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德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
历史过程,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2.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发展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同时也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道德发展是多元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会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的道德发展格局。
4.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思、批判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多元化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
《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1921》电影观后感《1921》简介《1921》是由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黄建新执导,余曦、赵宁宇、黄建新编剧,黄轩、倪妮、王仁君、刘昊然、陈坤、李晨、王俊凯、胡先煦等主演的献礼建党100周年的历史剧情电影。
《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1党,是使我们从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是使校园从破烂向优美发展,是使我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相信只有靠您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回忆起以前的生活,那个时候,只有靠自己才能够做一些事。
而现在不同了,如果你想问候远方的亲人,只要通一个电话或者发信息就行了,而以前就不行,这些都是您的功劳啊!现在,每户人口都有自己的私房钱,有些人都买上了车和高楼大厦,但是马路不好走,全部都是泥土路。
可就近几年来,国家拨出大量的钱给我们修水泥马路,现在就方便多了。
在今年的某一天,我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我眼前的风景,再看看田里。
正在这个时候,令我惊讶的是,新进的机器在田里,而且没有许多的人在那儿。
以前,许多人都在田里忙碌,割的割,打的打。
而现在不同,只有一台收割机和几个人在田里。
党是我们心中的光辉,要不是您,我真不敢想象我们会成为什麽样;要不是您,我们不会快乐的成长;要不是您,我们会是个文盲,也许在某个角落里。
您就像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世界上,对人来说母亲是伟大的,无私奉献的,而你就是她,总是无时无刻地关注着我们和使社会变得和平。
《1921》电影观后感300字2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党就是阳光,而我们,就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一株花苗。
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坚持实事求是记载这29年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在这29年党的历史中,党经历过失误和曲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正确看待失误和曲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这29年党的历史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去分析,放在90年党的历史中去把握,防止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这对于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这段弯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党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但后来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急躁冒进、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等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党史》二卷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党经历的这些失误和曲折,客观分析了出现失误和曲折的原因,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
通过阅读《党史》二卷,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是主要的。
党在这29年的探索尽管经历失误和曲折,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
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
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
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高,但可以说明,在29年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党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维持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
当然,这一切决不是“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毫无疑问,如果不发生“左”倾错误,党和国家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第二,发生失误和曲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密切相关。
第五章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时间 代表人物
错误观点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
王明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将反 帝反封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 中心,搞所谓“总同盟罢工” 。
在军事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 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 然胜利 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 牺牲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 难与共、艰苦奋斗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代表人物 错误观点
瞿秋白
认为当时不是处于革命 低潮,而是“直接的革命 形势”,主张实行全国武装 暴动的总策略。
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
时间 代表人物 错误观点
1930年6月至9月
李立三
“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 近我们”,“准备一省或几 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政权, 成为党目前战略的总方 针” ,“会师武汉,饮马 长江”。
第五章
知
对革命新道路
识 的艰苦探索 结
构
要
点
中国革命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 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 起
3、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 展及其挫折
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 转折
3、总结历史经验,迎 接全国性抗日战争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在观察和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现象时,人们常常会发现事物的演变并非直线,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这个过程是怎样构成的?它折射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意味着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起伏与波折。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实践中常常伴随着失败与挫折。
这种曲折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历史的反复与倒退在历史进程中,许多看似向好的趋势并不总是保持不变。
如革命后期的反复与内部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表现。
许多国家经历了民主改革的浪潮,但也有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转型,甚至回归专制。
2.科学探索中的困难科学的发展充满了试验和错误。
哥白尼的日心说初被提出时,遭到许多反对与质疑,甚至陷入了巨大的理论争议。
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都经历了反复的修正与校正,这种曲折性使得真理的探求变得愈加复杂。
3.个人成长的曲折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迷茫、失败与重新出发。
有时候,一个决定可能会导致人生轨迹的重大变化,而这些曲折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尽管事物发展中存在曲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没有前进的轨迹。
前进性强调的是在曲折的过程中,仍然能够朝着某种目标或方向持续迈进。
1.规律性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比如,植物的生长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内在的生长规律。
这种规律表现为虽然经历了种种外来环境的波动,但植物能够依然朝着生长的方向延展。
2.创新的动力在社会和科技领域,曲折往往意味着挑战,而挑战却是创新的源泉。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人们常常能够从中获得灵感,进而推动技术突破和制度改革,实现真正的前进。
3.思想的升华在哲学和思想层面,曲折带来了思考的深度。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在反复思考和经历失败之后,才得以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哲理性的理论。
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ppt课件
主要内容
•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 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 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多数人 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 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 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历史意义
•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 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 共产党、挽救了中共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 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错误,并注意从自己 所烦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 中的某一个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及其他原因,党和党的领 导人难免会犯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错误有 两重性。他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有很好的教 育了党,教育了人民。
•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 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 制造总暴动的局面” •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 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 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 )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第二节 中国革 命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 遵义会议 2.红军长征的胜利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 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 公里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 皖、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呈现 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陷身于苦难深 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八七会议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左倾的缘故: • 第一,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
“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共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
和瞎指挥。 • 第三,半殖民地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胡锦涛在庆祝红军长征 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 “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 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 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 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 是罕见的。”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 第一,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
主义差不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新篇章。 • 长征途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把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原理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
•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 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 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 挫折。
• 最大的恶果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 失败,不得不推出南方依照地实行战略 转移——长征。
• 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 使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 解放战争。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学习思考: • 1.以毛泽东为要紧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 2.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
中国共产党内什么原因连续出现“左”倾错 误? •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新人教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1)时间、地点:__1956__年,北京。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农业__国变为先进的__工业__国。
(3)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提出:__1958__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多快好省__地建设社会主义。
(2)发动“__大跃进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后果: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方针:__调整__、__巩固__、充实、提高。
(2)时间: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__1965__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3)影响: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关系。
(×)提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问题思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是什么?(1)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本国国情。
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资本主义复辟__的危险。
2.开始:__1966__年,全面发动。
3.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
4.最大冤案:国家主席__刘少奇__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了残酷迫害。
5.重大胜利(1)__1971__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课文习题过万重山漫想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课文习题过万重山漫想5.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C)A.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伸着长长的鹅脖子,摇着雪亮的铲子,腾跳着,吼叫着。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C.那长篙短篙挂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6.与下面一句话衔接最好的一句是(C)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_________。A.遇险的会说:“还想冒险,不要命吗?”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B.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C.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D.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不要命了吗?还想冒险?”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侧,生死在____间的情景,至今还感到惊心动魄。b.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____消散,还是会给人留下永远的记忆?c.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____神奇的色彩。d.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____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意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A.毫毛瞬间涂上积存B.毫发顷刻抹上积淀C.毫发即刻染上贮存D.毫发顷刻涂上积存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B.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端倪:仔细看。C.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推山坼地:摧塌山脉,使土地干燥。11、结尾句“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对这句话的含义应如何理解,请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答:既有战胜眼前险阻、开拓生活世界的喜悦,又树立了以“敢为第一”精神推动历史前进、向着未来迈进的豪情壮志。12.本文是即景生情的文字,景物是“漫想”的出发点。请写出全文中的三个触发点。(6分)答:①万重山奇景。②茫茫的江水。③葛洲坝工地。(④倒数第二段峡外美景是喜悦心情的触发点)13.文中有一句话可以看成整个“漫想”的总领句,请摘抄这句话。(3分)答: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这是飞上仙界?14.本文题眼是“漫想”二字,请从文中摘抄紧扣题眼、直接点明作者思绪、思路构成全文语脉的四个句子。(10分)答:①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绪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16.归纳本文中心:通过作者穿行三峡时的丰富联想,歌颂了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舞新时期的人民发扬“敢为第一者”的精神,向现代化的未知领域进军。(4分)二、阅读。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①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人。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1.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6分):人类的儿童时代: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处在蒙昧时期。“三峡”: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2.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答: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3.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C.“摇头者”、“叹气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而“哭泣者”指那些害怕变革的人。4.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答: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5.第2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B )(注意句间关系。)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留下永远的记忆?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1.原文中有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一共重复了四次。这四句应分别置于上文中的何处?理由是什么?(4分)答:①②两句问路有多长之后。③④⑤⑥句问路有多险之后。⑦⑧⑨句问会遇到什么之后。⑩○11句问会不会遇险之后。(共分为四组,用该句隔开)2.这段话中的11个问题是按照怎样思路安排的?(4分)答:前两组问“路”怎样,后两组问“人”会怎样。每组中的问题,第一个是概括的,后面是具体的。3.文中用四个重复语句,作用是什么?起码说出两点。(4分)答:①强调义无反顾的精神,也说明当时的局限性。②明晰层次的作用。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下“笑柄”。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取得胜利,苦尽甘来的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有二层含义:一是因首创者历尽艰辛取得的成果可以造福于后代而感到喜悦,一是见到今天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形势而感到由衷的喜悦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答: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②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③海水东注,撞击、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④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⑤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 ⑥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⑦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8“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9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1、文段的思路发展中有一个过渡句,它是第⑦句,文段的思路发展是从自然现象到人类历史2、文段的末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个句子的内容说明此文段的思路已进展到哪个方面?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的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3、作者在第六句中说人是“渺小的生物”是相对什么来说的?找出与之相比照的词语。答:相对自然界、三峡说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摧山坼地”4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4分)答: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5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此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一系列第一个联想。思路由自然到人类。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使之形象生动可感6根据课文内容,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A、啃噬B、侵袭C、冲刷D、侵蚀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一句出自(D)A、《尚书•夏书》B、《论语•述而》C、《楚辞•九歌》D、《庄子•逍遥游》重点理解1.“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这一段与漫想有何关系?答:由对三峡的多年神往,使后文所产生的更多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显得更为符合情理。作者从小时候就开始读有关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美景产生神往之情。但多年以来,没有机会去实现这一愿望,令人感到遗憾。“五十多岁”与“第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同时,使多年来的愿望得到实现,由此引发的想像和联想就更符合人之常情。2.“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了;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如何理解本段的作用?答:对三峡瑰丽、奇妙的景物进行描写,令人神往。运用排比句,写出三峡水势变化之大,高山形态的万千,山势的险峻、奇丽。从而印证了三峡的瑰丽,和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这一段话,是对三峡美景的正面描写,也是作者在实现自已多年愿望后的喜悦之情的流露。为后文联想第一个穿越者所遇到的险阻做好了铺垫。3.“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对“第一”的漫想思路。作者被眼前的三峡奇景所折服,难以提笔用脑中现有的词汇去描绘它。作者认为,一切华丽的词语在三峡的美景前,都变得十分逊色和无力,而思想却没有局限。“古怪”、“无边无际”符合漫想的随意性特点。“如同被疾风牵引着”,点明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围绕其他许许多多个“第一个”的主题。4.“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本段的写法有何特点?答:连用设问句和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连用设问句,对探险者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猜测,对问题似答非实答。这些问题中,包含着物质上和舆论上对三峡认识方面的种种困难。这些是困难,更是挑战。第一个穿越者,没有更多的顾虑,毫不犹豫,依然前往,显现了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给那些犹豫者、胆怯者以震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本段内容的描述有何特点?答:由此及彼,使联想的思路更为开阔、深远。联想的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在此作者的联想,范围更为高远,由此及彼想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作者将人类历史比做栖落于手指的飞鸟,借以抒发自已此时感慨万千。这一段话成为下文思路展开的引子和过渡。6.“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你是如何理解本段意思的?答:作者由穿越三峡想到了建设人类社会,点明二者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人类历史在前进,在向前发展,时时刻刻会遇到新困难,新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有许多勇敢者,在为此而努力。任何一种壮举,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给人的是一种鼓舞和力量。7.“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如何理解本段的意思?答: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失败者的“千姿百态”及其历史价值的轻浮。本段重在说明前进中的挫折、失败难以避免,遭遇失败的人如何去正确面对它。选择退缩、逃避的人,将成为挫折、困难的俘虏。这些人,永远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流砥柱。他们只是过眼烟云,只是社会的匆匆过客。这是作者所不赞成的。8.“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你对结尾这句话如何理解?答:收回思绪回到现实,再次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表示敬佩之情。船过险境,但余韵犹存,令人回味,令人沉思。感到经历人生的一次洗礼,经历了磨难的检验,会使人体会到更多、更深、更广的道理。这一段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建设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分解
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 倾机会主义。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曲折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
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 错误曾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 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 始长征。 当时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向敌人力量薄 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1935年1 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 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 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 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2023年高考押题作文及范文:乘历史之车前行
2023年高考押题作文及范文:乘历史之车前行2023年高考押题作文及范文:乘历史之车前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将来的大方,就是把一切奉献给如今。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气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考虑?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新题解析】这个作文题有多句名言警句,考察同学们对历史、如今和将来的关系的认知。
审题时要异中求同,寻求各句话之间的联络点:个人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
____的话涉及人与历史的关系;加缪的话认为人要把握如今;爱因斯坦的话指出人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都必须坚守高贵的品质。
能正确对待历史、如今和将来的关系,并立足于这个时代,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视为立意,这样最能写出深度,表达思辨思维。
【佳作赏析】1、承载与超越人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超越者,人固然不能独立于历史长河之外,却也不应囿于时代的牢笼。
____有言:“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句话强调人对历史的承载,人组成了社会与文明。
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人民本身是有重量的。
”即现有的文明在短期范围内可能成为人的敌人。
在一些特殊时期,文明无法把握自身反而使存在的意义越来越远,因此人需要一個匡正自己、不使自己偏离的架构,那便是历史。
人对历史的承载,在文明经历转折点时至关重要,人假设不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并继续前行,便是对自身的否认。
但仅仅有承载,便容易陷于“黑格尔式”的历史幽灵,把整个人类的历史变成一潭死水。
加缪所主张的“把一切奉献给如今”,正是说明了人应超越历史而创造历史的道理。
奉献于如今,不正是创造将来的历史吗?在人肯定并承载历史的前提下,人对于历史便拥有了相当的主观能动性,超出历史的那一局部便会转化为历史本身的养料。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时光的水从中淌过,冲走了轻浮的渣滓,沉淀下了闪亮的精粹;历史是一首磅礴壮丽的诗篇,时光腐蚀了冲淡了平庸的辞藻,滤出了智慧的精髓敲击人们的心灵;历史是一尊饱经沧桑的古钟,时光的敲击声早已悠扬天外,但总有几声震撼人心的巨响缭绕在古钟周遭,驻足于人们心底。
诞生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犹如缭绕在历史长河的余音,回荡的声响时刻提醒人们莫要忘记那个年代。
1927年4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
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
《忠诚与背叛》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讲述了“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 /> --> 成立第一届中央监察委,有太多的历史与故事需要描述。
影片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展现,每一段故事就好比一部篆刻在电影胶片上的教科书,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届中央监察委的那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看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牺牲一切的精神所感动。
我脑海里始终出现一个词——“忠诚”。
他们在对党的绝对忠诚给予一种信念和力量,使他们在黑暗的环境下同凶残的敌人做斗争的时候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到来。
然而,看完这部影片,我亦对我党内部的某些不坚定份子的背叛行为,深感痛心疾首,如范阿根、林广顺等一批人,经受不住敌人的摧残折磨,最终屈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给组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这一节中,我们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第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第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问题,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这个建设包涵了很多方面,我们先看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选为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广大工农兵群众被吸收到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二方面,就是经济建设方面。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发展重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一个方面是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要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因为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了经济封锁。
第三是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根据地时期呢,不仅仅只注重军事斗争,只注重政治建设,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上也是齐头并进的。
在根据地各方面建设取得进展的同时,土地革命开展的过程也遭受了一系列不少的大的挫折,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当时这样一个时期,在土地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革命在不同时期遇到的一些困难、挫折和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这是当时党的总负责人瞿秋白的领导下所出现的错误,他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由此盲目“创造总暴动的局面”,反而使革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阅读附答案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阅读附答案精段精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得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杨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浓浓、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很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中的“不全是平坦的”能否改成“全不是平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小节中“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于旅途的人”中的“老”,与下面选项中的“老”意思一样的是()A.老房子B.老手C.老地方D.老早4.“在这段道路中,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中的“亦”照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怎样理解本文的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互换位置,并不改变题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不能,“不全是平坦的”是说有些地方坎坷不平,而“全不是平坦的”是说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是平坦的。
中国古人经历挫折成功事例
中国古人经历挫折成功事例1. 有关名人历经挫折的事例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鲁迅曾彷徨过,哥德、贝多芬还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赵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早就成为后人逆境奋起的典范。
孔子在失意的痛苦中写成了《春秋》,屈原在流放的痛苦中写成了《离骚》,曹雪芹在家破的痛苦中写成了《红楼梦》……学生举例:战胜挫折,造就人才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
然而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种种的磨难和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进取精神。
谈迁、帕格尼尼、林肯、。
例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
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终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
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著。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日本曾有一名药物专家,为了发明一种专治梅毒的药物,虽然连续经历过605次挫折和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直到第606次才试制成功,因此人们就把这种药物称为"606"。
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
梅花的清香需要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
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写顺应历史,坚持不懈的作文
写顺应历史,坚持不懈的作文
顺应历史,坚持不懈。
你知道吗?历史就像一条大河,我们每个人都是河里的小船,
得顺着水流走,才能走得更远。
想想看,那些古时候的英雄们,他们面对困境,从没说过放弃。
他们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传奇。
这就是顺应历
史的力量啊!
有时候,我们得学会从历史的废墟中找到智慧。
那些古老的建筑、书籍,都藏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得学会倾听,才能避免
重蹈覆辙。
还有啊,我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经济全
球化了,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地,那就会被淘汰。
所以,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历史的脚步。
总之啊,我觉得顺应历史,坚持不懈是很重要的。
我们得学会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现实中找到方向,然后勇敢地往前走。
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助力家乡游(44分)1.(7分)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了“推广家乡游”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来参加。
发布宣传稿。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家乡游宣传稿。
小组审稿时将一个多音字做了标注,还找出了一个错别字。
请你帮助确定和修改,并在空缺处补充古诗文名句进行文段润色。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自古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①(A.sèB.sài)。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美城,衢州获得了联合国扮②发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衢州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战争年代,林维雁等战士不畏牺牲、坚贞不屈,好比诗人笔下的松柏:③,④。
和平年代,又有无数像谢高华一样的改革先锋,面对名利的诱惑、生死的考验,做到了孟子所说的“⑤,⑥⑦”。
他们是衢州人民的骄傲!(1)选择正确的读音。
(2)修改错别字。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古诗文。
2.(9分)设计调查问卷。
①周五放学前,“旅游调查问卷”组在设计问卷时遇到了困难,课代表小文想起了语文老师昨天说的话:“本周六下午两点,我会在班级钉钉群给大家上一堂关于‘如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的直播课,请有需要的同学准时观看。
”请你以小文的身份向同学们转述语文老师的交代。
(不超过40字)②阅读小文组设计的“旅游调查问卷”,完成以下任务。
旅游调查问卷您好!我是某校八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市民的旅游需求和爱好,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
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作答。
1.您的性别是?口男□女2.您喜欢旅游吗?(单选)口非常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3.您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口休闲度假口学习体验□观光购物口亲近自然□享受美食4.您一般选择跟谁一起出游?(可多选)□家人口朋友□同事□自己□其他5.您一般选择什么交通方式出行?(单选)口自己开车口火车/高铁口旅游大巴□飞机□其他(1)以下是小文为“旅游调查问卷”补充设计的调查问题,请选出最符合调查目的的一项,并为其设计相应的选项(选项不少于三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历史常常在曲折中前进,但是历史前进的大趋势是确定的,即自由、民主、理性、公平等的实现。
此过程大都是以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的狡诈”的方式实现的。
个人、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的要求和作出的行动,最终客观上推动了整体的进步。
其终极原因应该从人类在自然界漫长的进化中找寻,或许就是经自然选择筛选出的从各个角度利于人类社会生存的利我与利他基因。
这些基因决定了群体的行为规则,然后依照这些规则又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选择出特定的社会基因,最终形成各个彼此间差异与共性共存的社会。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民主、自由等意味着的是多样化,即熵的增加。
个人生活的不确定度增加,即身份、地位、所属阶层的改变更容易。
社会系统的复杂度增加而趋向稳定。
很像是人类社会系统同样在遵守着热力学的熵增定律。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从此,中国拉开了近现代史的序幕。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最为黑暗的一段岁月。
在这个时期,中国像是一叶浮萍飘摇在历史的长河里。
一直以来,我把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腐朽的源头归结于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我认为没有那时的固步自封,中国就不会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就不会让英国有机可乘发动鸦片战争,就不会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历史!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
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
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著名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它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
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条约一样让我们痛心疾首。
我实在想不到怎么会有如此懦弱无能的统治政府:一面对外国侵略者点头哈腰,转身就压榨剥削中国劳苦大众。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截腐烂的阑尾,多留无益。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随后“同盟会”
成立,“三民主义”出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这时,中华民族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
但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辛亥革命仍以失败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虽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了,但是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的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自此,并不能说辛亥革命为最终中国革命的胜利一点关系没有。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连绵不绝。
1921年7月23日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从此,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
正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支持帮助我们终于胜利结束了八年抗战。
这个巨大胜利告诉了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抗战结束,中国又经历了全面内战。
但是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就注定了要失败,因为他既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也把自己放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所以当人们解放军占领南京,就宣告了延续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全中国解放。
我不会忘记中国的近现代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更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生灵涂炭的岁月。
与其为之伤心、难过、愤慨,不如痛定思痛,以我们的实际行动防止重蹈历史之覆辙。
我们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
现在,虽然民族独立了,但领土并不完整;国家富有了,但实力并不十分强大;国防强大了,但环境并不安全。
祖国的未来必将由我们这一代传承建设,我相信我们会让祖国和前辈们相信,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这光荣、伟大而又无比艰巨的任务。
虽然涵佾的小博是写自己感情生活的,可是呢,把各种自己写的拼的论文贴出来想帮大家多获取点资料,嘿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