是令人担忧的。
笔者特对产生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改进办法略论几点。
一、政府信用分析:1、制度资源短缺,效率不足。
所谓政府效率是指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人、财、物的消耗与其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比率。
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最为短缺的并不是资本和技术,首先是高效的制度和诚信,也就是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配置各种经济、政治、思想要素与实现行政效率和诚信增长的制度资源。
其中既包括现代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企业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险等经济制度,也包括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编制、以及决策、法制、人事等方面制度。
从经济生活上看,当前我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与分配相对不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资源和诚信无形资产短缺,各级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管制而进行的制度创新能力偏弱,制度资源和诚信软件的供给不足而造成的政府低效率现象十分突出。
2、行政理念错位,政府效率和诚信的精神动力不足。
理念决定行动,行为决定效率,行政理念的错位或步入误区,造成政府效率精神动力的不足,已成为我省部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和诚信度不高的“瓶颈”制约。
突出表现是行政信念与信仰的失落。
所谓信念,信念是对现实所做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推论。
而信仰是信念的一种强化、高级的形式,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
面对着旋转的市场经济大舞台和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一些政府人员淡化“主义”追求功利“有钱干,无钱前后转”,信仰上出现迷茫,理想重心下移,在行政精神惰性的制约下,行政人员必然淡化对一流管理目标的执着追求,必然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必然降低工作的标准,结果是荒于公务,职能欠亏,从而导致诚信度严重下滑。
分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分析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关键词]诚信;缺失;治理措施论文摘要]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应从思想、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
诚信在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重要范畴。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正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即从分析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现代社会的性质、特点出发,这是认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党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艰辛的探索,已经明确地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提出这个论断,也是科学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依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涵盖了社会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些特征时,用了“逐步摆脱”、“逐步转变”、“逐步缩小.,等多个动态词。
在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后,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r,;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一、引言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各个领域,如商业、教育、政治等,都存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十分必要。
二、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表现社会诚信缺失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信任、守信、诚实等诚信行为的表现。
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表现可以有以下几种:1.企业失信。
企业经营、广告欺诈、恶意拖欠货款、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均是企业失信的表现。
2.个人失信。
如虚报个人资产、隐藏犯罪行为、弃养家庭、拒绝履行法定义务等。
3.政府失信。
政府失信问题表现为官员贪污腐败、局长架空、行政不作为、廉政协议不履行等。
三、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考虑。
当人们发现不守信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就会从守信转向不守信。
2.精神文化逐渐蜕变。
社会人伦道德日益腐败,对金钱和权利的过度追求,使社会诚信的重要性逐渐丧失。
3.法制建设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机制,使违法成本低,激发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4.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很难判断其质量,进而导致商家采用不诚信的手段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四、对策建议针对目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有力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必须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执行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2.推进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培育诚信意识的重要途径,应该在教育领域广泛推行。
3.提高信息公开度。
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准确判断能力,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4.建立信用记录系统。
建立信用记录系统并在各领域推广使用,强化失信惩戒。
五、社会诚信是保障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基础,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拖累经济的发展,影响政治稳定。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有效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
浅谈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本文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出发,对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进行深度剖析,从五个方面的原因对其进行阐述,并就如何解决信用缺失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用诚信缺失失信惩戒信息不对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也是一个法制经济,更是一个信用经济。
信用作为维系交易从而满足市场主体理性预期需要的经济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伴随着我国经济取得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信用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乃至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其状况触目惊心,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渗透到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领域,信用的缺失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1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1.1法律制度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需要法律制度作保障。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完善的法律是克服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手段。
而目前由于法律制度或管理方面的漏洞,我们对企业经营者的失信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失信行为不断蔓延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①没有健全的法制,为机会主义提供温床。
在我国,市场发育欠完善及自身机制问题,法制建设作为市场规则以外的重点保障力量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当事人都有利用某种不正当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倾向。
②执法不严,纵容失信行为的发生。
从现阶段来看立法不完备,司法中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在执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在判决执行中软弱无力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都使得人们对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失信问题缺乏信心。
1.2道德建设滞后在传统观念中,信用一直是被当作道德规范来要求的,从而归属于道德范畴。
因此,对信用的要求常常是从道德出发,未从经济活动上加以规范和强调。
市场主体对其行为中的信用价值认识明显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独立的个人经济利益。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崇尚利益最大化,人的趋利性和务实性倾向突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优良的传统道德、崇尚诚信的思想理念在“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道德理念的冲击下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变化的发展模式,使人们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
我国社会信用状况及改善措施
我国社会信用状况及改善措施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社会信用问题。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信用;市场经济一信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一)信用的含义信用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由于使用广泛,人们赋予信用十分丰富的含义。
《辞海》、《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信用都有不同的解释。
但从信用的来源来看,它最早是一个社会伦理学的范畴,是指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履约行为。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一言九鼎”、“讲信誉”等,它是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可见信用被人们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含义,归结来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信用即诚信。
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一言九鼎”、“讲信誉”等。
狭义上的信用是指以约期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是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借贷行为和商品赊销行为,债权人有条件的贷出自己的货币或者赊销出自己的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日期偿还借款或者贷款并且支付利息,它是一个经济范畴。
(二)现代社会生活中信用的重要作用第一,信用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信用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银行和信用机构。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来抑制社会需求,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国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加大货币的供应量,刺激社会需求,进而调节宏观经济。
第二,信用是政府、企业及个人筹措发展资金的前提和保障。
在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发行国债或者建设债券筹措建设资金来弥补财政赤字,这就需要政府信用。
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是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解决在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
浅析法治政府基本要求之一——诚实守信
浅析法治政府基本要求之一——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建设法治政府中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政府的承诺实行能力和令行禁止能力最后都要落脚到诚实守信上,由诚实守信完成其承诺的行政目标。
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法治政府中的地位与意义。
诚实守信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之一,直接影响着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战略。
然而当前政府对诚实守信的内涵和意义却认识不深,这导致了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中存在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诚实守信这一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进行一个深刻的分析。
一、法治政府与诚实守信的涵义(一)什么是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此相应,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法治政府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行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作为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法治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法律的控制。
这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区别。
它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标志。
1.在体制方面: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2.在法制方面:行政活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合实际;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3.在机制方面: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权利与责任真正统一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建立,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机制基本完善,监督效能显著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诚信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通过深入分析诚信缺失的成因,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我国社会的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进行概述,揭示诚信缺失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接着,从制度、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角度,深入剖析诚信缺失的根源,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治理对策,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诚信教育、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强化失信惩戒机制等,以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诚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分析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个领域。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
社会风气日趋浮躁,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道德约束,导致了诚信意识的淡化。
从经济层面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采取欺诈、造假等不诚信手段,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
从文化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诚信、道德等价值观念,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人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过分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导致了诚信意识的缺失。
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从信用缺失的主体(个体、经济组织、政府信用缺失等方面)和领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出发,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金融市场几个方面来对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进行深度剖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治理信用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信用缺失,经济学成因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作为维系交易从而满足市场主体理性预期需要的经济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然而。
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信用缺失现象十分普遍乃至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已经危及正常的市场交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状况触目惊心,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渗透到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领域,信用的缺失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现状及其表现1、在企业信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中的合同欺诈,例如近年来有些建筑开发商不严格执行售房合同或者在合同上“做手脚”;企业之间欠债严重,许多企业利用我国买方市场的局面和法制不健全,随意欠债,甚至有钱不还,恶意拖欠,造成全国范围内久治无效的“三角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长期拖欠银行大量贷款,以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比如说企业在破产、分立、兼并、股份制改造、合作、租赁等花样繁多的改制之名的幌子下,逃废大量贷款债权;进口走私,出口骗税,这种反信用的行为也是一种构成经济犯罪的行为,给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引发不平等竞争,损害各方利益,加剧经济秩序的混乱;非法交易,如贩卖毒品、拐卖人口,黑市交易等;商业信用工具的使用十分有限,进程缓慢。
2、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方面,主要表现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一方面它要承受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以及面临由此引起的不良资产问题,另一方面,其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信用缺失现象;保险公司也存在同业之间盲目、无序竞争、设陷阱诱导投保人签订含有欺诈内容的保险合同等问题;在证券公司方面,在承销业务上,有些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不遵守“三公”原则和证监会规定,操作不规范,甚至造假等行为,在自营股票业务中,一些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内幕人员串通起来,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在经济业务中,挪用客户保证金。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杨云章1;郭兰2(1.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财经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当前,信用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信用缺失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经济秩序,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羁绊。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的和体制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了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出了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依赖于社会信用文化的培育、市场信用意识的强化、又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缺失;产权制度;信用重塑;信用制度;信贷体制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04)01-0039-0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经济。
信用促成了资源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信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
不讲信用,社会就无法维系;不讲信用,市场经济就荡然无存。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视信用,不讲信用,破坏信用比比皆是;相互欺骗,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屡屡发生;藐视规则、违反契约、出尔反尔司空见惯。
假广告、假商品、假发票琳琅满目;假证明、假文凭、假货币屡见不鲜。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中有限性及机会主义假设,在一个缺失信用的国家,经济扰乱会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宏观领域,提高交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一)从历史和体制方面看,社会信用基础脆弱。
我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经济组织之间没有信用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家庭作坊式的经济模式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多地限制在非信用领域。
社会缺乏按信用规则办事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1.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
“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
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
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
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
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
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
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
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地方官员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从公共选择视角
、
“ 性 ” 员 的诚 信 选 择 理 官
从 公 共选 择 的 观 点 看 。地 方 官 员 同 样 是 理 性 经 济 人 , 尽
管存 在 道 德 约 束 和 纪 律 的 规 范 , 效 用 最 大 化 同样 是 其 最 终 但 日标 因此 . 们 是 否 诚 信 直 接 取决 于公 共选 择 的 规则 。 体 他 具 而 言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一 . 员 诚 信 选 择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第 官
改 革研 究
地方官员诚信缺失 的原因与对策
— —
从公共选择视角
黄 汝娟
( 州师范大学 法政 学院, 苏 徐 州 211) 徐 江 2 16 摘 要 : 方 政 府 官 员 诚 信 缺 失 的 真 正 根 源 在 于 公 共 选 择 的 基 本 规 则 : 员选 择 标 准 中 对 诚 信 重 视 不 够 。 治 地 官 政
市 场 对 官 员 自利 行 为监 督 约 束 不 力 , 导 体 制 中对 官 员 失 信 责 任 划 分 不 清 , 理 体 制 对 基 层 官 员 责任 设 定 的 不 当 , 领 管 以及 对 权 力 寻 租 治理 不力 , 是 导 致 官 员非 诚 信 行 为 的 原 因。 重 建 地 方 官 员诚 信 必 须 从 改 革 公 共 选 择 制 度 入 手 都 关 键 词 : 方 官 员 : 信 缺 失 : 共 选 择 ; 治 市场 地 诚 公 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政府诚信建设摘要:目前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的。
如何增强地方政府诚信,进而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一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并对造成这种诚信缺失的原因作了浅要的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中国逐渐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传统观念,并确认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
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和可靠保证——诚信,却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极不适应。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造成这种诚信缺失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搞活经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在各项政策和法规方面体现了一个负责任、为民谋利益政府形象,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错误地理解了国家政府的政策倾向,为一地之利,一已之利公然做出违背政府诚信的行为,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整体诚信水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各级地主政府的深思,这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行使着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其制定的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权威,应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因政府领导的更换而更换,更不能因政府的换届而失效,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在本届政府中制定了一些公共政策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初衷和着眼点是好的,但是在应用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政策兑现方面出现断档,经常是新官不理旧事,一届政府一朝政策。
所有这事状况,不仅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在公众心中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信用。
(二)腐败形势严峻,官员以权谋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腐败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及行政人员将部门权力私有化,喜欢通过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导致各种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毒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出不合理要求,还有不少执法司法部门和机构受利益驱使,将执法司法活动作为创收的主要手段,吃完原告吃被告的现象经常发生,执法犯法,甚至以罚代刑,以罚代管来取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已之私、渎职、失职、徇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三)数据造假,谎报政绩地方政府官员往往调动频繁,为了在本期任职期间取得政绩,一些政府官员对于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进行“注水”,造假账、办假事、说假话,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主要手段,诚信意识非常淡薄,经常搞上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为迎合上级政府的需要而不是从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举措,如一些地方本属于贫困地区,但是政府统计的数据显示,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康地区的水平,社会民众对于政府这种数字报假、虚报浮夸的造假行为已司空见惯,不相信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对于政府作为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
(四)行政决策暗箱操作国家提出各级地方政府对社会民众要公开政务,满足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权,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透明性。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行为作风,认为决策是政府的事,与社会民众无关,完全忽视了社会民众的知情权,在政府工作方面缺乏公正性,透明度不高,习惯搞暗箱操作,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可作为地方政府决策机构在决策失误时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承担的“学费”而一笔带过。
尤其对一些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敏感问题的决策,决策过程过于简单,公民听证会制度名存实亡,致使最终决策没有民意基础,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从而出现以权谋私和违法违纪现象,使基层老百姓对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失去信任,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感情。
二、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也有传统文化遗留的影响问题,还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等等,但做为诚信主体,主观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信念是诚信行为发生的起始点,自律诚信缺失是政府官员及政府行为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一)政府绩效评价不科学目前我国政府政绩考核,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地方政府只对上级政府负责,社会大众对于政府评价没有参与权和决定权,另外从评价的方法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着重视定性评价忽视定量评价,上级政府往往是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缺乏科学的分析测评;或只重视从宏观和总体上进行把握和审视,而忽视微观和具体的观点和诉求;或受上级和主观意识所左右,强调规则为本的服从意识而忽视现实。
这种现有的不科学评价模式,致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投上级政府所好,大搞形象工程,对统计数据进行“注水”,欺上压下,报喜不报忧,可以说地方政府为了适应这种评价模式做出了很多自身都觉得很可笑的行为。
(二)地方政府官员的人治观念和官本位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政府诚信缺失,阻碍了依法行政的进程。
同时由于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实行首和负责制,且在行使职权时又存在着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因此,在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中,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按领导的意识办事,虽然今天我们国家也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了约束,但有些政府官员还是感到有诸多的不适应,仍习惯于从个人意识从发,忘记自已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于的,是法律赋予的,忘记了自己是法律的执行者、维护者,应对人民守信,对法律守信。
因此,当手中的权力和法律相矛盾时,让法律让步,使法律失去尊严,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政府官员总是以领导者、管理者自居,不愿放下官架子,法律观念淡薄,不能同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讲平等。
(三)政府官员诚信道德教育缺失首先,针对政府人员诚信教育的重点还不够明确。
对于政府人员的诚信教育一般都测重于遵纪守法、不贪污、不受贿、依法办事等方面,很少有专门给政府人员开设的诚信教育,一般都参差在政治学习或一些会议的精神里面,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诚信教育的作用;其次,针对政府人员的诚信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方式决定了最终诚信教育的效果,如今,诚信教育方式一般而言局限于从上往下的教育,教育方式比较僵化,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很难取得实效。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功能定位应该是制定规则和政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者,不应随意干扰企业的经营,理应做到不缺位、不错位和不越位的有限政府。
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受制于各种社会因素,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缓。
政府官员及行政部门仍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尤其是审批权的存在。
政府政务公开,是建设高效、透明、诚信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在说做了一些政务公开,却很少将涉及关系国计民生、重大事项决策的事务向社会公民公开,这种政府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后果,使得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晰,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现象层出不穷,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执法人员“吃、拿、卡、要”的行为横行等等,体现了一些地方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用,也必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行政许可法》虽然对政府行为有所约束,但是跟国外相比,针对政府行为约束的法规太少,而且很多时候当政府诚信缺失时,要么出现法律空白,无从下手处理,要么就是执法上软弱无力,缺乏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造成政府及有关人员失信成本太低。
另外,政府作为管理社会事务的主体,他们的权力也应当受到有关机构的监督和制约,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政府监督体系,但现有的监督体制和制约机制是不健全的,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监督立法不完善、监督制度与办法抽象化、人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不突出及监督主体严重缺乏独立性等,导致弱监督、虚监督和无法监督等现象屡屡发生。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建构政府诚信是一个动态概念,倘若只是强调政府诚信的自我建设,那么就缺少了管理大众对于诚信建设这一事实的认识,诚信建设缺少动态发展的驱动力。
反之,如果只强调管理大众对于政府的信任,那么缺少政府主体性建设的诚信将无从谈起,因此,政府诚信建设的过程应该包含政府诚信的自我建设和公众对于政府诚信的确认两个方面。
(一)政府诚信的自我建设首先,政府要明确诚信建设的理念,明确自已在社会管理中的身份角色,这是政府诚信建设的前提基础。
在清楚地界定自己身份的基础上,明确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身份的承诺,为践行承诺奠定权力与责任基础。
政府诚信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以人为本、代表并尊重大众意志的过程。
一方面,政府本身的合法来源于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倘若政府失信于民,则会逐渐失去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长期执政意味着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重复博弈,那么政府的长期利益(例如政府声誉和信用)就值得珍重和维护了。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政府诚信建设有着较大的自我建构的激励机制。
但这种自我实现的前提在于:政府失信于民的表现能够及时得到监查,政府失信于民的后果能够有效地得以惩罚。
其次,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及运行机制。
理解了诚信建设理念的内涵、内容和实质还不够,还要制定有效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理念的可实现性。
因此,在政府诚信建设中,只有加大各种信用制度建设,将责任制纳入到运行机制当中,才能达到有效约束政府失信行为,让失信行为有法可循,使其机会成本大于守信的成本。
(二)公众对政府诚信的确认首先,通过互动参与减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政府要自觉做到权责统一,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是否尽职尽责。
只有这样,方可消除公众对于政府滥用权力的疑惑,奠定政府信用的基础。
别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透明地向公众传达政府的承诺,也要边做边说,实事求是地将工作实绩展现给公众。
通过对政府决策、履行承诺的过程以及成效的全过程观察,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感。
其次,政府诚信建设需要有灵活的调整机制。
针对公众的质疑,政府是否能够做到及时应对与调整,这是对政府诚信建设的巨大考验。
这就告诉我们,人们对政府诚信的确认是动态发展的,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