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学科前沿03

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学科前沿03


1、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1).“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 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 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 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原则 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 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 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6).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 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 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 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 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 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 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 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 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 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 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 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 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 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 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 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 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 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洋 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 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 “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 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

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主要前沿问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主要前沿问题

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主要前沿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改革: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探索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社会变革与社会公平: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分配和社会公平成为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处理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成为了改革开放中的前沿问题之一。

政治体制与权力制衡: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权力制衡的探索。

人民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参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建立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的政治体制,是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

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通过继续探索和创新,人们致力于解决这些前沿问题,以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019-2020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3 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微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

2019-2020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3  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微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

知识 整合
Z 考点3 ▶
ZHISHI ZHENGHE
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 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 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 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如何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提示▶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使得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 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 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他们的思想也未形成完整 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 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J
解题 素养
JIETI SUYANG
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例】(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
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 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K 考能 探究
KAONENG TANJIU
第一步:定时空——明清之际,中国 第二步:抓题眼——“天下为主,君为客” 第三步:析选项
K 考能 探究

中学历史高考备考应关注史学新理论及史学前沿问题

中学历史高考备考应关注史学新理论及史学前沿问题
摘 要 :近 年来 ,中学历 史 高考试题 中频颠 渗 透考 查 中学教 材 中 尚未 鳊入 和 纳入 的 “ 现代 化 史观 ” 全球 史观 ”、“ 明吏 现” 近 、“ 文 等史学新理论知识 , 中学备 考师生普遍感 到难以适应 。本文通过分 析近 年 高考原题 , 使 结合 当前吏 学理论 动态 , 为中学师生要抓 好高 认 考备考 , 须关注 史学新理论 及史 学前沿 问题 。 必 关键词 : 高考备考 史学理论 史学前沿 中图分类号 : 3 G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0 8 1() 0 2 2 1 7 - 7 52 0 ) c一0 9 —0 2
1 连 四年 历 史 高 考 平 均 分 偏 低
纵观近 四年高考 , 2 0 ~2 0 年 , 即 05 0 8 凡 采用 教 育 部 考试 中心 命制 的 高 考试 题 的 省 份, 历史高考 平均 分徘徊 在 4 2分左 右 0 即 , 难度系数为 0 4 左右 。广东 2 0 年 、2 0 .2 05 06 年 曾单独命 题 , 2 0 年后 仍希望教育部 考 但 0 7 试 中心提 供 命题 支持 ,原 因之一 ,试题 难 度 系 数 的控 制 和把 握 实 在 是 一 个棘 手 问 题 。 根 据考 试 测量 学 , 考属 典型 的选 拔性 高 考 试 。 如 果试 题 过 于偏 难 或 偏 易 ,考 生 考 分 就 难 以 拉开 ,则就 会 出现 考 生 考 试 成 绩 要 么 普 遍 偏 高或 要 么普 遍 偏 低 的 问 题 ,这 样 就 难 以 按优 、 中 、差 等 级把 考生 层次 分 明地 区 分 开来 。这 对 于 从 名 牌大 学 到 普 通 高 职 院 校生 源 均 在 一 份 试 卷 中进 行 选 拔 的 高 考 而 言 ,不 同 层 次 的 高校 则 很 难 从 高 考 中准 确 地 选拔 到相 应 层 次 的 人 才 ,即 出现 试 题 区 分 度 不 好 的 问题 ,此 乃 高考 命 题 之 大 忌 。一 般 来 说 ,类 似 高 考这 种选 拔 性 考 试试 题难度 系数若能控 制在 0 5 . 5~0 6 . 2之 间最 为科 学 合理 。 即满 分 为 1 O 的试 卷 , 0 分 评 卷结 果若 平均 分在 5 5-6 2分之 间 , 最能 有 效 对 考生 群体 进 行 有效 区 分选 拔 ,平 均 分 低于 5 5分 此 或高 于 6 2均属 命题 不算 很 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一、湮没的辉煌沈从文、周作人、张爱玲,当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那么辉煌耀眼的名字再度从尘封湮没中走出,重现昔日光彩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是怀旧的快慰、知性的咀嚼,更能由此而引发出对历史的反思和清理,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和探究,对世态人性的洞察和体验。

1、沈从文一个早在30年代就已卓有成就的作家,却在不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活埋式地沉默了四十多年,忽然于衰朽之年,再获关注,成为文坛的传奇人物。

其遭遇和经历,正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屈辱与埋没。

而沈从文作品的终归社会,一版再版,广受注目,终于证明了历史上曾被冷落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遭受冷落。

奇特的经历创作的特点沉默与归来2、周作人周作人的名字被淹埋得太久了,直至近些年,它曾有过的光彩才再度显露出来。

有关的年谱、传记、论著接连出现,他的为数众多的小品散文不断被结集出版,他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趣味,他的文风成为追慕仿效的对象……但人们关注周作人,在更深的意义上,或许是因为可以从他复杂的经历和人格状态中,看到中国现代历史的纷纭变化和身处其中者所面临的多重选择。

双重面貌文学实绩淹埋与显露3、张爱玲张爱玲可说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她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虽身出名门,但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阴冷恶劣;两度婚嫁,或汪伪要员,或左翼作家,感情难得超脱;远渡重洋,将近三十年与世绝少交涉,寂然而终。

她的作品也一如其人,交织着新与旧、雅与俗……。

更为重要的,张爱玲遭逢的是一个乱世,而她是“废墟上的罂粟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

在文坛销声匿迹三十年后,张爱玲奇迹般地被唤醒,人人争读,“张爱玲热”从港台席卷大陆。

探寻“张爱玲热”的实质,除了她的作品迎合了世纪末渐盛的怀旧热之外,或者是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性"而引发起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深层思考。

新旧交织雅俗边缘消失与再热二、认识的重建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在这些年来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XXXX年史学研究有哪些新进展?最近,中国历史研究院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活动中正式发布《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这本书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主持编写,旨在通过持续推出年度前沿报告的方式,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进展,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构建权威、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作序,主要内容包括《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XXXX年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以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考古学6个学科分报告组成。

报告还通过大数据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XXXX 年度中国历史学五件大事、十大关键词、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优秀论文。

书影书影在序文中,高翔也谈到现在我国的历史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碎片化,“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森现”,过分纠缠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其次是淡化理论,缺乏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三是远离现实,缺乏对当下的关怀,不善于从服务现实中推动学术的提升和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

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

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

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

”高翔谈道。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重点从文献计量学的量化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XXXX年中国历史学科相关论文的计量分析,从整体上描述XXXX年历史学的研究热点,是较为宏观的把握。

如对于XXXX年史学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大致可以看出XXXX年的研究热点:在中编的《XXXX年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报告》中,学者张旭鹏梳理了XXXX年度国内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前沿问题探析与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前沿问题探析与思考

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教育较唐代大为普及,识字率大为提高,但也不 能估计过高。宋代“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 家姓》之类,谓之村书”。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说: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卷1《观村童戏溪上》) 农家子弟读冬学,念村书,是为识一些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 公卿”。但地主或大商就不同,他们不惜工本,教其子弟读书,正如廖寅先 生所指出,是为由富族转变为士族,“入仕是富族的终极目标”。“科举考 试需要巨大的投入,普通农民很难负担得起”,“首先成为富族,然后再投 资于文教,使自己士人化”。“富族向士族转化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很多士族从富族转化而来”。按科举制下的宋代的时尚观念,正如黄震说: “人若不曾读书,虽田连阡陌,家赀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 民。”依个人之见,如果通过乡试而取得贡士的身份,大致就算是士族了, 当然,这也并不等同于很少量的名门望族。在科举制的引导和作用下,光是 富,即拥有大田产和其他财富,还不足以造就家族的强势,而必须读书,争 取科考及第,才能使家族拥有强势。故前引“豪右往往多有官荫及得解进士” 之语,是准确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统治和剥削阶级状况,而不可忽视。
一些重要的教会人士宣扬关于“民治思想的理论”, 这在“阿奎那的著作中有着某种证据,尽管他更赞同 有限的君主制”。对世俗社会影响更大的,也许是教 会的选举制度和宗教会议制度,教皇是通过红衣主教 团选出来的,特别是罗马帝国晚期兴起的宗教会议或 公会议制度,对未来城市议会和等级制度的发展有重 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法国的等级会议和英国的议会 的形成,“无疑都与教会的做法有关”。中世纪晚期 出现的公会议权威至上论主张用宗教会议来取代教皇, 无疑也是共和思想在当时教会内的反映。 ——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共和制与共和思想》

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中国历史文化前沿问题

从缠足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要:缠足是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习俗,被当时人们视为“三寸金莲”之美。

缠足起源众说纷纭,缠足习俗经久不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根本废除。

本文就缠足的起源、发展及废除来分析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女性自我意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缠足,裹脚布,女性地位,女性自我意识缠足是封建社会少女正值四五岁,便要用布将脚包裹住,使其脚掌不能长大,以满足古代男性的审美需求。

随年龄的增长,裹脚布变得越来越紧,极为痛苦,若干年后,脚掌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她们也会逐渐失去行走能力,更别说劳动了,成为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女子形象。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说明了缠足给当时社会的女子所带来的痛苦之大和摧残之深,压制了女性的地位。

一、缠足习俗从何而起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古老习俗,其起源说法各异。

有的说法是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说起于隋唐。

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说神话起源,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精变的,她用布把脚裹了起来,来掩饰没变好的脚。

妲己受宠,于是宫中女子都学她把脚裹起来争宠。

当然,这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可靠性。

二说民间起源,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为其拉纤。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脚印印出莲花。

隋炀帝见她的小脚十分喜欢,召见她,她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被隋炀帝闪过。

行刺不成她便投河自尽。

民间女子纷纷裹脚纪念月娘。

该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裹脚并非是女性自愿的,而是封建社会对对女性的一种压迫。

三说宫廷起源,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问题与前沿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一直是历史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古代史不仅是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的源泉,也是我们去了解中国人民追求和维护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等问题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研究方法问题研究方法不仅是研究问题时所需要的步骤和工具,也是研究的个体对待问题、容忍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态度。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研究方法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古代文献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限制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全面分析。

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如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整合的方法,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其次,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史学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式。

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多样化的众多研究方法。

这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目标、深度和新颖性。

第三,我们还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来系统地进行文献评估和归档工作,确保文献更好的保存、回收和管理,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加有序。

二,研究内容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内容方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人们更多关注古代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而现在的研究则包括了更广泛的领域,如技术、环境、社会、传媒等等。

此外,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消除单一的研究限制。

往中,我们日益需要用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来重新审视实践和文化的影响,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三,研究前沿问题在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一些争议和热门问题。

比如,古代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另外,还需要探讨社会地位、性别、民族和移民模式等问题。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会议手册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会议手册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会议手册
一、会议主题
秦汉史研究前沿问题
二、会议背景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推动秦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研究水平,本次会议将聚焦于秦汉史研究的前沿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交流。

三、会议议程
1.秦汉政治制度研究
2.秦汉经济与社会发展
3.秦汉文化与思想
4.秦汉民族与疆域
5.秦汉科技与交通
6.秦汉法律与刑名
7.秦汉边疆与民族
8.秦汉简牍的整理与研究
9.秦汉文献与出土资料研究
四、参会人员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献学家等专家学者,以及热衷于秦汉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

五、会议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4年1月16日
地点:会议中心
六、注意事项
1.请务必在会议开始前15分钟到达会场,以便签到和安排座位。

2.请携带有效证件参加会议,以便核实身份。

3.会议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或者关闭,以免影响其他与会人员。

4.请遵守会场纪律,不要在会场内吸烟、喧哗等。

5.请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与会人员交流心得和研究成果。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三 话题聚焦 话题3 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三 话题聚焦 话题3 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话题三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学术前沿·史学新论关注点1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史学新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发现问题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激活思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注点2 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史学新论]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发现问题史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

激活思维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2.秦汉到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1)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一、学科前沿问题(一)全球史观(二)中国历史上的“官本位”,:州县官府不是“地主阶级代表”(三)清道光早期圣旨现河北,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四)出卖国有土地与“卖地财政”的历史考察(五)绚丽多彩的佛教寺院建筑二、中国古代史学习目标简析(一)在知识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在能力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七年级教材概况及主要特点《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一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人教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黄帝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评价学生多元化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去看学生,了解和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就与优势,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

特点: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动力除了中国经济起飞之外,最重要的力量即是中国文化。

本研究发现,中国最吸引外国人的文化宝蔵即是生活中的美食与美景,应特别重视这两方面的传播工作,对内改善中国旅游服务质量,对外扶持中国全球连锁餐饮的建立。

4.持续开发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感动势必带动语言的推广,日本动漫产业年创3兆日圆(约合人民币2400亿元),并吸引300万外国人学日语。

(《中国时报》,2009年3月22日)中国已有不少成功的文化产品,例如动画片《喜羊羊》,本研究从访谈中了解到,外国人认为《喜羊羊》不仅有趣且有助于汉语学习。

《喜羊羊》的成功之处在于发挥了中国式的幽默,可见,唯有反映自身文化的产品才有国际竞争力。

5.落实全民的跨文化传播教育中国各大城市的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元化,如何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成为人人都应具备的能力。

国内的跨文化传播教育,应成为汉语全球传播的基础工作之一,并且要针对不同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人们设立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观与包容心的地球村村民。

6.建立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无论是文化优越感或自卑感,都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世界上的语言因使用人口多寡而有强弱之别,但没有高低之分。

汉语全球传播的拓展,首先要确定多语言多文化的观念,不卑不亢地向世界分享自身的语言文化之美。

注释:①郑梦娟:《国外语言传播的政策、法律及其措施当议》,《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5期。

②[美]伽摩利珀:《全球传播》,尹宏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弗雷德里克:《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陈建安译,台北扬智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④黄葳威:《文化传播》,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页。

⑤刘明峰:《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产品知识对文化认同及来源国形象的创造效应》,铭传大学2005年信息管理学系硕士论文。

(作者张国良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青文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姚君喜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张毓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向勇【内容摘要】技术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必要条件,文化成为产业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中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它位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前沿,从1915年开始,到1921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和组织形式而告一段落。

这次运动站在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历史节点上,是对旧文化的大胆批判,是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挑战,是开拓新文化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特点、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其重要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众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封建、落后、腐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某些制度和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自这时起,中国社会开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由于20世纪初的社会情况比较特殊,人民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把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起来重新塑造自身的文化身份。

新文化运动是响应了这股时代潮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石。

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 批判性: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思想启蒙,其主要表现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颠覆。

这种思想启蒙打破了旧有文化的禁锢和束缚,从而开创了一种思想和文化的新风向。

2. 倡导性:新文化运动鼓舞人们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积极推崇科学,进步,民主,自由,平等等先进思想。

这些观念的提出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多元性:新文化运动呼唤世俗、民主、国际化的文化氛围,吸纳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内容。

它的多元性,丰富性,包容性,是其他文化复兴难以比拟的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的成就1. 打破了旧文化的束缚: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打破了旧有文化的束缚,表明了不同的文化肌体得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生长。

2. 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进程:在当时,因为封建文化的禁锢,人们的思想被限制得很严重。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华南师大黄珍德教授一、(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在1898—1912年,特别是1901—1910年间,中国在思想和体制方面,把长期形成的典范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

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得如此激烈和持久,人们可以毫不犹疑地把它定性为革命,或者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清廷从未提“新政”一词,也未对改革的目的系统地解释,其真实含义近似于“新的政治体制”,包括教育、军事、警务、监狱、法律、司法和立宪政府——新政改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发起者的意图或想象。

虽然未能达到梁启超提出的革命最广义,改造“社会一切无形有形”的因素。

无论如何,它终归提供了理解新世纪中国的必不可少的基线。

二、《临时约法》内容解析规定中华民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及其各自的职能。

参议院是立法机关,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接见外国使节,总统受参议院制约。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协助总统处理政务;法院为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的干涉。

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权形式,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推崇的分权制衡原则,它采用内阁制,参议院拥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而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则受到多方限制。

三、李泽厚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看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

比如,当时制定了许多法律,甚至新闻法都有了,而且构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明确赋予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相当不错。

另外,很多主要省份都有了咨议局,议会已经成型,而且很像个样子了。

各地立宪派已经大体长成,许多新的制度、机构、规则也在不断建立、筹划和实行。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武昌起义后,清廷派袁世凯去镇压起义军。

北洋军队把汉口、汉阳打下来后,袁世凯就按兵不动,开始和清廷讨价还价。

假如慈禧在世,袁世凯根本就不敢这样做。

慈禧有权谋,能够统帅、控制比袁世凯的权势大得多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慈禧面前,袁世凯是非常畏惧的,根本不敢心存异想。

卢沟桥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卢沟桥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卢沟桥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卢沟桥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地标,也是中日战争爆发的重要起点。

经过多年的开发,卢沟桥地区现已成为北京城市的一个发展前沿。

然而,这个地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问题和疑虑,这些问题和疑虑今天仍在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发展和未来。

以下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卢沟桥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卢沟桥历史事件卢沟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地标,也是中日战争爆发的重要起点。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攻占了卢沟桥,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日本军队用毒气和其他残酷的方式大规模杀害了中国平民和俘虏。

这个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几十年的军事冲突和紧张局势。

二、文化遗产和历史保护卢沟桥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包括卢沟桥,白石桥,慕田峪长城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面临着许多威胁,包括人为破坏,天然灾害,城市开发等等。

因此,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是卢沟桥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城市化和环境保护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卢沟桥地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城市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希望,但也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压力。

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也是卢沟桥地区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是卢沟桥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社会平等和劳动权利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卢沟桥地区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劳动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许多劳动人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没有得到改善,赋予他们平等的地位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让卢沟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得到可持续和平衡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认真的关注和解决。

五、交通和出行问题卢沟桥地区交通拥堵和出行成本也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之一。

城市化的进程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和城市扩张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方案和技术,例如机器人交通控制和无人驾驶方案等等。

中国史前沿问题历史教学案例

中国史前沿问题历史教学案例

中国史前沿问题历史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中国史前沿问题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基本概念;2. 掌握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 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3. 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几个重要课题;三、教学流程:1. 概述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定义和意义(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来介绍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背景。

2. 介绍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10分钟);教师介绍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如考古学、人类学、史前人类学等,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证据,如出土文物、化石、壁画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

3. 分组讨论中国史前沿问题的几个重要课题(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中国史前沿问题的重要课题,如中国史前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古代农业与社会发展、史前文明的兴起与衰落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和证据,并就该课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4. 小组展示和总结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课题报告,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总结讨论;2. 课题报告评价:学生的课题报告是否准确、清晰和有条理;3. 总结讨论评价:学生的总结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历史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和研究论文,加深对中国史前沿问题的了解和研究。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观相关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国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化。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尤其要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指向,它们在“两个大局”下更是呈现出特定内涵。

对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正确把握,并积极应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所谓“中国之问”,主要指的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缠足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
摘要:缠足是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习俗,被当时人们视
为“三寸金莲”之美。

缠足起源众说纷纭,缠足习俗经久不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根本废除。

本文就缠足的起源、发展及废除来分析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女性自我意识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高。

关键词:缠足,裹脚布,女性地位,女性自我意识
缠足是封建社会少女正值四五岁,便要用布将脚包裹住,使其脚掌不能长大,以满足古代男性的审美需求。

随年龄的增长,裹脚布变得越来越紧,极为痛苦,若干年后,脚掌就会变成三角形,因此她们也会逐渐失去行走能力,更别说劳动了,成为真正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典型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女子形象。

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说明了缠足给当时社会的女子所带来的痛苦之大和摧残之深,压制了女性的地位。

1、缠足习俗从何而起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古老习俗,其起源说法各异。

有的说法是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说始于五代,还有人说起于隋唐。

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说神话起源,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是狐精变的,她用布把脚裹了起来,来掩饰没变好的脚。

妲己受宠,于是宫中女子都学她把脚裹起来争宠。

当然,这只是人们构想出来的神话传说,缺乏真实可靠性。

二说民间起源,隋炀帝东游江都时,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为其拉纤。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脚印印出莲花。

隋炀帝见她的小脚十分喜欢,召见她,她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被隋炀帝闪过。

行刺不成她便投河自尽。

民间女子纷纷裹脚纪念月娘。

该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从历史事实上看,裹脚并非是女性自愿的,而是封建社会对对女性的一种压迫。

三说宫廷起源,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此说法尚待考究。

缠足裹脚的习俗是一种经过一段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并为人所遵从的习俗,根植于封建社会,并非某个朝代一时创造出来的。

但可以肯
定,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廷,后传入民间。

而经后人考究,比较确切的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有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词《菩萨蛮》为证:“涂香莫惜莲承步。

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舞行出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2、缠足习俗的发展及成因
北宋女性缠足的习俗广为流传,不缠足反成为一种耻辱。

这和当时男尊女卑的地位有着莫大的联系,可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裹脚开始,女性被剥夺了远足和劳动的权利,就意味着女性始终要成为男性的附属品,遵从男性,依靠男性,没有独立的地位,这也正符合当时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代以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在元代也并没有因少数民族的统治而中断,反而继续发展。

清朝极力反对缠足,下令禁止,但缠足似乎已经根植于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观念中,非但不能禁止,反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各阶层的女子都缠足,是否拥有三寸金莲的小脚成了评判女子美丑的重要标准之一(周李帅,2009)。

可以看出,随着缠足裹脚的发展,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也越来越严重了。

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女性不得不裹起了自己的脚。

正是这种小脚走出来三步一摇曼妙的步子,体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同时能够衬托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当时社会统治者设定了这种审美标准,也正好符合统治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统治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身上。

封建社会的女性深受压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思想观念上束缚了女性,使女性失去自我,只能成为在家侍奉丈夫的“贤妻”,满足男性作为统治者的私欲。

3、缠足习俗的废除
缠足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顺治、康熙等皇帝都有严令禁止民间妇女缠足,但始终没有被废除掉。

男性的观念没有被改变,女性低下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禁足的法令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吴蓉,2010)。

1874年,英国传道会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望看见中国妇女所受的桎梏,无法理解。

崇尚的男女平等、人权自由的他在厦门建立了第一个“天足会”,这是目前中国第—个历史可考的反缠足组织(刘建军,2012)。

辛亥革命成功后,当时的政府把禁止缠足作为解放妇女的一项措施,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女性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

五四运动时,也制定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规定,民间逐渐摒弃了缠足的陋习。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缠足这一陋习才真正被废
止。

曾被当做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象征的裹脚布,也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缠足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但这三尺裹脚又不同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极文化的一部分,而是糟粕的一部分。

实质上,缠足是一种摧残女性身体,禁锢女性自我意识的陋习,根本无法长久的被世人遵从下去,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4、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对缠足的启示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低层,缠足是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道德产物,在女性地位低微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自愿”忍受缠足之苦,满足社会舆论和道德要求。

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凌革&李潇玲,2010)。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发出
了“中国妇女不能从自己身体的人为中走出来,也就没有办法从限制她们身心自由的男性中心社会走出来(鲁翠强,2010)”的呼声。

1. 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导致女性的依附地位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社会将女性塑造成为它想要的样子,而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比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之类,则是社会塑造的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是男性单一文化,是以男人为主体的父系社会。

男性是家族的继承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家族地位和社会关系,而女性作为附属,被排除在主体文化之外(陈乐悠,2011)。

而缠足便成为了这一根本原因的表象。

2. 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性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都是男性养家,女性在家相夫教子。

梁启超曾说:“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

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女极苦。

”男女内外分工成了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进而人身依附。

因此女性经济独立,才有可能人格独立,才能与男性平等。

缠足从身体上束缚了女性的行动,使女性丧失劳动能力,继而经丧失济独立的能力。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男尊女卑的历史,女性地位偏低,缺乏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遵从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屈从于男性地位之下(陈乐悠,2011)。

长期以来女性备受压制,在政治经济上缺乏主动权和独立意识,附属于男性,附属于家庭,附属于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种男女不平等的情形发展日趋成熟,这些所谓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牢牢缚住了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意识。

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个人生活层面,当时的社会都没有给女性应有的权利。

缠足作为礼教习俗的一部分,牢牢地为女性绑上了枷锁,使她们更加服从于这个社会,服从于男性的统治。

只要封建制度不废止,缠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将会始终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

随着历史潮流的进步,当落后的封建制度被推翻,更加民主的统治方式来临,就会从根本上撼动人们落后的封建观念,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

五四运动之际,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当人们逐渐吸收民主思想,女性的自我意识也随之觉醒,中国女性的社会状况也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李宇航,2013)。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

现如今,女性也融入了全球化发展的大浪中去,她们脱掉了裹脚布,穿上了高跟鞋,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体现了她们更加渴望独立,渴望拥有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

虽然现在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没有从根本上使人们把男性女性划等号,但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进步,相信女性地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乐悠. “浅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商品与质量,科
教与法》2011.
[2] 郭枫. “从《三寸金莲》透析缠足文化”.《大众文艺》2009.
[3]李宇航. “20世纪至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及其原因”.《西江月》
2013.
[4] 凌革. 李潇玲. “浅议中国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社会学研究”.《社会学
研究》2010.
[5] 刘建军.“浅议三寸金莲的真实面目”.《南北桥》2012.
[6] 鲁翠强.“三寸金莲与‘天足运动’”.《西部皮革》2010.
[7] 施曼.“文化视角与中国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 《山东社会科学》
2002.
[8] 王国华. “谕旨剪不断裹脚布”.《政府法制》2012.
[9] 吴蓉.“三寸金莲走出的文化烙印”.《海外英语》2010.
[10]杨敏. 钟馨. “从裹脚布到高跟鞋:试论父权制下的女性境遇”.《江西
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
[11]周李帅. “从缠足漫谈古今女性地位”.《文化论坛》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