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共82页
中日关系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策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历时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东京时间),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隆重举行。
日本政府全权代表和大本营全权代表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字,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和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全权代表(中国代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将军)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接受日本投降,投降书即刻宣告生效。
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心得体会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半个多世纪前,在那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作用之巨,是举世瞩目的,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蒙受无数屈辱之后,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燃遍了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伤痕累累。
从918事变到七七事变,从813事变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残忍的细菌战到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
中华大地在侵略者的蹂躏下痛苦呻吟。
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决不会忘记。
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所到之处,城市破坏,村庄被毁,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死伤人数35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600亿美元之巨。
这真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类浩劫。
八年抗战,从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抛家别子,走向前线,有多少仁人之士抱着“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决心和信心,血洒疆场。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这些时间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来从近代史看看中日关系演化吧。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
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现在中日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和这个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占领琉球群岛,离钓鱼岛的距离近了,就垂涎钓鱼岛。
当然这个事件也是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的开始,壮了日本人的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人的士气。
同时日本占领了台湾岛,让台湾那一片区域暂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也成为了现在中日纠纷中日本的一个借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有日本的参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
《辛丑条约》基本挖空了中国所有的国力,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爱国情怀高涨。
为后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
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说起中日关系,那可真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故事的历史长卷。
在古代,中国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周边的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那时候的日本,虚心地向中国学习,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我们的制度、文化、艺术等等。
就好比一个好学的学生,总是紧紧跟在老师身后,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知识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
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我们的家园被战火摧残,无数同胞失去了生命。
这就好像原本和睦的邻里,突然变成了凶狠的强盗,闯进家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抗日战争的那段日子,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痛。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我们的土地血流成河,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但咱们中国人可不是好欺负的,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抵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尊严和领土。
经过艰苦的斗争,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战后的日本,在经济上迅速崛起,而中国也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快速发展。
这时候的中日关系,既有合作,也有摩擦。
在经济领域,双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给彼此都带来了不少好处。
这就像是两个商人,在市场上互相合作,共同谋求发展。
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比如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双方又常常产生矛盾。
就拿历史问题来说吧,日本某些人总是试图淡化甚至否认那段侵略历史,这怎么能行呢?这不是故意揭我们的伤疤吗?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惨痛的经历?怎能允许他们歪曲历史?领土争端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日本却总是小动作不断,这不是明摆着挑衅吗?不过,尽管有这么多的问题和矛盾,中日关系还是要向前发展的。
毕竟,和平与合作才是时代的主流。
两国人民都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都希望通过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就像在一条船上的两个乘客,虽然偶尔会有争吵和分歧,但为了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是要相互包容,共同努力划桨。
总之,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华中科技大学;曾奕昂;U201212022;15摘要:一个国家想要成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军事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关系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近现代军事一、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日本作为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国家,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积极的学习中国的知识文化。
从那时起中国就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日本从来都不甘于屈居人下,从在600年和602年,推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
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语;608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其中用语中表达的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欲望显而易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也与日本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其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朝鲜半岛。
如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凭借着优良的造船技术与丰富的作战经验。
以13000人,战船170余艘战胜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
而当时,而当时的中国,光北京的范阳节度使就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远非日本可比。
而到了中国明代,日本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
最终由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大部。
而那时日本大的战役也不过是过万人的军队,例如奠定了秀吉统一日本基础的山崎合战中明智军有1.6万人,羽柴军也仅有3.5万人。
而当时的明朝,则是强过日本数倍。
以捕鱼儿海大捷为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通过记载,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共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
在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超日本。
而到了1585年,一统日本后的秀吉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中日关系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国 力迅速强盛。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就开始积极 筹划对外扩张并确定了具体步骤,这就是: 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控制满蒙: 第四步侵略中国内地; 第五步称霸全世界;核心是侵华。 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 内容的“大陆政策”。很快,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精心策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同是
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者进行 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国的历史 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 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依据日本的和 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拥有集体自 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军事力量正在设法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 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
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
者进行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 国的历史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 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 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 争端的手段。” 依据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不拥有集体自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 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 军事力量正在设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 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做到的。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
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
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
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
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
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
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
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马丁.内莫勒
时间
如从1894年算说,到1945年共有52个年 头,日本在中国动武共10次占35个年头; 也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半个 世纪内,有将近70%的年份日本在中国进 行武装侵略。
军国主义的下场
一个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主权 国家,不但在中外关系史上独一无二, 而且在全国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武力侵略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方式, 是侵略的最高最剧烈的形式。日本在中 国使用这种手段最多最频繁,有力地证 明了它的侵略最凶残最野蛮,充分反映 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特性。
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
“
“
侵略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修好条约》——《马关条约》(24年)——《二十一条》 (20年)——“9.18”(16年)——“7.7事变”(6年)
侵略特点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领过仅仅联系在一起。日本主要通过秦 律朝鲜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台湾和东三省。另外,日本侵略中国 和侵略中国的领过的结合并没有局限于近代早期以及中国的东南 和东北边疆,随着他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东南亚,后来也扩大到了 中国的南部和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 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
谢谢观赏
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 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中 在近代历史的关系 日
席凤义 高三历史讲义
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从1871年两 国订约算起,到1945年,共 有75个年头,期间日本对中国 动武,包括对中国发动战争或 者在中国同其他列强打仗,对 中国实行军事干涉,占领中国 领土等共11次,占36个年头 ,有将近一半的年份内日本队 中国实行武装侵略。 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中日关系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左图 倭寇来袭
抗 倭 名 将 戚 继 光
——
返回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四、中共七大
• 1.召开: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 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 的章程的报告》。 • 2.内容: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 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 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周恩来总理说:中日友 好交往的历史有1000多年, 民族矛盾有50年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2-1928)
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切入,把握日本人的文化特质。
1、“个人不安”与“从众无惧”
成 长过程中都要加入并且深深地依赖大大小小的社会集 团。否则,此人将被众人厌弃,无以自存。所以,人 际关系是头等大事,它会带来温情和保护,也是天罗 地网,有时还是枷锁,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体都有透 不过气的复杂感觉。 A、娇宠(amae )心理 ‚amae”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词汇。大体是指一种 类似婴幼儿对父母依赖、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心理和 行为。成年的日本人在集体中寻找温柔、友好、安全 和被照顾的感受,尤其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依赖,好 象幼年时对母亲的依恋。
2、耻感文化与“他律”道德
在外国人眼中,日本人(特别是男性)的道德表 现是‚矛盾‛的,清醒时和醉酒后、公共场合与无人 之 处、和平时与战争中、国内与国外……
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说解释了这些表面上 的 矛盾。 在道德领域,延续至现代的大多数文明属于‚罪 感 文化‛(以此为主):一是支配个人行为的终极动力 源 于内部,二是个人遵循非此即彼的绝对的善恶标准, 比如中国人所说的‚良心‛。但日本人不是这样。他
C、名誊感。‚罪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下
的 个人不是没有名誉感,但‚耻感文化‛下的个人趋于 把 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传统的日本人来 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 顾 事实,不分善恶。它发展到极至,就是武士道拼命鼓 吹的‚死亡哲学‛——为了自己避免受耻辱,就选择 消 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 数。情人们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选择手拉手蹈海。 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 杀,以避免失去信用。
文化是日本的致胜之道,日本人的团结、 服从、细致精神,为举世所公认。然而,精致 细腻、华美温柔的外表下面还精心掩盖着服强 欺弱、排外、野蛮的成份。客观地认识这种双 面性,是恰如其分地与日本打交道的关键所在。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课件 中日关系
历史中考专题复习课件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遂川草林中学曹瑶琴
遂川县教研室罗六生
一群身穿二战时日本军服的右翼分子拿着一面破烂的日本军旗为军国主义招魂
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
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日本——敌人、朋友?
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2、隋唐时,日本遣使来中国。
唐朝去日本的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古代篇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篇“大化改新”
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内。
中日近代关系
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人们把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形容为“政冷经热”。
尽管“政冷经热”不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概念,但也大体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成正比关系,但其毕竟是经济外因素,而起决定作用依然是经济因素。
不可否认,近两年中日之间的“政冷”开始影响到经济关系,并且已经出现局部“经冷”现象,而且,这种局部“经冷”被放大许多,“政冷经凉”的说法似乎成为目前舆论的主流。
但是,笔者认为,对局部“经冷”的无限放大,可能会造成舆论压力直接影响到具体企业的实际投资行为和贸易行为,因此,对当前中日经济关系做出全面客观评价十分重要。
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判断,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应当从长期和中期数据考虑,而不能仅凭一年甚至半年的指标为依据;第二,需要从综合指标分析,而不能只从单一数据判断;第三,不仅要看到中日经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看到对日本的影响;第四,经济关系的局部降温究竟是经济自身原因还是政治原因。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通过中日双方公布的1990年至2005年15年的长期数据以及中日之间“政冷”凸现的2001年以来的5年中期数据,对双边经贸关系加以综合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日经贸关系仍处于健康发展之中,“政冷经热”状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这种状态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双边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数量不断上升日方统计数据第一,日中贸易迅速增长。
1990—2004年,日中贸易从2.6万亿日元,增长到19.0万亿日元,增长7.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4.6%,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3.6%的平均增长率。
2001-2004年4年期间,日中贸易从10.8万亿日元,增长到19.0万亿日元,增长76.3%。
年平均增长率达21.2%,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4.6%的平均增长率。
2005年日中贸易达到20.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4.4%,也高于日本外贸11.0%的增长。
第二,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迅速提高。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观察近来中日关系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政冷”。
岂止是政冷,身在东京,接触种种社会现象,有时简直让人觉得心凉齿寒。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通过美化侵略的右翼教科书、在对历史不加反省的前提下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事件引发的中国民众对日抗议传到日本,日本社会的右翼势力立即出动宣传车到中国驻日使领馆驻地疯狂叫喊。
笔者亲眼看到几个暴徒在中国使馆前面口吐脏话、叫嚣不止。
这些反华分子不仅用高音喇叭喊话、打骚扰电话,还把红漆偷偷涂在中国驻日大使官邸的门上。
媒体的报道是反映社会的晴雨表。
与闯馆事件和球场风波一样,日本不少媒体导演了一场煽动仇华的闹剧。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一些媒体掩盖真相,大肆宣传中国并不承认的“中间线”说法,煽动“日本海洋资源被吸走”的谬论。
有些媒体甚至说要为针对中国的“未来战争”做“准备”。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家大报竟在头版的“编辑手账”专栏里把中国比喻为浮出海面的“深水鱼”。
当深水鱼浮出水面时,为了减轻体内的压力会吐露内脏、并突出眼球。
而中国就如同一条浮出发展中国家水面的深水鱼,为减轻体内因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造成的压力,政府正通过“憎恨日本”的反日教育转移国民的视线。
这家媒体别有用心地说,中国把日本当成“历史的奴隶”,使日本人“无休止地在中国人面前垂下头来”。
当然,在这场感情对立的风波中,并不是所有媒体都像上述报纸那样。
《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还是比较严肃、冷静的。
它们指出,中日间出现情感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美化侵略的言行触怒了中国的民众。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多次重复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承认日本在错误国策下,因推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一方面又继续坚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拒绝把一般的死者与甲级战犯相区别”,这与“村山谈话”的精神大相径庭。
这样下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两国关系。
这些媒体主张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应尽快消除对立,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