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基本常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

中国篆刻文化知识中国篆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
它是一种以刻划篆字和印制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篆刻文化的基本知识:篆刻的历史篆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之一,起源于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篆刻经历了许多时代和风格的变迁,包括秦汉时期的大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篆、隶书的发展等。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篆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刻刀、砚台和印章。
刻刀是篆刻家刻划篆字的主要工具,有多种不同形状和尖锐度的刻刀可供选择。
砚台是篆刻家用来磨墨的工具,通常由石头制成。
印章则是篆刻的成果,用以印制篆刻作品。
篆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篆刻被视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美感,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篆刻作品以其精妙的刻划技巧、富有节奏感的字体、独特的印章造型和深远的主题内涵而备受赞赏。
篆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在历史和现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从古代帝王贵族到现代篆刻家,篆刻工艺和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不断演化和创新。
同时,篆刻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文化艺术教育、文物保护和印章制作等。
篆刻的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和收藏。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篆刻作品,感受其中的美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篆刻作品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重要一角,许多收藏家对于优秀的篆刻作品趋之若鹜。
总结:中国篆刻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赏。
通过欣赏和收藏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篆刻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能有所不准确,所述位置的真实性请自行确认。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是通过在石头、木头、金属等材料上刻字或刻画,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
下面介绍一些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
一、篆刻的常识:
1. 篆刻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2. 篆刻的主要材料有玉石、金属、木头等。
3. 篆刻有印章和作品两种形式,印章是刻在印章上,作品是刻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4. 篆刻的主要风格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5. 篆刻的主要作用是印章、书法、绘画等方面。
二、篆刻的基本技法:
1. 刻刀的使用:篆刻主要采用刻刀,刻刀有直刀、弯刀、圆刀、刨刀等。
2. 刻字的方法:刻字时要注意字形和字间的距离,还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3. 刻画的方法:刻画时要注意形象的比例和细节的处理,还要注意前后层次和阴阳呼应。
4. 刻印的方法:印刷时要用适量的印泥,把印章按平稳力度压实,并注意避免刮破纸张。
以上就是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希望对爱好篆刻的人们有所帮助。
篆刻基本知识

篆刻基本知识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它是通过刻划篆刻刀在石、玉、金属等材料上刻写文字或图案,以表达思想、美化艺术作品的一种手工艺术形式。
篆刻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最早是为了铭记历史事件和纪念重要人物而产生的。
它以印章为主要形式,用于官方文件的签名、封印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与书法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刀、印章、篆刻石等。
篆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它有多种形状和用途,如直刀、弯刀、尖刀等。
印章是篆刻的成果物,它有方章、圆章、长方章等不同形状。
篆刻石是篆刻的材料,常见的有石料和玉石。
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质地和纹理,对篆刻刀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要求。
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刀法、印法和研墨。
刀法是指使用篆刻刀进行刻划的技巧,包括用力、角度、速度等方面的掌握。
印法是指将刻好的篆刻图案转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技法,需要掌握印章的正确使用方法。
研墨是指将墨块研磨成墨汁的过程,需要掌握研磨的力度和时间,以及墨汁的浓度和稠度。
篆刻的内容主要有文字和图案两种形式。
文字篆刻是以古代篆书为基础,通过刻写汉字表达思想和情感。
图案篆刻以动植物、人物、山水等图案为主题,通过刻划形象和纹理表达艺术意境。
文字和图案的结合是篆刻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烘托,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篆刻艺术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形式美是指篆刻作品在形状、线条、布局等方面的美感,它要求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布局协调。
意境美是指篆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要求作品内涵深刻、意境独特、情感真挚。
形式美和意境美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篆刻作品的艺术魅力。
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欣赏、学习和收藏。
通过学习篆刻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篆刻的资料

关于篆刻的资料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刻刀在印章上刻字、刻图案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关于篆刻的一些资料:
1. 篆刻起源于商代,经过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篆刻艺术。
2. 篆刻的刻刀分为笔刀、刻刀和刮刀三种,常用的材料是水牛角、牛骨、象牙等。
3. 篆刻作品的分类有印章、题记、对联、书法作品等。
其中,印章是最具代表性的篆刻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官方、商业、文化、艺术等领域。
4. 篆刻艺术家要求具备精湛的刀法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创作能力。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篆刻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李阳冰等。
5. 篆刻作品的鉴赏要素包括印章的形状、字体的笔画、布局的空间感、气韵的把握等。
篆刻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还包括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方面。
总之,篆刻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继承、传承和发扬的传统艺术形式。
- 1 -。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是集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称谓,它灌输著自古以来多元而独
特的艺术讯息。
仿古篆刻,是因应传承古代廉价但不断发展的技艺。
篆刻的起因,可以追溯自宋代。
篆刻,有着精细的技艺要求,是对传
统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一种意义非凡的演绎形式。
篆刻,主要是以石头制成字体,力求模仿古人不同字体及大小。
刻字时,要用刻笔或用金笔,里外同切,以达到精细的艺术效果。
古
人用金环连接字与字,形成清新而变化多样的意境,相比于其他技艺,篆刻还要求字体密度对称,极具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家的
真功夫。
篆刻技艺的完善,不仅要求字的比例和大小,更要求其工艺和技巧,保证曲线的优美,变化细腻,这需要艺术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高
超的技艺Le及耐心。
除了传统的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篆
刻制作方法,通过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拓展了篆刻
技艺的手段,使其无比丰富而绚丽多姿,令人惊叹。
精湛的篆刻技艺,是中华文化中尊重细微,勤学苦练的精神的象征,它深入人心、不可抹灭,百转千回,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能处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古代篆刻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篆刻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古代篆刻的起源1.篆刻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时期,当时商朝和周朝的王室贵族使用青铜器进行祭祀活动,青铜器上的铭文具有一定的书法特色。
同时,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也是古代篆刻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是古代中国占卜记录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起源。
2.篆刻的文字起源篆刻文字源自甲骨文、金文,随着文字的演变和发展,篆书逐渐成熟,并被应用到印章上。
篆刻文字除了常见的汉字之外,还有许多古代文字,如篆文、小篆、大篆等。
二、古代篆刻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推行小篆,统一文字,篆刻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篆刻成为了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主要形式,出现了多种印章形态,如圆形印、方形印、双行印等。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篆刻在书法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成为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成为名家书法的具体方式。
唐代书法家怀素是篆刻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用篆书创作行草、楷书的先河,也为后人篆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篆刻继续繁荣发展,篆刻家纷纷涌现,篆刻作品也日益丰富多彩。
明代的吴道子、袁江、清代的王铎、苏汝铿等篆刻家都对篆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篆刻的艺术形式和技法。
4.现代篆刻现代篆刻兴起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些新的艺术手法和材料开始应用到篆刻之中,为篆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古代篆刻的艺术风格1.笔画线条纵横交错,布局严谨古代篆刻以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笔画结构为特点,篆刻作品的线条分布清晰,排列有序,布局谨慎。
每一种风格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不仅要求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更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传承性。
2.刀法力度韵味丰富篆刻作品刻意的取韵味,以增加作品的魅力。
同时古代篆刻家们在刀法上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力度的轻重还需具体情况而定,力度太轻则失去了篆刻的魅力,力度太重则容易影响篆刻作品的质感。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doc

一.篆刻入门基础知识[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一、篆刻的起源: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一般,印,表现了,如,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吉语、肖形等印;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工作者外,一般人不用篆刻印章作往来印;这是;唐武;,以篆体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古代收藏鉴赏印,给后人提供了鉴别书画真伪与艺术价值高低的可靠依据;7、肖形印:周秦时代已出现,汉代最多,秦汉的肖形印图案生动,种类繁多;8、吉语印:是把吉利话刻成印章,常见的有“美意延年”、“长寿”、“日;,必先,设计出4把毛边纸反过看,背面,将背面的文字直接以小圭笔描写在印面上,保持设计原状;铅笔5以刻刀篆刻;篆刻十三略1、学古: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自有会心;2、结构: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3、章法: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4、满:满,非必填塞字画使无空隙;字无论多少,配无论方圆,总以规模阔大、体态安闲为要;不使疏者嫌其空,密者嫌其实,则思过半矣;如徒逐字排列,即成;,;;;,方得精;骨立者10、灵动:灵动不专在流走,纵极端方,亦必有错综变化之神行乎其间,方能化板为活;11、写意:写意若画家作画,皴法、烘法、勾染法,体数甚多,要皆随意而施,不以刻划为工;图章亦然;苟作意为之,恐增匠气;12、天趣:天趣在丰神跌宕,姿致鲜举,有不期然而然之妙;远山眉、梅花妆,俱是天成,岂俗脂凡粉所能点染;13、雅:黄鲁直云:惟俗不可医;人有服饰鲜华,舆从络绎,而驵侩之气令人不耐者,俗故也;篆刻家诸体皆工,而按之少士人气象,终非能事;惟胸饶卷轴,遗外势利,行墨间自然尔雅,第恐赏音者希;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篆刻入门基础知识一、平正、匀落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汉印,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五、挪让、呼应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六、盘曲、变化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以;;尤其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十、文、合文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 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十一、草、隶、楷外文字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笔划、3.字印边处理印章加边就好比房屋之有墙垣,它是一方印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文印一般在印的四周稍留一圈空地作边或另加边栏,不论朱白文,为免头重脚轻,一般下端留边稍粗、其它三面边的粗细、完整或断残、搭连文字,以及借文字的横竖笔划作边借边、干脆无边等形式处理,都要根据印文的具体情况, 在注意到印章的传统形式原则下加以灵活变化;残边法残边,也称击边;这里另立一讲,实因此法与布局有极大的作用;一般不懂残边之法,只要于边角过新处略加敲击使之浑厚与印文协调即可,而工整的仿铸印及圆朱文则不宜残破;在边栏与印文线条过分对称平行之处,或为了破长直线,或在印文能通体闷塞的情况下,以及因线条太光洁与呆板,都可用残边法使之舒畅通气,使印文线条活泼而富于变化;残边可用刀杆敲击,也可刀尾研磨等;,这是,在章,;從前人刻印,都採用木工用的砂紙,現在大多採用油砂紙或稱水砂紙,因為後者耐用;磨製印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乾磨,一種是濕磨;乾磨時砂紙應置於平坦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印章才可以磨得平;如果桌面不平,可以將砂紙黏貼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或塑膠板上,一面黏粗的,一面黏細的,兩面使用,非常方便;濕磨則是用大約五寸寬一尺長的小玻璃板,墊在砂紙下面,在砂紙上面加水,慢慢研磨,先粗後細,印面自然平整;這種方法,最好是用小凳一個,玻璃板放在小凳上,再將砂紙敷平,置於水管下,微微打開水龍頭,使水涓涓而下,如此,一面磨石,一面可以用水將磨研時遺留在砂隙裏的石粉沖掉,砂紙便格外犀利,磨起來省工省力,比乾磨要快了不少;但乾磨也有優點;第一是方便,隨手取來即可應用,而且攜帶容易;最多是在磨板下襯墊一些紙張,以備將,;;,輕輕搖幌,如果有左右前後擺動的現象,則是右面仍有不平處,需要再磨,如果已穩定而不動搖,則印面業已正坦,即可使用了;學習篆刻的人,除去要自行磨光印面,便於刻製之外,並且還要知道「印身」如何磨光,因為印身是刻邊款的地方,有的石章用久了,印身已有不少痕跡,妨礙了刻製邊款的工作,所以必需磨平;因為印身在外觀上來說,比印面還要重要,所以採用的工具要極細的,以前用接骨草或稱木賊草、沙葉、漆磚,現在有兩千號砂紙與零號砂紙,就更方便了;用兩千號的砂紙黏於一寸寬四寸長三、四分厚的小木板上,然後蘸水在印身上徐徐旋轉研磨圖三,至印身光平為止;磨印身需要的時間較多,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是印身上的痕跡過深,便用磨印面的方法來磨製一道,然後再拿兩千號砂紙磨最後一次,即可光澤平坦了;印身磨平後,並無光澤,必需「起光」,起光便是上臘;先將石章加熱,然後塗以白臘,待石章稍涼後,加布擦磨,即可光澤鑑人;現在起光,多用一種綠色的光臘叫做「氧化錏鉻」,將氧化錏鉻擦在一小方毛質料子或皮革上,然後將已磨平的印章,用力在上面磨擦圖四,便會光潔平亮,與打臘有相;,必需,才能進,這道理刻時自意印,但不適宜刻製小印或精細的印;齊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種方式刻印,祝樂山兄亦慣用此法;二搜刀式:這種執刀的方式與寫字執筆的方式一樣,有「雙鉤式」與「單鉤式」兩種,雙鉤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對,撮住刀幹,以無名指抵著中指,小指抵著無名指,刻印時的方向與摑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內刻的;無名指在刻製時,可以緊貼印石邊緣,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貫注於刀鋒;而小指則可於每一筆劃刻就後,將石粉掃於已刻的空隙間,這樣,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跡,黑白分明;這種方式適於刻製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為指興腕的力量,在這種執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發揮,所以,古人便把雙鉤式的執刀法列為刻印執刀的不二法門了;「單鉤式」與寫字的單鉤式是一樣的,是雙鉤的變樣,一般人都不採用;歷代篆刻法採用雙鉤式執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兩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壇,用大;如果,用這種可見古,我們,尚有所以才,如果故列舉歷代印人執刀法以闡明其不同,而篆刻之優劣,端賴作品之佳否,執刀猶其次也;篆刻基础知识:如何用刀篆刻既然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雕刻技術的高明與否,當然是作品優劣的重要關鍵;於是自文三橋何雪漁倡導篆刻藝術之後,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說,因為明末清初之際,篆刻風氣甚盛,經過若干名家的傳述,把刀法大致分為十三種,分條敘述,語詞玄虛,使後來初學的人,往往便被這些刀法的名稱攪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歸納起來,也只不過是衝刀與切刀兩種方法而已,如果將此兩種刀法運用得宜,則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應手而就;欲明瞭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結構;平常我們把刻刀分為三部份,用力時最下面的部份稱為「刀口」或稱刀刃;刀口上面的一側或兩側乃至三側四側漸銳的斜面稱為「刀鋒」,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雙,宜於刻,用這兩;學習書,我們,都,百分之;當,,刀幹向,而另一面則毫無作用,刻出來的筆劃,一面光潔,一面斑剝;用正鋒不易刻出粗的筆劃來,用側鋒則刻出的筆劃較寬;刻印不是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現在我們來說刀法,所謂「衝刀法」圖一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因為一般皆用側鋒,所以刻出來的筆劃均甚爽利勁健;「切刀法」圖二是持刀向下壓切,隨著壓切的力量,稍微前進之勢,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長度,必需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劃;與衝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筆的長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較為平實,用衝刀刻出的印,較為流暢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為有的篆刻並不是與上面所說的相同;像吳昌碩慣用衝刀而面貌蒼渾,徐三庚慣用切刀而印風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學習的過程來說,應該先學切刀,後習衝刀,因為切刀劃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雖然刻不好,毛病也不會很顯著;但衝刀就必需熟練不可,初學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間一有阻礙,則刻劃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當然即無筆意,走刀很容易傷手;所以治印應由,,;;;,向同;,行動緩;;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鏟平底地用;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衝兩式刀法的活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最後需要談的是刻朱文與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與白文,如用衝刀,均係兩刀成一筆,運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則刀口沿印文的外側刻劃,而留下刻出的筆劃;刻白文則是刀口沿印文的內側向內刻劃,並且把劃內的餘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筆劃;如圖三但也有運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齊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運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筆,普通稱為單刀,如果運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稱為複力,與前述法則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慣用此法;這裏所舉的,是通常學習時的一般法則,至於若干特殊的運刀法,在技巧成熟後,其運用之妙,端在一心;篆刻基础知识:刻印的用具進而可;其,需要「平,斜度愈大的鋒愈薄,斜度愈小的則鋒愈厚,如果我們在側面來看,則可分為三類,一類短口式、一類長口式、一類寶劍式;普通因為我們都用的是小型刀便採用第一類,但有人卻喜歡用第二、三兩類;關於刀的厚薄也各有不同,普通以一.五公厘厚度為最適用,但長口式的刻刀可以厚達三四公厘;更有的刀身是圓幹,大體說來,刃身厚的適於刻蒼渾一路的印,而刀刃薄的則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是十五公分左右;刻石章,有時也用斜口刀,普通都是刻畢印文後,用以取地用的;刻大印與小印,常常用得到較大或較小的刀;可以就自己的需要製就大中小三種刻刀使用即可;在刀幹上都需纏棉繩或藤條,以便於把持;如果刻吳讓之一類的草書印款,則又需準備一種四面有刃的尖刀,不過,普通的印人,都不使用罷了;二、印床:普通刻石章,不用印床;大都是左手持石,右手秉刀,則刃之進退左右,;必;它們倚;但如果書畫家在落款後鈐印,則必需端正,不然一張佳作,說不定因為印章蓋的不正而破壞了整幅作品的情趣,所以與其說印規矩是治印的工具,不如說它是使用的工具;五、拓包或拓墨:拓包是用拓邊款用的,從前刻印既成,於是拓包成了治印的必需品;拓包的作法,是油紙裏新的棉花一小團,外面加一層較厚的毛織品,最外用細的絲綢或緞包裹,再用線紮緊即可;拓包可以分大中小三種,視印石之大小與邊款文字之大小而採用之;用墨來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樣;後來有人發明用臘與黑粉混煮,製成臘墨,可以不用水,直接將邊款用臘墨拓出來,這樣拓法,稱之為乾拓法;臘墨是用硬質臘與黑粉乙炔黑即可製成的,為了拓後黑色不脫落,則臘中加一些松香,即可堅硬好用了;臘墨是圓形的,因為拓款時要旋轉壓拓,才可拓得清楚;六、印墊、印箋印譜紙:,均能,即是,可以自;,印泥,必是切不用意;調理印泥應用印筋一方向旋轉調動,不可逆反,否則印泥之絨紊亂,鈐拓容易附於印章之上,印便不易拓得清楚;印刷有兩種,一種是牙刷式,可以刷印面,去其不潔物,以保持印泥明淨;一種是拓邊款用的刷,俗稱「老虎」;可以用梠自己捆紮,或向市上購買;以細密者為上品;八、砥石:刻印用刀,用久刃必不利,必需磨利始能使用,普通砥石需備粗細各一塊,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砥刃口;市面上有油石,甚為合用,可備粗細各一塊,也有的是一塊砥石一面粗另一面細的,則攜帶更為方便;磨時先滴油石上,然後磨之,先粗後細,至鋒口犀利為止;但鋒口一定要平,不可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即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油石上磨刀,磨畢須用抹布將油及油中之鐵垢擦除,則下次再磨時,易於見效,不然油垢鐵粉,積之過多,刀磨石上,不能生效,便事倍功半了;。
(完整版)中国篆刻常识集锦

(完整版)中国篆刻常识集锦中国篆刻常识集锦什么是篆刻?篆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用刻刀在石头、印章或其他材料上雕刻文字、图案或图像的过程。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篆刻的历史篆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古代,篆刻作为一种重要的官方印章制度,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官方文件和贸易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承。
篆刻的特点篆刻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性:每个篆刻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风格进行刻画,凸显个性和独特性。
2. 高度简练:篆刻作品通常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主题,力求用极少的笔画和独特的构图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3. 难度较高:篆刻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刻刀技巧和对字形的理解,因此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篆刻的分类篆刻可以根据其用途和材质进行分类:1. 官方印章:官方印章通常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用于盖章确认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印章艺术:印章艺术是篆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注重艺术性和韵味,艺术家可以在印章上刻画文字、图案或图像,以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3.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图案或图像刻在石碑或石头上,通常用于纪念碑、墓碑等。
篆刻的传承与发展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篆刻艺术不仅延续了古代的传统技艺,还结合了现代的创新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结语篆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通过研究篆刻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味其中的审美魅力和文化意义。
以上是关于中国篆刻常识的集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篆刻的基础知识

2、设计印稿。接下来我们去准备印 稿,首先需要通过篆刻字典或历代印风 中去对比挑选我们可能需要的字,然后 在草稿纸上设计。如这里选取的字就需 要将风格统一,在设计印稿时,要使印 文进一步融合,这里可以结合疏密关系, 线条布白自行调整。
3、写印稿。墨写印稿时候需要注意,用 墨可以使用胶性稍大的墨汁,用小楷笔写印。 而写稿使用的纸张,最好使用连史纸,购买 不到的可以用好一点的宣纸代替。打稿前可 以依照图中方法,按出石章面痕。
4、水印上石。将打好的印稿倒扣在 石章底面,并用毛笔将印稿微湿,随后 附几张毛边纸碎块到印稿上面,用手握 紧,并用印泥盖子的圆弧一面,在毛边 纸上反复刮,目的是让印文能够印到石 章表面。
5、刻印。在刻印过程中,有多种刀 法,(冲刀法、压刀法),对于初学者, 篆刻的线条的软硬,一般与刻章时候用 刀的坚决有一定的关系,越是果断,一 刀成,线条的张力越好。
篆刻的基础知识
---------印章
一、什么是篆刻? 1、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 镌刻(包括凿、铸)结合,其实在古 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 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 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2、秦朝以前的印都叫玺,秦统一中国 后规定皇帝印叫玺、其它人叫印,
二、为什么要篆刻
3、翎印。在翎印时,要将印文面与 印泥充分接触,然后在一些平整的玻璃 面盖出好看的印文,翎印过程中,下面 垫子偏软会造成,印文以及印文周边不 真实的效果,所以翎印的力度需要日后 长久的联系中去把握。
阳文、阴文
四、制作一幅篆刻作品
甲骨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吉
三、 印 章
制作印章步骤 选石、画稿、上稿、用刀,翎印
1、 挑选印章石料。根据需要找到大小 适合的石料,比如初级青田石,或者寿 山石,如果送人或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可 以选择雕纽的石头。
跟领导简单介绍中国篆刻的讲解词

我国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地。
篆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今天,我将向大家简要介绍我国篆刻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和历史1. 篆刻起源于我国古代。
2. 它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字。
3. 随着历史的变迁,篆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4. 秦汉时期是我国篆刻发展的高峰期,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篆刻作品。
5. 篆刻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文人学士和冠方文化精英们追逐的时尚。
6. 明清时期更是篆刻繁荣的时代,各种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层出不穷。
7. 现代,篆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二、篆刻的艺术特点1. 篆刻是一种以刻划文字、图案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形式。
2. 它追求简洁、精致、深刻的艺术效果。
3. 篆刻作品通常以印章的形式呈现,因此有一定的实用性。
4. 篆刻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线条的流畅、笔墨的深浅、结构的严谨,以及情意的表达。
5. 篆刻作品既有审美意义,又具有实用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三、篆刻的流派和名家1. 在我国篆刻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名家。
2.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包括戴、赵、米、怀四大家。
3.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特点。
4. 著名的篆刻家有:吴昌硕、赵孟頫、米芾、钱玄同等。
5. 他们的作品在我国篆刻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宝贵遗产。
四、篆刻的现状和发展1. 当代,我国篆刻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2. 不少篆刻艺术家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篆刻作品。
3.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篆刻艺术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篆刻艺术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五、结语我国篆刻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书法必知的10个篆刻知识

学书法必知的10个篆刻知识汉印之美就是大汉之美,中华之美。
汉印之美在于:古:天真质朴,自然天成,顺应天道之美。
活:神形相应,曲直虚实,抒情写意之美。
变:阴阳相生,龙德变化,阴惨阳舒之美。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10个有关篆刻的小知识,希望对小可爱们有所帮助呦~~1、印纽的知识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名为“钮”,或作“纽”。
早期玺印钮形质朴,只铸成突起的形状,横穿一孔便了。
后人称做“鼻钮”。
后来渐趋美观,制作加精,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种类繁多,并且也有官级的区别。
这和当时铜容器、铜乐器纹饰的发展也有关系,虽属小品,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个方面。
2、汉代官印与私印区别汉官印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汉私印汉私印,数量极多,形式丰富。
在文字、材料和制作方法上与汉官印基本一样,只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广泛,艺术特色更加突出。
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融进了万千气象。
3、汉印的制作两种手法(刻、铸)铸印的“圆厚”与凿印的“劲挺”都是汉印风格的重要取向。
金属玺印,不论官私,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拨蜡法冶铸而成,名为“铸印'。
古代印章大多数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
非金属玺印如石玉等类,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
也有金属玺印先铸成印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为“凿印”。
凿印印文有工整与粗率之分。
工整者与铸印相似,其中玉印尤多工致,想必出于好手。
粗率者字形欹斜,刀痕显露。
如部分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匆促凿成应用。
亦称“急就章”。
这类凿印,多属武职人员所用。
4、汉印的材质有哪些汉代印章仍旧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材质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
官印印材各时代都有一定的制度,不能僭越。
其等级次序,玉最贵,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员都是铜质。
篆刻注意事项

篆刻注意事项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1. 工具准备:篆刻需要用到刻刀、砂轮、砂石等工具,这些工具要保持锋利和清洁,以确保刻刀能够顺畅地刻画。
2. 版材选择:篆刻的版材一般选择石头或者木料,要选择质地坚硬、纹理均匀的材料,以便于刻画和保持线条的清晰度。
3. 草稿准备:在开始刻画之前,需要先准备好草稿,在版材上勾勒出主题和构图,对整体的刻画有一个清晰的计划。
4. 刻画技巧:篆刻刀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平刀、圆刀、斜刀等。
在刻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免刀法过重或不均匀。
5. 细节处理:篆刻作品的细节部分是要仔细处理的,需要准确刻画出文字、纹路等,同时要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6. 水墨运用:篆刻作品通常会用到水墨,刻画之后可以适当地涂抹墨汁,突出文字和纹饰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墨的深浅和流动。
7. 修饰和保护:完成刻画之后,可以用砂轮修饰边缘,使之光滑和均匀。
同时,
还要做好版材的保护工作,可以用蜡或其他材料进行防潮防尘处理。
总的来说,篆刻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刻画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工具和版材的状态,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持久性。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篆刻,又称石篆、石版纸、砚台、砚板、砚几等,是中国古代用砂结合石材制作印章的一种传统手艺。
它不仅具有精美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一种可以用于实际文章书写的书法大类,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篆刻的发明源自于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它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古人发明篆刻后,将其用于实用文章书写、政治、宗教等方面,可以说是实用文章书写的一大创新。
篆刻的材料可分为竹篆和石篆,其中竹篆指的是用竹子制作的篆刻,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可以大规模生产,但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比较容易变形,文字比较难以持久保存,所以它不太适合用作文章书写。
而石篆则是用硬石头制作的,它的特点是表面光滑,文字能够更持久些,但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生产效率也比较低。
篆刻的书写,首先要选择一把合适的篆刻笔,这支笔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笔尖,它是用特制的硬木制作的,可以在石篆上书写清晰的文字;二是笔芯,笔芯的质地越细腻,字迹越清晰,而质地越粗糙,字迹就越模糊。
篆刻书写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楷书、行书、篆书等。
楷书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字体,是传统书写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另外还有繁体楷书、隶书等,此外还分为大楷和小楷,大楷指的是横笔书写,而小楷则是竖笔书写。
行书又叫行草书,文字笔法自由,多有折弯变化,字体粗细有自然流畅的跳跃,有时会刻意凸显字的笔画,以表达书写者的心情。
篆书也称繁体,字体繁郁,布局精美,结构严谨,字形定型,笔划有规律,较少刻意把字画出来,比较适合书写实用文章。
此外,篆刻书写还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砚台,这种砚台既可以保护篆刻笔,又能提供书写者所需的湿度,使字跳书带有优美的润滑感,最终达到书写的大气和端庄的效果。
在刻书写之前,书写者需要进行熟练、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这就是篆刻文稿的书写程序。
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步骤:1、准备文字;2、选择篆刻笔;3、准备砚台;4、布置文字;5、拿篆刻笔;6、书写篆刻。
篆刻书写是一种艺术,要求书写者认真学习,从一种练习中获取书写技巧,不断突破自己,既能将篆刻技艺发挥到极致,又能使自己的书写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初学篆刻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初学篆刻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练习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常见的篆刻印石有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昌化石、萧山红、青海石、广西冻石、伊犁石等品种,这些印石的硬度基本在1-3之间,比较适于手工篆刻。
而玛瑙、水晶、玉等硬质材料硬度较高,一般不适合用于篆刻创作(除非用专业的电动工具);初学篆刻,我们一般建议用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作为练习材料。
寿山石因为资源越来越少,价格也日益昂贵,一般不适合作练习石;青海石石性较粉,刀感不是很特别理想,也不适合用于练习;篆刻爱好者除了需要辨别印石石种之外,还要懂得如何挑选印石,在实体店面购买印石,尽量要挑那些印面没有砂钉及格裂的,所谓的砂钉就是印石的杂质,一般较难刻动,格裂就是裂纹,明显的裂纹也会影响到篆刻。
二、篆刻刀经常会有初学篆刻的朋友询问需要配备哪些工具,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
篆刻的工具实在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初学者都需要配全,比如说拓边款的工具,有些初学者连边款都刻不好,何谈拓边款。
如果是中小学生,可以买价格最低廉的碳钢刀。
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强烈建议购买硬度更高的白钢刀或者钨钢刀。
白钢刀一般硬度在6,钨钢刀(也称硬质合金刀)硬度7,这两种刀是最常见的篆刻刀。
至于白钢刀好还是钨钢刀好,不能绝对化,白钢刀硬度低些,但韧性好一些,价格也低一些,而钨钢刀最硬,韧性也会略差一些,价格也比白钢刀略高一些。
目前国内用得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四川生产的永字牌刻刀了,永字牌刻刀主要以硬质合金刀为主,目前没有白钢刀。
我自己手上有十几把刻刀,永字牌的占了三分之二,我最常用的就是永字牌的高级型5MM和8MM刻刀(纸盒装),特别是8MM的那把,是正方形的刀杆,全身是黑色,握在手上非常有份量。
三、印泥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
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古代篆刻知识点总结

古代篆刻知识点总结一、篆刻的概念和历史篆刻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技艺,是指以篆书(又称小篆)为特征的书法艺术。
篆刻起源于中国古代商周时期,是古代印章的一种发展,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
篆刻艺术从古代到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篆刻的工具和材料1. 篆刻刀:篆刻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用于刻制印章图案。
篆刻刀有直刃、斜刃、折刃等不同形状。
2. 印石:印石是用来刻制印章的石头。
印石的质地要坚硬、均匀,同时还要能够承受刀锋的压力,以便刻出清晰的印痕。
3. 墨:篆刻时所用的墨要求颜色浓黑、易干不晕,以便保持印章图案的清晰。
4. 硝烟:硝烟是用来增强墨的附着力,防止印章图案的模糊不清。
三、篆刻的技法1. 刻法:篆刻的刻法包括挤压刻、揺刻、粗刻等不同的刀法。
2. 点法:点法是通过刻划印章图案中的点点,形成图案的一种刻法。
3. 铺法:铺法是通过不规则的或者规则的线条组合,形成印章图案的一种刻法。
四、篆刻的图案篆刻图案主要包括文字图案和图形图案。
文字图案是指刻有篆书字体的印章,通常是刻有姓名或者官衔等。
图形图案则是指刻有动植物、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印章,通常是用于装饰或者象征意义。
五、篆刻的流派和大家1. 流派:篆刻有不同的流派,如山印、楷印、花印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篆刻传统和地域特色。
2. 大家:篆刻有许多知名的大家,如邹莉、丁觉、吴昌硕等。
这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使篆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篆刻的意义和发展篆刻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技艺,既有着传统的意义,又具有现代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重要载体。
在当代社会,篆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士,篆刻艺术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七、篆刻的现状和展望目前,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篆刻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篆刻 实用小知识

篆刻实用小知识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也被称为印章雕刻。
以下是一些关于篆刻的实用小知识:
1. 篆刻工具:传统篆刻工具包括刻刀、砚台、砚石和墨。
刻刀是用来雕刻印章的主要工具,砚台和砚石是用来磨墨,墨则用于印章。
2. 篆刻印材:传统的篆刻印材主要有石材、牛角和木材。
石材是最常用的印材,如朱砂石、田黄石等。
牛角印材也常见于篆刻,木材印材主要用于制作便携式的印章。
3. 篆刻技法:篆刻技法包括直刀法、圆刀法和削刀法。
直刀法是最基本的技法,使用刻刀直接在印材上刻划。
圆刀法则是使用带弧度的刀刃进行刻划,削刀法则是利用刀刃的削减来形成刻痕。
4. 篆刻字体:篆刻使用的字体一般是篆书或小篆。
篆书是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小篆则是篆书的简化版,常用于篆刻印章。
5. 篆刻分类:篆刻可以分为印章和篆刻艺术两类。
印章主要用于盖章,具有实用性和法律效力。
而篆刻艺术则强调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通常作为艺术品或收藏品。
6. 篆刻传统: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古就有篆刻家和篆刻作品的流传。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常爱好篆刻艺术,并以篆刻为一种文化修养。
7. 篆刻艺术欣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形态和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
欣赏篆刻作品时,可以关注字体的造型、线条的流畅、印章的整体构思和艺术家的创意。
印章篆刻一般常识

印章篆刻一般常识什么是篆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为什么要刻印章?印章,信也,权也。
古往今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爱之物。
中国印,沉淀千年的岩层,只有配上古色古香的篆体文字,在方寸之间展现一片天地。
1、你可以为自己篆刻一个姓名章,作为你独特个性的代表。
因为你、我、他以及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每一个篆刻印章也是独一无二的。
此为真正个性化之物,只有手工篆刻的印章才能真正的独一无二,机器刻的楷书印不同于此“印”。
2、你可以为自己和爱人刻一对情侣印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的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
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
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
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
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
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
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
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
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
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
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
多面印即类推。
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
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
“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
字印亦称表字印。
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
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
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
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
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
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
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
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
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
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
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
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
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
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
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
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
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
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
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睬。
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
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
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
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
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
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
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
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
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
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
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
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
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徐金上银的。
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
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
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
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
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
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
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
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
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
10.水晶印、玛瑙等印。
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
玛瑙的质地比五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
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
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
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
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
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
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
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
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
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
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
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
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
印材品种已有详述。
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
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划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滞
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
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刀法),这四法又要涉及到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