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程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性A. B. C.答题: A. B. C. D.A. B. C.答题: A. B. C. D.A. B. C.答题: A. B. C. D.A. B. C.答题: A. B. C. D.A. B. C.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A. B. C. D.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 答题: A. B. C. D.答题: 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A. B. C. D.1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一)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具体科学:1.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定于特定的领域。
2.理论性,但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3.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
哲学:1.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
.以人与世界为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总体性把握。
3.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本身和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1.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1.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2.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线的矛盾。
人生观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
具体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哲学
先秦子学 汉代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西方哲学
古希腊罗马 哲学
中世纪哲学
近代西方哲 学
现代西方哲 学
哲学的 发展规 律:
1. 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 着哲学的发展;
2. 人类观念把握世界诸方式的相互作用 深刻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3. 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 的发展。
思考:
1. 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唯物与唯心的 对立?
上帝
”为
中心
客观唯心主义
(二)如 何把 握哲 学的 基本 问题
1. 一个关键词:问题 2. 两个“不等于”: 3. 两个“先在”:时间和逻辑 4. 三个统一: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
法
(三)近 代哲学与 哲学基本 问题
1. “认识论转向”:“没有认识论的 本体论无效”;
2. “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四)现 代哲学与 哲学基本 问题
世界观作为方 法论
认识世界 评价世界 改造世界
总的概念框架 和基本范畴
总的意义框架
实践活动
规定性 规律性
真理 善─恶 美─丑 思维─存在 主观─客观 理想─现实
……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是 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作为哲学的世界观,也就是认识论。
世界观、认识 论、方法论三 者一致:
列宁: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 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恩格斯:“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 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它是我们 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 提。”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划分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大学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结论: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由于:其一,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其二,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其三,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其四,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它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形态。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内部又分为两大派别,或者说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共同特点就是世界都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存在第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1)庙里的神 (2)厮杀的战场 (3)花蕾、花朵和果实 (4)密涅瓦的猫头鹰 (5)消化和生理学 (6)同一句格言 (7)动物听音乐
15
当代哲学观
(1)普遍规律说 (2)认识论说 (3)语言分析说 (4)存在意义说 (5)精神境界说 (6)文化批判说 (7)文化样式说 (8)实践论说
[参考观点8]
按照陈修斋先生的解释,哲学的“无定论”是因为 他所面对的宇宙的“无限性”;并且陈先生把无定 论看作哲学的本性,认为“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 真正的哲学问题,而真正的哲学问题总是无定论 的”;哲学正因其无定论而有价值、有意义,其最 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有助于使人摆脱心灵的桎梏, 解放思想,开拓心胸,提高精神境界···从而获得 ··· 精神的自由”,“认为哲学有定论,正是那种教条 主义、僵化思想的根源,它和生动活泼、充满生命 力、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背道而 驰。···哲学要改革,就必须从认识和肯定哲学无 ··· 定论开始”。
12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现实关系密切,却又与现实保持着一
定距离。 哲学之思是超越于传统、经验、常识的思考, 是对于思想本身的思考。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 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13
*什么是哲学
哲学试图在平常的物事中,寻求一些不平常的 甚或反常识的东西, 如古希腊的“飞矢不动”论、中国古代的“白 马非马”论等,并且常常渴求“于无疑处见有 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在普通人点头的时候,哲学家却可能摇头; 在一般人狂欢的时候,哲学家却敲起了警钟; 在普通人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哲学 家们往往能够有某种不祥的预感。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的本能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实践是物质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 和转化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 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 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基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动力、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状况) 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 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 可能和现实。等等。 四对辨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时空观。
①时间和空间。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B.空间是指运动的物质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②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观点。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物质是时间空间的载体。唯心主义观点。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总体功能
a
27
1.哲学具有描述功能
❖ 哲学的描述功能在于其通过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描述性解答,能够为人们 提供一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这是哲学能够成为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重要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本质性思维,它要逾越间接性,诉诸事物的本质 和根据;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就是要把握人与世界关系 的本质和根据
❖ 哲学反思是一种反身思维即人对自身的反观,其实质是要人与世
界的关系、特别是从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来反观人这种特殊存在物
的性质、地位、作用、能力、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等,以便求得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全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a
17
第二节 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
正是在前述持续不断地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特定 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哲学展现出了自身独有的性质、 特点和功能,它们构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根据
对哲学的性质、特点、功能等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a
30
一是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审视和批判,即它不仅是 时代要求的体现者,而且是时代的提问者、质疑者和批 判者,它总要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状况及其合理性 进行分析和评判
a
18
一、哲学的性质
1.哲学具有思想性质
●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它是理论思维的意 识形式,是人类理性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特别 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独立、自由的思考及其结果, 与迷信和盲从是截然不相容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举例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 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滇缅公路
国民政府出兵缅甸,为了保持中国和英 美的物资联系
再则,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城门----火----水----鱼”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性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 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 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哲学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与实际紧密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 它指导我们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是德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带有德 国的民族性。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 来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一种世 界哲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 上升为系统理论,形成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 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以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 何为世界本原,哪个是第一性 的问题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 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 产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 认识存在)的问题
认为物质的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 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 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从哲学研究对象看,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 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从哲学历史看,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内容往往是 争论的焦点,对之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三,从哲学理论本身看,这个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 他一切问题的前提与其基础。 第四,从人的实践活动看,这个问题也是人们的一切 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主义的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课堂小结
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 和 哲学 基本 问题
第一节
一、哲学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一词的来源:
源于古希腊文,其意为“爱智慧”。 Philosophy=philein+sophia 哲学 = 爱 + 智慧
古汉语中“哲”理解为“智慧”“聪明”等 ”,“贤明”,等, 含有通晓事理之意
哲学字义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为什么算命先生与店家对同一梦境作出不同的解释?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用来观察、处理问题
人们对整个世界 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统一于
哲 学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原则 和根本观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基本形态
(一)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的不同回答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 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 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这些问题的不同回 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种不同的观点。
2.哲学的形成: 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自然界
认识 改造
世 界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思维、思想、 观念等)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和活动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 系的实践中逐步有了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同外部世 界关系的看法----世界观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理故事
有位70多岁的老太太艰难地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高 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 保佑她80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还留下 几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 的。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 原因是呢?因为在她的心目是,“神”支配了她一 家人的命运。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 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
。
你知道吗?
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一说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你为什么选择本学校、本专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 2、你幸福吗? 事物的相对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理故事
智人通哲
有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 和朋友闲谈很长时间,忘记了妻子要和他外 出,他妻子很不耐烦,将一盆水泼在苏格拉 底头上。这时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发火,反而 高兴地对朋友说:“我早料到雷声过后一定 是倾盆大雨!”机智而风趣的话语逗得朋友 笑的捧腹,他的妻子惭愧极了。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是本 原
唯心主义 可知论
哲学 基本 问题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 在
不可知论
练一练
一、填充: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和 。 3.唯心主义有 和 两种基本形态 4.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 、 二、名词解释: 1.世界观 2.哲学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与方法论
哲理故事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 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 还打伞。秀才第二天赶紧找了个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 叹气道:“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 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 袱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不是明天才考 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 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 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这次你有备无患吗?”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
自然科学
文 明 史 开 始
人类在 改造世 界的活 动中积 累许多 经验 概括和总结
具体 科学 知识
具体科学是基础 哲学是指导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研究对象是 世界某一领 域、某一方 面、某一层 次的特殊本 质和规律
哲学
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 人类思维各个领域的普 遍本质和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