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什 么 ?它 是 用怎 样 的 语 言 来 表达 的 ? 它的 言 语 表 现 力 、
生命 力在什么地方 ?从哪个地 方切入会触动学生 的情 感?应 该提 出一个 什 么主 问题 来 引 导学 生感 悟 文本 的语
感之 意 ”也就 领 会 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感动 。因而 , “ 诵读 ”
的情思 ,就会和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作者一起陶醉在和平 、 和 美 、和 谐 的村 居生活 之 中。这让 他们 不仅 读透 了课文 ,
而且 在 认识 、思想 境界 、人 生观和 价值观 上都 大获裨 益 。 在 这个 基 础 上 , 们 可 以 更进 一步 地让 学 生结 合 自己 对 我 这 首词 的理 解进 行 想 像 ,把这 首词 进行 改 写 ,用 自己的 语言 把 自己深 有体 会 的地 方 表达 出 来 。这 就 是一 个从 工 具到人 文 ,又 由人文到 工具的螺旋 推进的过程 。
么如何 能 ,让 语 文课 堂尽 显语 文 味 儿呢 ?那就 要 抓 住语 文课程 之 根 本—— 工具 性 与人 文性 的 统一 。
文本,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当然,诵读要与咀嚼词 句结合 在—起才更能显 出语文味 。让学生关注语言 的本 身 ,
认真听 它的声音 ,触摸它的形态 ,分辨它的色彩 ,通过读 、 品 、评 的方式 让学生在 文本的语 言中走一个 来回 , 而让 从 学生感悟语 言的规律 ,为尝试 运用语言而奠基 。
言 及思 想 ?文 章 的重 点词 重 点句子 、标 题 、文眼 、重 点
, , r
后 ,我们不能就此浅尝辄止 ,而是要更进~步地推进学 生 的思 维和 情 感的 升 华 。 如辛弃 疾的 储 平乐 ・ 村 ,作 者展不; 的是一 -, A . 我们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法库县大孤家子镇中心小学张影南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本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力求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1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人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识字写字的人文性,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作为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小学教师,更应该将人文情愫融入到识字教学过程中。
在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自主识字的新天地,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学生一旦具有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更多、更好。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工具性是指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强调实用性和效果;而人文性则是强调人的尊严、社会价值和情感体验。
工具性的代表是科学和技术,它们追求实证和客观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生活。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和进步,如医疗技术的先进化、互联网的普及、交通工具的改善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过度强调工具性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一方面,工具性对人的视角过于狭隘,将人们视为工具的使用者和实现者,忽略了人的情感和主体性。
过度追求工具性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化,人们更关注实际利益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关系会变得紧张和脆弱。
相比之下,人文性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情感、经验和社会交往。
人文性的代表是人文学科和艺术,它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
人文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艺术的创作则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提供心灵的寄托和启迪。
过度强调人文性也会带来问题。
一方面,人文性可能导致主观性和相对价值的强调,使得人类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变得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
过度强调人文性可能会让人们过分沉溺于情感世界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现实利益的考虑。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是建设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也要关注人的情感和尊严。
在社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使社会发展的路径更符合人的利益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人际交往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个人层面,工具性和人文性也需要统一起来。
个人需要拥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人需要保持社会责任感和情感素养,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孩子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到了学校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意识、情感、思维等思想具有统一性。
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
“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则是“人文性”的载体。
正如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技要发展,文明要升华,企盼着健康个性的形成。
具体到语文教学,也常常遇到现实的挑战。
对于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小学语文界历来是争论不休。
是工具性为主,还是人文性为主?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等等。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哪一种因素都有,但哪一种也不能单独占领语文教学阵地。
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正确途径。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立足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组学生构建意义。
如课文《妈妈的帐单》,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一步一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触发了学生相似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过的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熏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对关系紧密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工具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旨在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后者则涉及到文化、艺术、道德等人性的层面,通过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完全独立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应当进行统一和协调。
工具性的实现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机器设备来实现的,是人类应对外部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反应。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具性的实现也日益多样化和便捷化。
例如,智能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高科技产品,以及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轻松便捷地处理和管理日常事务。
但是,光有工具性却缺乏人文性,将导致社会的机器化和计算化,甚至到“冷血”化的极端,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类具有情感、理性、审美等丰富的内在价值,而这些内在价值正是人文性的体现。
因此,在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中,应当将人文性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智慧和艺术等方面,以创建人类感性和理性的情境和环境。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统一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践。
首先,需要从工具的本质出发,将工具的实用性和人性化融合在一起,打造符合人类需要的工具。
换言之,应该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工具的人性化需求,从外观、易用性和交互性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设计,使得工具在使用时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又可以带来愉悦和美好的使用体验。
其次,需要注重工具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思考空间。
这需要将工具与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价值相结合,在新技术、新浪潮、新想法等合理的情境下推行,使之成为人类推动思想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
最后,强调工具的普及应当适应不同文化习惯和地域特性。
工具的本质和功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人类文化习惯、地域特色和环境差异带来的需求差异是不同的,因此任何工具的设计与应用都需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体现出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和灵活性。
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阅读教学如何体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i 广西桂平市蒙圩缕新 建小学( 22 韦志 3 2) 7 成
作 为 语文 教 师 ,要 在 课 堂教 学 中 科 学 灵 活 地 引导 和 落 实 语 文 课 程 的 “ 文 性 ” “ 具 性 ”的 和 谐 统 一 , 人 和 工 寓掌 握 工 具 性 于 提 升 人 文 性 之 中 。获 得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双赢的效果。 那 么 ,新 课 程 下 如 何 生 成 工 具 性 与入 文 性 和 谐 统
二、 在品词析句中体现统 一
语文教 学的根在于 听 、 、 、 , 听 、 、 、 说 读 写 是 说 读 写 之 内 的挖 掘 与创 新 。 不是 游离 于 听 、 、 、 之 外 的 而 说 读 写 花 样 翻 新 。我 们 在 阅 读教 学 中 , 要 忘 记 品 词 析 句 。如 不
己 的见 解 。这 就 是语 言 作 为 一 个 工 具所 起 到 的 作 用 , 这
样 , 在 表达 思 想 感 情 的 过程 中本 身 不 , 们 应 灵 活 地 引导 学 生 把 在 我 自 己置 身 于 课 文 情 境 之 中 ,让 自 己 与 作 者 做 心 灵 的 沟
江的水 真绿啊 , 得仿佛那 是一块 无瑕的翡 翠” , 绿 后 问 学 生 有 什 么 感 觉 ,这 个 感 觉 就 是 他 们 从 老 师 的 语 感 中 听 出 来 、 出 来 的 理 解 。在 充 分 地 读 的基 础 上 。 师 鼓 悟 教 励 学 生 “ 完 了就 有 话 要 说 ” 让 孩 子 们 大 胆 地 发 表 自 读 ,
的 阅 读 教学 课 堂 呢 ?
一
、
在 朗 读 感悟 中体 现 统 一
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情” 小组 ,国 内观察 ” “ 小组 , 国际嘹望 ” “ 小组 ,家 乡新 “ 闻” 小组等 。 凡是 印象深刻 , 能拨动心弦 的都可以 , 每组 选拔优秀者 。有 一次生活课 , 了身边 的一件小 事 : 我谈 班上有一个女生 , 漂亮 的女生 。我们 单独谈话 时 , 很 我 的视线不经意 间落到了她的脚上 , 思绪顿住 了 , 那是 一 双手工布鞋 , 浅紫色的 , 散发着朴 素的光华 。她告诉我 ,
【 阅读与写作】
浅谈 阅读教学 中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 一
刘 丹
( 河北省大厂 回族 自治县第二幼儿 园 , 河北
大厂
0 50 ) 6 30
摘 要 : 文 学 科 的 重要 特 点 是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和谐 统 一 。 语 阅读教 学 中既 不 能 只 注 重语 文的 工 具 性 而 忽略 了
女儿 。听 了这 件小事 , 学生 们低下 了头 , 一片静 默 , 显 然, 母女 的真情 、 纯朴 的美打动 了他们 。生活是 习作 的 源头 , 生活就是作文 , 生有 了生活积 累 , 学 情感 的体验 , 才有了习作的渴望 , 倾诉 的激情 。
五、 展示 自我 , 立写作信心 树 建立“ 班级作 文嘹望 角 ”学 生 的优 秀作 品可 以随 ,
在怎样体 现工具 性与人文性 统一 的问题 上 ,一部 分人认为 : 语文教学 应当凸显语文学科 的个性 , 足工 立 具, 弘扬人文 。在这 方面 , 当前倾 向性 的问题是 阅读教 学往往 “ 得意 而忘 言” 一 味注重 内容理解 、 文感 悟 , , 人 忽视语 言的理解 和运用 , 甚至 以“ 意” 得 为唯一 目标 , 忽 略语言 的学习 。 这种失衡 的做法 ,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它们却是密不可分的。
工具性是指事物具有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被简单地划分为对立的两极,工具性被强调为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手段,而人文性则被视为追求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真正的价值在于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因为二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许多事物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
比如一本好书,它具有知识的功能,可供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这就是它的工具性;它也能给人以启发和情感上的满足,这就是它的人文性。
再比如一件艺术品,它可以是工具性的装饰品,也可以是人文性的精神食粮。
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两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工具性被更加强调,人们追求更高效率、更大利益,追求的是外在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这种追求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淡化,人性的渐渐失落。
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成为了当代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具体而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当表现在对待事物和对待人的态度上。
对于事物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功能性的也要追求审美性、情感性。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要注重外观美观、人性化的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对于企业来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也要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培养,使员工不只是工具,更是人文关怀的对象。
对于人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也要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人不应当只是他人眼中的工具,更应当被看作是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应当受到关怀和尊重。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需要在社会制度上得到体现。
社会的发展需要工具性的推动和效率的追求,但同时也需要人文性的温暖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人文关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工具性是指事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的人性化、文化性和艺术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将实用性与人性化相结合,将功能性与文化性相融合,从而实现事物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这种统一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产品主要侧重于功能性和实用性,设计师们更注重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功能,而忽视了产品的人文性。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品味。
比如在家居产品方面,无论是家具、灯具还是餐具,设计师们都开始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人性化的体验。
通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的产品,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还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从而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要注重城市的功能性和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建筑,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和人居环境。
通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可以构建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企业管理和组织运营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企业管理更注重业绩和效益,忽视了员工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需求。
随着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
例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例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作者:陈颖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第3期陈颖《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如此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因素,同时重视语言训练。
不能过分夸大训练的作用,将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一味强调“人文感悟”,淡化听说读写,忽略语言学习。
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让语文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一、在人文熏陶下生根发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言训练也应该与人文熏陶和谐相生,因为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有别于普通工具,它熔铸思想,蕴涵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精神是一体两面。
语言的训练只有站在“立人”的角度,强调人文性,才是科学的训练。
[教例]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卧薪尝胆》。
师:现在谁能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你把“卧薪尝胆”的目的放在句首说,有新意。
读到这里,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生:不算。
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
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生:不需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却又不可分割的关联在一起。
工具性主要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实际需求;人文性则更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强调人的情感和情感价值。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人文性受到忽视。
如何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把两者混为一谈,而是要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从多方面来实现。
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和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关怀精神,让他们不断进步成为更有思想和情感价值的人。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传承,弘扬人文精神。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人文情怀带来的美好,增强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加强对社会公德和道德的建设,塑造社会良好风气,培养人们的共情和互助精神,让社会更加和谐。
科技发展也应当更加注重人文性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科技进步使社会变得越发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发机械和功利,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更大的利润,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怀。
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加注重人的情感需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的活动和项目,为人文性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来,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加和谐和有爱心的方向发展。
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论 语 文 学 科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和 谐 统 一
天 嗖 吴 娟 目
摘 要: 学术界 围绕语文 学科 的“ 工具性” 人文性 ” 和“ 争执 不休 。工具 论者从语 言 的工具性推及 语文 的 工具性 , 认为语文是人 们进 行思维 、 交流思想 、 习各 种文 化知识 、 存传 递信 息的工 具 , 因此将 语 文定位 学 储 并 于工具 学科 。人 文论 者认为人 文性是语 文学科的本 质属 性 , 文学科是 站在人 的 高度 来培 养 学生的语 文能 语 力 , 高语 文素养的。笔者认 为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和谐 统一 才是语 文的真i 本质。 提 f _
一
语 文教学在进行 的过程 中 , 不仅仅 要完 成其 思想 教育 的 任务, 还要完成人 文教 育 的任务 。朱永 新教 授 曾这 样解 释人文 性 , 所谓人文性 , “ 即关 心人 、 心文 、 关 关心人 类 、 关 心人类 文化” 人 文性 ” 。“ 简单地 说 就 是人 与文化 , 它包 含着情感 、 意志和思想观念 的 内容。 “ 人文 说 ” 出发点 的 比较好 , 当人类在工业化进程 中获得 巨大成果 的 同时 , 又
来 , 文 指 人 类社 会 的 各 种 文 化 现 象 , 涵 是 很 广 阔 的 。 人 内
习, 够熟 练地 运用 语 言工 具 , 能顺 利地 参 与交 际 活 能 并 动 。语文 的工具性在人 际交流 中具有维持 社会联 系的实 用功能和 中介作 用 。语 文是学 习其 他 学科 的工具 , 也是
生厌学 , 教师厌教 , 语文 课堂 成 了工厂 的流水 线—— “ 一 刀切” 。它没有严 密的逻辑顺序 , 而更 多地具有一种综 合
性 和模 糊 性 。 学 生 成 了考 试 的 机 器 , 文 失 去 了应 有 的 语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工具性指的是某物或某事物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即其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目的或用途。
人文性则强调某物或某事物的人性化、情感化和文化内涵。
虽然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为对立的,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过多追求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生活的冷漠。
为了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需要在工具的设计、应用和使用过程中注重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工具的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便利性。
在产品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功能性,也要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智能手机的设计中,除了提供高效率的处理器和大容量的存储空间,还应注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体验,使用更加直观和简单的操作界面,方便老年用户和儿童操作。
工具的应用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某些工具有着情感依赖,比如喜欢一个笔记本电脑的外形设计,喜欢一款手机的界面风格等。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对工具本身的满意度,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体现。
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对工具的情感认同,让工具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在工具的使用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沟通。
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社交环境中,我们常常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方式的便捷性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和情感联系逐渐淡化。
我们需要通过工具的运用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理解。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还需要注重工具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具的设计和推广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工具的使用和运作过程应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避免对环境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表达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孤立的,剥离开的,而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
如一开课,我让孩子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相关内容反复朗读、体会。
这里仅仅四个字就写出了雨大,急,要突出雨大、雨急应该怎么读?学生领会到句子短,读时要读得快、急迫。
通过读不但让学生感受到雨水来势凶猛,而且也感悟到了语言的简洁。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文章都有所感悟。
既表达了教材的工具性又表达了人文性。
再如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带着问题让学生默读。
鼓励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自主对话,对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
老师再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生动传神,比方你从哪感受到老汉很生气?学生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既学习到语言描写的方法,又加深了对老汉的理解与理解,突出了文本的工具性。
同时,环境描写在这里多处出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课上教师有目的的实行引导,不但让学生理解老汉行为举止,而且让孩子去发现老汉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的?老师把几次描写洪水的句子都用幻灯片打出来,让洪水与老汉的行为比照着看,水位持续上涨,情况越来越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再看老汉的所作所为就更让人钦佩了。
通过比照,老汉的形象自然更加高大了。
这里学生也感受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与好处。
再一次突出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征。
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过程中,老支书的忠于职守、无私无畏的形象也就树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学生的情感自然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文本的人文性自然也得到了表达。
还有写话训练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能在写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方面希望通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孩子对老汉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进而再次受到人物精神力量的感染。
二是通过这个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写的机会。
让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写作水平得到锻炼。
其实在这课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剥离开的,在设计每个环节时,我们都有所考虑,可能有些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请大家见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发表时间:2016-07-26T10:19:30.47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周旋[导读]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首先它是一门工具,就要掌握它的用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故要注重其实用性。
同时要与“人文”并重,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谈义务教育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周旋宝鸡文理学院教务处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语文是语言与思想的有机结合,应掌握语言文字的准确用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首先它是一门工具,就要掌握它的用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故要注重其实用性。
同时要与“人文”并重,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功用
作者简介:周璇(1988-),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助教,硕士。
新课改以前,义务教育中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实际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状态一样,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仍然是普遍现象。
新课改以来,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想敢说。
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精彩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时不时有独到见解、“惊人之语”出现,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于是无形之中,课堂是否精彩成为衡量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为了让课堂精彩,老师费尽心思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向外联系,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可谓“入木三分”,整堂课精彩纷呈,而对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教学,要么轻描淡写带过,要么弱化,甚至舍弃,布置给学生课外自行解决。
普遍认为字、词、句的教学“吃力不讨好”,不能给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语文教学出现了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本该是两个并重的任务,“工具性”还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求,应该循序渐进逐项完成,现在重心发生了偏移,语文教学成了“空中楼阁”。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字、词、句的学习掌握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少了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撑,哪怕分析再透彻,认识再深刻,却不能准确简洁表述出来;说得滔滔不绝,但写下来却是错字连篇。
这样畸形地发展,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交流交际的工具,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和提高使用这一工具的能力,而语文教学就承担着这一重任。
鉴于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知识、优秀范文的学习,对语言运用的实践,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的用法,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应是一门工具课。
但语文不是简单语言文字符号的堆砌组合,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感情,是鲜活的语言,不是呆板的符号,尤其是一些经过时间检验流传千百年的名篇,更是浓缩了民族的精华,凝结着作者的智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其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年轻的心灵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
所以,语文教学应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应让学生摈弃假丑恶,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应该兼顾人文性,担负起教育任务,传承文明成果。
语文教学要注重实用性,首先它是一门工具,就要掌握它的用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以字、词、句、篇为基础,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并重,为学生会用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储备。
同时利用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素材,努力挖掘、提炼,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昂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
“双基”是“经”,“情感”是“纬”,这样织成的语文网络才牢靠结实。
同时,语文教学应首先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这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字词,弄懂文意,理清脉落层次,理解中心主题,在此基础上,可紧扣文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挖掘文本所传达、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中,感受人文之美。
但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上,以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文本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而热衷于挖掘人文因素,认为这样才是创新,这样才是新教法,甚至拓展太远而纯粹脱离文本,让学生摸不清到底学的是什么。
语文姓“语”不姓“政”,切不可忽略语言美的感受而大肆进行道德说教,把语文上成了思品,但也不能是单纯的文字解读,缺少个性分析与人文色彩。
二者应有机结合,但要主次分明。
新课改后,要求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有个性地学,让课堂动起来。
于是一些教师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认为字、词、句学习中答案较唯一,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小,上起来枯燥乏味,不如发掘文本的人文因素向外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出彩,于是抛弃或不重视字、词、句的教学,把重点放在拓展上。
且不说这些拓展是否有些牵强附会,单就这些做法就与语文学习的初衷相去甚远。
语文课应经过一番“过滤”,去掉这些表面的浮华,按照语文特点,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一样,要打好“地基”,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建成空中楼阁。
一篇文章中蕴藏着无群的奥秒,不同的人读了有不同的认识、感想、收获体会,在教学中提倡个性阅读,把个人的独特感受融入到文章中,读出别样的韵味。
但这种阅读不能脱离基础,即对最基本的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支撑,个性化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知半解或是错误认识,这也就达不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语文是语言与思想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要二者兼顾,以掌握语言文字的准确用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并重,二者和谐统一,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教学沿着正常、正确轨道前行,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