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计2分)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③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④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2019年中考题【一】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语文试题word+答案解析(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18分)【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共4分,每小题1分)(1)选贤与.能()(2)不独子其子()(3)屋舍俨然..()(4)寻.病终()12.(1)同“举”,选拔(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4)随即,不久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共4分,每小题2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中考专题复习——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8.桃花源记

中考专题复习——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8.桃花源记
53.欣然:高兴的样子。 54.规:打算,计划。 55.未果:没有实现。 56.寻:随即,不久。 57.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细梳理·教材全解 全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画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浑厚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25.乃:于是,就。 26.具:详细。 27.要(yāo):同“邀”,邀请。 28.闻:听到,听说。 29.咸:全,都。 30.避:躲避。
31.率:带领,带领。 32.妻子:妻子儿女。 33.邑人:同邑的人,指乡邻。 3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5.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 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 隔,隔绝、不通音讯。
说啊。” 采分点 语(yù):告知。不足:不值得,不必。 特殊句式 省略句:此中人语(之/渔人)云:“(此)不足为外人道也。”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采分点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一、统编教材思考题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
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采分点 避:躲避。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Leabharlann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46.既:已经。 47.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48.志:做记号。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阅读题(附答案)2020年⼋年级语⽂春学期《桃花源记》⽐较阅读三、阅读甲、⼄两篇⽂⾔⽂,完成10~13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其中往来种作,男⼥⾐著,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陶潜,字元亮,少怀⾼尚,博学善属⽂,颖脱不羁,任真⾃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传》⽈:“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其⾃序如此,时⼈谓之实录。

甚亲朋或载酒肴⽽往,潜亦⽆所辞焉。

每⼀醉,则⼤适融然时或⽆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畜素琴⼀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晋书》)[注]颖:才华出众。

晏如:安定、快乐的样⼦。

适:满⾜。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

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位的标志。

10.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1)渔⼈甚异之()(2)阡陌交通()(3)颖脱不羁()(4)时或⽆酒,亦雅咏不辍()11.请从[⼄]⽂中摘录出与“⼟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所表现的理想⽣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答:12. 从[⼄]⽂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13.翻译下列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乐.(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四、阅读甲⼄两段⽂⾔⽂,完成14~17题。

〔甲〕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房⽞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资治通鉴》)〔注〕房⽞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阳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9.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1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含答案

眉内容《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一、 2006 包市(改卷)(甲)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

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不用藏于己;力其不出于身也,不用己。

是故而不,盗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

6.在原文划横的空缺填写原句。

7.解文中加点的。

交通::8.甲、乙两文都反响了祖先人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样的是,甲文理想社会行了,乙文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垂髫,并怡然自”相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马虎。

(一) 6.信修睦其弃于地也7.交相通8.描述述9.老有所幼有所10.描写了桃花源美的境和幸福的生活二、 2008 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忧如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陶潜,字元亮,少崇敬,博学善属文,脱不,任真自得,之所。

著《五柳先生》曰:“ 堵然,不蔽日,短褐穿,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这样,人之。

甚朋好事,或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大适①融然②。

或无酒,亦雅咏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而和之,曰:“但琴中趣,何弦上声 !” ( 自《晋》 )[ 注 ]①适:足。

②融然:和悦快的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志。

24.解以下句子加点的( 2 分)⑴ 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 脱不()⑷ 或无酒,亦雅咏不()25.从 [乙 ]文中摘出与“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的理想生活形成烈反差的句子。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或至百二三十岁()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6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分)(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4分)参考答案: 6.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7.(2分)D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计2分)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③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④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高效训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高效训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林尽水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①留牍:公文。

②潍县: 地名,今山东潍坊市。

③值:遇,遇到。

④谴:谴责、责备。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异渔人甚异.之属引凄异.(《三峡》)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C(A.异:对……感到惊异/异常;B.舍:舍弃/房屋;C.去:离开/离开;D.道:说/道路。

)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

3.第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①国家太平,没有战乱;②民风淳朴,生活富足;③政府官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

参考译文:(二)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有答案)

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有答案)

最新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答:答案:9.B(2分)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17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019年苏轼《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推荐word版 (3页)

2019年苏轼《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轼《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甚异之()④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对⽐阅读(⼀)阅读【甲】【⼄】两段选⽂,完成问题【甲】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节选⾃《桃花源记》)【⼄】⼤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闲,是谓⼤同。

(选⾃《礼记·礼运》)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们所共有的,把品德⾼尚的⼈、能⼲的⼈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所以⼈们不单奉养⾃⼰的⽗母,不单抚育⾃⼰的⼦⼥,要使⽼年⼈能终其天年,中年⼈能为社会效⼒,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妻的⼈、⽼⽽⽆夫的⼈、幼年丧⽗的孩⼦、⽼⽽⽆⼦的⼈、残疾⼈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职务,⼥⼦有归宿。

对于财货,⼈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为,却不⼀定要⾃⼰私藏;⼈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不⼀定为⾃⼰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盗窃、造反和害⼈的事情不发⽣。

所以⼤门都不⽤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其⼦()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2分)A.有良⽥美池桑⽵之属.属.予作⽂以记之B.男⼥⾐着,悉.如外⼈事元⼤⼩,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相保D.⼤道之.⾏也长跪⽽谢之.3.翻译下⾯句⼦。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意,⽤原⽂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垂余阴,菽稷[粮⾷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中描述的⽥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是:⑵孟⼦有句名⾔:“⽼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中与之异曲同⼯的句⼦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同”社会的⽣活风貌,因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

和桃源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和桃源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和桃源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 和桃源诗序答案《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ī):醋。

⑤焉:于此。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很多(三在古时指虚数,表示许多)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2376636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2. 【桃花源记的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晋太原中……怡然自乐.(03北京,04长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04常德)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交通②绝境③无论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发现桃花源→ →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见渔人,乃大惊③具答之④皆叹惋⑤停数日,辞去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寻向所志/寻病终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答: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答:(2005年青海)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一.1.①穷尽,走完②丢下,房屋③全④类⑤整齐的样子⑥沿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6.夹岸……缤纷甚异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10.略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1.略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渔人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计2分)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③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④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无论魏晋便扶向路
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或至百二三十岁
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翻译下列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参考答案:
6. 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
7.D
8.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小题2分。

(1)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9. (1)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

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

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

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

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

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

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
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

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

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