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02-1 四大洋概况19
![02-1 四大洋概况19](https://img.taocdn.com/s3/m/06910b08f12d2af90242e673.png)
§2.2
§2.3
海底地貌
海洋沉积
§22.1 海与洋
海洋的形成
地表陆海分布 海洋的划分 海水起源与演化
2
海洋的形成
← 宇宙诞生
宇宙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的“大 爆炸(big bang),由大爆炸引起的膨 胀现还在继续。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个 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等问 题尚未知。
13
14
海洋的划分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 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 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 的90.3%;深度大,一般 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 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 影响,盐度平均为35, 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 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 流系统。
9
地表陆海分布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 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 的世界大陆。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 %,南半球占32.5%。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 高度。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 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 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 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6
海洋的形成
太阳系中惟独地球拥有 海洋是因为地球与太阳距 离适当,使得水既不蒸发、 也不冰冻,刚好以水的状 态得以保存。
← 地球独拥海洋
比地球更近太阳的金星, 表面温度高达500℃,水气 蒸发并被太阳紫外线分解 成氢气和氧气,轻的 氢气逃逸于宇宙空间,重的氧气消耗于地表氧化,故金星水分消失殆 尽。比地球离太阳更远的火星,表面温度低于-60℃,水分只能以冰的 形式存在,并被封存于永久冻土内,也不能形成海洋。 故只有在距离恒星太阳适当、表面温度在0~100℃之间的行星—— 地球,才形成了海洋。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601a1a77232f60ddcca150.png)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海洋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课程代码: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海洋地理学》为限定选修课,教学目的与任务主要为介绍海洋地理学体系各学科的知识概况。
通过学习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有关海洋的基本状况,海洋水体及流、浪、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1海洋地理学体系1.2海洋地理学发展简史1.3中国的海洋地理学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地球的基础知识2,2海与洋2.3海底形态2.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第三章海水的理化特性3.1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3.2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3.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第四章海流4.1概述4.2海流运动方程4.3风海流4.4上升流4.5寒暖流4.6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4.7海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五章波浪5.1概述5.2小振幅重力波5.3风浪与涌浪5.4浅水区波浪传播与破碎5.5内波5.6波浪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六章潮汐6.1概述6.2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6.3引潮力6.4平衡潮和潮汐动力理论6.5潮流6.6潮汐计算6.7潮汐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七章海洋生物7.1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7.2海洋生物多样性7.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7.4海洋生态系统7.5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第八章海洋中光和声的传播及其应用8.1海洋光学性质8.2透明度和水色8.3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8.4海洋声学现象第九章海洋遥感9.1引言9.2海表遥感9.3海色遥感第十章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10.1海洋开发10.2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2、基本要求(1)牢固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6,全为理论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1ede2daf45b307e8719786.png)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
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
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
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海洋科学导论习题
![海洋科学导论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8c7b9e803d8ce2f0166233d.png)
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1、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2、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3、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4、什么是大陆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5、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海水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2、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使用价值?3、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4、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的和现有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固定冰和流冰的特点各是什么?8、为什么说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辐射为长波辐射?9、为什么称海洋水循环而不称海洋热循环?10、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11、为什么赤道海域的温度不会持续上升而两极海域温度不会持续下降?12、简述海洋中水循环过程13、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14、大洋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5、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锋?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6、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7、简述中国近海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
18、简要说明中国近海冬季上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19、海水混合有几种形式?最主要的混合形式是__________,为什么?20、浅海内部混合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第四章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4、海水中的营养盐有哪些?对海洋生物活动的意义。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35cff814431b90d6c85c7d2.png)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
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
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
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00d42a3169a4517723a364.png)
1)、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 1)、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 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海底地形以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 海底地形以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上有断裂 带;中部海山集中, 带;中部海山集中,群岛很多;北部和西部多岛弧、 海沟和边缘海。 2)、大西洋: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 2)、大西洋: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 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 3627m。海沟4个,最深9218m。洋脊横贯南北。赤 道窄,分南北大西洋,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 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3)、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 3)、印度洋: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 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 过大西洋,平均3897m。最深7450m。“入”字型洋 脊:由南而北扩张速度减小。 4)、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 4)、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 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 1000km。 1000km。 5)、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水域;具有 5)、南大洋:南纬45度至南大陆间的广阔圈层结构
1、结构: 1、结构: 外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圈: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 均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 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 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 洋很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 岩)。 地幔:质量和体积分别占67.6%和 地幔:质量和体积分别占67.6%和 83%,由铁、镁、硅酸盐物质组成 83%,由铁、镁、硅酸盐物质组成 地核:相当于铁陨石;液体外核;固 体内核 软流层:该层地震波明显降低,成为 一个低速层。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d14cebd15abe23482f4d81.png)
2
面积的 39%。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 19%。
12. 以经度 0°,N38 °和经度 180°、 S47 °为极点分割地球,则海陆面积比达到 最大,称“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水半球中心 位于新西兰东北。
13. 根据海洋的盐度、温度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6. 南大洋的特点:(1)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2)独特的水团结构;(3)世界大洋 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4)对世界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
17.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 54 个海,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 9.7%。海的特 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 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 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 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海洋环境噪声源包括海浪飞溅形成的噪声风与海浪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击岸浪发出的声音雨滴声海洋湍流生物噪声海水分子热运动所辐射的噪声远处航船噪声和沿岸工业噪声指已形成平稳随机过程的随机噪声地震扰动形成的低频声波冰层破裂产生的噪声火山爆发以及远处风暴引起的噪声等等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节 1.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是指
2.据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生物 多样性(biodiversity loss)、氮磷循环(nitrogen cycle and phosphorus cycle)、森 林砍伐与土地使用变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海洋科学导论全解
![海洋科学导论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869c2bcb19e8b8f67c1cb93e.png)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球外部圈层(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a、大气圈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e、人类圈(智能圈)(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海洋的划分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1d4a3143323968011c92e9.png)
一、题型概念、判断、填空(并改错)、选择、简答、论述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P1_地球表面P5_海洋科学P5_海水总体积,比例P9-CTD2、填空判断:⑴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
⑵库克首次完成环航行。
⑶“”号的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 地球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P14_地球公转P14_大地水准面P17_软流圈P20_绝对地质年龄、相对地质年龄2、填空判断:⑴地月距离 KM。
⑵地球自转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其中最显著的是和。
⑶地球平均半径 KM,旋转的地球因惯性力心力影响,呈现为,赤道半径两极半径。
⑷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和智能圈五大圈层。
内部圈层由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和地核三大圈层。
⑸软流圈在中。
2.2海与洋1、基本概念:P20_地表面积及分布P21_水半球、陆半球P22-23_南大洋2、填空判断:⑴大洋平均深度占地球深度的⑵陆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其他所有半球,与它的海洋面积相比,陆地面积。
⑶按海所处的位置,东海(等)属于3、简答题:⑴简述海与洋的区别与联系。
2.3海底的地貌形态1、基本概念:P26_海岸带P27_稳定型大陆边界P29_活动型大陆边界P27_大陆架P29_海沟P30_大洋中脊P31_中央裂谷2、填空判断:⑴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三部分。
⑵稳定型大陆边缘由三部分组成。
⑶全球最深的海沟是,比珠穆朗玛峰还高2000公尺。
⑷全球超过万米的海沟均分布在。
⑸全球高差最悬殊的地带在。
⑹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组成单元缺失,发育结构为⑺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
⑻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简答题⑴简述两种大陆边缘各自的特点。
⑵简述大洋中脊在各大洋的展布特征。
⑶为何说海水古老,但洋底总是年轻的?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3.1海水的主要热、力学性质1、基本概念P58_海水组成恒定性P58_R15、K15P60_定压比热容P61_体积热膨胀P61_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P62_绝热变化P62_位温、位密P63_比蒸发潜热P63_饱和水气压P66_密度超量2、填空判断:⑴决定海水盐度的因素,不是1kg海水中主要成分的比值大小,而是。
海洋学导论
![海洋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9715e0960590c69fc3761d.png)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整理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61e93aa417866fb84a8e99.png)
地球科学体系定义: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研究其某一部分学科不断深入,发展成新的相对独立学科。
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不断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
如此,地球科学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与地球科学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科学和测绘学。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广义上,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30~35km;狭义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小于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可能到达的深度,陆地30m,海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人类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场所。
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其中部分要素而原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学科,也已分出且进一步发展成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水文科学等。
地质学定义: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等。
由于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仍主要是研究岩石圈,此外,也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以下更深的部位,甚至也包括某些地外物质。
(固体)地球物理学定义:是地质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成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广义的地球物理学,除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外,还包括对水圈和大气圈的研究。
因为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大气科学业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于是,致力于研究地球固体部分宏观物理学现象的分支,便成为狭义的地球物理学,或直接称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定义: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也包括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大气。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ccbe159e0912a2161579297f.png)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一、名词解释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平均2-3千米)。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深度浅(<2000米)。
按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伸入大陆,面积较小,受大陆影响大,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gulf ):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strait):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墨卡托投影:又称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设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将圆柱面展为平面后,得平面经纬线网。
二、简答、分析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是不均匀的,在南纬56°~65°之间,几乎没有陆地;在北纬65°附近,大陆却几乎连成一片。
在纬度高于80°的南极地区,主要被陆地占据;而在北极则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大陆,受陆地影响小;水文要素稳定;盐度平均35,且年变化小;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水文特征:温、盐等水文要素受陆地影响大,季节变化明显;透明度小;潮汐系统受大洋支配海湾的水文特征:水文要素特征一般与其相邻的海或大洋相似,在海湾中常有大潮差。
海峡水文特征:流速很大,尤其潮流流速很大。
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体积最大:水量约等于全球水量的一半;岛屿很多,特别是在中西部。
大西洋: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
东西狭窄,赤道最窄,分南北大西洋,有一”S“形洋中脊横贯南北;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生命的星体
最初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来搜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信息,借助无线电定位法发现在火星地下10~ 20厘米处有一个底下湖。
为了彻底揭开宇宙生命之迷,美国宇航局发射了 行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但始终 未能发现生命的痕迹。
目前科学家基本确认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 存在的行星。
地球的运动
辽阔的中国海域 CHINA
Bohai Yellow KOREA Sea
ECS
JAPAN
SCS VIETNAM
PHILIPPINES
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
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内唯一发光 的天体,质量占太阳 系总质量的99.8%。
有8大行星、50多颗卫星、2000多颗小行星 、600多颗彗星绕其运行。
8大行星由近而远:水(Mercury)、金 (Venus)、地(Earth)、火(Mars)、木 (Jupiter)、土(Saturn)、天王星 (Uranus)、海王星(Neptune) 。
太阳系的生成假说
德国人康德和法国人拉普拉斯的“星云说 ”,
美国人张伯伦的“星子假说”, 英国人金斯的“潮汐假说”, 苏联人施密特的 “陨星假说” , ……
存在生命的星体
科学家们一直都认为在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同人类 一样的高智能生命。
三十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了地外文明的活动,同地 球外智慧生命的接触被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类历史 上最大的事件。
2.2 海与洋
陆地面积1.49×108 km2,占地表29.2%; 海洋面积3.61×108 km2,占地表70.8%; 海:陆面积比约为2.5:1。
海洋起源
水的来源
地球内部:水蒸气结晶。 外部星体:彗星是冰组成,撞击带来水。
盐分的来源
基岩溶解 火山喷发 陆源物质风化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地球结构
形状 等位势面的形状,即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理 想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静止海面及向大陆延伸的假想海面 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
地球结构
地球形状:梨型, 北凸14m,南凹24m。 尺度: 地表5.1亿km2, 赤道半径6378km, 两极6357km, 平均6371。
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亚欧和北美环绕,面积最小,
水深最浅,平均1200m。有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具有
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1000km。
海
定义:海洋的边缘部分,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水域。
特征:
面积小:占总海洋面积9.7%; 深度浅:<2000米; 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有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 系统;潮波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大; 有独立 的环流,且有季节变化; 沉积物多为陆源泥沙,生物碎屑等。
海洋的划分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 主体部分---洋; 附属部分---海、海湾、海峡。
北冰 洋 大
西
印度洋
洋
南
太平洋
大
洋
全球海陆分布图
太平洋:
Pacific Ocean
大西洋:
Atlantic Ocean
印度洋 :
Indian Ocean
北冰洋 :
Arctic Ocean
南大洋 :
Antarctic Ocean
海的分类——根据位置所在
陆间海
内海
边缘海
位置
位于大陆之间 伸入大陆内部 位于大陆边缘
面积
较大
较小
水文特征受大陆 影响
理化性质与大洋 差别
较大 较大
最大 最大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且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岛间海---被一系列岛屿所环绕的海。如爪哇海。
较大 较小 较小
地中海——陆间海
红海是印度洋的附属海,属于内海
大家好
Chapter 2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地球的基础知识 海与洋 海底的地貌形态 海底矿物资源/生物资源
从太空中观察地球从空中看海陆来自2.1 地球的基础知识
地球是一个系统 牵一发而动全身
宇宙中的地球
一、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1、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何点,宇宙大爆炸大约 在150亿年前。
2、宇宙中大约有500亿银河系(Milky Way galaxy),每个银河系大约有500亿星体,太 阳系(solar system)处在银河系中。
太阳系的组成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物理性质与地球相 似,体积小、密度较大、卫星较少、表层为固体 、重元素多。
"类木行星":离太阳较远的木、土、天王星、海 王星物理性质与木星相似,体积大、密度较大、 卫星较多、无固体表面、轻元素(气体元素)较 多。
冥王星:2006年分类为矮行星。离地球较远, 物理性质尚不清楚。
166.24 (50%)
4188
Deepest depth (m)
Mariana Trench 11,022
Atlantic 84.11 (29%)
3844
9219
Indian 73.43 (20.5%) 3872
7455
Arctic
12.26
3953
5449
四大洋比较: 面积: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均深:太平洋 > 印度洋 > 大西洋 > 北冰洋。
日、地、月关系: 地球绕太阳转-分四季,月球绕地球转-月
相、日食、月食 地球公转、自转
地球自转,月球公转;地-月球公共质心平 动系统,绕太阳公转---潮汐运动 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地球结构
圈层结构
外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平均厚度15km,陆地较厚,平均 33km,主要硅铝质(花岗岩);海洋很 薄,平均6km,为硅镁质(玄武岩)。
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 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洋/大洋
特点:
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 深度:一般>2000米; 水文要素稳定:盐度高、水色高、透明度大,
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洋流系统;
沉积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红粘土。
Ocean Pacific
Area (106 km2)
Average Depth (m)
珊瑚海——边缘海
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巴布 亚新几内亚、所缤罗门群岛、新 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 及南纬30度线间,有一个五彩 缤纷的海,叫珊瑚海。 珊瑚海北接所罗门海,南连塔 斯曼海,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 是世界最大的海。 它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墨西哥湾
是海 , 而非湾, 历史的叫法, 实际上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