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阻力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
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无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
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一般介绍。
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说的几个核心概念和理论;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具体分析。
笔者采用制度分析中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地位、偏好显示和收益预期三个角度对社会利益群体进行考察;本部分包含三个层次,首先从社会利益结构,以社会各阶层成员为考察对象;其次从层级内结构,以行政机构为考察对象;第三层总结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并在分析个体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消减阻力、增强动力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部分是分析促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安排。
本部分从集体理性的角度,分析促成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因素。
笔者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三方面考察,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体制(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四种约束,即:人性假设的约束、制度偏好的约束、制度知识的约束、环境约束。
‘第四部分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
笔者认为由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一定矛盾,所以要解决二者冲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创新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从而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当前,中国行政体制咳度)的创新包括三方面:正式约束的创新;非正式约束的创新;实施机命的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责任;法治;服务;廉洁念和改革方向,如何赋予它们中国特色内涵,塑造适应科学发展、社会转型和利益关系深刻变革、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行政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的显性问题。
谈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
谈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谈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一、何谓行政组织变革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
具体地说,这种变革可能是对一个行政组织内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组织成分进行更动,也可能对一个行政组织内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进行更动,如组织目标、组织计划、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的规章制度以及人员和技术等等。
应注意的是,对行政组织内的任何部分的变革都会影响和波及到行政组织的其他方面。
如行政组织目标的调适会带来技术、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组织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管理的幅度以及权力的分配与重组等。
因此,行政组织的变革往往是一个牵一线而动全身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然而,不变革的行政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行政组织若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变革,就难以在与环境交换中保持健全发展的生态活力,并且反过来阻碍社会环境中政治及经济的发展。
但是盲目地变革同样不利于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使行政组织消亡得更快。
因此,对行政组织的变革,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特别是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变革的动力,减少乃至消除变革的阻力,保证行政组织变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行政组织变革也必然遇到阻力,这是因为行政组织变革只能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它不可能做到使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
从各国实际情况看,行政组织变革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或抵抗力。
不弄清这种阻力的来源、性质和力度的改革是一种盲目的改革,因此,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必要理清这些阻力。
一般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有:⒈误解方面的阻力。
人们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行政体制改革面临哪些难题
行政体制改革面临哪些难题近年来,我国在行政体制和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走向深水区的行政体制改革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掣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导致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渐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存的总体特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结构不尽合理,行政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一些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不高等一些亟待改进之处,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难题。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两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过多。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把本该属于企业的权利交给企业、没有把由本应市场管理的事情交给市场,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市场行为,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政府领导甚至把招商引资作为中心工作。
三是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
一些地方政府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有待加强。
一些部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上的监管乏力、缺少协调、多头监管现象突出,致使一些民生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因此,必须切实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大部门制改革经过两年的探索,到2011年,大部门制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由于大部门制改革尚处于探索之中,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一,改革难度增大,速度放缓。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部门对改革存在抵触心理,有的改革由于权力关系的制约而推迟,导致改革进程放缓。
其二,已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的,有的仍处于“貌合神离”状态;有些新组建部门还处在磨合期,工作机制没有能够相应建立起来,工作职责不对等,有些大部门职能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行政发展的路径依赖是行政改革。
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动力又有阻力。
换言之,行政发展有其客观的动力系统,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
一、阻力。
行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因而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的影响,这一阻力可分为行政系统的外部制约和内部制约。
第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
一般认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自主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是普遍存在的,它制约了政府能力与行政发展的速度。
二是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
行政组织机构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同时它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部:它的变革必须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相配套、相适应并协同进行.否则任何一方的改革滞后都会影响整个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其直接的表现必然是各种矛盾在不同系统之间或系统的不同层级之间上下左右移动。
显然,行政系统外部的阻力,是一种“客观”的外在因素,它对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不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自发减弱。
第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
政府及其公务员是这一制约和阻力的主要来源。
行政改革的一个悖论是:政府既是行政改革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和客体;这形成了改革的主体和客体的二位一体。
因而,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外部压力的、被动的“自我手术”,当改革涉及到政府及其一些成员的既得利益时,行政改革的内在阻力就会产生并得以强化。
具体而言:首先是来自既存制度方面的阻力。
既存的体系和制度往往具有很大的惯性。
一方面这种巨大的惯性能使一种行政体系生存下去,并保持稳定的生命力;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分析演讲讨论课
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分析演讲讨论课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分析”这个话题。
作为现代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行政组织变革不仅涉及到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更关系到整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它的影响深远。
然而,在实际变革中,很多组织都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
那么,这些阻力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特点?如何应对和克服这些阻力呢?下面,就让我向大家做一番介绍。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来源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变革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来自组织本身的因素。
1. 变革自身的因素(1)目标的不明确:如果变革的目标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组织内部的不确定性,使员工对变革形成抵触情绪。
(2)变革涉及面广:当变革涉及面广泛时,往往会牵涉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方面,因此变革的难度将增加,员工的抵触情绪也可能加剧。
(3)缺乏有效的变革管理:当变革管理不充分时,将导致组织变革中的风险和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加员工的抵触情绪。
2. 组织本身的因素(1)传统文化的束缚:一些传统文化、历史和习惯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也可能阻碍变革的进程。
如果变革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差异较大,员工可能会抵触并且拒绝变革。
(2)管理过程的繁琐:一些组织的管理过程过于繁琐,导致员工疲于奔命,难以适应变革所带来的新工作方式。
(3)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组织结构过于庞大复杂,员工很难快速掌握变革带来的新变化,进而导致抵制心理。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特点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 阻力的多样化:行政组织变革阻力具有多种来源及多重形式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反映在员工的情感、态度、行为等层面。
2. 阻力的强势性:变革中的阻力往往具有很高的强势性,因为员工可能担心失去他们费力得来的利益,而变革带来的变化可能会打破他们的舒适区。
3. 阻力的固化性:一旦出现阻力,员工往往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难以改变他们的意见,因此,组织要想克服员工的阻力,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员工逐渐接受并支持变革。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一、思想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重阻力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中仍残存着传统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往往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发生冲突,如传统保守人治思想赋予公共行政浓厚的主观色彩,强调根据人尤其领导人的经验、关系、情感、兴趣爱好来开展公共行政,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依法行政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集权思想主张将行政权力由社会、市场集中于政府,由下级集中于上级,由地方集中于中央,反对政府、社会、市场间均享权力,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还权于下级的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全能政府”思想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能承担一切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反对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共担公共服务职能,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市场社会化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精英管理思想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需要非凡的才干和素质,而这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智力发达、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精英才具备,因而公共行政管理应由这些精英来承担,普通民众应排除在公共行政管理之外,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精神发生冲突。
而正是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阻碍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如王劲松说,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经受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制约和集权政治的束缚,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全面洗礼、民主法制的充分锻炼以及逻辑发达、形式完备的科技文化的良好浸润,因而社会文化基础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得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存在不可低估的制约阻力[1]。
二、既得利益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重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势必涉及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重调与分配,而这种重调与分配,由于受利益稀缺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能力、实力差异性的影响,无法保证利益被公平公正分配给所有不同利益主体,更不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只增加利益而不减少利益,也就是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重调与分配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部门利益阻力。
试论述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及发展趋势
试论述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及发展趋
势
中国行政改革近几十年来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经验、困难和
发展趋势。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和完善行政体制,以更好地
促进经济发展。
从1978年起,中国在改革经济体制、减少官僚和重建
行政机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政府凭借强大的政策指导,有效地整合了许多政府职能,加快了政策的执行,推进了政府行政体
制的变革。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更加高效、面向市场和更新的行政体制,实现了行政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然而,中国行政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执行政策的效率
仍然较低,实施政策存在缓慢和不透明等问题。
其次,行政能力普遍
不足,实施结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置。
另外,官僚主义思想也在影响
行政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阻碍了政策的执行。
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行政改革有望发展和改进,实
现更开放、更便捷、更先进的政策实施以及更加合理和更低效的行政
机构管理。
希望中国可以尽快突破行政困境,实现行政改革的历史性
突破。
综上所述,中国行政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经验、困难
和发展趋势。
未来,希望中国能够突破行政困境,实现行政改革的历
史性突破,实现更加合理和高效的行政体制。
克服行政改革阻力
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篇一:行政改革基本要素行政改革基本要素1.概念: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2.行政改革的性质(1)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行政改革的原则(1)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的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4.行政改革的取向(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5.行政改革的阻力行政改革的阻力表现在:(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的阻碍;(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6.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的动力表现在:(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7.行政改革的对策(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的舆论。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突破点和发动改革的时机。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8. 行政改革的评价影响行政改革评价的因素(1)行政改革所具有的特定决定了评价的难度行政机构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国家行政制度的建设占很大比例,它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改善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但是效果带有滞后性。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试述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改革任务,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阻力。
这些阻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既有来自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也有来自外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
一、体制内部利益固化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的重新配置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发体制内部的利益固化。
在原有行政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行政改革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权力减少、资源受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这些利益固化的部门和机构往往会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试图维护自身的权益,阻碍改革的推进。
二、行政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我国的行政体制存在着职能重叠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划分模糊不清。
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减少行政职能的重叠和冲突,但这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调整和权力下放,难免会遇到部门之间的抵触和争议,阻碍改革的推进。
三、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和改进,但制度惯性和操作难度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行政体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改革需要克服既定的规则、程序和习惯,面对惯性的阻力,改革往往会受到拖延和阻碍。
此外,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调整和人员安置,操作难度较大,也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之一。
四、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诉求行政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调整和职能转变,地方政府往往会出于保护地方利益的考虑,对改革产生阻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行政体制改革会削弱其权力和资源,影响地方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能因为政绩考核和个人利益而抵制改革。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对改革的态度不一致,阻碍改革的推进。
五、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
社会矛盾可能来自于行政体制的不公平和效能低下,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和反对。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机制与阻力研究
组 成 。然后 结合 此机 制 的 不 同维度 , 考 察 了行
政 体制 改 革存 在 的路 径依 赖 、 动 力 不足 和缺 乏
制 度 规 范三 大 阻 力。最后 ,作 者提 出, 在 既 定 的政 治经 济条 件 下 , 行政 体 制 改革 的进展 取 决
行 政探 索
中国行政体 制改革 的机制与 阻力研 究
张 磊
内容 提 要 :本 文 系统 地 回顾 了 当代 中 国
由政府 直接对有 限的社会 资源进行配 置 , 既有利 于社
行政体制 改革历史, 将其划分为调整阶段 、 转 型阶段和创新阶段 。 在此基础上分析 了 行政改 革 的基本机制 , 认 为此机制 由渐进式的路 径、
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确立发展 , 行 政体制 改 革进入 新时期 。1 9 9 8 年行政改革 的重点在 于优化政 府 职能结 构 。 2 0 0 1 年, 中 国加人 WT O后 , 市场制 度 的普 遍性客观上要求转 变政府 与社会体制改革受到政 治体 制模 式 、 政治力量格 局和政 治文化等 因素的影 响 , 依 赖于政治
义 改造 , 计划 经济体 制全 面建立 。由此带来 的庞 大 的
计 划制 定 、 执行 、 监督 等任 务使政府 的社会 经济 管理
功 能不 断 拓展 , 规 模 随之扩 张 。以 国务 院为例 ,1 9 4 9 年 下属部 门 3 5 个, 1 9 5 6 年后增至 8 1 个, 7 年 翻了一倍 多 , 它 既要 指导地 方政府 的相应 机构 的工作 , 又要 直接管理各种企事业单位 , 形成权力 向上 的 “ 条条” 模 式。 此模式下 , 地方 积极 性受极大影响 。 为此 , 1 9 5 6 年 毛泽东 在《 论 十大关 系 》 中指 出 “ 我们 的 国家这样 大 ,
政府改革的阻力与动力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及其成因宏观上,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扮演着非常特殊的双重角色,它既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和接受者。
因此,改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存于政府内部。
但从微观上说,处于不同层级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所扮演双重角色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由于机构改革是中央政府决策层自上而下发动的,因此相对来说,地方政府作为改革的对象和客体的角色更为突出。
其抵制改革的阻力也更大些。
总结历次机构改革,地方政府对机构改革的阻力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的钢性。
部分行政个体和部门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特殊利益的需要,缺乏政府整体目标和利益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着功能性的短视。
而过去的改革屡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迁就矛盾,迁就地方和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
这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极易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转化为改革的阻力。
(二)地方政府机构人员分流的回旋余地小。
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分流人员通过安排做稽查特派员和助理,到直属事业单位或社会其他事业单位任职,较为顺利地将原有机构人员精简一半。
而地方政府下属单位相对少,分流渠道窄,吸纳空间小,这成为了地方机构改革的瓶颈制约。
(三)行政组织法制不健全。
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由中央领导人提出,然后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随着时间推移、困难增多、热情渐减,没能适时地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使得成功的经验不能通过修正、补充上升为法律稳固下来,这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事后反弹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的一项重大措施。
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所实行的医疗、生活补助等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同的,离开单位,就意味着失去医疗、保险等保障,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和机构改革的阻力。
面对上述阻力,避免重蹈以往改革的覆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消减改革的阻力,培育改革的动力。
第一,更新观念,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
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行政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
中国行政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
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和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公众参政议政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
最后,科技知识的发展和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重要动力。
(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动力首先,行政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是行政组织变革最基本的动力。
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职能已经开始由政治统治为主逐步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也是政府领导层和专家学者倡导的新型政府建设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行政组织工作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
其次,改变过度膨胀的传统行政组织规模的诉求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动力。
我国的传统行政组织中存在着政党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建立新型高效的行政组织成为人们的共同诉求。
最后,行政组织成员的个人全面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
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易于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因素。
行政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
行政改革的难题与挑战
行政改革的难题与挑战行政改革是促进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然而,行政改革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行政改革面临的管理体制问题、改革阻力、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行政改革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过分分散、办事效率低下、权责不明晰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务实要求。
改革应该在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政务公开和权力公正监督、建立高效责任主体等方面下功夫。
行政改革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改革阻力。
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对改革成果的期望不一致等,都可能成为行政改革的阻碍因素。
改革者需要坚定信心,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的推行还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
由于改革需要破坏原有的既得利益和建立新的制度,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社会不稳定。
例如,改革可能导致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职位减少,引发失业问题;改革可能撤销一些既得利益,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等。
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稳定,制定适当的过渡措施和补偿机制,减少改革对社会的冲击。
行政改革还面临培养和选拔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挑战。
行政改革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人才来推动变革。
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全适应行政改革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改革者需要注重培养拥有政务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道德素养的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以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行政改革还面临着推动力度和节奏的问题。
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资源和动力来推动,但是过快过猛的改革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和问题。
因此,改革者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平衡各方利益,逐步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目标。
总之,行政改革是一项亟待推进的重要任务,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确保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一节 行政组织变革的原因与征兆 第二节 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行政组织变革的原因与征兆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
1、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行政组织的变革 2、经济类型的转换、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3、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4、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行政组织的变革 5、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行政组织的变革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行政组织变革的最大阻力来自行政组织自身的“经济人”特征。 ②资历较高者、年长者的阻力。 ③人际关系的阻力。 ④对变革后的科学、高效的新秩序和廉政、勤政的新作风不适应所产 生的阻力。 ⑤对陌生事物的疑虑,对变革后果不了解而产生的阻力。
三、克服阻力基本方法
①克服利益本位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推进 行政组织的变革; ②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造成有利于变革的强大舆论声势,并有针对 性地克服心理障碍; ③发动群众民主参与变革; ④尽量减少损失和代价,从而减少阻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⑤建立专门研究行政组织变革的高层次议事机构。
四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1横向分权过去单纯的直线型权力关系转向直线关系不参谋关系相交织的状态2纵向分权科学纵向分权是领导成功的关键3行政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4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向普通成员分权5对社会的宏观控制从分权走向集权第三节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一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1统治阶段为了完成行政管理的职能
四、未来行政组织变革的趋势:
①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②组织形态的网络化; ③组织边界的柔性化; ④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⑤组织规模的小型化。
课堂检阅
单选题: 多选26.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 p305 (13.1) A.社会群团组织的兴起与独立 B.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C.组织规模的过度膨胀 D.组织人员的变化 E.政治制度的更迭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
行政体制改革的三重阻力一、思想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重阻力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中仍残存着传统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往往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发生冲突,如传统保守人治思想赋予公共行政浓厚的主观色彩,强调根据人尤其领导人的经验、关系、情感、兴趣爱好来开展公共行政,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依法行政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集权思想主张将行政权力由社会、市场集中于政府,由下级集中于上级,由地方集中于中央,反对政府、社会、市场间均享权力,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还权于公民、还权于下级的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全能政府”思想认为政府是万能的,能承担一切公共服务职能,因而反对政府、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共担公共服务职能,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公共服务市场社会化精神发生冲突;传统保守的精英管理思想认为,公共行政管理需要非凡的才干和素质,而这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智力发达、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精英才具备,因而公共行政管理应由这些精英来承担,普通民众应排除在公共行政管理之外,而这恰恰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精神发生冲突。
而正是上述这些冲突的存在,使得传统保守文化思想制约阻碍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正如王劲松说,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经受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制约和集权政治的束缚,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全面洗礼、民主法制的充分锻炼以及逻辑发达、形式完备的科技文化的良好浸润,因而社会文化基础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和保守文化思想,而这些传统保守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得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存在不可低估的制约阻力[1]。
二、既得利益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重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势必涉及利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进行重调与分配,而这种重调与分配,由于受利益稀缺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能力、实力差异性的影响,无法保证利益被公平公正分配给所有不同利益主体,更不能保证所有利益主体只增加利益而不减少利益,也就是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利益重调与分配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利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部门利益阻力。
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个体阻力的对策
人 员的不满和误解 , 对变革前景心 存疑虑 , 对变革 不理解不
支持 ,从而影响了行政组织变革的发展。
5
、
僵 化 保 守 的体 制和 因循 守 旧 的 氛 围是 行政 组 织 变革
的直接 阻力。任何组织都是由机构 、制 度等 “ 硬件 ”和价值
体 系、 态度体系等 “ 软件” 成的。 组 行政组织 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行政组织变革也受这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 在僵化保守的 体制和 因循守 旧的氛围下,成 员思 维模 式较定型 , 对新事物 新经验态度冷漠 , 心态普遍存在求稳惧 变的惰性 ,他们 不但 不愿意推动行政组织变革 , 反而会对行政组织变革横加 阻挠 ,
产 力 高 度发 展 、社 会 分 工 日益 细 密 、信息 量 爆 炸 式 增 大 ,社 会 环境 正 变 得 越来 越 动 态 , 政 组织 必 须 不 断进 行 自我调 整 、 行
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加上行政组织变革前 的信息沟 通 不 够 , 行 政 组 织 变 革 的 意 义宣 传 不 到 位 ,更会 引起 一 些 对
认 识 不 足 , 解 差 别 很 大 , 结 果 可” 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实现特定的组织变革 , , 关键是要作出 理性 的或正确的利益分配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克服组织变革的
阻力。
行政组织变革 ,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 ,
及 时 地 变革 自身的 内 在 结 构 , 适 应 客 观 发 展 的需 要 。行 政 以 组 织 的 变革 是 一 种 破 旧立 新 的 活 动 ,具 体 地 说 , 种 变革 可 这
行政 组 织 自身 的 “ 济 人 ”特 征是 行 政 组 织 变革 的 经
会中介组织发育得不充分 , 科学素养和技术手段 的落后 , 支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1.、为市长接待日喝彩不少网友提出,市长接待日的火爆说明基层官员解决问题不力,公布电话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按预计控制的1200人的接待量,市长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好这么多问题。
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市长接待日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喝彩。
市长接待日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体现。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何谓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服务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要让有需要的百姓更方便的找到政府,让政府听到更多民间的疾苦和需求。
因此,不论昆明的市长接待日能起到多大作用,它所体现的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值得肯定。
市长接待日为民众提供了一条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层级上看,作为一市之长,市长熟悉政府各部门的情况,说话分量足,能够给前来求助的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市长接待日拉近了党政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良好形象。
一个能给百姓解决问题的市长就是个能干的市长,一个能与百姓亲密接触的市长就是个亲民的市长。
一个既能干又亲民的市长就是个好市长。
首个市长接待日场面火爆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长接待日来访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威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则会越来越高。
如此一减一加就是政府接待日的最终目标。
(据《红网》)市民何时不再通宵排队等市长(朱四倍)从市民等待市长接待的排队热情可以看出,民意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渠道还过于狭窄,要不然,何至于“通宵排队”?何至于对“市长接待日”这一非常态手段抱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来看,后一方面的问题更值得重视。
昆明市民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民意应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决策者视野,决策者应如何拓宽吸纳民意的渠道,最终形成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道理很简单,单一的“市长接待日”远远不能满足民意表达的需要,“市长接待日”的存在从侧面表明了政府吸纳民意渠道的匮乏。
行政改革的利与弊
行政改革的利与弊行政改革是指改革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政府效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行政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现存的问题和挑战,使政府更加透明、高效和负责。
然而,行政改革也面临一些利与弊的问题。
行政改革的利在于提高政府效能。
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和减少冗余的行政程序,行政改革可以加强决策的速度和效果。
这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响应能力。
行政改革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率,从而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行政改革的利还体现在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廉洁性。
透明度是现代治理的重要要素,它能够增加政府行为的可预测性、公正性和公信力。
通过推进行政公开和信息公开,行政改革可以使政府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增加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
行政改革还可以加强反腐败力度,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体系,提高政府的廉洁性和治理能力。
然而,行政改革也存在一些弊端和挑战。
行政改革可能导致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改革涉及到改变既有的政府机构和行政流程,这需要时间、资源和人力的投入。
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期的不稳定和混乱。
行政改革还可能导致一些人员流动和失业问题,给一些人造成不便和困扰。
行政改革可能面临一些阻力和反对声音。
改革需要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这可能受到来自既得利益者和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抵触。
一些官员和部门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抵制改革的推进,使得行政改革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民众对改革的接受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政府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增强民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行政改革的实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政府机构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和官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管理能力。
如果政府自身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不高,行政改革可能会遇到执行不力和效果不佳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在行政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综上所述,行政改革在提高政府效能、增加透明度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一系列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阻力(一)政府内部阻力地方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客体和接受者。
角色的双重性使得地方政府自身存在支持改革与反对改革的矛盾。
加之我国地方行政改革一直是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结果,对地方政府而言,行政改革是一种外源式的自我手术,是在外部压力下实施的自我革命,意味着对自身结构、功能和权力进行限定,对自身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对固有观念进行摈弃,①这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既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甚至会伤及其利益,因此政府内部阻力在所难免。
1.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阻碍地方政府行政人员作为社会人,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具有自身的利益取向,如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位的升迁,个人经济利益的提高等方面。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提升与当地经济发展成正比。
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行政改革的实施效果。
地方政府对自身改革越明显,创新的举措越多,对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刺激就越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好。
正因为如此,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是所有的行政人员都不是行政规范和行政道德的完美化身,而是处于角色的冲突之中,一些既得利益受损者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去阻碍改革。
从公共性的角度看,他们是人民利益、公共利益的代表,而从私人性的角度看,他们都有特殊利益,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需求。
改革意味着政府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既得利益者总是希望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总是想方设法阻挠改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深化地方行政改革,意味着抛弃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等概念,摈弃“官本位”思想。
在这一过程中,观念冲击常带来一些阻力。
地方行政人员对改革的观念性阻碍构成了行政改革的强大阻力。
由于观念还未转变,行政改革的既定目标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被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大幅度的扭曲或置换。
而且,行政改革存在成本问题,对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而言,改革的成本是限制其特权及寻租行为,必然破坏现有的利益格局,甚至造成既得利益的丧失,而改革带来的收益有两种:一种是改革有功者获得奖励(晋升或奖赏),这只涉及少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收益中获得作为社会成员相应的一部分。
成本和收益相比较明显得不偿失,所以一部分地方政府行政人员会给行政改革带来相当大的阻力。
此外还有一些暂时的利益受损者也会阻碍改革。
在一些涉及各方面体制变化和多方面利益调整的改革中,有些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受益,但在另一方面受损,或者在某一阶段受益但在另一阶段受损,因而就可能支持某一项改革而抵制另一项改革,或者在某一时期支持改革而在另一时期反对改革。
虽然从范围上看,上述阻力来源面积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阻力的力度不大。
因为这些利益受损群体或个人大多掌握重权,发言权大,阻碍改革进程的“舱量’’就因此不可轻视。
①他们抵制改革的手段主要有:消极拖延,反其道而行之;变相通融,走中间道路;临时应付、事后复辟等等。
2.地方政府组织的阻碍韦伯认为,虽然在理论上科层组织只是非人格的部门,但实际上它却形成了政府中的独立群体,拥有本身的利益、价值和权力基础。
②我国很多学者也认可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的观点。
地方政府组织自身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自我膨胀倾向。
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软化,政府自身具有一种不断扩张和膨胀的本性,即追求政府预算的最大化。
二是地方政府机构存在体制惰性,这使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受到自身力量的掣肘,从而行动迟缓,使政府制度的供给总是赶不上社会对制度的需求。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导致地方政府预算增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城市建设资金,还有其它服务设施及项目的投入,这使得地方政府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但组织规模过大与增长过快,必然降低地方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政府开支比例来看,尽管随着地方政府收入的不断增加,用于社会发展的开支不断增多,但其中用于政府自身财政开支的数目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对此,唐斯指出,“实际上,所有组织都有扩张的固有倾向。
将官僚部门同其它组织区别开来的是它们没有那么多扩张的限制,这些限制也难以自动发挥作用。
”①地方行政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就是以精简政府机构为目标,以限制政府规模过大化的趋势,这必然触及地方政府组织的深层利益。
地方政府组织是社会事务管理权的实际行使者,在体制中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也是发言权最大的一个利益集团。
当行政改革兴起的时候,地方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其谈判能力维持旧的体制。
②总结起来,他们抵制行政改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消极拖延。
在行政改革中,改革政策由于受到实施者的主观改动和阻力因素的制约,使得改革的整体效果会大大不同于改革的初衷,因此有些地方政府组织会抓住改革的这点不足,采取拖延的态度,使改革错过了低成本的最佳时期。
随着改革成本的逐步递增,于是旧体制就不得不继续运行。
二是变相通融。
地方行政改革一般要以某种指标来衡量,此时作为实施者的地方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内部控制”的手段,加上改革责任的不明确性,做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
比如改变部门的名称,以新的面貌(如公共性团体组织的形式)出现,但仍行使旧体制的权利。
3.地方政府部门的阻碍地方政府部门包括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和纵向的地方政府部门。
前者指同级地方政府机关的内部不同部门,它们是由政府管理工作的日益分化造成的。
后者指地方政府中管理相同的某一方面事务的上级与下级政府部门,它们有着直接的隶属关系,就是常说的对口部门。
政府部门是行政组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但勿庸讳言,由于改革开放使得利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政府部门作为单位利益代表者的角色也越来越明显。
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因职能不同而存在强弱有别,部门之间的利益差别更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常说的实权部门、虚权部门以及清水衙门等提法就是对部门差别的一种认可。
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涉及部门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划分,这不可避免地引起部门间的争权行为。
部门间争权夺利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极力向政府领导证明权力归属本部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二是暗中较量,将认为应该属于本部门权限范围的事务抢先管起来,以占据有利之势;三是通过对部门法规规章断章取义,争取上级将尚未明确划分的权力划归本部门。
当然这种抢权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争先恐后的分担社会管理工作,但当某个部门将某方面的管辖权争取过来后,一旦出现工作疏漏,追究责任时又相互扯皮,互相推诿。
这些现象又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动机的功利性。
由此可见部门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是行政改革的一件重要工作,但面临着相当大的阻力。
政府部门成为单位利益的代表者,这使得部门利益“从大的方面看表现为一个条条(即一个部门)的利益或一个块块(即一个地方)的利益,从小的方面看表现为每一个具体单位的利益。
"①而现实中,单位利益更多的呈现出小团体利益的性质,这是我国地方行政改革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
但这并不能意味着,在地方行政改革中,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单位化特征必然会导致部门领导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保持一致。
实际上,“穷庙富方丈’’的现象已经说明,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在行政改革中,也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阻碍改革,只是这种阻碍力量是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实施的。
这也正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中缺乏动力的重要根源。
(二)外部社会阻力政府之外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广大民众和各种公共的与私人的团体或组织。
行政改革对于社会而言或许是一种进步和发展,但对于有些群体而言则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损失,而且由于改革过程中各种力量博弈和混杂的复杂性,使得各种社会群体并不一定支持改革,反而会千方百计抵触改革。
1.民众对改革的误解和抵触历次行政改革都使得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大的调整,会造成一些群体在改革中受到损害,所以近几年,部分社会利益群体对改革也有怀疑和抵触。
(1)农民阶层对于行政改革的漠视。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农民阶层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利益受损的城镇户籍居民的抵触。
户籍制度造成我国城乡二元格局,这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人为的结果。
城镇户籍一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3).城市外来人口的抵触。
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大量的富余农业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于是从农民阶层中剥离出一部分城市外来人口。
2.公有性组织阶层的抵触这一群体包括公有制企业、垄断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性组织,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这一群体往往有着比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与政府联系也很紧密,而且其管理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政府管理的模式。
3.非公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对改革的激励不足非公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是改革以来兴起的一个利益群体,他们包括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存在和发展以来,逐渐扩大的私人、外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
相对而言,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能够获得较高的尊重,同时,从行政改革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来讲,改革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目的,地方行政改革也是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进行的。
因此,可以认定这一阶层是改革的一个受益群体,而且其中的许多人,无论是受惠于新体制因素,还是靠钻新旧体制转换的空子,他们受益的程度还相当之深。
但也并不能因此而论定他们就完全支持改革,或者是会始终给改革以推动力。
原因(一)行政系统内部原因:政府官僚组织膨胀,中央对地方监督减弱,领导人素质和能力影响,行政伦理失范,(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利益化价值取向强化了非规则化传统,.市场交易行为的“倾权化一加剧了行政腐败,.政府部门利益凸显化(三)相关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政绩考核制度的缺陷,民意机构权力虚化,制度实施机制软化(执行力)解决(一)培养选拔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领导人从近几年行政改革的进展情况来看,地方行政改革和创新的推进需要一批富有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地方政府领导人来倡导。
企业家是富有创瓶精神,敢于冒险,能创造利润的入。
(二)完善行政改革的配套措施1.保持社会公平,防止贫富差距,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须承认利益取向的必要性,坚持发展的效率。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公平性的问题,在坚持利益导向的同时,还要防止收入的两极分化,限制贫富差距的过分拉大2.地方政府应正确处理与市场、企业的关系。
市场和计划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和制度安排,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组织基础、运行机制、控制方式、行为特征和功能。
这些区别导致划分边界的问题。
3.提高地方政府能力。
地方行政改革的深入本身就要求地方政府能力相应提升成本效益运行机制。
4.在全社会倡导改革创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