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在学习人物通讯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

个同类人。

※思考:①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PPT

介绍袁隆平,突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②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首先,这篇以袁隆平为主要对象的人物通讯,主要是要想体现袁隆平的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整体感知文本: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表格)

主要事迹

一: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朗读,分析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响后,……匆匆赶到试验田。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勤于实践

二、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三、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

四、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第二课时

一、重难点探究:

1、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2、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3、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4、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提示:

1、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3、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4、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二、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提示:细节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体现研究工作的艰辛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样的关系?(总分;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1)围绕主题选取

典型事件(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新闻性:突显重点(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文学性:丰富细节

此外,还有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贯穿这

些事件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导语中)

提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

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

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